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改良sat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 改良SAT系統,屬于污染場地治理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魚塘水中雌酮干擾物很難自然凈化掉,隨著地表水的流動進行迀移和轉化, 對地表水環境帶來了生態和環境風險。現有技術中的污染水凈化常規方法是經過絮凝、沉 淀、過濾和化學處理,一般能有效地除去大多數污物和殺死大多數微生物,然而不能很有效 地除去諸如激素、農藥、病毒、毒素和重金屬離子等類物質,這些有害物質仍留在水源中,給 人造成危害。現實中很難有即實用又經濟的方法處理魚塘水中雌酮。SAT處理技術作為一 種生態處理系統,其凈化機理包括包氣帶介質中發生的過濾沉淀、氧化還原、吸附解吸、離 子交換、生物降解、硝化與反硝化以及到達地下水中的分散和稀釋等作用。經申請人檢索, 尚未發現有采用改良SAT系統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報道出現。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給出一種處理魚塘水中雌 酮的改良SAT系統,特別是要研發一種適用于魚塘水雌酮干擾物吸附降解的填料層,并將 在線監測手段應用于改良SAT系統中,以提高水質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實際工程化 實施提供更大的可能。
[0004] 本發明針對地表水中雌酮污染的修復問題,融合了水文地質學、微生物學、分子 (微)生物學、分析化學等理論和方法、系統研宄雌酮在包氣帶中的傳質運移和分異規律。本 發明給出的改良SAT系統作為一種新生態處理系統,在傳統SAT基礎上增加了凹凸棒反應 層,能夠吸附穩定雌酮。其凈化機理包括包氣帶介質中發生的過濾沉淀、氧化還原、吸附降 解、離子交換、生物降解等。基于傳統的污染水文地質學,利用分子微生物學理論和技術,在 分子層面認識雌酮干擾物污染場地及其生物強化環境條件下微生物的群落分布、對污染的 響應機理,并深入研宄污染場地SAT修復系統的降解效果,并進一步研宄實時監測的準確 性和可靠性,進行跨學科的污染場地原位修復機理研宄,為實際工程化實施提供更大的可 能。
[0005] 本發明給出的技術方案是:這種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改良SAT系統,主要由儲液 輸送裝置、布水裝置、反應降解裝置、監控裝置等四大部分組成,其中凹凸棒填料吸附層結 合在線監測裝置系統為本發明部分,而儲液輸送裝置和反應降解裝置為現有的水處理技術 改進而來,其特點是所述的反應降解裝置由上至下依次為:第一 SAT層、凹凸棒過濾層、第 二SAT層,在每層填料的交界處設置有一個取樣裝置,該取樣裝置將處理后的水送入由數 據檢測系統和控制系統組成的監測裝置以得出實時出水結果。
[0006] 所述的凹凸棒過濾層,又稱坡縷石或坡縷縞石,是一種具鏈層狀結構的含水富鎂 硅酸鹽粘土礦物,其結構為2 :1型粘土礦物。其特點是:凹凸棒石粘土可用接觸或過濾技 術處理水,可以消除這些有害物質。若使吸附污染物的凹土再生,可加熱或以化學劑加以處 理。
[0007] 所述的反應降解裝置將魚塘取來的水樣進行儲存和攪拌器勻質處理,然后通過提 升泵達到布水裝置。
[0008] 所述的反應降解裝置上方設有布水裝置,通過支架固定在反應降解裝置寬度的中 心線上方,布水裝置利用利用壓力流體傳輸和噴嘴覆蓋率原理,將水樣均勻布在反應降解 裝置上部。
[0009] 所述的反應降解裝置是利用SAT系統原理進行改良增加凹凸棒吸附層和取樣裝 置,通過布水裝置水樣均勻分布在裝置表面,先進入到第一 SAT層進行第一步原位降解,反 應后在進入凹凸棒填料反應層進行進一步吸附和降解后進入第二SAT層進行第二步原位 降解,最后進入出水區。總反應層厚度參照SAT原理設計,在層與層之間增設檢測口,起到 過程監測作用,實時觀察不同層間的降解效果,保證效果的連續性和可靠性。
[0010] 監控裝置是利用現代在線監測原理,將控制和在線監測融合到一起,起到操作方 便和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0011]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2] 1)與現有處理工藝相比,工程化費用節省1 / 3。
[0013] 2)增加吸附層后,降解效果提高13%左右。
[0014] 3)自動化程度高,檢測時間節省一半。
【附圖說明】
[0015]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16] 圖1是系統設備連接圖。
[0017] 圖2是主控監測系統正視圖。
[0018] 圖3是圖1中1-1方向序號11反應降解裝置填料支撐板圖。
[0019] 圖4是圖1中2-2方向序號6布水裝置俯視圖。
[0020] 圖5是監控系統圖。
[0021] 圖中:1.儲液箱;2.攪拌機;3.提升泵;4.流量控制閥;5.止回閥;6.布水裝置; 7.反應降解裝置布水區;8.第一 SAT層;9.凹凸棒填料層;10.第二SAT層;11.支撐板; 12.反應降解裝置出水區;13.排水口;14.第一取樣裝置;15.第二取樣裝置;16.第三 取樣裝置;17.第四取樣裝置4 ;18.空白指示燈;19.攪拌機控制指示燈;20.提升泵控制 指示燈;21.監測裝置控制開關;22.電源總開關;23.控制柜開關;24.第一取樣裝置結果 顯示屏;25.第二取樣裝置結果顯示屏;26.第三取樣裝置結果顯示屏;27.第四取樣裝置 結果顯示屏;28.支撐板濾帽;29.噴嘴。
