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人工魚苗養殖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大黃魚人工魚苗養殖技術,屬于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大黃魚,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又名黃魚、大王魚、大鮮、大黃花魚、紅瓜、金龍、黃金龍、桂花黃魚、大仲、紅口、石首魚、石頭魚、黃瓜魚。為傳統“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我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黃魚人工魚苗養殖技術,以便更好地進行大黃魚人工育苗養殖,改善養殖效果,提高養殖效率。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種大黃魚人工魚苗養殖技術,具體包括:
(I)轉換餌料:仔魚2日齡稍開口,5-7日齡卵黃囊和油球先后吸收,處于從內源性營養轉向外源性的混合營養階段,是仔魚的主要危險期。此時仔魚從生理生態上發生與攝食、運動相關的器官發育的急劇變化,完成從卵黃營養轉入外界攝食的新老機能轉變,這期間,餌料的大小、密度和質量與仔魚器官發育的不協調會導致仔魚大量死亡。因此,除滿足適宜的環境條件外,及時投喂適口、營養、易得的餌料,尤為重要。魚苗發育至稚魚期,體長達12.0-15.0mm時正是生長鱗片階段,易死亡。需加強水質管理、投喂DHA含量較為豐富的橈足類;橈足類經60目篩絹過濾后,每天每萬尾投餌30-50g,一天投喂5-6次,并且每3-5天交替施0.000001氯霉素或土霉素一次,以預防微生物滋生,降低稚魚期死亡率。
[0006](2)適時分池培育:中后期魚苗相殘,采取分池稀養、加大換水量等辦法,魚苗體質恢復較快,分出的魚苗生長速度、活力明顯優于原地,死亡率降低。因此,魚苗發育至稚魚期后,體長在12.0-15.0mm時應適時分池培育,將密度降到10000尾/立方米以下。
[0007](3)營養強化:根據仔魚所需輪蟲的投餌量,選擇大小適宜的容器,加入15000000-20000000個/ ml的小球藻液,被強化輪蟲的濃度控制在300-500個/ ml ;水溫22.0-24.(TC,適量充氣。每立方水體加輪蟲專用營養強化劑50DE微囊15ml,于燒杯中以5-10倍海水攪勻加入強化容器內,強化培養12小時后投喂。容器中加入砂濾海水,鹵蟲幼體放入密度控制在100-200個/ ml左右,每立方水體加鹵蟲專用營養強化劑50DE微囊30ml,充氣、強化6小時左右投喂。生物餌料經DHA營養強化后,使仔、稚魚期魚苗生長健壯,攝食能力強,集群環游;魚苗抗病能力強,避免了發生營養缺乏導致的仔魚膘異常膨大癥。
[0008]該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該發明技術有助于養殖,提高人工養殖黃魚的效率和效果,便于推廣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發明。實施例
[0010]本實施例中的大黃魚人工魚苗養殖技術,具體包括:
(I)轉換餌料:仔魚2日齡稍開口,5-7日齡卵黃囊和油球先后吸收,處于從內源性營養轉向外源性的混合營養階段,是仔魚的主要危險期。此時仔魚從生理生態上發生與攝食、運動相關的器官發育的急劇變化,完成從卵黃營養轉入外界攝食的新老機能轉變,這期間,餌料的大小、密度和質量與仔魚器官發育的不協調會導致仔魚大量死亡。因此,除滿足適宜的環境條件外,及時投喂適口、營養、易得的餌料,尤為重要。魚苗發育至稚魚期,體長達12.0-15.0mm時正是生長鱗片階段,易死亡。需加強水質管理、投喂DHA含量較為豐富的橈足類;橈足類經60目篩絹過濾后,每天每萬尾投餌30-50g,一天投喂5-6次,并且每3-5天交替施0.000001氯霉素或土霉素一次,以預防微生物滋生,降低稚魚期死亡率。
