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中,泥鰍養殖全程均只采用水蚯蚓作為糧食,所述養殖方法包括:養殖池的建造:選擇兩個不同規模的水源充分、營養豐富、排灌便捷并四周帶有緩坡的麥田或是稻田作為養殖池的修建基地;水蚯蚓的培養;泥鰍寸苗的投放:待附屬池中的水蚯蚓培養至40-45天后,按每平方90-100尾泥鰍的養殖密度將泥鰍寸苗放入其中,直至泥鰍寸苗長成符合打撈要求的成鰍后用目網篩撈出。本發明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全程采用水蚯蚓作為糧食,解決了目前水產養殖中過于依賴人工飼料的養殖模式,解決了養殖過程中因水體污染而導致水產養殖全面虧損的局面。
【專利說明】一種泥■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水產養殖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水產養殖以濾食、雜食性種類為主,依次為濾食性種類占50.0%、雜食性種類占26.0%、草食性種類占12.0%、肉食性種類占7.0%、水生植物占5.0%。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味鮮美、經濟價值較高的肉食性種類市場活躍,開發前景看好,據統計,我國水產養殖每年直接用于投喂的野雜魚400-500萬噸,另有3000萬噸以飼料原料的方式投喂。從飼料的利用形式上來看,我國水產養殖生產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表現在淡水養殖方面,許多漁民直接使用飼料原料,或通過大量施肥培養輪蟲等活餌進行養殖,這種生產方式打破了自然生態的食物鏈,破壞了自然資源,特別是養殖動物“高營養的美餐”消耗了我國近一半的海洋捕撈產量,浪費了大量的經濟幼魚和一些珍貴水生物種,而養殖產品并沒有因此提高身價,相反卻受到環境污染、養殖病害的困擾,最終以藥殘、品質等問題受到國內外水產品加工、消費市場的冷遇。試驗表明:使用小雜魚為飼料的養殖方式和使用配合飼料投喂的養殖方式的氮、磷排放量高4-5倍,大量未被吸收消化的有機物進入水域,造成了局部環境的惡化,誘發了病害,威脅到我國水產養殖產品的食用安全和水產品貿易。
[0003]隨著養殖業,尤其是名特優新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開發利用水蚯蚓作為動物蛋白飼料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它的活餌料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養殖工作者所認識。實踐證明在對于泥鰍養殖全程使用培菌、培藻、培蟲以及用水蚯蚓培育的效果較之任何人工配合飼料都好,水蚯蚓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幾乎能滿足肉食性水產動物的所有營養需要。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基于上述提到的現代水產養殖完全依賴飼料,而飼料中大量未被吸收消化的有機物進入水域,造成了局部環境的惡化,誘發了病害,威脅到我國水產養殖產品的食用安全和水產品貿易的缺陷提出了一種針對于水產養殖中泥鰍的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該方法僅僅使用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和維生素的水蚯蚓作為使泥鰍寸苗長成成鰍全程的唯一糧食,且獨特的水蚯蚓培養方法完全可滿足大規模養殖泥鰍的需求。
[0005]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0006]一種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中,泥鰍養殖全程均只采用水蚯蚓作為糧食,所述養殖方法包括:
[0007]步驟1:養殖池的建造
[0008]分別選擇規模在35-45畝和20-30畝的水源充分、營養豐富、排灌便捷并四周帶有緩坡的麥田或是稻田作為主養殖池和附屬池,其中所述附屬池環繞所述主養殖池且二者之間設有多個可控流通通道,同時池底泥土通過農用旋耕機旋耕1-2次以后每間隔10-15m設置有高出水面的小土包;
[0009]步驟2、水蚯蚓的培養
[0010]將預先配制好的兩份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基分別裝填到附屬池和主養殖池中,然后將采運回來的水蚯蚓種子首先在附屬池上進行接種,待附屬池中的水蚯蚓成長25-30天后,再對主養殖池進行接種,且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接種量均在2.1-2.5kg/m2 ;
[0011]接種后,采用動物排泄物或是沼氣液或是二者的混合物作為水蚯蚓的投喂飼料,其中所選擇的動物排泄物必須是堆放在4-7天內的經充分腐熟和發酵過的,且在整個飼養過程中,尤其在4-7月水蚯蚓種子被放入10-50天后控制池中的小土包和四周緩坡的土壤含水量在40-60% ;
