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a.簡易孵化設備組裝:以玻璃鋼桶作為受精卵孵化場所,以塑料筐作為孵化筐,孵化筐停留在水體表面,有充足的溶氧;b.受精卵孵化:每個玻璃鋼桶放入孵化筐若干個,每個孵化筐中放入3-6cm厚受精卵,數量在3000-8000個,每個玻璃鋼桶中進行7-15萬個受精卵孵化,孵化筐中微充氣,保證水溫在28-32℃,鹽度20-32ppt,pH在7.6-8.5,DO≥6mg/L,受精卵經過36-45d的胚胎發育,即破殼而出,成為1齡鱟幼體;c.1齡鱟至2齡鱟培育;d.2齡鱟放養:2齡之后,鱟幼體開始攝食,以900-1200個/m2的密度將其放養于鋪沙環境中微充氣飼養。本發明比傳統上鱟的繁育效率提高了15-30倍,適用于鱟的大規模人工繁育。
【專利說明】—種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現代海洋珍稀動物良種繁育【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鱟屬于節肢動物門、有螯亞門、肢口綱、劍尾目、鱟科。現存鱟的種類很少,分布狹窄,根據其形態和分布特點,可分為二亞科三屬四種。其中,Limulinae亞科僅有美洲鱟屬(Limulus),美洲當(L polyphemus) 一種,分布于北美洲東海岸水域;而Tachypleinae亞科有二屬,分布于亞洲東南岸及東岸沿海水域。其中東方鱟屬(Tachypleus)有兩種:中國當(T.tridentatus)和巨當(T.gigas);蝎當屬(Carcinoscorpius)僅一種圓尾當(C.rotundicauda)(翁朝紅等,2011)。在我國,主要分布著中國當和圓尾當兩種。其中,中國鱟喜好細沙底質,生活在鹽度較高海域;而圓尾鱟則喜歡軟泥底質,生活在河口區域附近的半咸水區。
[0003]鱟是一種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意義和經濟價值的海洋動物,也是地球上動物界少數現存珍貴的“活化石”。近年來研究發現,從鱟血細胞提取的鱟素具有顯著抗菌、抗腫瘤及抗病毒等活性。因此,很有希望開發一種新的廣譜的抗菌素,以取代目前廣泛產生耐藥性的抗菌素。目前,我國對鱟的研究主要集中對其藍色血液研發,即鱟試劑及鱟素等(洪水根等,2011)。
[0004]當今,由于經濟迅速發展,海洋環境、沙灘受到污染,加上由于鱟的極大的經濟價值,造成對鱟的亂捕濫殺,世界上鱟資源急劇衰竭,這已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我國鱟資源的衰竭更是觸目驚心,其資源已面臨滅絕的境地(洪水根等,2011)。通過鱟的人工繁育及其增養殖技術是當前最理想,最有戰略意義的保護鱟資源的措施,這也為維護鱟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實踐基礎。
[0005]梁廣耀所發表的中國鱟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中認為沙中孵化效果最好,孵化率95%以上,時間最短為36-43d,其雖然使用了網箱進行受精卵孵化,但是尚未進行網筐承載力密度試驗研究,其認為沙中可以完成鱟幼體從I齡至2齡的蛻皮,無沙環境中無法獲得2齡鱟,其認為在I齡鱟至2齡鱟幼體間需要投喂單胞藻、小動物及有機碎屑等餌料,其僅僅培養密度為< 500個/m3 (2000個放養于3.5m2水泥池中)。
[0006]廖永巖等發表的中國鱟人工受精孵化育苗的初步研究,其僅僅是根據一個科研實驗得出的結論,一共才用了 8000個卵子進行實驗,并不適用于大規模生產。
[0007]洪水根等發表的中國鱟胚胎發育研究,其僅僅是根據一個科研實驗得出的結論,在實驗室內觀察了鱟的胚胎發育過程,僅僅利用10000個卵子,孵化出40只I齡鱟幼體,其孵化率為0.4%,根本無法進行鱟的大規模人工繁育。
[0008]洪水根等發表的鱟的人工育苗及養殖方法,其強調的鱟人工繁育及其養殖的整體流程工藝,采用的是托盤孵化受精卵,具有孵化密度低,占用空間大等缺陷,其進行1-2齡鱟培育期間采用鋪沙放養形式,具有操作繁瑣,培育密度低等不足。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傳統鱟孵化流程繁瑣、2齡前培育累積存活率低的現狀,提高鱟從受精卵至2齡期間的存活率,簡化鱟的人工繁育工藝,而開創的一套簡易、高效的人工繁育方法。
[0010]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11]一種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0012]a、簡易孵化設備組裝:以玻璃鋼桶作為受精卵孵化場所,對孵化場所內的海水進行充氣,以塑料筐作為孵化筐,在孵化筐的周圍綁上泡沫,保證該孵化筐處于漂浮狀態,停留在水體表面,有充足的溶氧,DO ^ 6mg/L ;
