噻霉酮在防治馬鈴薯黑痣病上的應用及防治馬鈴薯黑痣病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馬鈴薯病菌防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治藥劑和 防治方法。 技術背景
[0002] 噻霉酮(1^112;[01:1113201;[110116)異噻唑類化合物,是一種高效、低毒、廣譜性殺菌 劑,其作用機制是:與細菌、霉菌的細胞膜表面的陰離子結合或與巰基反應,破壞蛋白質和 細胞膜的合成系統,從而抑制細菌、霉菌繁殖,干擾病原菌細胞新陳代謝,使其生理紊亂,導 致病原菌死亡。該化合物對細菌、真菌引起的農作物病害有良好防治效果,而且對農作物十 分安全。
[0003]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我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占全世界馬鈴薯總面積 的20 %-25 %,馬鈴薯黑痣病又稱莖潰瘍、立枯絲核菌病,作為一種土傳病害,在我國北方一 季作區的發生逐年嚴重,已經成為影響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嚴重影響著馬鈴薯的 品質和產量。目前,我國防治馬鈴薯黑痣病主要還是用甲基立枯磷、戊菌隆等藥劑進行溝施 防治,但是持效期短,使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治面臨嚴重挑戰。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噻霉酮在防治馬鈴薯黑痣病上的應用。其可采用3% 噻霉酮可濕性粉劑或其它制劑。
[0005] 噻霉酮不僅可以采用單劑的形式,也可采用復配的形式,與噻霉酮復配的活性成 分可以是其它的殺菌劑,比如嘧菌酯、噻呋酰胺,具有協同增效作用。活性成分可配入相應 劑型的農藥助劑可制成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種衣懸浮劑等。
[0006] 噻霉酮是一種穩定、低污染的殺菌劑,但并未報道噻霉酮能夠防止馬鈴薯黑痣病。 但經本發明的發明人發現和實驗證明,應用噻霉酮防治馬鈴薯黑痣病能夠帶來比傳統的馬 鈴薯黑痣病防止藥劑更好的防止效果,且操作簡單、成本低廉、低污染。
[0007]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方法。
[0008] 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在馬鈴薯播拌種時期使用噻霉酮的單 劑或復配制劑,和/或,,播種溝施使用噻霉酮的單劑或復配制劑。
[0009] 進一步地,在馬鈴薯播拌種時的使用量為質量百分比3%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 3〇g/畝,播種溝施的使用量為質量百分比3%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30-100g/畝。
[0010] 所述方法也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11] -種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2] 種薯處理:30g3%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兌水5升均勻噴灑在大約150公斤至200公 斤的種薯上,待水分略干,以不掉水珠為準,再將甲基硫菌靈+滑石粉干拌于種薯,播種前將 種薯置于5-10 °C的環境中進行自然風干,等待播種;
[0013] 播種期處理:壟溝溝施3 %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30-100g/畝,兌水后直接噴施到 壟溝和母薯上。
[0014] 本發明不僅發現了噻霉酮能夠防止馬鈴薯黑痣病。而且,本發明通過噻霉酮能有 效保護馬鈴薯母薯的切面及促進馬鈴薯植株提前出苗,減少立枯絲核菌從切口侵入的幾 率,修復莖潰瘍發生時形成的傷口,減少莖潰瘍發生造成的損失;并且,馬鈴薯植株被促進 而提前出苗,縮短了病菌與植物幼嫩組織的接觸,減少了病菌侵染的幾率,在病菌侵染時提 高了馬鈴薯植株的抗病性,減少了病害的發生。
[0015] 本發明采用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通過馬鈴薯種薯進行噴灑施藥、在馬鈴薯播種 期進行溝施,對馬鈴薯黑痣病進行防治,該藥劑和方法能夠有效降低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病 率和病情指數,帶來相當的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0016] 藥效試驗實例
[0017]實施例1噻霉酮對馬鈴薯黑癒病的室內毒力測定
[0018] 試驗參照< 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 > 進行。
[0019] 由菌絲生長量試驗測量值計算出菌絲生長抑制率,再由毒力回歸方程y = a+bX算 出 ec5〇〇
[0020] 表1 3 %噻霉酮可濕性粉劑室內毒力測定結果
[0021]
[0022] 結論:從測定結果可以看出,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對馬鈴薯黑痣病菌具有較高的 生物活性,EC50為8.5618ug/ml.