[0012]步驟3、泥鰍寸苗的投放
[0013]待附屬池中的水蚯蚓培養至40-45天后,按每平方90-100尾泥鰍的養殖密度將泥鰍寸苗放入其中,當附屬池中水蚯蚓出現不足時,打開其與主養殖池的通道,讓附屬池中的成鰍進入主養殖池進而保證成鰍正常的糧食需求,直至泥鰍寸苗長成符合打撈要求的成鰍后用目網篩撈出。
[0014]優選的是,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在上邊沿均鋪設有至少兩根呈上下分布的噴水膠管,所述噴水膠管上均勻設置有多個指向所在緩坡的多個噴嘴,用于在監測到緩坡土壤濕度不夠使向其噴水。
[0015]優選的是,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上方安裝有遮陽網,所述遮陽網以可伸縮的方式設置。
[0016]優選的是,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池底泥土通過農用旋耕機旋耕1-2次的旋耕深度為20-30cm。
[0017]優選的是,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在池底泥土深為50-60cm的位置設有一層防逃紗網。
[0018]優選的是,所述步驟2中,所述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基按重量計的組分為:
[0019]污泥50-70份,稻類殘渣20-30份,動物排泄物和沼氣液按重量比1:2的混合物25-35 份。
[0020]優選的是,所述步驟2中,在對主養殖池和附屬池進行接種前,需要在池底表面鋪上厚度為6-7cm的污泥,并在該污泥上撒上紅糖和活菌的混合液,鋪好后的池中水位控制在 3_4cm。
[0021]優選的是,所述步驟2中,在對水蚯蚓進行飼養時,飼料的投喂量要求是在接種后的前10天為110-115kg/畝,之后每間隔5-7天投喂150-180kg/畝,投喂方式為均勻潑灑。
[0022]優選的是,所述附屬池所處的地面高度高于所述主養殖池的地面高度30-40cm。
[0023]本發明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全程采用水蚯蚓作為糧食,解決了目前水產養殖中過于依賴人工飼料的養殖模式,解決了養殖過程中因水體污染而導致水產養殖全面虧損的局面;進一步的是,通過本案發明人所做的對比試驗,本發明全程使用水蚯蚓生物餌料所養殖的泥鰍生長快,極少生病,發病率小,而使用飼料養殖的泥鰍生長周期長,而且因為飼料成分的在泥鰍養殖過程中的很多不確定因素導致泥鰍發病率相對較高。從經濟角度上來說,本發明在人工勞力及養殖成本上的投入較少,而傳統養殖方式投入較多。最終可得到一結論就是:本發明尤其適用于生態泥鰍的大面積養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0025]俗話說,世上最好吃莫過于天上斑鳩,地下泥鰍,可見泥鰍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而如何養出天然、生態、健康、安全的泥鰍一養殖全程培植生物餌料,特別是水蚯蚓,它解決了目前純依賴飼料的養殖模式,解決了養殖過程中因水體污染而導致水產養殖全面虧損的局面。其次是養殖水質對泥鰍生長十分重要,過于清,泥鰍吸收不到應有的營養物質,長不大;過于肥,又影響泥鰍生長,甚至造成泥鰍批量死亡,對此,本發明中采用的方法是前期在主養殖池中培植天然飼料水蚯蚓,后期待主養殖池中水蚯蚓不足且水質發生變化后輔以附屬池進行塘外培植,全程無污染,生態、環保、健康、安全。
[0026]基于上述簡要,本發明提供了以下具體的實施方案:
[0027]—種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中,泥鰍養殖全程均只采用水蚯蚓作為糧食,所述養殖方法包括:
[0028]步驟1:養殖池的建造
[0029]分別選擇規模在35-45畝和20-30畝的水源充分、營養豐富、排灌便捷并四周帶有緩坡的麥田或是稻田作為主養殖池和附屬池,其中所述附屬池環繞所述主養殖池且二者之間設有多個可控流通通道,同時池底泥土通過農用旋耕機旋耕1-2次以后每間隔10-15m設置有高出水面的小土包;
[0030]這里,選擇富含植物營養的稻田或是麥田作為養殖基地,可提供水蚯蚓培植過程和泥鰍的養殖過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選擇四周帶有緩坡的養殖池以及每間隔十幾米設置小土包的方式是為了使池中培植的水蚯蚓所產的蚓卵便于著附,以便水蚯蚓的繁殖;
[0031 ] 步驟2、水蚯蚓的培養
[0032]將預先配制好的兩份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基分別裝填到附屬池和主養殖池中,然后將采運回來的水蚯蚓種子首先在附屬池上進行接種,待附屬池中的水蚯蚓成長15-20天后,再對主養殖池進行接種,且附屬池和主養殖池的接種量均在2.1-2.5kg/m2 (這里,考慮到水蚯蚓種子一般在四十天左右就可以長大,而上述規模的附屬池中的水蚯蚓能滿足所投放的泥鰍寸苗量吃20天左右,故需要當附屬池中的水蚯蚓成長到15-20天后就需要對主養殖池進行接種即需要對主養殖池進行提前接種,形成循環養殖);
