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高效脫麻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設備是一種農業機械,特別是適合苧麻纖維集中初加工的機械設備。
【背景技術】
[0002]迄今為止,苧麻纖維初加工機械化技術尚不成熟。現行收獲方式一種是先由工人在田間將麻皮從麻桿上剝下來,再用刮麻器或剝麻機刮去表皮。另一種是先由人工將麻桿割下來,再用機械脫去麻骨和表皮。后一種方式不用人工剝皮,但人力反拉式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直喂式皮骨分離不清,生產效率也不高。于是開展了苧麻收割機、橫喂式雙向自動脫麻機和苧麻聯合收獲機的研究。
[0003]作為已有技術參照中國專利ZL200720085190.7雙向自動脫麻機,公開了一種橫喂式雙向自動脫麻機,該機采用機械手代替人手喂入和反拉,兩套脫麻機構雙向脫麻。由橫向集束喂麻臺和夾持喂麻機構組成的雙向自動喂麻裝置與設置在左右兩端的兩套脫麻裝直組成。橫向集束喂麻臺的撥爪將麻桿集成一束束的麻把送到縱向喂麻槽中,麻桿機械手在麻桿托收機構的協助下,夾持麻桿的基部送入一端的脫麻裝置,脫去梢部和莖部,反向拉出一段后,纖維機械手移到麻桿手的后面在纖維托收機械的協助下夾持已脫纖維后回位,麻桿手將麻桿基部送入另一端的脫麻裝置后松開,由纖維手繼續把持脫基部,脫完后反向拉出將纖維放在集麻架上。該機機電液結合,自動化程度高。但結構復雜,成本較高,生產率不高,可靠性較差。其生產效率取決于每束麻桿的多少,和加工每束麻桿所需的時間,因為每束麻不能很多,往復的時間不能很短,生產率不可能很高,而且還存在機械手抓麻漏抓、抓不緊等可靠性問題。
[0004]為了解決機械手抓麻可靠性和提高生產效率,作為現有技術,中國專利ZL200810046933.9《苧麻聯合收獲機的自動脫麻機》,將用撥指鏈橫向集束喂入,兩機械手代替人手縱向喂入反拉,改為夾持鏈夾持麻桿橫向喂入,兩套脫麻機構按人字型配置,雙向自動脫麻,纖維梳理機構將基部已加工纖維交夾持帶夾持纖維橫向喂入加工完中部后縱向拉出。實驗結果表明,該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如果連續不間斷脫麻繞擋麻銷拉出纖維時易形成堵塞,傷麻,造成纖維損失,二是纖維梳理機構梳理纖維時易造成纖維損傷扯斷,三是麻桿夾持兩鏈之間喂入不均勻,影響脫麻質量,四是纖維夾持機構兩夾持帶水平夾持不利于卸麻,并成之字形配置,還要梳理機構協同才能進入,結構復雜,工作可靠性差,若不改進高效目標不能實現,而且加工質量差、損耗大。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技術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點。真正實現優質高效,既可場上固定作業,實現集中化加工,又可與割麻機配套田間移動作業,實現聯合收獲。
[0006]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整機由與麻桿堆放臺成一體的喂料口、麻桿夾持輸送機構、左脫麻機構、纖維夾持輸送機構、中脫麻機構、右脫麻機構、動力及傳動裝置組成。其特征是:麻桿夾持輸送機構由兩道喂入鏈和一道反向拉出喂入鏈組成,與脫麻機構傾斜配置,喂入鏈和反向拉出喂入鏈成V型,第二喂入鏈和反向拉出喂入鏈尾首鏈輪在同一橫線上略有重疊,麻桿在夾持喂入完成前進入反向拉出夾持鏈,實現平穩換向交接。纖維夾持輸送帶平行配置在反向拉出喂入夾持鏈后面,首尾重疊銜接,在反向拉出喂入鏈拉出纖維,將基部喂入中脫麻機構的同時,纖維夾持機構夾持纖維同速繼續脫基部,脫完基部后繞中脫麻機構尾端從右脫麻機構首端進入右脫麻機構進行反拉清理。脫麻機構由左、中、右三套組成,左中脫麻機構平行配置,中右脫麻機構倒V字型配置,左脫麻機構前段喂入脫麻,后段反拉清理,中后脫麻機構分別完成基部喂入脫麻和反拉清理。中、后脫麻機構纖維夾持帶端開啟,后脫麻機構開啟端滾筒端部為圓臺形,為縮小整機結構左脫麻機構首端亦開啟,滾筒端部為圓臺形,當加工麻桿較長時,麻桿能從滾筒軸端進入,在反拉的過程中直接脫去梢部,為防止長麻纏繞,在下脫麻滾筒下面設置防纏滾筒,轉向與下脫麻滾筒相同。
