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調式內充精量排種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中耕作物精密排種器。
目前,國內外點播排種器主要有機械式與氣力式兩類。機械式主要有水平圓盤式、窩眼輪式、級調外槽輪式、垂直型孔輪、傾斜勺輪式、指夾式;氣力式主要有氣吹窩眼輪式、氣吹垂直型孔輪,氣吸垂直圓盤式。大多數能播玉米、大豆、甜菜、高粱、棉籽等作物而不能播花生,對尺寸大小不同的種子適應性差,有的采用更換不同排種盤播不同作物。目前氣力式排種器較復雜,在人畜力播種機上不易采用。機械式排種器對花生等種子在清種時,容易造成機械損傷,在充種時,受型孔尺寸影響,在單粒精播時,線速度一般小于0.36米/秒,提高速度,易造成空穴,有些播種機投種點較高,投種速度較低,影響播種穴距的均勻性,多粒穴播時,種子過度分散,成穴性差。
為了避免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不更換排種盤便能播種花生、玉米、大豆等不同尺寸的種子,投種點低,投種速度較快,無機械損傷的可調式內充精量播種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如下。
可調式內充精量排種器,由排種器殼體、護種蓋板,排種盤,可調排種圈、排種軸及滾輪式投種器組成,排種器殼體中心裝有排種軸,殼體一端面安裝護種蓋板,殼體下部設有投種口,排種軸上固定帶槽孔的排種盤,可調排種圈用螺栓固定在排種盤上,可調排種圈上設有調整孔,滾輪式投種器安裝在殼體投種口上部,投種口直接與播種機開溝器連通。
滾輪式投種器由壓簧、杠桿及滾輪組成,杠桿固定在排種器殼體上,一端裝有滾輪,另一端裝有壓簧。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作進一步描述。
圖1可調式內充精量排種器剖面示意圖;圖2可調式內充精量排種器側面示意圖;圖中1排種器殼體,2護種蓋板3排種盤4可調排種圈5排種軸6滾輪式投種器本實用新型在工作時,先將可調式排種圈上的孔與排種盤上的槽孔調整到所需尺寸,工作時,排種軸驅動排種盤及可調式排種圈旋轉,種子由喂入口進入排種器內腔后,隨即進入排種盤槽孔,完成充種,內腔中多余的種子隨排種盤旋轉至上部時靠重力自由排下,排種盤槽孔內的種子隨之進入護種板,最后由投種口經滾輪式投種器排出,完成排種過程。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結構簡單,可播種花生、玉米、大豆不同尺寸的種子,種子損傷率低,播種均勻性好,能與單行人力通用精量播種機、雙行畜力通用精量播種機,多行機力通用精量播種機配套使用。
實施例排種盤內徑為φ180~250mm;排種盤及可調排種圈上設有4~20個槽孔;槽孔尺寸長20~50mm,寬10~20mm;排種盤槽孔深12~14mm。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1、由于采用內充復合型孔,大孔充種,小孔定量,排種盤工作線速度由0.36米/秒可提高到0.72米/秒。排種盤工作線速度提高一倍,可以允許播種機在較高速度下工作,不產生空穴,播種穴距20cm時,允許工作速度可達8公里/小時以上。
2、由于工作中,型孔內多余種子靠自重清種,沒有機械刷種裝置,清洗過程對種子損傷少,可播催芽種子,種于損傷率小于2%。
3、由于投種口低,投種速度快,安裝滾輪式投種器,播種均勻性好,一般國際標準合格穴距為±1/2L理論穴距,本排種器可在±1/4L理論穴距范圍內,合格率≥90%以上,提高播種均勻度。對多粒種子成穴性也優于其他排種器。穴長≤6cm,穴長合格率≥90%以上。
4、采用一個可調式型孔排種盤,不用更換排種盤,可以播花生、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并提高了對大小不同品種播種的適應性。種子可不嚴格精選,單粒合格率≥90%,穴播2±1粒合格率≥90%,播棉籽可節種1/3-1/2的播種量。
該排種器可用于單行人力、雙行畜力、多行機力通用精量播種機。
權利要求1.一種可調式內充精量排種器,由排種器殼體1、護種蓋板2,排種盤3,可調排種圈4、排種軸5及滾輪式投種器6組成,其特征在于排種器殼體中心裝有排種軸,殼體一端面安裝護種蓋板,殼體下部設有投種口,排種軸上固定帶槽孔的排種盤,帶孔的可調排種圈用螺栓固定在排種盤上,滾輪式投種器安裝在殼體投種口上方,投種口直接與播種機開溝器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內充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滾輪式投種器由壓簧、杠桿及滾輪組成,杠桿固定在排種器殼體上,一端裝有滾輪,另一端裝有壓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內充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排種盤可調排種圈上各設有4~20個槽孔,槽孔尺寸長20~50mm,寬10~20mm,排種盤槽孔深12~14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中耕作物精密排種器。它由排種器殼體、護種蓋板、排種盤、可調排種圈、排種軸及滾輪式投種器組成。排種盤和可調排種圈上設有槽孔,改變其相對位置,便可播花生、玉米、大豆等不同尺寸的種子。本實用新型投種點低、投種速度快、播種均勻,種子無機械損傷,可與單行人力、雙行畜力、多行機力通用精量播種機配套使用。
文檔編號A01C7/00GK2131281SQ922110
公開日1993年5月5日 申請日期1991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1991年12月30日
發明者汪遵元, 胡敦俊, 王沖, 張道林, 康保江, 葛文慶 申請人:山東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