[0011](2)適時分池培育:中后期魚苗相殘,采取分池稀養、加大換水量等辦法,魚苗體質恢復較快,分出的魚苗生長速度、活力明顯優于原地,死亡率降低。因此,魚苗發育至稚魚期后,體長在12.0-15.0mm時應適時分池培育,將密度降到10000尾/立方米以下。
[0012](3)營養強化:根據仔魚所需輪蟲的投餌量,選擇大小適宜的容器,加入15000000-20000000個/ ml的小球藻液,被強化輪蟲的濃度控制在300-500個/ ml ;水溫22.0-24.(TC,適量充氣。每立方水體加輪蟲專用營養強化劑50DE微囊15ml,于燒杯中以5-10倍海水攪勻加入強化容器內,強化培養12小時后投喂。容器中加入砂濾海水,鹵蟲幼體放入密度控制在100-200個/ ml左右,每立方水體加鹵蟲專用營養強化劑50DE微囊30ml,充氣、強化6小時左右投喂。生物餌料經DHA營養強化后,使仔、稚魚期魚苗生長健壯,攝食能力強,集群環游;魚苗抗病能力強,避免了發生營養缺乏導致的仔魚膘異常膨大癥。
[0013]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大黃魚人工魚苗養殖技術,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 (1)轉換餌料:除滿足適宜的環境條件外,及時投喂適口、營養、易得的餌料,尤為重要;魚苗發育至稚魚期,體長達12.0-15.0mm時正是生長鱗片階段,易死亡;需加強水質管理、投喂DHA含量較為豐富的橈足類;橈足類經60目篩絹過濾后,每天每萬尾投餌30-50g,一天投喂5-6次,并且每3-5天交替施0.000001氯霉素或土霉素一次,以預防微生物滋生,降低稚魚期死亡率; (2)適時分池培育:中后期魚苗相殘,采取分池稀養、加大換水量等辦法,魚苗體質恢復較快,分出的魚苗生長速度、活力明顯優于原地,死亡率降低;因此,魚苗發育至稚魚期后,體長在12.0-15.0mm時應適時分池培育,將密度降到10000尾/立方米以下; (3)營養強化:根據仔魚所需輪蟲的投餌量,選擇大小適宜的容器,加入.15000000-20000000個/ ml的小球藻液,被強化輪蟲的濃度控制在300-500個/ ml ;水溫.22.0-24.(TC,適量充氣;每立方水體加輪蟲專用營養強化劑50DE微囊15ml,于燒杯中以5-10倍海水攪勻加入強化容器內,強化培養12小時后投喂;容器中加入砂濾海水,鹵蟲幼體放入密度控制在100-200個/ ml左右,每立方水體加鹵蟲專用營養強化劑50DE微囊30ml,充氣、強化6小時左右投喂;生物餌料經DHA營養強化后,使仔、稚魚期魚苗生長健壯,攝食能力強,集群環游;魚苗抗病能力強,避免了發生營養缺乏導致的仔魚膘異常膨大癥。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大黃魚人工魚苗養殖技術,具體包括:(1)轉換餌料:仔魚2日齡稍開口,5-7日齡卵黃囊和油球先后吸收,處于從內源性營養轉向外源性的混合營養階段,是仔魚的主要危險期。魚苗發育至稚魚期,體長達12.0-15.0mm時正是生長鱗片階段,易死亡。(2)適時分池培育:中后期魚苗相殘,采取分池稀養、加大換水量等辦法,魚苗體質恢復較快,分出的魚苗生長速度、活力明顯優于原地,死亡率降低。(3)營養強化:根據仔魚所需輪蟲的投餌量,選擇大小適宜的容器,加入15000000-20000000個/m1的小球藻液。該發明技術有助于養殖,提高人工養殖黃魚的效率和效果,便于推廣使用。
【IPC分類】A01K61/00
【公開號】CN105613359
【申請號】CN201410610564
【發明人】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青島鑫益發工貿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