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馬鈴薯大豆套作種植方法
【專利說明】
[0001]
技術領域
[0002] 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馬鈴薯大豆套作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0003] 隨著人們對食物和人體健康關系的深入研宄,大豆的各項保健功能逐漸被認識和 關注,從而使大豆身價倍增,成為面向21世紀的全球性健康食品。西北大豆屬于我國大豆 非主產區,播種面積和總產量較小,遠遠低于該區域對大豆的需求量。因此,充分地發揮西 北地區自然資源優勢,利用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把原有的豐富種植經驗和現代科學 技術有機結合起來,發展多種形式的高效多熟制種植方式來增加西北大豆種植面積,解決 西北地區食用大豆自給,對緩解我國大豆供需矛盾將起到重要作用。
[0004] 馬鈴薯是西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是西北最具發展 潛力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也是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業之 一。近年來,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迅速增大,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高產、優質配套栽培技 術。單作、連作易加重馬鈴薯病害,生產上需要通過輪作來避免連作障礙,這就妨礙了馬鈴 薯種植面積的擴大且增加了基地建設成本。
[0005] 傳統的間套作種植模式能充分利用作物在光熱水肥時空差異,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和土地生產率,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這一集約種植技術也受到挑戰。若品種搭配、帶 幅比例、播期密度不合理,農事操作就很不方便,比單作費工費力,而且不適宜農業機械的 應用。
[0006]
【發明內容】
[0007]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種適于機械化操作的馬 鈴薯大豆套作種植方法。
[0008]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馬鈴薯大豆套作種植方法,包 括以下步驟: 1) 耕地選擇: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地勢平整、面積較大的耕地; 2) 整地:采用機械化復式耕整地方法,深耕30cm以上; 3) 品種選擇:馬鈴薯選擇株型直立、分枝較少、株高適中的品種;大豆選用耐旱、抗倒、 底莢較高的晚熟品種;早熟馬鈴薯推薦選用LK99、克新2號等,晚熟馬鈴薯推薦選用青薯10 號、新大坪等。大豆選用耐旱、抗倒的中晚熟大豆品種,推薦選用冀豆17、隴黃2號等; 4) 施肥方式:將有機肥和無機肥結合施加,底肥每畝施有機肥5000公斤、過磷酸鈣50 公斤、氯化鉀5公斤,在機械化深耕整地時撒勻施入;馬鈴薯播種時,每畝施尿素20公斤、過 磷酸鈣30公斤、氯化鉀5公斤,在馬鈴薯現蕾期每畝追施尿素8公斤;在大豆生育后期每畝 追施尿素5公斤; 5) 田間株行距配置:如圖1所示,馬鈴薯間套作大豆帶幅寬2m,馬鈴薯、大豆采用1 :1 等幅種植,Im幅內種植2行馬鈴薯,起壟、覆膜,壟寬80-100cm,壟高15-25cm,lm幅內平種 2行大豆,馬鈴薯、大豆行距為40cm,馬鈴薯與大豆間距60cm ; 6) 播期搭配:早熟馬鈴薯播種時間為每年的3月20日至4月5日,晚熟馬鈴薯播種時 間為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5日;大豆播種時間為每年的4月10日至4月25日; 7) 播種深度和密度:馬鈴薯播種深度為10_15cm,大豆播種深度為5-8cm ;馬鈴薯播種 密度為每畝種植3000-3500株,大豆播種密度為每畝種植8000-10000株; 8) 適時收獲:馬鈴薯收獲標準為當馬鈴薯莖葉2/3變黃、塊莖成熟、周皮變硬時即可收 獲;大豆收獲標準為大豆進入完熟期,即葉片完全脫落,莖、莢、粒呈原品種色澤,豆粒全部 歸圓,子粒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搖動豆莢有響聲,即可收獲。
[0009]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馬鈴薯大豆套作種植方法,具有以下優 占 . 1、 確定了適宜于機械化操作的品種、帶幅比例、播期密度等栽培因子,形成了較系統的 馬鈴薯間套作大豆機械化技術規程,具有省工、省時、節種、節肥、通風透光、水肥高效利用 等優點,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效率的主要技術保障; 2、 調整馬鈴薯、大豆帶幅,帶幅比例為1: 1,該栽培方法馬鈴薯種植帶與大豆種植帶采 用年際間帶內輪作改善土壤微生物結構,有效緩解馬鈴薯連作障礙; 3、 針對不同熟期馬鈴薯品種間套作大豆提出了具體的技術方案。
【附圖說明】
