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室植物培養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包括:一主室以及四個側室,四個所述側室分別設置在所述主室的四側,且均與所述主室共面,使得所述主室與四個所述側室構成十字形;其中,所述主室的四個側壁均包括凵形卡槽、活動框、尼龍網和凵形框,所述凵形卡槽設置在所述凵形框的內邊緣,使得所述活動框卡裝在所述凵形卡槽內,所述尼龍網與所述活動框相貼合,使得所述活動框、所述尼龍網以及所述凵形框在同一平面內,用于控制各室之間物質的交流。其優點是:側壁上凵形卡槽、凵形框、活動框以及尼龍網的設計,便于實驗后,將帶尼龍網的活動框從凵形框中通過凵形卡槽滑動取出、更換尼龍網;十字形狀的植物培養裝置與透明玻璃材料的結合設計,易于控制各室間物質的交流,結構簡單。
【專利說明】
五室植物培養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器具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五室植物培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叢枝菌根真菌廣泛分布于各種陸地生態系統中,能與80%陸地植物形成叢枝菌根共生體,即AM,不僅促進宿主植物根系對水分和礦質營養的吸收,還提高植物抗逆性,利于對被破壞生態系統植被恢復和重建。AM真菌也是目前已探明的與植物關系最為密切的土壤微生物之一。AM真菌是通過菌絲來影響植物的水分代謝,能促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改善植物的營養狀況,對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特別是植物的抗逆性方面,包括干旱;
[0003]叢枝菌根真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系后,一方面在植物根內形成叢枝結構,另一方面向根外延伸,在土壤中形成菌絲網絡。由于叢枝菌根真菌的宿主專一1性不強,根外菌絲在延伸過程中可侵染其他植物根系,從而形成植物根間菌絲網絡。研究表明,同種或不同植物根系間均能形成根間菌絲網絡,而菌絲網絡對植物間的資源(養分)再分配有重要作用,可以實現從資源豐富方(源)向資源匱乏方(庫)的傳遞,包括碳、磷和氮的傳遞,從而影響植物系統內的資源配置,進而調節系統生產力。因此,菌根菌絲網絡在植物間物質傳遞已經成為熱點。
[0004]早期的研究人員已經使用了許多不同的植物根系培養裝置研究菌根菌絲網絡在植物間的物質傳遞。如,Hattingh等(1973)首次建立了隔網分室培養系統,開展AM真菌生理、生態功能的一體化研究,為專性共生的AM真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李曉林(1990)采用三室的試驗裝置,利用30μπι的尼龍網將邊與菌絲分開,建立了菌絲際,該方法為研究菌絲及其菌絲際的生理生化變化提供了一條有用的途徑;張俊伶等使用五室隔板法研究三葉草邊間菌絲橋傳遞的可行性。這些使用的植物培養裝置大多是指利用隔板或者尼龍網將一室根箱分成多室的根箱,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難以控制各室間物質的交流,另一方面不利于后期的尼龍網回收。隨著對菌根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邊箱難以滿足科研的要求,尤其在同一培養裝置中,比較根外菌絲在多種培養基質條件下的作用差異。因此,設計一種簡單的根系培養裝置,顯得尤為重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設計一種結構簡單、方便更換尼龍網、且便于同時研究多種植物根系以及比較根外菌絲在多種培養基質條件下作用差異的五室植物培養裝置。
[0006]—種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包括:一主室以及四個側室,四個所述側室分別設置在所述主室的四側,且均與所述主室共面,使得所述主室與四個所述側室構成十字形;
[0007]其中,所述主室的四個側壁均包括LJ形卡槽、活動框、尼龍網和U形框,所述U形卡槽設置在所述U形框的內邊緣,使得所述活動框卡裝在所述U形卡槽內,所述尼龍網與活動框相貼合,使得所述活動框、所述尼龍網以及所述U形框在同一平面內,用于控制各室之間物質的交流。
