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于捆扎、防刀片裂的手用麥稻收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特別適用于我國東北地區對水稻進行收割的手用麥稻收割器。
目前比較廣泛使用的手用麥稻收割器是徐州鋼鍬總廠生產的“4MD-1型《紅獅》牌”麥稻收割器。它由底盤、護攔、刀片及固定刀片用螺栓等零部件構成的,是利用人握把柄向前推進對麥稻等施行成壟或成行栽培的禾本農作物進行推割式手動收割。該收割器由于底盤面積較小,一次推割下來的水稻不足以捆扎一捆,因此必須進行兩次推割才能割足一捆水稻。我國東北地區水稻收獲是集中收割,集中自然堆放干燥,集中運輸,集中脫粒,因此收割后的隨即捆扎是我國東北地區水稻收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單人操作時,每捆扎一捆水稻,都要往返3~5米的路程將兩次推割下來的水稻集中進行捆扎,這就是東北地區使用這種工具時一般都采用二人作業,即一人推割,一人捆扎,不便于單人操作的原因。同時由于推割下來的水稻因落地而產生了沾泥的現象。
“4MD-1型《紅獅》牌”麥稻收割器的護攔從前端到尾部,由低到高與地面約呈30°角,在兩刀片刃部交叉處的護攔高度僅為200毫米左右,這個高度還不及割下水稻高度的一半,因此停留在這個部位附近的割下來的水稻呈不規則傾倒,給捆扎帶來困難。
“4MD-1型《紅獅》牌”麥稻收割器的刀片采用在一側磨出切割刃,另一側因加工出固定螺栓用孔而不能磨出切割刃,因此刀片的材料利用率很低。刀片采用沿其整個長度方向上用三個螺栓壓緊的方式固定在底盤上,這種固定方式受底盤的剛度及不平度的影響,在使用中因產生較大的彎曲及扭曲變形而產生裂紋。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我國東北地區水稻收獲特點提供一種在收割中具有便于捆扎,刀片穩定不產生裂紋的手用麥稻收割器,并且這種收割器的刀片材料利用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本發明的任務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增大底盤的面積,尤其是增大兩刀片刃部交叉處到底盤尾部的尺寸為250~320毫米。
把兩刀片刃部交叉處到尾部的護攔高度都保持在300~350毫米。
刀片采用拉緊式固定,并且距刀片固定孔邊緣5~20毫米范圍內進行退火熱處理,降低這部分的硬度,提高其塑性。刀片每個端部加工出一個或兩個固定用孔。
底盤面積的增大,增加了對割下水稻的存儲能力,達到了一次推割就能割足一捆水稻,實現了單人獨立操作,同時由于不必因為收集第一次推割下來的水稻而使捆扎一次水稻就能節約3~5米長的往返路程,降低了勞動強度,又避免了因水稻割下后因落地而沾泥的現象。
把兩刀片刃部交叉處到尾部的護攔高度均增加到300~350毫米,保證了停留在兩刀片刃部叉處附近的水稻不發生不規則傾斜而便于捆扎。
刀片由于采用了拉緊式結構進行固定,并且端部進行了退火熱處理,降低了這部分的硬度和強度,提高了塑性,把產生變形的應力轉移到這里,使其變形,保護了刀片淬硬部分不發生或發生很小的變形而避免了刀片產生裂紋,穩定的解決了刀片產生裂紋的現象。刀片固定用孔分布在刀片兩端,因此刀片的兩側均可磨出切割刃,使刀片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一倍。由于刀片刃部的各個部位磨損不一致,以兩刀片刃部交叉處磨損最嚴重,而中間部分磨損最輕,因此刀片不僅可以兩側對調使用,而且還能兩端對調使用,進一步提高了刀片的利用率。拉緊式固定結構中螺帽的規格均比采用壓緊式固定結構的大,螺帽的使用壽命高。對底盤在刀片部分的平直性能只要不因向上凸而使刀片產生變形即可。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附
圖1是本發明具體結構的主視圖。
附圖2是本發明具體結構的俯視圖(附
圖1、附圖2為采用前拉緊式結構)。
附圖3是附
圖1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4是附
圖1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5是底盤斷面形狀圖。
附圖6是刀片結構圖(本圖為端部雙孔式)。
附圖7是刀片斷面的剖視圖。
附圖8是當刀片每一端部固定孔為兩個時選用固定孔的位置圖。
附圖9是刀片后部拉緊式固定結構的主視圖中的剖面圖。
附
圖10是刀片后部拉緊式結構的俯視圖。
參照附
圖1,護攔〔1〕是由具有一定剛性和良好焊接性能的鋼材制成的,利用焊接聯接的方式固盤相互聯接等固定在底盤上。護攔材料宜用直徑為4~5毫米的10MnSi,08MnA,08Mn2Si等冷拉焊絲制成。其制造工序為矯形、定尺、成型、裝配并焊接。
底盤〔2〕采用厚度為1.5毫米普通碳素結構鋼薄板經沖裁落料,沖壓成型。把柄套〔10〕和底盤〔2〕做為一體。沿底盤〔2〕的前后方向的兩側邊緣向下壓出起伏,使中部自然向上,使稻茬在底部滑過。兩側的起伏應保持平行,以減少前推的阻力。
