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提高水蛭苗種培育成活率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a.土地分區:將平整的養殖區域土地分隔為養殖區和水質凈化調控區;b.種植水生植物,強化養殖區域凈水能力;c.構建換水管道系統和棲息場所:圍隔上方設置防雨遮陰裝置,小圍隔上方設置換水管道系統,小圍隔內水生植物、及小圍隔內側均作為水蛭養殖過程中的棲息場所;d.放養水蛭幼苗:將水蛭幼苗放到小圍隔區域內;e.投喂餌料:在小圍隔區域投喂當年繁殖的小螺作為水蛭苗的食用餌料;f.調控水質,利用換水管道系統,流水增氧,補充水蛭苗種所需要的餌料生物和/或營養素;g.收獲水蛭苗種,分養或出售。本發明方法能提高水蛭苗種培育成活率。
【專利說明】一種水蜂苗種培育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提高水蛭苗種培育成活率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水蛭,俗名螞蟥,在內陸淡水水域內生長繁殖,藥用水蛭主要有寬體金線蛭、日本醫蛭、菲牛蛭等,均可以采取仿生態的方法養殖加工入藥,是我國傳統的特種藥用水生動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近年新發現水蛭制劑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
[0003]水蛭通常以自然捕撈為主,因近年農藥、化肥等濫用,及工農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資源銳減,1984年水蛭已被列入動物保護國際紅皮書。隨著水蛭藥用價值的深度開發,其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野生水蛭資源供不應求,因此人工飼養水蛭勢在必行。然而目前水蛭的人工飼養方法中,水蛭的選擇、喂養飼料的選擇和使用以及喂養條件如水溫、PH值、溶解氧量等相關技術參數未能確定和優化,養殖基礎不扎實,技術不夠完善,養殖產量普遍不高,多數產量50-100kg,并且產量極不穩定,需要開發高產穩產的養殖技術方法。
[0004]在水蛭的養殖各環節中,影響養殖產量的關鍵因素是幼苗的質量和幼苗的成活率;常規養殖方法中水蛭幼苗的成活率低,是導致水蛭養殖產量不高的關鍵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強水蛭苗期規范化操作,完善操作程序,提高苗期的成活率和苗種的整齊程度,在養殖水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開發和完善了一套水蛭苗種培育方法。
[0005]CN103636568A(2014-3-19)公開了一種水蛭的養殖方法,然而該方法仍有待改進。
[0006]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提高水蛭苗種培育成活率的水蛭苗種培育方法。
[0008]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土地分區:將平整的養殖區域土地分隔為養殖區和水質凈化調控區;b.種植水生植物,強化養殖區域凈水能力;c.構建換水管道系統和棲息場所:圍隔上方設置防雨遮陰裝置,小圍隔上方設置換水管道系統,小圍隔內水生植物、及小圍隔內側均作為水蛭養殖過程中的棲息場所;d.放養水蛭幼苗:將水蛭幼苗放到小圍隔區域內;e.投喂餌料:在小圍隔區域投喂當年繁殖的小螺作為水蛭苗的食用餌料;f.調控水質,利用換水管道系統,流水增氧,改善小圍隔內養殖環境的水質狀況,補充水蛭苗種所需要的餌料生物和/或營養素;g.收獲水蛭苗種,分養或出售。
[0009]作為優選,所述養殖區域:利用細小孔洞圍隔材料在一定土地區域設置一個大圍隔作為養殖區域,大圍隔中設置小圍隔,小圍隔為矩形或任意不確定的形狀;圍隔材料材質不限,近垂直于水面,首尾相連無斷續,圍隔材料孔洞大小為60-100目;下端深埋泥中,深度15-lOOcm,土地以上圍隔高度100-120cm,圍隔上端向放養區域內側近水平彎折,彎折的寬度為10-15cm;小圍隔寬150-250cm,以200cm為佳,圍隔長度根據地形確定,可為20-30m,小圍隔之間的間距為100-200cm ;養殖區域和水質凈化區域之比為5_10:1。
[0010]作為優選,所述種植水生植物:在包括大小圍隔內外的養殖區域種植水生植物,強化養殖區域凈水能力;種植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或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間間距
1.5-2m,浮水植物占養殖區域面積的20-30% ;種植水生植物時間為放養水蛭苗之前,加水培水前后。
[0011]作為優選,所述構建棲息場所:圍隔上方設置防雨遮陰裝置,一般用塑料薄膜和遮陽網或透光性低的塑料薄膜,降低水蛭苗培育期的光線強度;小圍隔內水生植物、及小圍隔內側均作為水蛭養殖過程中的棲息場所,充足的棲息場所避免了水蛭堆積,方便水蛭攝食和生長;設置換水管道系統,將圍隔外水體通過管道系統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完成小圍隔內外的水交換;小孔間的距離為1.0-2.0Π1,換水增氧的同時補充水蛭苗種所需要的浮游動物等活體餌料生物。