[0033]接種后,采用動物排泄物或是沼氣液或是二者的混合物作為水蚯蚓的投喂飼料,其中所選擇的動物排泄物必須是堆放在4-7天內的經充分腐熟和發酵過的,且在整個飼養過程中,尤其在4-7月水蚯蚓種子被放入10-50天后控制池中的小土包和四周緩坡的土壤含水量在40-60% ;
[0034]這里,傳統的養殖方法總習慣選擇新鮮未經發酵的動物排泄物作為水蚯蚓的飼料,而本發明卻考慮到新鮮的動物排泄物自身帶有很多熱量,同時將他們放入池中后讓其在池中進行發酵腐熟也會產生一定的熱量,這些熱量會使得水蚯蚓的卵繭和稚、幼蚓“燒死〃,不利于穩產高產,可以選擇經過腐熟發酵的動物排泄物進行水蚯蚓的投喂無疑可以提高飼料和肥料的利用效率;當然堆放時間越長,其營養價值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流失,經過嘗試,堆放時間為4-7天內的糞肥效果是最佳的;
[0035]由于小土包以及四周緩坡的干濕程度會影響到水蚯蚓的蚓卵的著附問題,如果太干會使得其著附力不夠,如果太濕又會導致蚓卵浸泡而不宜破殼影響水蚯蚓的繁殖,因此,本發明在水蚯蚓的生產旺季4-7月需要控制其池中的小土包和四周緩坡的土壤含水量,而當水蚯蚓種子被放入10-50天優選是10-20天后其會進而繁殖高峰期,此時控制土壤含水量是很有必要的;最重要一點是水蚯蚓的培植宜半干半濕,這樣有利其產卵。
[0036]步驟3、泥鰍寸苗的投放
[0037]待附屬池中的水蚯蚓培養至40-45天后,按每平方90-100尾泥鰍的養殖密度將泥鰍寸苗放入其中,當附屬池中水蚯蚓出現不足時,打開其與主養殖池的通道,讓附屬池中的成鰍進入主養殖池進而保證成鰍正常的糧食需求,直至泥鰍寸苗長成符合打撈要求的成鰍后用目網篩撈出。可見,本發明對養殖池的建造是滿足泥鰍大規模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
[0038]當然對于附屬池的建造并不局限于一個,也可以是兩個,三個,可視實際情況而定。同時對于附屬池,最好是環繞主養殖池為佳,這樣的話會讓附屬池中的成鰍可以較快的從各個方向流入到主養殖池中,不至于蚯蚓的缺少而影響了它們的正常成長周期。雖然本發明是先對附屬池進行接種,然后投放泥鰍寸苗于其中進行養殖(是考慮到泥鰍寸苗對水蚯蚓的糧食需求較少,故作為小規模的附屬池完全可以滿足),但是大規模的主養殖池仍然是泥鰍的主要養殖基地,因為其可以滿足附屬池中長大的成鰍更大量的糧食需求,以使不會影響到泥鰍的生長周期。同時,分別設置主養殖池和附屬池還有一個目的是更換泥鰍的成長水質,因為在前提到養殖水質對于泥鰍的成長是很關鍵的因素。
[0039]對于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建造而言,優選的是,所述附屬池所處的地面高度高于所述主養殖池的地面高度30-40cm。這樣設計,會使得將附屬池中長大的成鰍很順利的被趕入主養殖池中,減小人工勞力。
[0040]本發明對于規模化養殖泥鰍來說,為了實現很好的控制土壤的含水量,本發明在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上邊沿均鋪設有至少兩根呈上下分布的噴水膠管,所述噴水膠管上均勻設置有多個指向所在緩坡的多個噴嘴,用于在監測到緩坡土壤濕度不夠使向其噴水。同時,對于池中小土包的土壤濕度的控制,是通過在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上方安裝有遮陽網,所述遮陽網以可伸縮的方式設置的方案來實現,當檢測到小土包的土壤較濕時,就將遮陽網打開,通過曬田的方式讓小土包土壤濕度降低;相反,較干時,就用遮陽網將其遮住,并往其中注水即可,當然注水深度并非越深越好。
[0041]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池底泥土通過農用旋耕機旋耕1-2次的旋耕深度為20-30cm,旋耕可以使得泥土變得疏松,有助于水蚯蚓的棲息繁殖。同時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在池底泥土深為50-60cm的位置設有一層防逃紗網,且在四周緩坡泥土深為20-30cm的位置也設有一層防逃紗網。設置防逃紗網顧名思義是為了防止“狡猾”的泥鰍逃竄,影響產量。
[0042]所述步驟2中,所述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基按重量計的組分為:污泥50-70份,稻類殘渣20-30份,動物排泄物和沼氣液按重量比1:2的混合物25-35份。這里,以水蚯蚓熟悉的棲息環境污泥為主要成分,然后添加一些富含植物營養疏松物,以及富含動物營養的糞肥和沼氣液,不僅可以滿足水蚯蚓對各種營養的需求,還可以為水蚯蚓提供易于繁殖的生長環境,為泥鰍的養殖提供了基礎。而對于培養基的裝填方法,屬于現有技術,本發明不做詳細介紹。
[0043]更進一步的是,本發明在對主養殖池和附屬池進行接種前,需要在池底表面鋪上厚度為6-7cm的污泥,并在該污泥上撒上紅糖和活菌的混合液,鋪好后的池中水位控制在3-4cm。紅糖,其保留了較多甘蔗的營養成分,易被消化吸收,能為水蚯蚓補充體力、增加活力;而活菌又稱為活性菌群,其可以在腸道內定居繁衍,有利于增加有益菌的數量,可以提高水蚯蚓的免疫力,進而提高水蚯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水蚯蚓的大量繁殖。
