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三旱一稀覆膜栽培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稻栽培方法,確切地說是一種水稻三旱一稀覆膜栽培法。
目前水稻都是栽種于水田中,用水量大,天氣旱時,水稻秧苗不能按時節(jié)栽插,從而影響產量。再則由于稻秧必需栽插水田,從而限制了水稻的種植面積。水稻種于水田通風透光性差,病蟲害多,施加的肥料易隨水流失,因此產量一直不穩(wěn),且難以提高。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稻旱育、旱種和旱管的水稻三旱一稀覆膜栽培法。
本發(fā)明是將經旱育稀植的秧菌移栽于用地膜覆蓋后的墑壟上進行旱種和旱管。
首先是按密度為每平方米播稻種0.15~0.2kg進行地膜育秧,在煉苗前進行凍苗,時間為3~4天,即在秧苗長成兩葉一芯時,每天日落時打開苗床兩頭的地膜,待次日早晨將其蓋嚴,從而促使白天和夜晚的溫差增大,提高秧苗的抗災能力。
整田時,將每畝地施加75kg水稻專用肥和35kg碳銨,或每畝地施加40kg磷肥、0.5kg氯化鉀和65kg碳銨,經深耕后用林丹粉0.5kg封田耙平,整成南北向2米寬的墑壟,再用地膜覆蓋其上,再按株距為40~57cm,行距為10~34cm在墑壟上打穴,每穴內澆足定根水后移栽1~2株育好的秧苗,再將地膜用土壓緊封嚴,墑溝用草或糠類封嚴,以防墑溝內水份蒸發(fā)和雜草生長,同時又可補充田里的養(yǎng)份。在稻秧生長過程中如發(fā)現缺肥,只需在下雨時按每畝8~10kg的比例施加尿素即可。如遇特旱氣候,只需在撥節(jié)時和抽穗初期各放一遍跑馬水即可確保高產穩(wěn)產。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變水稻水田種植為旱田種植,不僅節(jié)水50~70%,而且省種,省農藥,省肥料,同時確保了水稻種植的穩(wěn)產、高產,提高產量約60~80%。
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地描述。
實施例1以每平方米播稻種0.15~0.2kg的密度進行旱育稀植,在煉苗前進行凍苗,時間為3~4天。即在秧苗長成兩葉一芯時,每天日落時打開苗床兩頭的地膜,待次日早晨將其蓋嚴,使白天、夜晚溫差增大,從而提高秧苗的抗災能力。再整田,每畝地施加75kg水稻專用肥和35kg碳銨,經深耕后用林丹粉0.5kg封田耙平,整成南北向2米寬的墑壟,再用地膜覆蓋其上,按株距40cm,行距10cm打穴,每穴內澆足定根水后移栽1~2株秧苗,再將地膜用土壓緊封嚴,墑溝用草或糠類封嚴,以防墑溝內水份蒸發(fā)和雜草生長,同時又可補充田里的養(yǎng)份。
實施例2整田時,每畝地施加40kg磷肥、0.5kg氯化鉀和65kg碳銨,經深耕后用林丹粉0.5kg封田耙平,整成南北向2米寬的墑壟,用地膜覆蓋其上,按株距為57cm,行距為34cm打穴,其它同實施例1。
實施例3整田時,每畝地施加75kg水稻專用肥和35kg碳銨,經深耕后用林丹粉0.5kg封田耙平,整成南北向2米寬的墑壟,用地膜覆蓋其上,再按株距為48cm,行距為22cm打穴,其它同實施例1。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稻三旱一稀覆膜栽培法,其特征在于將經旱育稀植的秧苗移栽于用地膜覆蓋后的墑壟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三旱一稀覆膜栽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旱育稀植是育秧密度為每平方米播稻種0.15~0.2kg,煉苗前進行凍苗,時間為3~4天。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三旱一稀覆膜栽培法,其特征在于每畝地施加75kg水稻專用肥和35kg碳銨或每畝地施加40kg磷肥、0.5kg氯化鉀和65kg碳銨,經深耕后用林丹粉0.5kg封田耙平,整成南北向2米寬的墑壟。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三旱一稀覆膜栽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苗移栽是在用地膜覆蓋后的墑壟上按株距為40~57cm,行距為10~34cm打穴,穴內澆足定根水后每穴內栽1~2株育好的秧苗,再將地膜用土壓緊封嚴,墑溝用草或糠類封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稻三旱一稀覆膜栽培法,其特征在于:將經旱育稀植的秧苗移栽于用地膜覆蓋后的墑壟上。本發(fā)明是變水稻水田種植為旱田種植,不僅節(jié)水50~70%;而且省種,省農藥,省肥料,同時確保了水稻種植的穩(wěn)產、高產,提高產量約60~80%。
文檔編號A01G16/00GK1208549SQ9710708
公開日1999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1997年8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8月19日
發(fā)明者王廣平 申請人:定遠縣科學技術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