[0008]本實用新型一種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其優點是:側壁上LJ形卡槽、U形框、活動框以及尼龍網的設計,便于實驗后,將帶尼龍網的活動框從U形框中通過U形卡槽滑動取出、更換尼龍網;同時,十字形狀的植物培養裝置與透明玻璃材料的結合設計,易于控制各室間物質的交流,結構簡單,避免非根際土壤影響,可用于菌絲在不同培養基質的作用差異、植物間菌根菌絲網絡在植物間的建立以及對植物與土壤的影響效益的研究。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五室植物培養裝置裝有尼龍網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五室植物培養裝置放置尼龍網時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11]圖3為側壁安裝有尼龍網后的結構不意圖;
[0012]圖4為側壁拆除尼龍網后安裝有活動框的結構示意圖;
[0013]其中:
[0014]1、主室,2、側室,3、LJ形卡槽,4、活動框、5、尼龍網,6、LJ形框。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種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包括:一主室I以及四個側室2,四個所述側室2分別設置在所述主室I的四側,且均與所述主室I共面,使得所述主室I與四個所述側室2構成十字形;
[0016]其中,所述主室I的的四個側壁均包括LJ形卡槽3、活動框4、尼龍網5和LJ形框6,所述U形卡槽3設置在所述LJ形框6的內邊緣,使得所述活動框4卡裝在所述LJ形卡槽3內,所述尼龍網5與活動框4相貼合,使得所述活動框4、所述尼龍網5以及所述LJ形框6在同一平面內,用于控制各室之間物質的交流。
[0017]優選地,所述主室1、所述側室2均為有機玻璃制成;
[0018]所述主室1、所述側室2形狀相同,為長方體或正方體;
[0019]優選地,所述LJ形卡槽3由鋁制成。
[0020]優選地,所述活動框4的厚度為0.1-0.2mm;所述活動框4由有機玻璃制成,且所述活動框4為LJ形。
[0021 ] 優選地,所述LJ形框6橫向兩側的寬度均為0.9-1.0cm,所述U形框6的高度為16.1-17.lcm;所述LJ形框6由有機玻璃制成;
[0022]優選地,所述LJ形框6底端距離所述主室I底板的距離為0.5-2cm;
[0023]本實用新型一種五室植物培養裝置,是這樣實現的:
[0024]首先,剪裁與所述活動框4內空大小相等的所述尼龍網5,采用膠水將所述尼龍網5粘貼在所述活動框4上;
[0025]再者,將粘貼好所述尼龍網5的所述活動框4順著所述LJ形卡槽3卡裝至所述LJ形框6內,使得所述尼龍網5、所述活動框4、所述LJ形框6在同一平面;
[0026]最后,在所述主室I與各所述側室2內均裝上培養基質,再將需要研究的植物種入各室內,進行后續實驗研究;當需要更換所述尼龍網5時,直接將所述活動框4從所述LJ形框6內的所述U形卡槽3中抽出,再更換所述尼龍網5,然后重復上述實驗。
【主權項】
1.一種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包括:一主室(I)以及四個側室(2),四個所述側室(2)分別設置在所述主室(I)的四側,且均與所述主室(I)共面,使得所述主室(I)與四個所述側室(2)構成十字形;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室(I)的四個側壁均包括U形卡槽(3)、活動框(4)、尼龍網(5)和LJ形框(6),所述LJ形卡槽(3)設置在所述LJ形框(6)的內邊緣,使得所述活動框(4)卡裝在所述U形卡槽(3)內,所述尼龍網(5)與活動框(4)相貼合,使得所述活動框(4)、所述尼龍網(5)以及所述LJ形框(6)在同一平面內,用于控制各室之間物質的交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框(6)橫向兩側的寬度均為0.9-1.0cm,所述LI形框(6)的高度為16.1-17.lcm。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框(4)的厚度為0.Ι-Ο.2m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框(6)底端距離所述主室(I)底板的距離為0.5-2cm05.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室(I)、所述側室(2)形狀相同,為長方體或正方體。6.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五室植物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框(4)為LJ形。
【文檔編號】A01G9/02GK205727248SQ201620535632
【公開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日
【發明人】吳強盛, 池格格, 鄒英寧
【申請人】長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