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冷涼蔗區的甘蔗留種保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低溫冷涼蔗區甘蔗留種保兜方法,其步驟包括:備耕地整地采用寬窄行起壟,利用甘蔗培土作業在窄行形成甘蔗種莖儲藏溝,種莖采用快鋤入土砍種,去除蔗葉但保留葉鞘和蔗稍,捆綁成捆,對成捆種莖特別是刀口處進行噴施消毒,同時對蔗兜、儲藏溝進行噴淋消毒處理;成捆種莖晾曬后放在儲藏溝內,周圍撒施鼠藥,用蔗葉覆蓋儲藏溝與蔗兜,并在蔗葉上覆土;寬行行距挖排水溝;儲藏期間管理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注意溫度、濕度、氣體的調節,主要是控制溫度過高,防止燒苗;氣溫穩定回升至8~13℃以上,將儲藏溝上方的覆土、蔗葉填埋排水溝,取出種莖,剔除壞死種莖和蔗稍后下種;宿根蔗兜進行松兜、灌水、施肥并覆蓋地膜。
【專利說明】低溫冷涼蔗區的甘蔗留種保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低溫冷涼蔗區的甘蔗種莖儲藏及宿根蔗兜保護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低溫冷涼蔗區屬于甘蔗種植的次適宜地區或臨界地區,冬季溫度較低,極易出現極端溫度低于O~-5°c以下的霜雪天氣,且持續時間較長,造成甘蔗種莖、宿根蔗兜凍害,導致甘蔗種莖損失率高,種莖出苗率或宿根蔗兜發株率低,嚴重制約了低溫冷涼蔗區甘蔗產業的持續發展。
[0003]在甘蔗低溫冷涼蔗區發展甘蔗產業必先解決甘蔗種莖留種及宿根蔗兜保護這兩個關鍵性問題,目前此類地區常采用窖藏或坑藏的方法進行種莖留種,宿根蔗兜保護則采用培土防凍措施,但甘蔗種莖損失率都在30%以上,宿根蔗兜保護效果不理想。這種方法不僅挖窖、挖坑、種莖搬運、宿根培土等工作運作成本高,而且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同時由于窖藏或坑藏的種莖量較大,如管理技術不到位時常常引起燒窖、燒坑,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發明內容】
[0004]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提供一種低溫冷涼蔗區甘蔗留種保兜方法,同時解決了甘蔗種莖留種及宿根蔗兜保護兩個關鍵性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步驟:
[0005](1)整地:備耕地整地采用寬窄行起壟,寬窄行行距為120~110X80~90cm ;
[0006](2)下種:日平均氣溫穩定回升至10°C以上后進行下種,密度為120000芽/公頃;
[0007](3)管理:甘蔗分蘗期結束后利用甘蔗培土作業在窄行形成甘蔗種莖儲藏溝,溝深25~30cm,溝寬40~50cm,其它管理按當地常規管理進行;
[0008](4)選種:甘蔗進入成熟期后,在霜期來臨之前,且日平均氣溫穩定在4~8°C之間的晴天,選擇植株生長粗壯、無明顯病蟲害的植株進行留種。采用快鋤入土 3~5cm進行砍蔗,種莖棄除葉片,但需保留葉鞘和蔗稍,并按每捆15~20株用麻繩進行捆綁備用;
[0009](5)蔗兜與儲藏溝處理:用500倍液多菌靈進行噴淋消毒處理;
[0010](6)種莖處理:采用500倍液多菌靈進行全株噴施,重點噴施刀口處;
[0011](7)儲藏處理:種莖晾曬I~2天后,成捆的種莖采用根部對根部,稍部對稍部的方式置放儲藏溝內,一般放置I~2層,并在根部與根部對接處覆土 3~5cm厚。同時在甘蔗種莖周圍撒施鼠藥,用田間蔗葉覆蓋儲藏溝與蔗兜,覆蓋寬度80~100cm,厚度8~IOcm,然后噴施500倍液多菌靈,在蔗葉上方覆蓋細土,以壓住實蔗葉為宜,不宜過厚,并在寬行行間挖深40~50cm,寬25~30cm的排水溝;