[0023] 實施例2噻霉酮馬鈴薯黑痣病抑制效果
[0024] 試驗參照< 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 > 進行。
[0025] 選擇噻霉酮殺菌化合物進行田間試驗,其劑型是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對照單劑 是25 %嘧菌酯,設不施藥空白對照。由菌絲生長量試驗測量值計算菌絲生長抑制率。
[0026] 表2噻霉酮殺菌化合物對馬鈴薯黑痣病的抑制效果
[0027]
[0028] 實驗結果表明噻霉酮殺菌化合物在1000倍時對馬鈴薯黑痣病菌的抑制率較強且 明顯高于其他實驗藥劑。
[0029]實施例3 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殺菌化合物田間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0030] 1、試驗目的
[0031]驗證通過拌種及溝施細剎對黑痣病的防效。
[0032] 2、試驗作物
[0033] 馬鈴薯
[0034] 3、試驗藥劑和試驗地點
[0035]河北省張家口市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0036]表3馬鈴薯黑痣病試驗藥劑
[0037]
[0038] 4、實驗步驟
[0039] 種薯處理:30g3%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兌水5升均勻噴灑在大約150公斤至200公 斤的種薯上,待水分略干,以不掉水珠為準,再將甲基硫菌靈+滑石粉干拌于種薯,播種前將 種薯置于5-10 °C的環境中進行自然風干,等待播種。
[0040]播種期處理:壟溝溝施3 %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30-100g/畝,兌水后直接噴施到 壟溝和母薯上。
[0041 ] 5、試驗設計
[0042] 在馬鈴薯播種期(4.27-5.13)以30-100g/畝的不同用藥量在16個試驗點475畝試 驗地進行溝施細剎防治馬鈴薯黑痣病試驗(表4)。
[0043]表4各試驗點試驗藥劑用量、試驗面積及時間
[0045] 6、試驗調查
[0046] 在馬鈴薯發棵期和收獲期對每個試驗點進行隨機取樣調查,以在播種期施用常規 藥劑嘧菌酯為對照,每個試驗點選5點調查,每個點調查40個馬鈴薯植株和40個馬鈴薯塊 莖,并計算發病率、病情指數及防效。
[0047]馬鈴薯黑痣病薯塊分級標準:
[0048] 0級,薯塊表面沒有菌核;
[0049] 1級,菌核面積占整個薯塊面積的0%-5% ;
[0050] 2級,菌核面積占整個薯塊面積的6%-35% ;
[00511 3級,菌核面積占地中莖總面積的36%-65% ;
[0052] 4級,菌核面積占地中莖總面積的66%_95% ;
[0053] 5級,菌核面積占整個薯塊面積的96%以上。
[0054] 病莖率(% )=(試驗病莖數/總莖數)X 100
[0055] 病薯率(% )=(帶病塊莖數/調查總塊莖數)X 100
[0056] 薯塊病情指數=[Σ (各級病薯數X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薯塊數X 5) ] X 100 [0057]防治效果(% ) = [(對照病莖率-處理病莖率)/對照病莖率]X 100
[0058]防治效果(% ) = [(對照薯塊病情指數-處理薯塊病情指數)/對照薯塊病情指數] X100
[0059] 7、結果分析
[0060] 在馬鈴薯播種期溝施細剎30-100g/畝能夠不同程度有效控制馬鈴薯黑痣病在馬 鈴薯的莖部和薯塊上的發生,通過調查發現溝施細剎30-100g/畝對馬鈴薯黑痣病在馬鈴薯 莖部的平均防效為67.31%,在馬鈴薯薯塊上的防效為57.81 % (表5、表6)。
[0061 ]表5馬鈴薯黑痣病發生情況調查結果
[0062]
[0063] 注:表5中各數據為各試驗點隨機取樣調查結果的平均值。
[0064] 表6溝施細剎對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效
[0065]
[0066] 注:表6中病株率、病株數、病薯數和病株率均為各試驗地隨機取樣計算的平均值。
[0067] 8.結論
[0068] 在馬鈴薯播種期溝施細剎對馬鈴薯黑痣病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主要表現在降低莖 潰瘍的發病率和薯塊黑痣病的病情指數。
【主權項】
1. 噻霉酮在防治馬鈴薯黑痣病上的應用。2. 噻霉酮可濕性粉劑在防治馬鈴薯黑痣病上的應用。3. 質量百分比3%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在防治馬鈴薯黑痣病上的應用。4. 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在馬鈴薯播拌種時期使用噻霉酮的單劑 或復配制劑,和/或,,播種溝施使用噻霉酮的單劑或復配制劑。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馬鈴薯播拌種時的使 用量為質量百分比3%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30g/畝,播種溝施的使用量為質量百分比3%的噻 霉酮可濕性粉劑30-100g/畝。6. -種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種薯處理:30g3%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兌水5升均勻噴灑在大約150公斤至200公斤的 種薯上,待水分略干,以不掉水珠為準,再將甲基硫菌靈+滑石粉干拌于種薯,播種前將種薯 置于5-10°C的環境中進行自然風干,等待播種; 播種期處理:壟溝溝施3%的噻霉酮可濕性粉劑30-100g/畝,兌水后直接噴施到壟溝和 母薯上。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噻霉酮在防治馬鈴薯黑痣病上的應用及防治馬鈴薯黑痣病方法,防治藥劑可采用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針對馬鈴薯生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通過使用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防治,能有效降低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病率。
【IPC分類】A01N25/14, A01N43/80, A01P3/00
【公開號】CN105613518
【申請號】CN201610111257
【發明人】王鵬, 李曉剛, 霍東飛, 李建祥
【申請人】陜西西大華特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