[0007]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夾持輸送機構與脫麻機構傾斜60°配置,麻桿用夾持鏈夾持輸送,纖維用夾持帶夾持輸送。
[0008]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麻桿堆放臺設置在左中脫麻機構的上方,前面與喂料口弧形板聯成一體,喂料口左邊敞開,右邊擋板可左右移動調節定位,前擋板后半部為柵欄,以便觀察和調節理順麻桿,避免交叉。
[0009]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麻桿夾持輸送機構采取谷物聯合收獲機半喂入脫粒機常用的夾持輸送鏈,由驅動輪、從動輪、鏈條托軌、輸送鏈條、壓桿、推桿、圓柱壓彈等組成,輸送速度0.3米/秒左右。
[0010]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纖維夾持機構采用ZL200820046933.9苧麻聯合收獲機的雙向自動脫麻機的纖維夾持帶的工作原理,將左右夾持改為上下夾持,由上下兩套偶合而成,上下夾持機構均由傳動輪、從動輪、上(下)壓(托)輪,夾持輸送帶組成,夾持輸送帶為縱向凹凸筋槽的膠帶,兩帶相互偶合,夾持輸送速度與夾持鏈輸送速度同步。
[0011]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脫麻機構采用雙滾筒,兩滾葉片相互咬合,咬合深度5_左右,葉片線速度15米/秒左右,左滾筒長度是中右滾筒的2倍,左中脫麻機構平行,中、后脫麻機構成倒V字形配置。
[0012]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有益效果。
[0013]1、能實現連續自動脫麻,生產效率高。生產率取決于喂入速度,即生產率(公斤/小時)=單根麻桿纖維量(公斤/根)X橫向喂入速度(米/秒)X 3600秒/小時+麻桿直徑(米)X鋪放重迭系數),按單根麻桿纖維量0.005公斤,夾持鏈輸送率0.3米/秒(實施例),麻桿直徑0.012米,重迭系數0.5-2計,生產率=0.005X0.3Xsin30° (實施例)X 3600X0.012X (0.5—2) =75—300公斤,生產效率是現行剝麻機的數十倍。
[0014]2、將繞擋麻銷反拉改成一段或一套滾筒反拉,無堵塞現象。
[0015]3、將幾道麻桿夾持鏈垂直夾持喂入改為傾斜夾持喂入,克服原兩夾持鏈之間喂入不均衡,影響脫麻質量的問題。
[0016]4、將兩夾持帶水平夾持,梳理機構梳理進入改成垂直夾持,在夾持鏈牽弓I下進入,簡化了結構,并實現自動卸麻,方便纖維收集。
【附圖說明】
[0017]下面結合實例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8]圖1為整機平面布置及工作原理示意圖。
[0019]圖2為整機立面示意圖(拆去麻桿夾持輸送機構的喂入鏈和右脫麻機構)。
[0020]圖3為喂料機構側面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I)為喂料口,(2)為左脫麻機構,(3)為動力及傳動裝置,(4)為纖維夾持輸送機構,(5)為右脫麻機構,(6)為中脫麻機構,(7)為麻桿夾持輸送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如圖1、圖2所示,由喂料口(I)麻桿夾持輸送機構(7),左、中、右三套脫麻機構