[0012](8)儲藏管理:種莖儲藏管理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個時期均要注意儲藏蔗種的溫、濕、氣的相互調節,一般溫度控制在4~8°C,相對濕度控制在70~85%,并根據不同時期進行內外氣體交換。按照二十四節氣,前期管理:一般在大雪前,此時溫度較高,主要是控制溫度,防止溫度過高形成燒苗,保持內外氣體交換,不宜覆土過厚;中期管理:一般為大雪到立春期間,氣溫下降明顯,應隨著氣溫的降低逐步加厚土層,其厚度以超過當地歷年凍土層厚度為宜,溫度過低或連續陰雨時可加蓋一層地膜保溫,但溫度上升和降雨結束后應立即進行揭膜處理;后期管理:一般為立春后,氣溫上升明顯,應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步減少覆蓋土層厚度,并保持內外氣體交換,防止燒苗。
[0013](9)種莖篩選:立春后日平均氣溫穩定回升至8~13°C以上時,將儲藏甘蔗種莖上方的土、蔗葉移至寬行排水溝內進行填埋,取出甘蔗種莖,剔除壞死種莖和蔗稍后即可下種。
[0014](10)宿根蔗兜管理:宿根蔗兜進行松兜、灌水、施肥并覆蓋地膜。
[0015]本發明與窖藏或坑藏的方法相比,能同時解決甘蔗種莖留種和宿根蔗兜保護兩個關鍵性問題,甘蔗種莖損失率較窖藏和坑藏的方法平均降低16.5%和19.87%,種莖出苗率平均提高12.56%和11.03%,宿根蔗兜發株率平均提高13.53%和10.03%,種莖儲藏及蔗兜保護效果顯著。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通過3個優選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
[0017]實施例1
[0018]一種低溫冷涼蔗區的甘蔗留種保兜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0019](I)整地:備耕地整地采用寬窄行起壟,寬窄行行距為120 X 80cm ;
[0020](2)下種:日平均氣溫穩定回升至10°C以上后進行下種,密度為120000芽/公頃;
[0021](3)管理:甘蔗分蘗期結束后利用甘蔗培土作業在窄行形成甘蔗種莖儲藏溝,溝深25cm,溝寬40cm,其它管理按當地常規管理進行;
[0022](4)選種:甘蔗進入成熟期后,在霜期來臨之前,且日平均氣溫穩定在4°C之間的晴天,選擇植株生長粗壯、無明顯病蟲害的植株進行留種。采用快鋤入土 3~5cm進行砍蔗,種莖棄除葉片,但需保留葉鞘和蔗稍,并按每捆15~20株用麻繩進行捆綁備用;
[0023](5)蔗兜與儲藏溝處理:用500倍液多菌靈進行噴淋消毒處理;
[0024](6)種莖處理:采用500倍液多菌靈進行全株噴施,重點噴施刀口處;
[0025](7)儲藏處理:種莖晾曬I~2天后,成捆的種莖采用根部對根部,稍部對稍部的方式置放儲藏溝內,一般放置I~2層,并在根部與根部對接處覆土 3~5cm。同時在甘蔗種莖周圍撒施鼠藥,用田間蔗葉覆蓋儲藏溝與蔗兜,覆蓋寬度80~100cm,厚度8~10cm,然后噴施500倍液多菌靈,在蔗葉上方覆蓋細土,以壓住實蔗葉為宜,不宜過厚,并在寬行行間挖深40~50cm,寬25~30cm的排水溝;
