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種子催芽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檳榔種子催芽方法,是收集成熟檳榔種果平鋪于地板晾曬后置于蛇皮袋中放陰涼地方保濕,促使檳榔種果表皮快速腐爛;去除爛表皮留纖維腹皮包種子并清洗干凈,消毒,晾干;在大棚內的苗圃地鋪上濕砂層,鋪上一層互不重疊的種子,再用濕砂覆蓋,最后蓋上稻草層;催芽過程控溫在25~35℃,遮陰度在60~90%。本發明工藝簡單,對種子進行前處理后采用增溫增濕的砂層積的措施,改善種子的吸收及透氣性,使檳榔種子可以快速發芽,縮短催芽時間,能有效提高檳榔種子發芽率、發芽指數、發芽整齊度,具有大批量、快速育成檳榔種子苗的優點。
【專利說明】檳榔種子催芽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種苗繁育【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種子催芽方法,具體是一種檳榔種子催芽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檳榔(Areca catechu L.)為棕櫚科檳榔屬常綠喬木,其干燥成熟的種子即檳榔因藥理活性廣泛而被稱為我國四大南藥之首,味苦、辛,性溫,歸胃、大腸經,功效殺蟲、消積、下氣、行水,主治蟲積,如蛔蟲、絳蟲、蟯蟲、姜片蟲等,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瘧疾等病證,現代藥理實驗證明,檳榔有驅蟲、抗病毒、治痛風和抗真菌等作用。
[0003]隨著檳榔產品的市場需求量日益增長,經濟效益的提高,檳榔產區的種植面積急速增加,對檳榔種苗的需求日趨擴大,由于檳榔種子屬于核果類種子,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纖維質,內果皮木質化堅硬,這種結構阻礙了種子吸收水分和氧氣、束縛了胚的增大和向外生長,導致其自然發芽困難,發芽時間較長,發芽率低,致使檳榔種苗的產量小,無法解決種苗的供需矛盾。不能滿足生產上的需要。為了提高種子發芽率和避免由于發芽時間不一而造成不整齊、不便管理,目前生產上采用的催芽方法有堆積催芽法、蘿筐催芽法,其中堆積催芽法是將果實置于太陽下曝曬后堆放在河沙層上,并蓋上稻草,每天淋水保持濕度至外果皮發酵腐爛,取出用水洗凈后重曬,然后繼續堆放,重新蓋稻草、淋水,期間需剝開果蒂檢查,果實萌發白色小芽點后及時取出播種育苗。這種催芽方法需要時間較長,一般長達
1.5-2月,催芽濕悶過程中檳榔種子容易遭病蟲侵害,使檳榔種子發芽率低(發芽率約為50 % )、出苗不整齊,造成檳榔種子極大浪費,無法滿足生產上的需要。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檳榔種子催芽方法,能夠解除檳榔種子的種皮障礙,改善種子的吸收及透氣性,能有效提高檳榔種子發芽率、發芽指數、發芽整齊度和縮短時間。
[0005]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0006]一種檳榔種子催芽方法,其步驟如下:
[0007]1、種子前處理
[0008]收集成熟檳榔種果平鋪于地板晾曬,將其表面水分除去,然后置于蛇皮袋中放陰涼地方保濕,每天定時澆水,使檳榔種果表皮快速腐爛;等檳榔種果表皮腐爛后去除爛表皮留纖維腹皮包種子并清洗干凈,然后把檳榔種子置于40%多菌靈100~150倍液浸泡2~3h進行消毒,然后撈出晾干,備用。
[0009]2、濕砂層積催芽
[0010] 設置大棚,在大棚內的苗圃地鋪上10~12cm厚的濕砂層,濕砂含水率5~10%,然后在濕砂層上鋪一層互不重疊的種子,再用濕砂覆蓋,以不見種子為度,最上面蓋I~2cm稻草層;催芽過程控溫在25~35°C,遮陰度在60~90 %,期間及時蓋棚與掀棚,以控制溫度與透氣性,及時澆水以控制濕度,查看種子發芽情況,在萌發小芽點后及時取出植入
營養袋。
[0011]所述大棚的高度為1.4~1.6m。
[0012]所述濕砂層積催芽過程中種子層與其上的濕砂覆蓋層各為I~2層,且一一間隔排列。
[0013]本發明工藝簡單,改變傳統的采用長時間放于陰涼地濕悶催芽的方法,對種子進行前處理后采用增溫增濕的砂層積的措施,改善種子的吸收及透氣性,使檳榔種子可以快速發芽,縮短催芽時間,能有效提高檳榔種子發芽率、發芽指數、發芽整齊度,具有大批量、快速育成檳榔種子苗的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下列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的實驗方法,通常按照常規條件,或按照制造廠商所建議的條件。
[0015]實施例一
[0016]1、催芽前處理:2013年3、4月間精選充分成熟檳榔種果1000粒,放在太陽底下晾曬2天,置于蛇皮袋中放陰涼地方保濕,每天定時澆水,等表皮腐爛后洗去爛表皮留纖維腹皮包種子。用40 %多菌靈120倍液浸泡種子2h,撈出晾干,備用。
[0017]2、濕砂層積催芽:在海南省萬寧市禮紀鎮選擇一塊地作為苗圃地,先建設大棚,高度為1.5±0.1m,遮陰度在80%,將上述處理好的種子帶到苗圃地;在苗圃地上鋪上10厚濕砂,濕砂含水率6% ;在濕砂層上鋪一層互不重疊的種子,上面再蓋一層濕砂,以不見種子為度,取上面蓋l_2cm稻早層。