[0012]作為優選,所述放養水蛭幼苗:將孵化出的水蛭小苗放到小圍隔區域內,水蛭幼苗為初孵小苗,可購買也可自己孵化,放養時間以早晚為佳,每畝面積放養數量為50-60萬尾。
[0013]作為優選,所述投喂餌料:在投放水蛭苗前,在養殖區域投喂當年小螺,作為水蛭小苗的備用餌料;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螺,發現圍隔小螺數量稀少時,補充鮮活適口小螺,一般5天投喂一次,每次60-80kg/畝,和/或投喂水蛭苗種適口浮游動物活體餌料生物和/或潑灑營養素。
[0014]作為優選,所述調控水質:在養殖水蛭小苗標粗過程中,利用水生植物對養殖水體的凈化作用,通過施有機肥、多維、氨基酸、活水素及潑灑微生物制劑中一種或幾種方法措施,改善養殖環境的水質狀況,補充水蛭苗種營養需求,7天操作一次;通過換水管道系統,將圍隔外凈化后水體通過管道系統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到小圍隔內,完成小圍隔內外的水交換,換水增氧的同時為水蛭苗種補充浮游動物等活體餌料生物。
[0015]作為優選,所述收獲水蛭苗種:在每年6月,水蛭苗全長培育到10_12cm時,將水蛭苗從小圍隔中撈出,分養或出售。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充分的利用廣闊的土地構建水蛭苗種培育環境,營造滿足水蛭苗種培育所需的生態因子和營養需求,能夠仿生態利用泥底環境,優化養殖水質,達到苗種培育成活率高、無僵苗老頭苗、苗種規格整齊等技術效果,苗種培育成活率70-80%,有效解決了水蛭養殖過程中成活率低的技術難題。
[0017]
【具體實施方式】
[0018]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主要包括:土地分區一種植水生植物一構建棲息場所和換水管道系統一放養水蛭幼苗一投喂餌料一調控水質,補充活體餌料生物一收獲水蛭苗種,分養或出售。
[0019]具體實施過程如下: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土地分區:將平整的養殖區域土地分隔為養殖區和水質凈化調控區;b.種植水生植物,強化養殖區域凈水能力;c.構建換水管道系統和棲息場所:圍隔上方設置防雨遮陰裝置,小圍隔上方設置換水管道系統,小圍隔內水生植物、及小圍隔內側均作為水蛭養殖過程中的棲息場所;d.放養水蛭幼苗:將水蛭幼苗放到小圍隔區域內;e.投喂餌料:在小圍隔區域投喂當年繁殖的小螺作為水蛭苗的食用餌料;f.調控水質,利用換水管道系統,流水增氧,改善小圍隔內養殖環境的水質狀況,補充水蛭苗種所需要的餌料生物和/或營養素;g.收獲水蛭苗種,分養或出隹口 ο
[0020]所述養殖區域:利用細小孔洞圍隔材料在一定土地區域設置一個大圍隔作為養殖區域,大圍隔中設置小圍隔,小圍隔為矩形或任意不確定的形狀;圍隔材料材質不限,近垂直于水面,首尾相連無斷續,圍隔材料孔洞大小為60-100目,優選80目;下端深埋泥中,深度大于15cm,土地以上圍隔高度100-120cm,圍隔上端向放養區域內側近水平彎折,彎折的寬度為10-15cm;小圍隔寬150-250cm,以200cm為佳,圍隔長度根據地形確定,可為20-30m,小圍隔之間的間距為100-200cm ;養殖區域和水質凈化區域之比為5_10:1。
[0021]所述種植水生植物:在包括大小圍隔內外的養殖區域種植水生植物,強化養殖區域凈水能力;種植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或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間間距1.5-2m,浮水植物占養殖區域面積的20-30% ;種植水生植物時間為放養水蛭苗之前,加水培水前后。
[0022]所述構建棲息場所:圍隔上方設置防雨遮陰裝置,一般用塑料薄膜和遮陽網或透光性低的塑料薄膜,降低水蛭苗培育期的光線強度;小圍隔內水生植物、及小圍隔內側均作為水蛭養殖過程中的棲息場所,充足的棲息場所避免了水蛭堆積,方便水蛭攝食和生長;設置換水管道系統,將圍隔外水體通過管道系統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完成小圍隔內外的水交換;小孔間的距離為1.0-2.0m,換水增氧的同時補充水蛭苗種所需要的浮游動物等活體餌料生物。
[0023]所述放養水蛭幼苗:將孵化出的水蛭小苗放到小圍隔區域內,水蛭幼苗為初孵小苗,可購買也可自己孵化,放養時間以早晚為佳,每畝面積放養數量為50-60萬尾。
[0024]所述投喂餌料:在投放水蛭苗前,在養殖區域投喂當年小螺,作為水蛭小苗的備用餌料;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螺,發現圍隔小螺數量稀少時,補充鮮活適口小螺,一般5天投喂一次,每次60-80kg/畝,和/或投喂水蛭苗種適口浮游動物活體餌料生物和/或潑灑營養素。
