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屬于小麥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提高小麥產量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由于植物生長需要足夠采光的緣故,因此在小麥種植時需要考慮采光問題,植株行距至少要10 Cm才能夠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作物過于密集會使小麥采光不夠而長成小穗小粒,影響質量與產量。至今世界上小麥的畝產量700kg是一個難于逾越的高度。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保證植株采光的前提下進行密集種植,提高小麥畝產量。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包括采用現有的小麥播種、施肥、灌溉及管理方法,按照常規方法及要求對土地進行平整后,采用圓盤播種機將兩種麥種播種在同一塊土地中,所述兩種麥種分別為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所述圓盤播種機的圓盤間距為3-6 cm,且所有圓盤以相鄰兩個為一組,多組交叉分別放置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種植后的土地上小麥植株為兩行高桿小麥與兩行低桿小麥交錯生長,相鄰植株之間行距為3-6 cm,播幅為2-3 cm;
所述小麥植株生長期間根據麥種的播種量計算肥量進行施肥。
[0005]所述的土地在播種后鋪設滴灌管網,所述滴灌管網包括土地內設的多個出水粧、多個出水粧上連通的子管及兩個相鄰平行設置的子管之間連接的多個毛管,所述毛管上設多個滴漏孔,土地上的多個毛管之間的間距為50-60 cm。
[0006]所述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均為普通的春性品種或冬性品種。
[0007]所述圓盤播種機的圓盤間距為5 cm。
[0008]所述小麥植株在第一次拔節期間用縮節胺藥劑或矮壯素藥劑進行噴打。
[0009]所述小麥植株在第一次拔節期后用碾車碾壓一次,防止植株后期倒伏。
[0010]本發明同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圓盤播種機在土地上播種,高桿與低桿小麥交錯種植,使兩種植株均在采光良好保證正常生長的前提下實現單畝密集種植,提高小麥產量;田間不設毛渠,采用滴灌管網對植株進行灌溉,灌溉均勻,田間的實際保苗數增加,且減少了輸水過程中水分大面積蒸發及土地不平灌水不均造成的水資源浪費;按照本發明種植的小麥植株,在第一次拔節期噴灑縮節胺藥劑或矮壯素藥劑,使麥桿節段縮短粗壯,或者是在第一次拔節期后用碾車碾壓使植株上部自節點彎折,待植株自恢復生長后,再次長成的節段比較粗壯,這兩種方法均能有效避免植株后期倒伏。
【具體實施方式】
[0011]本發明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包括采用現有的小麥播種、施肥、灌溉及管理方法,按照常規方法及要求對土地進行平整后,采用圓盤播種機將兩種麥種播種在同一塊土地中,所述兩種麥種分別為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所述圓盤播種機的圓盤間距為3-6 cm,且所有圓盤以相鄰兩個為一組,多組交叉分別放置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種植后的土地上小麥植株為兩行高桿小麥與兩行低桿小麥交錯生長,相鄰植株之間行距為3-6 cm,播幅為2-3cm ;
所述小麥植株生長期間根據麥種的播種量計算肥量進行施肥。
[0012]所述的土地在播種后鋪設滴灌管網,所述滴灌管網包括土地內設的多個出水粧、多個出水粧上連通的子管及兩個相鄰平行設置的子管之間連接的多個毛管,所述毛管上設多個滴漏孔,土地上的多個毛管之間的間距為50-60 cm。
[0013]所述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均為普通的春性品種或冬性品種。
[0014]所述圓盤播種機的圓盤間距為5 cm。
[0015]所述小麥植株在第一次拔節期間用縮節胺藥劑或矮壯素藥劑進行噴打。
[0016]所述小麥植株在第一次拔節期后用碾車碾壓一次,防止植株后期倒伏。
[0017]所述高桿小麥和低桿小麥的播種期與成熟期均相同,且高桿小麥植株高度達80-90 cm,低桿小麥植株高度達60-70 cm。
[0018]按照本發明所述的種植方法種植過程中,小麥植株所需養料根據播種量的多少及地質環境進行適當調整,且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應注意防治病蟲害。
[0019]下面結合對比實驗對本發明種植效果作進一步說明。
[0020]以五塊面積為一畝,地質相同的試驗田作為種植地。
[0021]實驗1
選種:高桿小麥普通品種播量:30 kg