[0013]b、受精卵孵化:每個玻璃鋼桶放入孵化筐若干個,每個孵化筐中放入3_6cm厚受精卵,數量在3000-8000個,每個玻璃鋼桶中進行7-15萬個受精卵孵化,孵化筐中微充氣,保證水溫在28-32°C,鹽度20-32ppt,pH在?.6-8.5, DO ^ 6mg/L,受精卵經過36_45d的胚胎發育,即破殼而出,成為I齡鱟幼體;
[0014]c、l齡鱟至2齡鱟培育:當獲得I齡鱟幼體以后,在原孵化筐內保留原有密度繼續進行培育,經過60-180d即完成I齡鱟苗的第一次退殼,長出劍尾,成為2齡鱟苗,在此期間,水體微充氣,每隔7-15d換水一次,溫度為常溫或者人為控溫、鹽度在20-30ppt,pH在7.5-8.6, DO ^ 6mg/L:
[0015]d、2齡鱟放養:2齡之后,鱟幼體開始攝食,以900-1200個/m2的密度將其放養于鋪沙環境中微充氣飼養,此時投喂豐年蟲或配合餌料,在此期間,水體微充氣,每天換水一次,溫度為常溫或者人為控溫,鹽度控制在20-30ppt,pH在7.5-8.6,DO彡6mg/L。
[0016]所述步驟a中,該玻璃鋼桶為500L,該孵化筐直徑為30_60cm,深度為15_20cm,于該孵化筐上按間隔距離設有若干孔徑為2mm的通孔。
[0017]所述步驟b中,每個玻璃鋼桶可以放入孵化筐10-15個。
[0018]所述步驟d中,或將鱟幼體放養于自然海區進行增殖放流。
[0019]從受精卵至2齡鱟幼體的過程中,鱟幼體不攝食,僅僅靠卵黃營養內進行自身發育。
[0020]本發明利用水質優良,富養條件的孵化筐進行孵化,效果更佳,孵化時間在30-36d就可以,孵化率近乎100 %。
[0021]本發明使用的是滿負荷超高密度的孵化筐進行受精卵孵化,并且獲得了近乎100%的孵化率。
[0022]本發明發現在無沙條件下的孵化框中I齡鱟完全可以獲得彡95%的2齡鱟幼體。
[0023]本發明在I齡鱟至2齡鱟幼體間,完全不用投喂任何餌料,利用自身卵黃內營養就可以發育至2齡鱟幼體。
[0024]本發明培育密度為7.2-14.4萬個/m3 (3000-6000個/筐,圓形筐直徑為40cm),為高密度飼養。
[0025]本發明強調的從受精卵至2齡鱟一個階段的高效、簡易孵化及培育技術;采用簡易設備中的孵化筐孵化,具有孵化密度高,占用空間小、操作簡便等優點。
[002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改變了傳統上沙中進行2齡前鱟孵化及其培育習慣,通過簡易孵化設備組裝、受精卵孵化、I齡鱟至2齡鱟培育和2齡鱟放養等技術環節,使其繁育脫離了對細沙底質依賴,簡化了傳統上鱟的孵化及其早期培育工藝,為其早期繁育提供了可行性簡易方案,解決了以往鱟孵化率低、2齡前死亡率高的現狀,大大提高了孵化效率及其I齡鱟至2齡鱟期間的蛻皮率,使其胚胎孵化率由原來的不足90%提高至接近100%, I齡鱟至2齡期間幼體累積存活率約80%提高至近乎100%。
[0027]本發明具有受精卵孵化密度高(由傳統的彡0.2萬個/m3提高至彡7.2個/m3),胚胎繁育效率高(由傳統的< 0.1萬個/m3提高至> 7.2萬個/m3),幼體培育方法簡便易行等優點。本發明比傳統上鱟的繁育效率提高了 15-30倍,適用于鱟的大規模人工繁育,為鱟的放流增殖、資源修復及其維護生物多樣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實施例1:室內控溫從受精卵至2齡鱟的人工繁育流程
[0029]本發明一種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0030]a、簡易孵化設備組裝:2010年6月上旬,以I個500L玻璃鋼桶作為受精卵孵化場所,加入新鮮二次砂濾海水。之后利用12個孔徑為2mm、直徑為40cm,深度為16cm的圓形塑料筐作為孵化筐,每個玻璃鋼桶孵化場所放置12個孵化筐。將孵化筐周圍綁上泡沫,保證該裝置處于漂浮狀態,停留在海水表面。其中,海水的溫度在29-32°C,鹽度27-30ppt,pH在 7.8-8.5,DO 彡 6mg/L。
[0031]b、受精卵孵化:每個孵化筐中放入5cm-6cm厚的受精卵,數量在6000-8000個左右,每個玻璃鋼桶可以孵化9.0萬個受精卵進行孵化。期間,水溫在29-32 °C,鹽度24-30ppt, pH在7.6-8.4,DO彡6mg/L。在此條件下,于7月中旬,受精卵經過35_38d的胚胎發育,破殼而出,共計獲得成為I齡鱟幼體8.5萬個。經過計算,發現每個孵化筐的孵化率分別為 93.7%、90.I 94.9%,95.6%,94.3%,92.5%,91.7%,94.7%,96.9%,98.7%,92.4%,91.6%、平均為 94.6%0
[0032]c、l齡鱟至2齡鱟培育:當獲得I齡鱟幼體以后,保持原密度繼續培育,經過30-60d,發現I齡鱟幼體全部完成了第一次退殼,長出劍尾,共計獲得8.1萬個2齡鱟幼體。經過計算,發現從I齡至2齡期間平均為存活率為95.6%。在此期間,微充氣,每隔7d換水一次,人為控溫溫度為 30.2-32.50C,鹽度在 20-30ppt, pH 在 7.7-8.5, DO ^ 6mg/L。
