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及其應用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的農藥配方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0002] 番茄細菌性斑點病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病害,苗期(從種子播種到25天左右移 栽為苗期)染細菌性斑點病嚴重,常直接造成植株死亡。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多發期在 溫度偏高、多雨的季節;棚室地處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澆水使用有污染的水源、關棚時 間過長,相對濕度在90 %左右都易感病。
[0003] 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發病初始產生水漬狀小圓點斑,擴大 后病斑暗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將病葉對光透視時可見病斑周緣具黃色暈圈,發病中后期病 斑變為褐色或黑色。苗床上一旦出現細菌性斑點病,傳播速度極快,會造成幼苗迅速萎蔫、 死亡等。
[0004] 目前,苗床上常用的處理方法為: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普力克水 溶性液劑600倍液或77 %可殺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施;或使用農用硫酸鏈霉素、異菌 脲、殺毒礬等單劑常規方法,這些方法都是使用廣譜性殺菌劑,不與其他農藥復配,對病害 只能起到普通預防和抑制作用,一般要多次用藥才能初見成效,病害嚴重時甚至看不到明 顯效果,若進行復配,部分會引起燒苗或效果不佳。因此,使用現有技術,治療速度慢,如果 大面積出現嚴重病害,起不到迅速治療的效果。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防治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效果不顯著,治療速度 較慢,造成危害嚴重的缺陷,提供一種防治效果特別好的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的農 藥及其應用。
[0006] 本發明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為實現:
[0007] 1. -種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其特征在于:所述農藥由72%農用硫酸 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和30%琥膠肥酸銅懸浮劑 1200倍液混合而成。
[0008] 2.技術方案1所述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在防治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 病的應用。
[0009] 3.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在防治番茄苗期細菌性 斑點病的應用,其特征在于:噴藥時間為晴天下午5 :00開始或陰天下午4 :00開始,每天噴 霧次數為1次,連續噴藥2- 3天。
[0010] 4.技術方案2或3所述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在塑料大棚內培育茄苗防 治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的應用,其特征在于:噴藥后如果溫度為35°C以上時,在番茄苗 上方搭建遮光率為60 %的遮陽網進行遮光。
[0011]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2] 本發明采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和30%琥 膠肥酸銅懸浮劑三種農藥復配噴施,對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的防治達到80. 14%以上,而 該三種農藥單獨噴施,或該三種農藥任意兩兩組合復配噴施,只是一般廣譜性殺菌劑的防 治效果,與該三種農藥單獨連續施藥3次相比,本發明農藥防治效果提高9. 05~9. 87%, 與該三種農藥任意兩兩組合復配連續施藥3次相比,本發明農藥防治效果提高4. 31~ 9. 57 %,均產生了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0013]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各實施 例試驗無特殊說明為常規方法。
[0014] 1.材料與方法
[0015] I. 1試驗藥劑:
[0016] 72 %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有效成分為硫酸鏈霉素,市售產品,購自河北三 農農用化工有限公司。
[0017] 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為中生菌素,市售產品,購自福建凱立生物制 品有限公司。
[0018] 30%琥膠肥酸銅懸浮劑,又名30%掃細,有效成分為琥膠肥酸銅,為市售產品,購 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廊坊農藥中試廠。
[0019] 53. 8%氫氧化銅,為對照藥劑,為市售產品,購自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
[0020] 1. 2試驗苗床的基本概況:試驗選擇在云南省楚雄州元謀縣小丙嶺科技示范園, 海拔1150米,年平均氣溫21. 9°C,是元謀縣最大的工廠化育苗基地,育苗基地搭建塑料大 棚,試驗品種為拉比番茄種苗,塑料大棚內設置試驗苗床長76米,寬I. 1米,高0. 8米,用長 53. 5cm,寬28cm的穴盤進行育苗,育苗用的穴盤和基質經過消毒處理,基質為丹麥進口基 質(品氏托普泥炭土),基質pH為7. 1,穴盤規格為105孔。
[0021]1. 3試驗設計:試驗小區苗床面積209m2,共設置9個處理(每處理設3次重復), 每個處理面積41. 8m2,其中空白對照22m2,每個處理用藥3次。
[0022] 處理I: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簡稱:硫酸鏈霉素單劑,噴霧 處理。