【具體實施方式】
[0022] 實施例1。
[0023] 本實施例為實驗室試驗,如圖1-4所示,這種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改良SAT系統, 主要由儲液輸送裝置、布水裝置、反應降解裝置、檢測控制系統等四大部分組成,其中反應 降解裝置由上至下依次為:第一 SAT層、取樣裝置、凹凸棒過濾層、取樣裝置、第二SAT層、取 樣裝置,所述的檢測系統由數據檢測系統和控制系統組成。
[0024] 所述的凹凸棒過濾層,又稱坡縷石或坡縷縞石,是一種具鏈層狀結構的含水富鎂 娃酸鹽粘土礦物,其結構為2 :1型粘土礦物。
[0025] 所述的反應降解裝置將魚塘取來的水樣進行儲存和攪拌器勻質處理,然后通過提 升泵達到布水裝置。
[0026] 所述的布水裝置利用利用壓力流體傳輸和噴嘴覆蓋率原理,將水樣均勻布在反應 降解裝置上部。
[0027] 控制裝置是利用現代在線監測原理,將控制和在線監測融合到一起,起到操作方 便和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0028] 1、水樣儲存裝置(儲液箱)。
[0029] 將儲存箱固定在實驗室地面,底部放IOOmm厚的基礎,然后將攪拌機和提升泵固 定在儲存裝置上,儲存裝置采用透明有機玻璃,便于觀察內部情況,攪拌器通過螺栓固定在 裝置中心位置,提升泵放到裝置底部。
[0030] 2、反應降解裝置。
[0031] 利用有機玻璃制作一個高1500mm,寬600mm,長800mm的反應裝置,距裝置底部 300mm設填料支撐層,起到支撐填料和SAT層的作用;在支撐層上將取自魚塘SAT場的第二 SAT層放在支撐層上,厚度500mm,再將凹凸棒填料制成50目放在第二SAT層2上方,厚度 200mm,最后將取自魚塘SAT場的第一 SAT層放在凹凸棒填料層上,厚度300mm。反應裝置上 方設有布水裝置,通過支架固定在反應降解裝置寬度的中心線上方IOOmm處。每層填料交 界處設有一個取樣裝置,將處理后的水送入監測系統,得出實時出水結果,處理后的水通過 裝置排水口排走。
[0032] 3、主控監測系統。
[0033] 主控系統有4個回路,第一個回路,序號19控制攪拌機運行,與提升泵進行互鎖聯 動,提升泵啟動前Imin攪拌機先啟動,保證水樣勻質效果。第二個回路,序號20控制污水 提升泵,設有低位鳳鳴報警,保證水泵安全運行。第三個回路,序號21控制檢測裝置,將檢 測結果顯示在對應的顯示屏上,便于觀察和管理。第四個回路,序號22起到控制面板總開 關作用。(監控系統圖如圖5)。
[0034] 工作時,首先將污水儲存在儲液罐中達到運行液位,此時合上控制總電源。裝置運 行就續后,合上啟動電源,攪拌機開啟后lmin,提升泵將污水提升到反應降解裝置,污水從 改良SAT反應裝置上部滲濾到底部,改良SAT從上部到下部設定4個取樣口,對不同層處理 進行效果測試(處理后水樣通過重力流進入檢測裝置),最后得到分析結果。
[0035] 4?測試指標情況。
【主權項】
1. 一種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改良SAT系統,主要由儲液輸送裝置、布水裝置、反應降解 裝置、監控裝置等四大部分組成,其特征在于是所述的反應降解裝置由上至下依次為:第一 SAT層、凹凸棒過濾層、第二SAT層,在每層填料的交界處設置有一個取樣裝置,該取樣裝置 將處理后的水送入由數據檢測系統和控制系統組成的監測裝置得出實時出水結果。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改良SAT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凸 棒過濾層,又稱坡縷石或坡縷縞石,是一種具鏈層狀結構的含水富鎂硅酸鹽粘土礦物,其結 構為2 :1型粘土礦物。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改良SAT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應 降解裝置將魚塘取來的水樣進行儲存和攪拌器勻質處理,然后通過提升泵達到布水裝置, 所述的反應降解裝置上方設有布水裝置,通過支架固定在反應降解裝置寬度的中心線上 方,布水裝置利用利用壓力流體傳輸和噴嘴覆蓋率原理,將水樣均勻布在反應降解裝置上 部。
【專利摘要】一種處理魚塘水中雌酮的改良SAT系統,主要由儲液輸送裝置、布水裝置、反應降解裝置、監控裝置等四大部分組成,其特點是所述的反應降解裝置由上至下依次為:第一SAT層、凹凸棒過濾層、第二SAT層,在每層填料的交界處設置有一個取樣裝置,該取樣裝置將處理后的水送入由數據檢測系統和控制系統組成的監測裝置以得出實時出水結果。本發明在傳統SAT基礎上增加了凹凸棒反應層,能夠吸附穩定雌酮,并進一步研究實時監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行跨學科的污染場地原位修復機理研究,為實際工程化實施提供更大的可能。
【IPC分類】A01K63-04, C02F9-14
【公開號】CN104737967
【申請號】CN201510078813
【發明人】安長偉, 楊悅鎖, 楊新瑤, 宋曉明, 吳昊, 孫麗娜
【申請人】沈陽大學
【公開日】2015年7月1日
【申請日】2015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