播種模式:采用圓盤播種機播種行距:10 cm 播幅:2.5 cm 生長狀況:
畝苗數:70-80萬株穗粒數:20-30粒千粒重:35-40 g 產量狀況:
畝產量:558 kg 實驗2
選種:低桿小麥普通品種播量:30 kg
播種模式:采用圓盤播種機播種行距:10 cm 播幅:2.5 cm 生長狀況:
畝苗數:70-80萬株穗粒數:20-25粒千粒重:35-40 g產量狀況:
畝產量:584 kg實驗3
選種:高桿小麥普通品種播量:60 kg
播種模式:采用圓盤播種機播種行距:5 cm播幅:2.5 cm生長狀況:
畝苗數:130-150萬株穗粒數:15-20粒千粒重:15-20 g產量狀況:
畝產量:338 kg實驗4
選種:低桿小麥普通品種播量:60 kg
播種模式:采用圓盤播種機播種行距:5 cm播幅:2.5 cm生長狀況:
畝苗數:130-150萬株穗粒數:15-20粒千粒重:15-20 g產量狀況:
畝產量:351 kg實驗5
選種:高桿小麥普通品種、低桿小麥普通品種播量:高桿小麥普通品種30 kg、低桿小麥普通品種30 kg
播種模式:采用圓盤播種機播種,兩個品種的麥種在多個圓盤內交錯填裝行距:5 cm
播幅:2.5 cm
生長狀況:
畝苗數:130-150萬株穗粒數:20-30粒千粒重:35-40 g產量狀況: 畝產量:1120 kg
以上實驗,實驗1和實驗2均為現有的常規種植方法,保證了植株的采光良好,結出的麥穗穗大且麥粒飽滿,小麥的產量均在500-600 kg ;實驗3和實驗4是增加了播種量,植株太過密集影響了采光,有效植株生長不如預期,植株容易倒伏且結出的麥穗小穗小粒,小麥的產量為300-400kg,產量及質量相較于實驗1和實驗2均大大下降;實驗5是采用本發明的種植方法進行播種,高桿小麥與低桿小麥交錯種植,形成高低起伏的波浪,增大了采光面積,保證了小麥的生長質量,畝產量達到900-1200 kg,相較于實驗1-4幾乎翻倍提升。
[0022]上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
【主權項】
1.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包括采用現有的小麥播種、施肥、灌溉及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常規方法及要求對土地進行平整后,采用圓盤播種機將兩種麥種播種在同一塊土地中,所述兩種麥種分別為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所述圓盤播種機的圓盤間距為3-6 cm,且所有圓盤以相鄰兩個為一組,多組交叉分別放置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種植后的土地上小麥植株為兩行高桿小麥與兩行低桿小麥交錯生長,相鄰植株之間行距為3-6 cm,播幅為2-3 cm ; 所述小麥植株生長期間根據麥種的播種量計算肥量進行施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土地在播種后鋪設滴灌管網,所述滴灌管網包括土地內設的多個出水粧、多個出水粧上連通的子管及兩個相鄰平行設置的子管之間連接的多個毛管,所述毛管上設多個滴漏孔,土地上的多個毛管之間的間距為50-60 cm ο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均為普通的春性品種或冬性品種。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圓盤播種機的圓盤間距為5 cm ο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麥植株在第一次拔節期間用縮節胺藥劑或矮壯素藥劑進行噴打。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麥植株在第一次拔節期后用碾車碾壓一次,防止植株后期倒伏。
【專利摘要】本發明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屬于小麥作物種植技術領域;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保證植株采光的前提下進行密集種植,提高小麥畝產量;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小麥密植高產種植方法,包括采用現有的小麥播種、施肥、灌溉及管理方法,按照常規方法及要求對土地進行平整后,采用圓盤播種機將兩種麥種播種在同一塊土地中,所述兩種麥種分別為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圓盤播種機的圓盤間距為3-6?cm,且所有圓盤以相鄰兩個為一組,多組交叉分別放置高桿麥種與低桿麥種,種植后的土地上小麥植株為兩行高桿小麥與兩行低桿小麥交錯生長;本發明種植方法主要適用于小麥以提高小麥產量。
【IPC分類】A01G1/00
【公開號】CN105230270
【申請號】CN201510588401
【發明人】曹生吉
【申請人】曹生吉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