(2)(6) (5),纖維夾持輸送機構(4),動力及傳動裝置(3)組成。麻桿夾持輸送機構由兩道喂入鏈和一道反向拉出喂入鏈組成,與脫麻機構傾斜60°配置,喂入鏈和反向拉出喂入鏈成V型,第二喂入鏈和反向拉出喂入鏈的首尾在同一橫線上略有重疊,實現麻桿夾持輸送換向交接。纖維夾持輸送帶平行配置在反向拉出喂入夾持鏈的后面,在反向拉出喂入鏈拉出纖維將麻桿喂入中脫麻機構的同時夾持纖維同速繼續脫基部,脫完基部后繞中脫麻機構尾端從右脫麻機構首端進入右脫麻機構反拉清理。左中脫麻機構平行配置,中后脫麻機構軸線交叉60°配置。
[0023]脫麻滾筒、輸送鏈帶的長度根據加工麻桿的長度確定,前脫麻滾筒的長度是中、后脫麻滾筒的2倍左右,滾筒葉片的線速度15米/秒左右,夾持輸送速度0.3米/秒左右。為縮小機器結構,左脫麻滾筒前端亦開啟,當加工麻桿較長時,麻桿能從滾筒軸端進入,在反拉的過程中直接脫去梢部。為防止長麻纏繞,在左脫麻機構下脫麻滾筒下面設置防纏滾筒,轉向與下脫麻滾筒相同。
[0024]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例,由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概念的范圍內能夠產生許多的變化。
【主權項】
1.一種鏈帶夾持輸送橫喂式自動高效脫麻機,由動力、傳動裝置、喂料口、夾持輸送機構和脫麻機構組成,其特征在于夾持輸送機構和脫麻機構傾斜配置,在喂入麻桿或拉出纖維時,物料沿滾筒切向軸向兩個方向運動,在滾筒整個長度上均勻脫麻,無擁堵阻塞現象,麻桿夾持采用夾持鏈,纖維夾持采用夾持帶,夾持鏈、夾持帶的輸送速度相同,四道夾持實現橫向喂入,連續輸送,脫麻采用雙滾筒,脫麻滾筒的線速度也基本相同,三套脫麻機構雙向連續自動脫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高效脫麻機,其特征是:喂料口設置在喂入夾持鏈首端上方,左端敞開,右端擋板左右可移,后弧形擋板可由麻桿堆放臺板前邊彎曲而成,前弧形擋板右端為柵欄。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高效脫麻機,其特征是:兩道喂麻夾持鏈的前端在同一縱向線上,后喂入鏈與反向拉出鏈尾首在同一縱向線上略有重疊,拉出鏈首端在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高效脫麻機,其特征是:纖維夾持輸送帶的首端在麻桿夾持拉出鏈的尾端的前面,重疊銜接,上下帶同速運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高效脫麻機,其特征是:有三套脫麻機構,中、右脫麻機構靠夾持帶的一端開啟,右脫麻機構滾筒開啟端部為圓臺形,左脫麻機構的前端亦開啟,開啟滾筒端部為圓臺形,當加工麻桿較長時,左部從滾筒軸端進入,梢部直接反拉(目的是縮小機器結構),在左脫麻機構下脫麻滾筒的下面設置防纏滾筒。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高效脫麻機,解決了現有技術脫麻效率不高,不能實現聯合收獲的技術難題,由三套脫麻機構和麻稈及纖維夾持輸送機構組成,左脫麻機構前段喂入脫麻,后段反拉清理,中、右脫麻機構分別完成喂入脫麻和反拉清理。麻稈及纖維夾持輸送機構與脫麻機構傾斜配置,麻稈喂入和拉出夾持鏈尾首在同一直線上略有重疊完成換向交接,麻稈夾持反向拉出喂入鏈與纖維夾持輸送帶的尾首重疊銜接,纖維夾持輸送機構在把持脫完基部后將纖維反向拉出。主要用于苧麻纖維集中初加工和與割麻機配套實現聯合收獲。
【IPC分類】A01F11-00
【公開號】CN104641807
【申請號】CN201510062043
【發明人】饒正良, 饒崇明, 梅軍, 柳威, 鄧玉梅, 葉秀琴
【申請人】咸寧市農業科學院
【公開日】2015年5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