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植物立體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技術,更具體地說,是一種植物立體種植方法。
眾所周知,通常的植物種植方法,是采用將地平面挖成畦,沿畦種植農作物,所謂土耕栽培法或稱平面種植法,這種方法不能有效地利用空間,難于使有限的土地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植物立體種植方法,以大幅度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
實現本發明目的主要技術方案在種植場地,設置具有一定間隔距離的一排排立柱,立柱上分布多層種植帶,使植物種植在立柱的植物帶上。
本發明的具體種植方法1、設置立柱在種植場地設置立柱,立柱的密度為每畝300--3000個柱,柱間距離應使柱的最下層的光照強度能滿足植物生長需要,即使最下層光照強度至少超過所種植物的光補償點(而趨近其光飽和點),立柱上分布3-15層種植帶;2、充填基質、種植苗株在立柱上的確定的各層種植帶充填基質,種植苗株。
3、作物管理對于矮生型植物按常規方法管理,高大型植物選育好的苗株定植,在形成1-3個結果層位時掐頭封頂以控制生產高度,采收后進行下茬生產;4、灌溉將水或營養液用泵提升到柱的最上層,使其自然流下并通過種植帶的溢流口逐層向下灌溉,或采用高于柱的蓄水池依重力自然逐級下溢實現灌溉。
本發明所述的立柱是植物多層立體種植的載體,它是由包括塑料、水泥、木材在內的材料制成,每個立柱上有多層種植帶,種植帶有溢流口與下一層種植帶相通,可使上層種植帶的多余水分通過溢流口流入下層種植帶。對于立柱的高度沒有嚴格規定,以方便管理為原則,有時為了更好地采光,柱的高度可以由南向北,逐排升高,前后排立柱上種植帶相差1-4層即可。柱的密度,東西間距滿足枝葉伸展以后,中間仍可以使人自由通過,便于管理;南北間距滿足植物枝葉伸展后不互相遮蓋。柱的形狀可采用組合式,如用多個獨立種植盆摞成立柱或通過支架將種植盆一層層架起形成立柱,還可以在一根立柱上摞成若干層穴狀形的種植帶。
圖1為多個獨立種植盆摞成的立柱的示意圖。由
圖1可知,1為種植盆;2為溢流口;3為種植帶。
圖2和圖3為支架架起的多層種植盆所形成的立柱示意圖。由圖2和圖3所示,3為種植帶,4為支架,圖2中支架4也可與種植盆連成一體。
圖1-圖3種植盆上大下小,盆口形狀包括圖形、橢圓形、多邊形、花瓣形。種植盆上至少有一個溢流口,可設在側面或底部。種植盆的各層植物帶的上層植物所處的方位和下一層植物的方位交錯。
圖4為穴狀形的種植帶示意圖。由圖4可知,5為立柱,6為穴形種植帶。
所述的種植植物的苗株密度根據植物帶的面積及植物種類對株距要求來定對矮生植物包括生菜、芹菜、空心菜、草霉、小白菜、菠菜、油菜、小麥、水稻、韭菜、豆角,通常種植帶的直徑20-50cm,上下層種植帶間距10-50cm,立柱的南北方向間距30-100cm,東西方向間距60-150cm,柱的層數3-15層,每層種植帶植苗密度與平面種植相同;對于高大型植物包括蕃茄、茄子、黃瓜,通常種植帶的直徑20-80cm,上下層種植帶間距15-60cm,立柱的南北方向間距50-120cm,東西方向間距100-200cm,每層種植帶植苗密度一平面種植相同。所述的種植帶基質包括土壤、沙、礫、珍珠巖、泥炭中的一種或其兩種以上混合物。
所述的作物管理,對于高大型植物,人們習慣采取單干整枝,多留結果層位以提高產量,但這樣由于植株高大不利于立體種植,而且上下位果實爭奪養分,延長果實生產期,不利于早熟,一年不能多茬生長,而且株齡較長,易發生病蟲害,本發明采取掐頭封頂,控制植物生長高度,使其變成矮型植物,這樣一方面方便立體種植,提高單位面積植株數量,另一方面矮株迅速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產,養分集中供應果實,實現早熟,縮短生長期,可以一年生產多茬,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所述的掐頭封頂是掐掉頂端生長點,使其不能繼續長高,如西紅柿留1-2穗果,果上留兩片葉后掐頭;茄子留2-3個果,坐果后將頂芽掐掉;黃瓜4節左右掐掉頂尖。
所述的灌溉,是在種植場所上空,每兩排立柱中間架設一條輸水管線,輸水管與下方立柱對應方位引出滴灌管,滴灌管的出水口落在立柱最上一層的植物帶,如果是組合式,滴灌管出水口則落在上層的盆上。輸水管與貯水池有水泵相連,開啟水泵時,水或營養液就進入輸水管,然后通過滴灌管進入每個柱的上層植物帶,然后通過柱上溢流口逐級下溢。