[0025]所述調控水質:在養殖水蛭小苗標粗過程中,利用水生植物對養殖水體的凈化作用,通過施有機肥、多維、氨基酸、活水素及潑灑微生物制劑中一種或幾種方法措施,改善養殖環境的水質狀況,補充水蛭苗種營養需求,7天操作一次;通過換水管道系統,將圍隔外凈化后水體通過管道系統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到小圍隔內,完成小圍隔內外的水交換,換水增氧的同時為水蛭苗種補充浮游動物等活體餌料生物。
[0026]所述收獲水蛭苗種:在每年6月,水蛭苗全長培育到10_12cm時,將水蛭苗從小圍隔中撈出,分養或出售。
[0027]本方案是在水田養殖系統中,綜合利用水蛭養殖生物學及水環境生態控制技術,建立適合水蛭生長的仿生態環境,高成活率獲得水蛭標粗苗種的培育方法;本案中水蛭苗種成活率70-80%左右,有效的解決了水蛭養殖過程中苗種成活率低的技術問題。
[0028]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權利要求】
1.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土地分區:將平整的養殖區域土地分隔為養殖區和水質凈化調控區; b.種植水生植物,強化養殖區域凈水能力; c.構建換水管道系統和棲息場所:圍隔上方設置防雨遮陰裝置,小圍隔上方設置換水管道系統,小圍隔內水生植物、及小圍隔內側均作為水蛭養殖過程中的棲息場所; d.放養水蛭幼苗:將水蛭幼苗放到小圍隔區域內; e.投喂餌料:在小圍隔區域投喂當年繁殖的小螺作為水蛭苗的食用餌料; f.調控水質,利用換水管道系統,流水增氧,改善小圍隔內養殖環境的水質狀況,補充水蛭苗種所需要的餌料生物和/或營養素; g.收獲水蛭苗種,分養或出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區域具體是利用細小孔洞圍隔材料在一定土地區域設置一個大圍隔作為養殖區域,大圍隔中設置小圍隔,圍隔近垂直于水面,首尾相連無斷續,圍隔材料孔洞大小為60-80目;下端深埋泥中,深度15-lOOcm,土地以上圍隔高度100-120cm,圍隔上端向放養區域內側近水平彎折,彎折的寬度為10-15cm;小圍隔寬150-250cm,圍隔長度為20_30m,小圍隔之間的間距為100-200cm ;養殖區域和水質凈化區域之比為5-10: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水生植物具體是在所述大圍隔和小圍隔內外的養殖區域種植水生植物,強化養殖區域凈水能力;種植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或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間間距1.5-2m,浮水植物占養殖區域面積的20-30% ;種植水生植物時間為放養水蛭苗之前,加水培水前后。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構建棲息場所具體是在圍隔上方設置防雨遮陰裝置以降低水蛭苗培育期的光線強度;小圍隔內水生植物、及小圍隔內側均作為水蛭養殖過程中的棲息場所;設置換水管道系統,將圍隔外水體通過管道系統及其上的小孔分流以完成小圍隔內外的水交換;小孔間的距離為1.0-2.0m,換水增氧的同時補充水蛭苗種所需要的活體餌料生物。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養水蛭幼苗具體是將孵化出的水蛭小苗放到小圍隔區域內,水蛭幼苗為初孵小苗,放養時間以早晚為佳,每畝面積放養數量為50-60萬尾。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喂餌料具體是在投放水蛭苗前,在養殖區域投喂當年小螺,作為水蛭小苗的備用餌料;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螺,發現圍隔小螺數量稀少時,補充鮮活適口小螺和/或投喂水蛭苗種適口浮游動物活體餌料生物和/或潑灑營養素,3-7天投喂一次,每次60-80kg/畝。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控水質具體是在養殖水蛭小苗標粗過程中,利用水生植物對養殖水體的凈化作用,通過施有機肥、多維、氨基酸、活水素及潑灑微生物制劑中一種或幾種方法措施,改善養殖環境的水質狀況,補充水蛭苗種營養需求,7天操作一次;通過換水管道系統,將圍隔外凈化后水體通過管道系統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到小圍隔內,完成小圍隔內外的水交換,換水增氧的同時為水蛭苗種補充活體餌料生物。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水蛭苗種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獲水蛭苗種具體是在每年6月,水蛭苗全長培育到10-12cm時,將水蛭苗從小圍隔中撈出,分養或出售。
【文檔編號】A01K67/033GK104304196SQ201410657165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7日
【發明者】邱方莉, 楊小豐, 楊小會 申請人:湖州南潯康利源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