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水稻種植【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主莖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即全田50%的稻株主莖的第一節間伸長為1~1.5cm時,施用K2O 5~7kg,通過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其主要效果,一是降低田間倒伏率達24個百分點;二是增加了發根量和根系活力;三是降低了鉀肥用量,提高鉀肥利用率10%以上;四是提高了成穗率和結實率;五是增加了產量和效益。
【專利說明】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水稻種植【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水稻在我國糧食安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近2/3人的主食。據預測,到 2025年,要提高品質的稻米總產量需在現有基礎上增加50%才能保證糧食安全。而四川是 全國水稻大省,常年種植面積達200萬公頃左右。那么伴隨著耕地的逐年減少,提高四川地 區乃至全國的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就顯得十分重要。
[0003] 鉀肥在水稻養分需求中占據重要地位,主要作用是強桿壯桿,抗倒伏。據悉,高產 水稻對鉀的吸收量可達250-300kg/hm 2,而氮為160-220kg/hm2。但由于其效果沒有氮肥 那么立竿見影,故在高產創建中人們常常更注重氮磷的施用。隨著大穗型高產雜交稻的推 廣,倒伏問題越來越嚴重,鉀肥的施用更加重要,但由于施用時期不當,伴隨更多的化肥投 入(現有高產田用肥量為N:P:K = 2:1:1. 8?3)。導致肥料浪費、肥效不高,阻礙進一步 高產,且污染環境。實踐中除黑龍江有學者做過鉀肥分次施用(分基肥和穗肥)的試驗外, 生產中人們常常只做基肥或做穗肥(于曬田復水后,即主莖幼穗二次枝梗原基分化初期施 用),雖相對未施鉀肥有一定增產效果,但由于做基肥時到需鉀盛期因鉀肥流失或被消耗, 做曬田復水后追施時水稻基部一、二節間已經伸長,發揮施鉀的強桿抗倒作用已遲,都沒有 達到高產高效。本發明通過對雜交稻吸收利用鉀素的規律的深入研宄,形成鉀肥中移技術, 即在主莖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施用鉀肥,在促進發根、分蘗,強根、壯桿、抗倒,提高結 實率的同時,減少化肥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真正做到高產高效。
[0004] 目前,鉀肥當基肥或追肥一次性施入,追肥為曬田復水后施用。這種施肥方法存在 的問題為:
[0005] (1)全做基肥施用會在關鍵時期出現脫肥現象,沒有完全發揮鉀肥作用。水稻需鉀 盛期為幼穗分化初期至孕穗期,在前期做基肥施入一部分,但隨時間推移,鉀肥流失或已被 植株消耗,到幼穗分化初期仍出現脫肥現象,需鉀得不到及時補充。當鉀肥作追肥使用時, 現有技術為在曬田復水后,即在第一節間伸長后7?10天(二次枝梗分化初期)施用。此 時水稻基部節間已完全伸長,發揮施鉀的強桿抗倒作用已遲。
[0006] (2)肥料用量大,投入大,產出率低。正因為前面的鉀肥利用效率很低,為達高產, 人們往往投入更多的化肥。生產中在高產田塊用肥量往往N:P:K為2:1:1. 8?3,大量增加 了投入,產量卻沒有大幅提升。
[0007] (3)環境遭受污染。大量肥料的投入,但沒有完全被植株吸收利用,造成大量化肥 的流失而污染環境。
【發明內容】
[0008]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解決原曬田復水后施 鉀技術(即幼穗分化初期后7?10天施用)發揮強桿抗倒作用已遲以及肥料浪費、利用效 率低兩大問題,促進農民減投增收,高產高效。
[0009] 鉀肥中移:雜交稻現有鉀肥作為穗肥的施用方法為在曬田復水后,即在主莖幼穗 二次枝梗原基分化初期施用,此時因基部節間已經伸長,則不能發揮鉀肥的強桿抗倒作用 效果。本發明將鉀肥的施用時期向生育中期前移7?10天,即在全田50%的稻株主莖的第 一節間伸長為1厘米左右時,也即為主莖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施用,即為鉀肥中移。
[0010]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 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的主莖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即全田50%的稻株主莖的第一節間 伸長為1?1. 5cm,施用K20 5?7kg(圖1中的⑶)。
[0011] 基于上述
【發明內容】
,針對不同的栽培要求和條件,有以下兩種優選方案:
[0012] 作為優選的,整田時,施用K20 5kg的鉀肥作基肥,在主莖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 期施用K20 5?7kg的鉀肥作追肥,水稻生育期配合氮磷肥施用,N :P205:K20重量比2 :1 : 1.6(圖 1 中(4));
[0013] 作為優選的,在主莖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施用K20 5?7kg的鉀肥,水稻生 育期配合氮磷肥施用,此時N:P205:K20重量比2:1:0. 8?1(圖1中的⑶)。
[0014]本發明的其他發明要點(1)鉀肥淺施:水稻屬淺根系作物,大部分根系在10?15 厘米土層內,而水稻根系吸收鉀離子需要在足氧條件下進行,過深將影響鉀素效果,故作基 肥時翻耕深度以10?15cm為宜;在主莖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時,直接灌淺水后撒施 在土壤表面,此時通過曬田,水稻的白根全部上翻,露出土表,可以直接吸收一部分鉀肥,另 一部分隨水滲入土層被根吸收;(2)富氧灌溉:針對長期淹灌,土壤處于厭氧狀態,有毒物 質含量高,根系生長差,后期活力低;土壤糊爛,扎根不穩,易倒伏;無效分蘗多,成穗率低、 結實率不高等問題,改長期淹灌為富氧灌溉,即整個生育期以淺濕交替為主,兩次灌水之 間,自然落干通氣,抽穗后25d到成熟,以濕潤為主,養根保葉,這樣發揮鉀肥中移的壯桿強 根效果,使后期根系活力高,抗倒性好,結實率高;(3)控蘗早曬田。針對四川陰雨多,按常 規曬田技術不易曬板實,達不到控蘗促根效果;排水曬田降低了水分利用率等問題,提前1 周,在主莖10?11葉期,或莖蘗數達到預定穗數的80%時自然落干曬田,直至主莖幼穗第 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時復一田淺水,配合施用鉀肥,之后再曬7?10天,直至幼穗分化的二次 枝梗分化初期復水,這樣達到良好的曬田效果,促進成穗率提高和根系下扎,株型優良,抗 倒能力增強。
[0015] 本發明的有益技術效果是:(1)鉀肥中移后,鉀的吸收利用正好與水稻基部一、 二、三節間伸長同步,吸收的鉀立即充實到生長的一、二、三節間和莖桿中,水稻的倒伏主要 是基部一、二節間的倒伏,因此鉀肥中移真正起到了壯桿、抗倒的作用。我們通過大量田間 試驗分析表明,雜交稻莖桿基部第一節間的倒伏指數(倒伏指數越大,植株越容易倒伏)與 莖桿鉀含量的相關系數為-〇.591#(n = 36);基部第二節間倒伏指數與鉀含量的相關系數 為-0. 599** (n = 36);基部第三節間倒伏指數與鉀含量的相關系數為-0. 503** (n = 36),均 呈極顯著負相關,充分證明鉀含量對提高雜交稻莖桿抗倒能力的重要性。我們也調查了郫 縣畝產量在700公斤以上的高產田塊,采用鉀肥中移栽培技術的田間實際倒伏率為2. 5%, 而傳統鉀肥施用技術的田間實際倒伏率達到了 26. 7%,鉀肥中移技術降低倒伏率達24個 百分點。
[0016] (2)鉀肥中移后,鉀的吸收利用也正好與水稻根系生長旺盛期和幼穗分化同步,促 進了強大根系群的建成,增強了根系活力,為提高結實率打下了基礎。施鉀對提高水稻植株 發根力十分重要,我們用蒸餾水(CK)和40mg ? PKCL溶液培養剪根水稻植株5天和10天 后測定發根力指標表明(表1),鉀素對水稻植株發根有明顯促進作用,培養5天和10天的 平均根長分別比對照高56. 15%和29. 39% ;根數比CK高41. 77%和30. 86% ;單株根長比 CK分別高118. 69%和61. 26% ;根重分別比CK高87. 88%和66. 67%。
[0017] 表1施鉀對栽后秧苗發根的影響
[0018]
【權利要求】
1. 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的主莖幼穗第一 苞原基分化初期,即全田50%的稻株主莖的第一節間伸長為1?1. 5cm時,施用K20 5? 7kg〇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整田時,施用K20 5kg的鉀肥作基肥,在主莖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施用K20 5?7kg的鉀肥作追肥,水稻 生育期配合氮磷肥施用,N:P205:K20重量比2 :1 :1.6。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雜交稻鉀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主莖幼穗第一 苞原基分化初期施用K20 5?7kg的鉀肥,水稻生育期配合氮磷肥施用,此時N :P205:K 20重 量比2:1:0. 8?1。
【文檔編號】A01G1/00GK104429578SQ201410855684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31日
【發明者】任萬軍, 陶有鳳, 鐘曉媛, 陳勇, 鄧飛, 周偉, 田青蘭 申請人: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