本發明的優點和效果本發明由于采用立柱種植,種植的株數比平面種植每畝要多幾倍,如種植韭菜,在直徑25cm、高度為17cm的種植盆上,植苗71080株/畝,比平面種植8420株/畝,要提高近7.5倍,又如種植西紅柿,采用掐頭封頂方法,每畝共有26320穗果,一年可種五茬,每畝一年可以生產131600穗果,而平面種植一年僅24000穗果,因此,本發明可充分利用空間,在有限的占地面積上,提高植物的種植株數,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很多倍;另外,本發明由于柱上植物帶種植植物的密度與平面種植相近,而柱間的的距離遠大于平面種植時植物的株行距,因而通風、光照要大大優于平面種植,同時本發明還有效地解決、灌溉等問題。
下面通過實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的特點。
實例1本實例是采用本發明的方法種植西紅柿。
選用盆口直徑為25cm、盆底直徑為13cm、盆高為17cm的種植盆,盆內填滿體積比為1∶1的砂與珍珠巖混合物,然后每十盆一組摞成立柱,南北共33排,東西共19排,占地面積635m2,共有柱627個柱。
柱的密度可采用南北間距75cm,東西間距135cm。將柱灌足水后備用。育苗與常規方法相同,待苗已現蕾時定植在柱上,每盆沿四周均勻植四珠苗,上下盆苗所處的方位交錯,此時的管理方法與常規種植相同。
待第一穗果坐果后,其上長出兩片葉時將頂尖掐掉。以后管理方法與常規種植相同。
定植后,一般在8周左右可采收完畢,而育苗到現蕾時間為6周左右。所以,在定植到2周時開始育下茬苗,這樣,當柱上采收完畢時,下茬苗正好現蕾,又可開始定植。如此反復每年可種植5茬,每茬可收獲6270穗果,一年可收獲31350穗果,共25080公斤西紅柿。在此場地上,平面種植,二茬,年產量為13000公斤。
實例2本實例是采用本發明的方法種植韭菜。
在直徑25cm、高度17cm的種植盆上,每盆植苗4株,每柱有10個盆組成,柱的南北間距50cm、東西間距75cm,南北向50排、東西向35排,656m2可分布1750柱,共植苗70000株,一茬,產量17500公斤,而在同樣占地面積上平面種植8420株,一茬,產量僅2105公斤。
權利要求
1.一種植物立體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1)設置立柱在種植場地上設置密度為300-3000個柱/畝,立柱上分布3-15層種植帶;(2)充填基質、種植苗株在立柱上種植帶充填基質,種植育好的苗株,苗株的間距根據種植帶的面積和植物種類來決定;(3)作物管理對于高大型植物在形成1-3個結果層位時要掐頭封頂,控制植物生長高度;(4)灌溉將水或營養液用泵提升到柱的最上層,使其自然流下并通過種植帶的溢流口逐層向下灌溉或采用高于柱的蓄水地,依重力自然逐級下溢實現灌溉。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形狀可采用組合式即多個獨立種植盆摞成立柱或通過支架將種植盆一層層架起形成立柱,還可以在一根立柱上摞成若干層穴狀形的種植帶。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的形狀包括圓形、橢圓形、多邊形、花瓣形,可用的材料包括塑料、水泥、木材。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種植矮狀植物時,種植帶的直徑20-50cm、上下層種植帶間距10-50cm、立柱的南北方向間距30-100cm、東西方向間距60-150cm、柱的層數3-15層,每層種植帶植苗密度與平面種植相同。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種植高大型植物時,種植帶的直徑20-80cm、上下層種植帶間距15-60cm、立柱的南北方向間距50-120cm、東西方向間距100-200cm、每層種植帶植苗密度與平面種植相同。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立柱高度由南向北逐排升高,前后排立柱上種植帶相差1-4層。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植物立體種植方法,其特點是在種植場地設置具有一定間隔距離的一排排特定的立柱,立柱上分布多層種植帶,使植物種植在立柱的植物帶上。本發明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在有限的占地面積上,提高植物的種植株數,從而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而且有效地解決植物的光照、通風、灌溉等問題。
文檔編號A01G9/00GK1247693SQ9811933
公開日2000年3月22日 申請日期1998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1998年9月17日
發明者郭嘉胤 申請人:郭嘉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