[0033]實施例2,室外常溫從受精卵至2齡鱟的人工繁育流程
[0034]本發明一種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0035]a、簡易孵化設備組裝:2012年8月上旬,以3個500L玻璃鋼桶作為受精卵孵化場所,加入新鮮二次砂濾海水。之后利用36個孔徑為2mm、直徑為40cm,深度為16cm的圓形塑料筐作為孵化容器,每個玻璃鋼桶孵化場所放置12個孵化筐。將孵化筐周圍綁上泡沫,保證該裝置處于漂浮狀態,停留在海水表面。其中,海水的溫度在28-32°C,鹽度25-30ppt,pH 在 7.6-8.5,DO 彡 6mg/L。
[0036]b、受精卵孵化:每個孵化筐中放入5_6cm厚的受精卵,數量在5000-8000個,每個玻璃鋼桶可以孵化8.5萬個受精卵進行孵化。期間,水溫在28-32°C,鹽度20-32ppt,pH在
7.8-8.4,DO彡6mg/L。在此條件下,受精卵在9月中旬經過36_39d的胚胎發育,破殼而出,共計獲得成為I齡鱟幼體23.3萬個。經過計算,發現3個桶的孵化率分別為91.6%,92.5%,90.4%,平均為 91.5%。
[0037]C、1齡鱟至2齡鱟培育:當獲得I齡鱟幼體以后,保持其原有密度繼續培育,至2013年4月中旬,經過185-190d培育發現I齡鱟幼體全部完成了第一次退殼,長出劍尾,共計獲得21.9萬個2齡鱟幼體。經過計算,發現3個桶中的從I齡至2齡期間的存活率分別為 95.7%,96.3%,92.8%,91.8%,94.5%,93.7%,平均為 94.1%? 在此期間,微充氣,每隔 7d 換水一次,溫度為 12.6-32.5°C,鹽度在 20_30ppt,pH 在 7.7-8.5,DO 彡 6mg/L。
[0038]如本發明實施例所述,與本發明相同或相似結構的其他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均在本發明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驟: a、簡易孵化設備組裝:以玻璃鋼桶作為受精卵孵化場所,對孵化場所內的海水進行充氣,以塑料筐作為孵化筐,在孵化筐的周圍綁上泡沫,保證該孵化筐處于漂浮狀態,停留在水體表面,有充足的溶氧,DO ^ 6mg/L ; b、受精卵孵化:每個玻璃鋼桶放入孵化筐若干個,每個孵化筐中放入3-6cm厚受精卵,數量在3000-8000個,每個玻璃鋼桶中進行7-15萬個受精卵孵化,孵化筐中微充氣,保證水溫在28-32°C,鹽度20-32ppt,pH在7.6-8.5, DO ^ 6mg/L,受精卵經過36_45d的胚胎發育,即破殼而出,成為I齡鱟幼體; CU齡鱟至2齡鱟培育:當獲得I齡鱟幼體以后,在原孵化筐內保留原有密度繼續進行培育,經過60-180d即完成I齡鱟苗的第一次退殼,長出劍尾,成為2齡鱟苗,在此期間,水體微充氣,每隔7-15d換水一次,溫度為常溫或者人為控溫、鹽度在20-30ppt,pH在7.5-8.6, DO ^ 6mg/L ; d、2齡鱟放養:2齡之后,鱟幼體開始攝食,以900-1200個/m2的密度將其放養于鋪沙環境中微充氣飼養,此時投喂豐年蟲或配合餌料,在此期間,水體微充氣,每天換水一次,溫度為常溫或者人為控溫,鹽度控制在20-30ppt,pH在7.5-8.6,DO彡6mg/L。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該玻璃鋼桶為500L,該孵化筐直徑為30-60cm,深度為15_20cm,于該孵化筐上按間隔距離設有若干孔徑為2_的通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每個玻璃鋼桶可以放入孵化筐10-15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d中,或將鱟幼體放養于自然海區進行增殖放流。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鱟從受精卵至2齡階段的高效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從受精卵至2齡鱟幼體的過程中,鱟幼體不攝食,僅僅靠卵黃營養內進行自身發育。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4170783SQ201410450199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5日
【發明者】吳鐵軍, 甘暉, 羅幫, 農釗, 陳秀荔, 龔竹林, 張躍環, 藍嘉 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