[0010] 圖1為田間株行距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實施例1: 1、材料與方法: 1. 1試驗材料: 選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宄所育成的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品 種冀豆17,與黑龍江省馬鈴薯研宄所選育的早熟馬鈴薯[Solanum tubersum L·]品種克新 4號進行間套作。
[0012] 1.2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09-2012年在甘肅省會寧縣郭城鎮進行,地處35° 37' N、105° 13' E,海拔 1680m,年平均氣溫6. 7°C,年均降雨量263. 1mm,其中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 右,年蒸發量達1600mm,是平均降水量的5倍,多10°C的有效積溫3244°C,氣候四季分明,日 照充足,土壤為灰鈣土和灌淤土。
[0013] 1.3田間試驗設計及種植規格: 本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共3個處理,早熟馬鈴薯間套作大豆、單作大豆、單 作馬鈴薯,3次重復,每小區面積為54m2, IOOcm起壟覆膜種2行馬鈴薯,起壟時,壟高20cm, 壟面呈弧形。3月20日種植馬鈴薯,密度31755穴/畝2,行距40cm,穴距30cm。4月15日 種植大豆,IOOcm種2行大豆,密度為10000株/畝,行距40cm。該種植規格適宜于機械化 操作。
[0014] 2、結果與分析: 2.1早熟馬鈴薯套作大豆產出效果分析: 研宄表明,在馬鈴薯套作大豆模式下,馬鈴薯的平均產量為39306. 75kg/hm2、大豆平均 產量為2159. 14 kg/ hm2,較馬鈴薯單作、大豆單作平均產量43087. 82 kg/ hm2、3370. 35kg/ hm2分別下降了 8. 78%、35. 94%,薯豆套作模式平均產值為56469. 15 yuan . hnT2,較馬鈴薯 單作平均產值52124. 55 yuan . hnT2提高了 8. 34%,該模式產出效果較明顯。表1顯示為馬 鈴薯套作大豆產出效果定量分析,由表1可知,馬鈴薯套作大豆可提高土地復種指數,提 高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產出效果,其單位面積產量、產值較單作提高了 1. 39和1. 43倍。
[0015] 表 1
【主權項】
1. 一種馬鈴薯大豆套作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 耕地選擇: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地勢平整、面積較大的耕地; 2) 整地:采用機械化復式耕整地方法,深耕30cm以上; 3) 品種選擇:馬鈴薯選擇株型直立、分枝較少、株高適中的品種;大豆選用耐旱、抗倒、 底英$父尚的晚熟品種; 4) 施肥方式:將有機肥和無機肥結合施加,底肥每畝施有機肥5000公斤、過磷酸鈣50 公斤、氯化鉀5公斤,在機械化深耕整地時撒勻施入;馬鈴薯播種時,每畝施尿素20公斤、過 磷酸鈣30公斤、氯化鉀5公斤,在馬鈴薯現蕾期每畝追施尿素8公斤;在大豆生育后期每畝 追施尿素5公斤; 5) 田間株行距配置:馬鈴薯間套作大豆帶幅寬2m,馬鈴薯、大豆采用1 :1等幅種植,Im 幅內種植2行馬鈴薯,起壟、覆膜,壟寬80-100cm,壟高15-25cm,Im幅內平種2行大豆,馬鈴 薯、大豆行距為40cm,馬鈴薯與大豆間距60cm; 6) 播期搭配:早熟馬鈴薯播種時間為每年的3月20日至4月5日,晚熟馬鈴薯播種時 間為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5日;大豆播種時間為每年的4月10日至4月25日; 7) 播種深度和密度:馬鈴薯播種深度為10_15cm,大豆播種深度為5-8cm;馬鈴薯播種 密度為每畝種植3000-3500株,大豆播種密度為每畝種植8000-10000株; 8) 適時收獲:馬鈴薯收獲標準為當馬鈴薯莖葉2/3變黃、塊莖成熟、周皮變硬時即可收 獲;大豆收獲標準為大豆進入完熟期,即葉片完全脫落,莖、莢、粒呈原品種色澤,豆粒全部 歸圓,子粒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搖動豆莢有響聲,即可收獲。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馬鈴薯大豆套作種植方法。該栽培方法是指在馬鈴薯套作大豆栽培的各個環節充分利用機械化手段替代人畜勞作,達到農機農藝完美結合的栽培方式,它具有省工、省時、節種、節肥、通風透光、水肥高效利用等特點,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效率的主要技術技術保障,也是馬鈴薯、大豆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IPC分類】A01G1-00, A01C21-00
【公開號】CN104838830
【申請號】CN201410818367
【發明人】陳光榮, 張國宏, 楊文鈺, 王立明, 楊如萍, 郭天文, 樊廷錄, 譚雪蓮, 楊國, 張任東, 安鴻九
【申請人】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
【公開日】2015年8月19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