[0018]3、催芽管理。催芽過程控制大棚溫度在27 ± I °C,促使檳榔種子的胚生長和苗端分化(有大棚保護,使催芽種子早晚處于25°C以上環境,在海南地區,中午大棚內溫度過高,可以打開大棚兩端以通氣降溫)。每天澆水一次,保持砂和種子的濕潤,砂含水率6 %。
[0019]4、及時分批植入營養袋。20天后種子開始萌芽,查看種子發芽情況,在種子萌發小芽點后及時取出植入備好的營養袋中(營養袋置于有遮陽網的大棚內,且每隔一天澆一次水,這樣能夠使植入幼芽免受陽光直射,同時,保持足夠水份和營養,從而提高檳榔幼芽成苗率),10天后,種子萌芽基本結束,統計數據,結果見表1。
[0020]實施例二
[0021]1、催芽前處理:2013年3、4月間精選充分成熟檳榔種果2000粒,放在太陽底下晾曬3天,置于蛇皮袋中放陰涼地方保濕,每天定時澆水,等表皮腐爛后洗去爛表皮留纖維腹皮包種子。用40 %多菌靈150倍液浸泡種子3h,撈出晾干,備用。
[0022] 2、濕砂層積催芽:在海南省萬寧市長豐鎮選擇一塊地作為苗圃地,先建設大棚,高度為1.5±0.lm,遮陰度在70%,將上述處理好的種子帶到苗圃地;在苗圃地上鋪上12cm厚濕砂,濕砂含水率8% ;在濕砂層上鋪一層互不重疊的種子,上面再蓋一層濕砂,以不見種子為度,再鋪一層互不重疊的種子,蓋濕砂,最上面蓋l-2cm稻草層。
[0023]3、催芽管理。催芽過程控制大棚溫度在30± I°C,促使檳榔種子的胚生長和苗端分化(有大棚保護,使催芽種子早晚處于25°C以上環境,在海南地區,中午大棚內溫度過高,可以打開大棚兩端以通氣降溫)。每天澆水一次,保持砂和種子的濕潤,砂含水率8%。
[0024]4、及時分批植入營養袋。20天后種子開始萌芽,查看種子發芽情況,在種子萌發小芽點后及時取出植入備好的營養袋中(營養袋置于有遮陽網的大棚內,且每隔一天澆一次水,這樣能夠使植入幼芽免受陽光直射,同時,保持足夠水份和營養,從而提高檳榔幼芽成苗率),10天后,種子萌芽基本結束,統計數據,結果見表1。
[0025]實施例三
[0026]1、催芽前處理:2013年3、4月間精選充分成熟檳榔種果1000粒,放在太陽底下晾曬3天,置于蛇皮袋中放陰涼地方保濕,每天定時澆水,等表皮腐爛后洗去爛表皮留纖維腹皮包種子。用40 %多菌靈140倍液浸泡種子2h,撈出晾干,備用。
[0027]2、濕砂層積催芽:在海南省萬寧市蓮花鎮選擇一塊地作為苗圃地,先建設大棚,高度為1.5±0.lm,遮陰度在75%以上,將上述處理好的種子帶到苗圃地;在苗圃地上鋪上IOcm厚濕砂,濕砂含水率10% ;在濕砂層上鋪一層互不重疊的種子,上面再蓋一層濕砂,以不見種子為度,最上面蓋l-2cm稻草層。
[0028]3、催芽管理。催芽過程控制大棚溫度在33±1°C,促使檳榔種子的胚生長和苗端分化(有大棚保護,使催芽種子早晚處于25°C以上環境,在海南地區,中午大棚內溫度≥35°C,可以打開大棚兩端以通氣降溫)。每天澆水一次,保持砂和種子的濕潤,砂含水率10%。
[0029]4、及時分批植入營養袋。20天后種子開始萌芽,查看種子發芽情況,在種子萌發小芽點后及時取出植入備好的營養袋中(營養袋置于有遮陽網的大棚內,且每隔一天澆一次水,這樣能夠使植入幼芽免受陽光直射,同時,保持足夠水份和營養,從而提高檳榔幼芽成苗率),10天后,種子萌芽基本結束,統計數據,結果見表1。
[0030]對比試驗:
[0031]在實施例一、二、三的苗圃地旁另選一塊地進行對比試驗,分別標記為CKA、CKB、CKC0均各精選500粒檳榔種果,采用傳統堆積催芽法進行催芽,30天后種子開始萌芽,查看種子發芽情況,在種子萌發小芽點后及時取出植入備好的營養袋中,10天后,種子萌芽基本結束,統計數據,結果見表1。
[0032]表1檳榔種子催芽情況
[0033]
【權利要求】
1.一種檳榔種子催芽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驟如下: 1)、種子前處理 收集成熟檳榔種果平鋪于地板晾曬,將其表面水分除去,然后置于蛇皮袋中放陰涼地方保濕,每天定時澆水,使檳榔種果表皮快速腐爛;等檳榔種果表皮腐爛后去除爛表皮留纖維腹皮包種子并清洗干凈,然后把檳榔種子置于40%多菌靈100~150倍液浸泡2~3h進行消毒,然后撈出晾干,備用; 2)、濕砂層積催芽 設置大棚,在大棚內的苗圃地鋪上10~12cm厚的濕砂,濕砂含水率5~10%,然后在濕砂層上鋪一層互不重疊的種子,再用濕砂覆蓋,以不見種子為度,最上面蓋I~2cm稻草層;催芽過程控溫在25~35°C,遮陰度在60~90%;在種子萌發小芽點后及時取出植入營養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催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的高度為1.4~1.6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催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濕砂層積催芽中種子層與其上的濕砂覆蓋層各為I ~2層,且一一間隔排列。
【文檔編號】A01C1/00GK103999597SQ201410250557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9日
【發明者】盧麗蘭, 甘炳春, 楊新全, 魏建和, 何明軍, 黃良明 申請人: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