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馬鈴薯收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馬鈴薯收獲機,由拖拉機牽引,主要用來收獲馬鈴薯。
申請人于960212申請并于961106公開(CN1134778A)的牽引鏟式馬鈴薯收獲機(申請?zhí)?6101124.6),其結構參見圖4。其不足之處在于工作部分設有除秧裝置見圖4的件號10、除秧滾筒、11、除秧凹板、12、逐蒿輪和13、送秧器,結構較復雜和造價較高;不能對四一十壟的馬鈴薯實現(xiàn)較寬條放。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工作部分和傳動部分結構更簡單和可實現(xiàn)四、六、八、十壟較寬條放的馬鈴薯收獲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本實用新型由機架部分、工作部分、升降部分、傳動部分和調整部分組成,工作部分包括鏵式分秧器、分離輸送器、滑板和凈選導向齒,鏵式分秧器裝于機架前方,鏵式分秧器和分離輸送器之間有挖掘鏟和導向齒,分離輸選器頂部后方有倒秧輪和包角輪,倒秧輪下方有滑板和凈選導向齒,分離輸送器有格條和拾齒,傳動部分有皮帶傳動副22、23和55。
附圖的圖面說明如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總圖;圖2為
圖1的俯視圖,只表示輸送器37及其傳動;圖3為
圖1的A-A局部剖視圖;圖4為現(xiàn)有技術的總圖。
圖1、圖2和圖3的件號代表1、牽引架 2、縱梁 3、側架4、停放架 5、擋板6、鏵式分秧器 7、滑板 8、凈選導向齒 9、挖掘鏟 10、導向齒11、主動鏈輪 12從動鏈輪 13、傳動鏈 14、格條 15、拾齒16、皮帶輪17、柴油機 18、皮帶輪 19、皮帶輪20、皮帶輪21、倒秧輪22、皮帶傳動副 23、皮帶傳動副 24、凈選滾筒 25、皮帶輪26、皮帶輪27、皮帶傳動副 28、導向板 29、翻板 30、包角輪31、收集器32、活動翻板33、漏斗 34、升運器35、出口36、皮帶傳動副37、輸送器 38、皮帶傳動副 39、長軸 40、傘齒輪41、換向齒輪箱42、調整手柄43、調整螺母 44、操作手柄 45、分配器46、液壓油管 47、液壓油缸48、油缸推桿 49、起落支臂 50、支承輪架51、支承輪52、正反扣調整螺栓 53、固定調整支點54、調整螺母 55、皮帶傳動副 56、小分離輸送器 57、皮帶傳動副58、皮帶輪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機架部分主要由牽引架1、縱梁2、側架3和停放架4構成,牽引架前端與拖拉機連接,后端與兩個對稱布置的側架連接,側架固定連接于縱梁上,兩側架內側固定連接有擋板5?,F(xiàn)有技術的停放架支于地面上,高矮位置不可調。本實用新型的停放架支于支承輪軸上,高矮位置可調。
工作部分包括鏵式分秧器6、分離輸送器,滑板7和凈選導向齒8。鏵式分秧器裝于機架前方的桿上,桿可前后調整,鏵式分秧器可在桿上進行上下調整。鏵式分秧器后方有挖掘鏟9和導向齒10。工作(即拖拉機牽引本實用新型向前行駛)時,鏵式分秧器將側架前端的秧分開,挖掘鏟進入土壤,將馬鈴薯、秧和土等混合物鏟起,內側的秧隨鏟起的馬鈴薯和上等混合物,經導向齒導向后進向分離輸送器。
分離輸送器主要由主動鏈輪11、從動鏈輪12和傳動鏈13構成。分離輸送器上連接有格條14和拾齒15,主動鏈輪軸上裝有皮帶輪16,后方有由皮帶驅動的倒秧輪21,倒秧輪后有包角輪30,包角輪的作用是加大倒秧輪的包角,以利于皮帶對倒秧輪的驅動。主動鏈輪下方有滑板7,后下方有凈選導向齒8,凈選導向齒的后下方有漏斗式的收集器31(
圖1未表示出,
圖1所示收集器31是本實用新型增設凈選滾筒24、皮帶傳動副27和導向板28后的結構),收集器下部有活動翻板32。本實用新型的柴油機17上裝有皮帶輪18,離合器軸上裝有皮帶輪19和20,皮帶輪18、19和連接該兩輪的皮帶組成皮帶傳動副22,皮帶輪20、16和連接該兩輪的皮帶組成皮帶傳動副23,皮帶輪25、包角輪30和連接該兩輪的皮帶組成皮帶傳動副55。使用時,啟動柴油機17,通過皮帶傳動副22、23和55,帶動主動鏈輪驅動傳動鏈13和倒秧輪21運轉,經導向齒導向的馬鈴薯、秧和土等混合物,與傳動鏈上的格條和拾齒接觸后,格條和拾齒在較高的運轉速度下所產生的沖擊、摩擦和梳刷作用,將不硬的土塊、碎土及小雜物基本上分離出去。馬鈴薯、秧和未分離出去的雜物,由拾齒15抬起,隨格條14上移送到頂部,秧經倒秧輪配合沿滑板落下,此時秧基本上被分離出去。馬鈴薯和剩余的雜物沿導向齒8落入漏斗式的收集器內的活動翻板32上存放,待存放至一定數量后,活動翻板在馬鈴薯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轉,馬鈴薯落地堆放。根據需要,也可人工打開翻板,讓馬鈴薯落地實現(xiàn)較窄條放。
還可根據馬鈴薯的清潔程度和使用要求,在本實用新型上述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增加附件,以實現(xiàn)下述四種進一步的用途其一是增加凈選滾筒24和皮帶輪26,皮帶輪26、25和該兩輪間的皮帶組成皮帶傳動副27。滾筒24后下方有可翻起的導向板28。馬鈴薯等混合物經凈選導向齒8與格條齒式的凈選滾筒24接觸,由于該滾筒周圍布置有格條和拾齒,再次對混合物產生沖擊、摩擦和梳刷作用而進一步凈選,經凈選后的馬鈴薯經導向板28落入收集器31。