刀片〔3〕是采用材料為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45#,50#或65Mn等材料制成。其厚度為1~2毫米。刀片端部的固定用孔可通過鉆削或沖孔制成。整體淬火熱處理。淬硬后必須對距孔邊緣5~20毫米范圍內進行退火熱處理。刀片〔3〕的端部固定孔為一個或縱向并列兩個。刀片〔3〕兩側均磨出切割刃,其切割刃的一面是平直的,另一面是斜的,一片刀片中的兩切割刃斜面是否分布在一個平面上無要求。刀片〔3〕的固定孔位置選擇應符合附圖8的要求,以保證兩刀片間的夾角合理性。
刀片〔3〕采用拉緊固定的結構分為前拉緊式和后拉緊式兩種,其區別在拉緊螺桿〔7〕固定在底盤〔2〕的前端為前拉緊固定結構。拉緊螺桿〔15〕固定在底盤〔2〕中部的為后拉緊固定結構。附
圖1、附圖2、附圖3為前拉緊式固定結構。附圖9,附
圖10為后拉緊式固定結構。
在前拉緊固定結構中,螺栓〔8〕,螺帽〔9〕通過底盤〔2〕上的孔將刀片〔3〕固定。固定時兩刀片刃部平面接觸,并通過擰動螺帽〔9〕把兩刀片壓得無縫隙即可,不宜用力過大。刀片〔3〕通過固定在拉緊螺桿〔7〕上的固定銷釘〔4〕,在螺帽〔6〕擰動后,實現了拉緊或松開。為了防止擰動螺帽〔6〕或螺帽〔14〕產生的附加旋轉力使拉緊螺桿〔7〕(或拉緊螺桿〔15〕)轉動,套筒〔5〕(或套筒〔13〕)斷面為方形,并且拉緊螺桿〔7〕(或拉緊螺桿〔15〕)的斷面也為方形。
后拉緊固定結構中,在底盤〔2〕前端固定二固定銷釘〔16〕,銷釘〔16〕可以采用焊接或鉚接固定。套筒〔13〕與螺帽〔14〕接觸部位在垂直方向上看應為外凸圓弧形,另一端的水平方向上尺寸大于這一端的尺寸。套筒〔13〕焊在底盤〔2〕上。拉緊螺桿〔15〕上無固定銷釘,刀片在拉緊螺桿〔15〕上固定靠螺栓〔11〕來實現的,因此在拉緊螺桿〔15〕上攻一M5的螺孔。由于拉緊螺桿〔15〕安置在底盤〔2〕的中部,因此底盤〔2〕的中間須開一孔,便于擰緊螺桿〔15〕及搬手有一充裕的活動空間。
后拉緊式固定結構比前拉緊式固定結構在一些零部件上的應用少了一倍。
前拉緊固定結構中的螺帽〔6〕及螺帽〔9〕或后拉緊固定結構中的螺帽〔14〕及〔11〕也可選用蝶形螺帽。
權利要求
1.一種適合于中國東北地區水稻收割時便于捆扎的手用麥稻收割器,其特征在于底盤[2]的尾部到兩刀片[3]刃部交叉處的尺寸為250~320毫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護欄[1]的高度尺寸從尾部到兩刀片[3]刃部交叉處均為300~350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底盤[2]縱向兩側各有一向下凸起的起伏,中部向上起伏,并且縱向兩側的向下起伏相互平行。
4.一種防止刀片產生裂紋的手用麥稻收割器,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前拉緊式結構對刀片[3]進行固定,刀片[3]后端掛在固定螺栓[8]上,用固定螺帽[9]壓嚴,刀片[3]前端掛在活動銷釘[4]上,活動銷釘[4]固定在拉緊螺桿[7]上,拉緊螺桿[7]插入方形套筒[5]中,通過螺帽[6]進行拉緊或松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其特征在于采用后拉緊式結構對刀片[3]進行固定,刀片[3]前端掛在固定銷釘[16]上,固定銷釘[16]固定在底盤[2]的前端,刀片[3]的后端通過活動螺栓[11]固定在拉緊螺桿[15]上,拉緊螺桿[15]插入方形套筒[13]中,通過螺帽[14]拉緊或松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其特征在于方型套筒[13]和螺帽[14]的接觸面從垂直方向向下看時呈向外凸圓弧形,并且方形套筒的水平寬度這一端小于另一端。
7.根據權利要求4和5所述,其特征在于刀片[3]的每端均加工出一個固定用孔,距孔邊緣5~20毫米范圍內進行退火熱處理。
8.根據權利要求4和5所述,其特征在于刀片[3]的每端沿縱向并列各加工出兩個固定用孔,距孔邊緣5~20毫米范圍內進行退火熱處理。
9.根據權利要求4和5所述,其特征在于刀片[3]的兩側均加工出切割刃,切割刃的一側是平直的,另一側是斜面,并且在一片刀片上兩側切割刃的斜面分布是否在一側無要求。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用于中國東北地區水稻收割時不落地就能捆扎,實現了單人獨立操作愿望的手用麥稻收割器的結構。本發明還公開了這種手用麥稻收割器刀片固定方式的結構。該結構的特點在于通過擰緊螺帽來拉緊刀片達到固定的目的,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因采用螺栓壓緊固定的方式使刀片在使用中容易產生裂紋的現象,并提高了刀片材料的利用率。
文檔編號A01D1/06GK1079100SQ9210410
公開日1993年12月8日 申請日期1992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1992年5月24日
發明者李占文, 李東超, 張永蘭 申請人:李占文, 張永蘭, 李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