[0044]而在對水蚯蚓進行飼養時,飼料的投喂量要求是在接種后的前10天為110-115kg/畝,之后每間隔5-7天投喂150-180kg/畝,投喂方式為均勻潑灑。前10天由于培養基提供的營養已足夠豐富,此時可以少少的投喂飼料,而之后,由于培養基的營養有可能會不足以滿足所有水蚯蚓的生長需求,故需要投喂較多的飼料。
[0045]本發明在上述方法中,還有一個技術關鍵即“半干半濕”法【控制土壤含水量】,這樣有利于水蚯蚓產卵,以及還單獨建造有餌料暫養池,以儲備用不完的餌料以備不時之需。
[0046]盡管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明的領域,如鯽魚稻養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權利要求】
1.一種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泥鰍養殖全程均只采用水蚯蚓作為糧食,所述養殖方法包括: 步驟1:養殖池的建造 分別選擇規模在35-45畝和20-30畝的水源充分、營養豐富、排灌便捷并四周帶有緩坡的麥田或是稻田作為主養殖池和附屬池,其中所述附屬池環繞所述主養殖池設置且二者之間設有多個可控流通通道,同時二者池底泥土通過農用旋耕機旋耕1-2次以后每間隔10-15m設置有高出水面的小土包; 步驟2、水蚯蚓的培養 將預先配制好的兩份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基分別裝填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中,然后將采運回來的水蚯蚓種子首先在附屬池上進行接種,待附屬池中的水蚯蚓成長25-30天后,再對主養殖池進行接種,且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接種量均在2.1-2.5kg/m2 ; 接種后,采用動物排泄物或是沼氣液或是二者的混合物作為水蚯蚓的投喂飼料,其中所選擇的動物排泄物必須是堆放在4-7天內的經充分腐熟和發酵過的,且在整個飼養過程中,尤其在4-7月水蚯蚓種子被放入10-50天后控制池中的小土包和四周緩坡的土壤含水量在 40-60% ; 步驟3、泥鰍寸苗的投放 待附屬池中的水蚯蚓培養至40-45天后,按每平方90-100尾泥鰍的養殖密度將泥鰍寸苗放入其中,當附屬池中水蚯蚓出現不足時,打開其與主養殖池的通道,讓附屬池中的成鰍進入主養殖池進而保證成鰍正常的糧食需求,直至泥鰍寸苗長成符合打撈要求的成鰍后用目網篩撈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在上邊沿均鋪設有至少兩根呈上下分布的噴水膠管,所述噴水膠管上均勻設置有多個指向所在緩坡的多個噴嘴,用于在監測到緩坡土壤濕度不夠時使向其噴水。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上方安裝有遮陽網,所述遮陽網以可伸縮的方式設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的池底泥土通過農用旋耕機旋耕1-2次的旋耕深度為20-30cm。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所述主養殖池和附屬池在池底泥土深為50-60cm的位置設有一層防逃紗網。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中,所述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基按重量計的組分為: 污泥50-70份,稻類殘渣20-30份,動物排泄物和沼氣液按重量比1:2的混合物25-35份。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中,在對主養殖池和附屬池進行接種前,需要在池底表面鋪上厚度為6-7cm的污泥,并在該污泥上撒上紅糖和活菌的混合液,鋪好后的池中水位控制在3-4cm。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中,在對水蚯蚓進行飼養時,飼料的投喂量要求是在接種后的前10天為110-115kg/畝,之后每間隔5-7天投喂150-180kg/畝,投喂方式為均勻潑灑。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泥鰍規模化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屬池所處的地面高度高于所述主養殖池的地面高度30-40cm。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4221963SQ201410454090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5日
【發明者】王馨, 王輝, 王開春 申請人:王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