[0026](8)儲藏管理:種莖儲藏管理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個時期均要注意儲藏蔗種的溫、濕、氣的相互調節,一般溫度控制在4~8°C,相對濕度控制在70~85%,并根據不同時期進行內外氣體交換。前期管理:一般在大雪前,此時溫度較高,主要是控制溫度,防止溫度過高形成燒苗,保持內外氣體交換,不宜覆土過厚;中期管理:一般為大雪到立春期間,氣溫下降明顯,應隨著氣溫的降低逐步加厚土層,其厚度以超過當地歷年凍土層厚度為宜,溫度過低或連續陰雨時可加蓋一層地膜保溫,但溫度上升和降雨結束后應立即進行揭膜處理;后期管理:一般為立春后,氣溫上升明顯,應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步減少覆蓋土層厚度,并保持內外氣體交換,防止燒苗。[0027](9)種莖篩選:立春后日平均氣溫穩定回升至8°C以上時,將儲藏甘蔗種莖上方的土、蔗葉移至寬行排水溝內進行填埋,取出甘蔗種莖,剔除壞死種莖、蔗稍后下種。
[0028](10)宿根蔗兜管理:宿根蔗兜進行松兜、灌水、施肥并覆蓋地膜。
[0029]按照上述步驟于2013年對云蔗03-194采用本發明、窖藏、坑藏三種儲藏方式各儲藏2噸種莖,其中窖藏、坑藏的宿根蔗兜保護采用培土法處理,其試驗結果如下:
[0030]
【權利要求】
1.一種低溫冷涼蔗區的甘蔗留種保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整地:備耕地整地采用寬窄行起壟,寬窄行行距為12(Tll0X8(T90cm; (2)下種:日平均氣溫穩定回升至10°C以上后進行下種,密度為120000芽/公頃; (3)管理:甘蔗分蘗期結束后利用甘蔗培土作業在窄行形成甘蔗種莖儲藏溝,溝深25~30cm,溝寬 40~50cm ; (4)選種:甘蔗進入成熟期后,在霜期來臨之前,且日平均氣溫穩定在4~8°C之間的晴天,選擇植株生長粗壯、無明顯病蟲害的植株進行留種,采用快鋤入土 3飛cm進行砍蔗,種莖棄除葉片,但需保留葉鞘和蔗稍,種莖按每捆15~20株用繩子捆綁成捆; (5)蔗兜與儲藏溝處理:用500倍液多菌靈進行噴淋消毒處理; (6)種莖處理:采用500倍液多菌靈進行全株噴施,重點噴施刀口處; (7)儲藏處理:成捆的種莖晾曬f2天后,采用根部對根部,稍部對稍部的方式在儲藏溝內放置廣2層,并在根部與根部對接處覆土 3飛cm厚;同時在甘蔗種莖周圍撒施鼠藥,用蔗葉覆蓋儲藏溝與蔗兜,覆蓋寬度8(T100cm,厚度8~10cm,然后噴施500倍液多菌靈,在蔗葉上覆蓋細土以壓住蔗葉,并在寬行行間挖深4(T50cm,寬25~30cm的排水溝; (8)儲藏管理:種莖儲藏管理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時期的溫度控制在4~8°C,相對濕度控制在70-85%,并根據不同時期進行內外氣體交換;按照二十四節氣,在大雪前為前期管理,要控制 溫度防止過高形成燒苗,保持內外氣體交換,不能覆土過厚;大雪到立春期間為中期管理,氣溫下降明顯,應隨著氣溫的降低逐步加厚土層,其厚度應超過當地歷年凍土層厚度,溫度過低或連續陰雨時加蓋一層地膜保溫,但溫度上升和降雨結束后應立即進行揭膜處理;立春后為后期管理,氣溫上升明顯,應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步減少覆蓋土層厚度,并保持內外氣體交換,防止燒苗; (9)種莖篩選:立春后日平均氣溫穩定回升至8~13°C以上時,將儲藏甘蔗種莖上方的土和蔗葉移至排水溝內進行填埋,取出甘蔗種莖,剔除壞死種莖和蔗稍,進行下種; (10)宿根蔗兜管理:宿根蔗兜進行松兜、灌水、施肥并覆蓋地膜。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999596SQ201410249604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8日
【發明者】楊洪昌, 吳才文, 陳建國, 李俊, 趙培方, 應雄美, 楊昆 申請人:云南云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