其二是取消凈選滾筒24和皮帶傳動副27,增加小分離輸送器56和皮帶傳動副57(
圖1上用雙點劃虛線表示),小分離輸送器的主動鏈輪軸上裝有皮帶輪58,皮帶傳動副57包括皮帶輪25和58,皮帶還繞經倒秧輪和包角輪。使用時,秧經滑板下落,馬鈴薯等混合物經凈選導向齒8進向小分離輸送器進一步凈選,馬鈴薯經導向板28落入收集器31。
其三是需要對四、六、八、十壟實現(xiàn)較寬條放(指將收獲的四、六、八、十壟馬鈴薯歸攏成一行)。在漏斗33處增設橫向的輸送器37見
圖1和圖2,輸送器的出口可根據條放需要設在左側或右側。輸送器的主動輪軸與長軸39連接,長軸前有由一對傘齒輪40構成的換向齒輪箱41。使用時,翻起導向板28,馬鈴薯經凈選滾筒24落經漏斗并進入輸送器上,送至左側或右側以實現(xiàn)四一十壟的條放。
其四是在輸送器37的出口處增設漏斗33,漏斗下部有翻板29和升運器34,升運器頂部有皮帶傳動副36。當附有運輸車輛和馬鈴薯的清潔率高時,將導向板28打開見
圖1的雙點劃虛線,同時打開翻板29至
圖1的雙點劃虛線位置,使馬鈴薯通過升運器34的升運,經出口35落下,直接送入車廂內。
當拖拉機的發(fā)動機的驅動功率較大時,可以取消本實用新型的柴油機17而改由拖拉機的輸出軸通過傳動箱來驅動皮帶輪18。
升降部分由操作手柄44、分配器45、液壓油管46、液壓油缸47、油缸推桿48、起落支臂49、支承輪架50和支承輪51構成,其結構和功能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
傳動部分包括基本的皮帶傳動副22、23和55,必要時,再依次附加皮帶傳動副27或57、36和38。
調整部分包括由調整手柄42、調整螺母43和正反扣調整螺栓52組成的縱梁縱向水平調整機構,調整手柄裝于正扣調整螺栓上端或中間,調整時操作方便。由帶螺母的固定調整支點53和調整螺栓54組成的縱梁橫向水平調整機構。其結構和功能與現(xiàn)有技術基本相同??v梁縱向水平(即深淺)調整,本實用新型比現(xiàn)有技術增加了停放架高矮可調的結構。調整幅度較大時,采用改變停放架高度和改變正反扣調整螺栓的長度來實現(xiàn);調整幅度小時,只需改變正反扣螺栓的長度來實現(xiàn)。
本實用新型對比現(xiàn)有技術具有下述優(yōu)點工作部分中,由于簡化了除秧裝置,所以結構較簡單、輕巧和降低了造價;深淺調整準確可靠;由于實現(xiàn)了多壟的條放,裝運方便,裝運操作安全;在基本型之外增加了其它附加型,可更好地滿足各種用途的要求。
權利要求1.一種馬鈴薯收獲機,包括機架部分、升降部分和調整部分,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工作部分和傳動部分,工作部分包括鏵式分秧器、分離輸送器、滑板和凈選導向齒,鏵式分秧器裝于機架前方,鏵式分秧器和分離輸送器之間有挖掘鏟和導向齒,分離輸送器頂部后方有倒秧輪和包角輪,倒秧輪下方有滑板和凈選導向齒,分離輸送器有格條和拾齒,傳動部分有皮帶傳動副(22)、(23)和(5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鈴薯收獲機,其特征在于,工作部分還包括凈選滾筒(24)和皮帶傳動副(27)或小分離輸送器(56)和皮帶傳動副(57),凈選滾筒或小分離輸送器下有漏斗式收集器和導向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鈴薯收獲機,其特征在于,工作部分還包括輸送器(37)、長軸、換向齒輪箱和皮帶傳動副(38)。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鈴薯收獲機,其特征在于,工作部分還包括漏斗、翻板、升運器和皮帶傳動副(36)。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鈴薯收獲機,其特征在于,傳動部分還可由拖拉機的輸出軸通過傳動箱來傳動皮帶輪(18)。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鈴薯收獲機,其特征在于,機架部分的停放架支于支承輪軸上,高矮位置可調。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鈴薯收獲機,其特征在于,調整部分的調整手柄裝于正反扣調整螺栓上端或中間。
專利摘要馬鈴薯收獲機由機架部分、工作部分、升降部分、傳動部分和調整部分組成,工作部分包括鏵式分秧器、分離輸送器、滑板和凈選導向齒,鏵式分秧器裝于機架前方,鏵式分秧器和分離輸送器之間有挖掘鏟和導向齒,分離輸送器頂部后方有倒秧輪和包角輪,倒秧輪下方有滑板和凈選導向齒,分離輸送器有格條的拾齒,傳動部分有皮帶傳動副(22)、(23)和(55)。結構較簡單輕巧和造價較低;深淺調整準確可靠;可實現(xiàn)多達十壟馬鈴薯的較寬條放,裝運方便和安全;適用使用要求靈活方便。
文檔編號A01D21/00GK2310446SQ972436
公開日1999年3月17日 申請日期1997年11月3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11月3日
發(fā)明者洪澤泉 申請人:洪澤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