[0023] 處理2 :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以下簡稱:中生菌素單劑,噴霧處理。
[0024] 處理3 :30%琥膠肥酸銅懸浮劑1200倍液,以下簡稱:琥膠肥酸銅單劑,噴霧處理。
[0025] 處理4 :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以下簡稱:(硫酸鏈霉素+中生菌素),噴霧處理;制備方法是:將72%農用硫酸鏈霉 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混合而成。
[0026] 處理5 :將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琥膠肥酸銅懸浮劑1200倍液, 以下簡稱:(中生菌素+琥膠肥酸銅),噴霧處理。制備方法是:將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30 %琥膠肥酸銅懸浮劑1200倍液混合而成。
[0027] 處理6 :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30 %琥膠肥酸銅懸浮劑1200 倍液,以下簡稱:(硫酸鏈霉素+琥膠肥酸銅),噴霧處理;制備方法:將72%農用硫酸鏈 霉素5000倍液和30 %掃細1200倍液混合而成。
[0028] 處理7 :72 %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30%琥膠肥酸銅懸浮劑1200倍液,以下簡稱:本發明農藥,噴霧處理。制備方法:72% 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琥膠肥酸 銅懸浮劑1200倍液混合而成。
[0029] 處理8 :53. 8%氫氧化銅800倍液,以下簡稱:氫氧化銅單劑,噴霧處理。
[0030] 處理9 : (CK)清水空白對照。
[0031] 1. 4施藥時間、次數及方法:
[0032] 采用電動-18型背負式噴霧器施藥,施藥時藥物均勻噴霧在番茄苗上。
[0033] 施藥時間:
[0034] 2013年7月16日17點第一次噴藥。
[0035] 2013年7月20日17點第二次噴藥。
[0036] 2013年7月24日17點第三次噴藥。
[0037] 1. 5防治其他病蟲害的藥劑資料:試驗苗在試驗前有輕微細菌性斑點病,無蟲害, 未做任何處理。
[0038] L6噴藥日氣象資料:
[0039] 2013年7月16日17點棚內溫度28°C室外26°C,天氣晴。
[0040] 2013年7月20日17點棚內溫度27°C室外25. 5°C,天氣晴。
[0041] 2013年7月24日17點棚內溫度26. 5°C室外25°C,天氣晴。
[0042] 1. 7調查時間和次數:
[0043] 2013年7月16日施藥前一次。
[0044] 2013年7月16日施藥后第4天一次。
[0045] 2013年7月20日施藥后第4天一次。
[0046] 2013年7月24日施藥后第4天一次。
[0047] 供調查4次。
[0048] 1. 8調查方法:
[0049] 每個處理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標記100株,共調查500株,其中空白對照定 點標記調查100株,以每一片葉片上的斑點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來分級,分級標準參照 如下元謀縣農作物病蟲害調查分級標準。
[0050] 分級標準(以葉片為單位):
[0051] 0級:無病斑,不發生。
[0052]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5%以下,輕發生。
[0053] 2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6-30%,中等發生。
[0054]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31-50%,中等偏重發生。
[0055] 4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重發生。
[0056] 藥效計算方法:
[0057]
【主權項】
1. 一種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其特征在于:所述農藥由72%農用硫酸鏈霉 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和30%琥膠肥酸銅懸浮劑1200 倍液混合而成。
2. 權利要求1所述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在防治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的 應用。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在防治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 病的應用,其特征在于:噴藥時間為晴天下午5 :00開始或陰天下午4 :00開始,每天噴霧次 數為1次,連續噴藥2- 3天。
4. 權利要求2或3所述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在防治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 的應用,其特征在于:噴藥后如果溫度為35°C以上時,在番茄苗上方搭建遮光率為60 %的 遮陽網進行遮光。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控制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農藥及其應用。該農藥由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和30%琥膠肥酸銅懸浮劑1200倍液混合而成。連續噴施本發明農藥3次,對番茄苗期細菌性斑點病的防治達到80.14%以上,而該農藥中三種單一農藥單獨噴施,或該三種單一農藥任意兩兩組合復配噴施,只是一般廣譜性殺菌劑的防治效果,與該三種單一農藥單獨連續施藥3次相比,本發明農藥防治效果提高9.05~9.87%,與該三種單一農藥任意兩兩組合復配連續施藥3次相比,本發明農藥防治效果提高4.31~9.57%。
【IPC分類】A01P1-00, A01N47-44, A01N37-04, A01N47-18
【公開號】CN104642370
【申請號】CN201510108962
【發明人】楊長楷, 韋發聰, 陳光平, 莫曉瑩, 楊育揆, 楊龍, 郭正瓊
【申請人】云南思農蔬菜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