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包括種植區和控制區。種植區是由透明罩封閉的溫室,種植區的底面設有防水托盤,防水托盤上堆有珍珠巖,形成苗床,苗床的內部埋有帶孔軟管,種植區的上方安有多個噴射頭;控制區包括控制系統、營養供給系統、通風系統和供水系統,營養供給系統與帶孔軟管相通,通風系統產生的氣流貫穿種植區給溫室通風,供水系統包括水箱、泵和第一閥門,水箱通過第一閥門與噴射頭連通,泵通過第二閥門與營養供給系統連接;營養供給系統、通風系統和供水系統的泵均與控制系統連接。本實用新型的系統只需插入加載了對應植物種植程序的儲存卡,剩余的一切都由控制系統自動完成,無種植經驗或經驗少的用戶也可以培養的種子。
【專利說明】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溫室系統,具體地說,是一種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種植作物,并且無需人工操作的溫室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已知溫室系統的缺點是:種植難度大,用戶在第一次種植作物時,需要考慮到多種條件,比如空氣流通、供水、營養供給、入射輻射、人工光源、溫度、種植面積等,由于缺少經驗等原因,往往會導致種植失敗。
[0003]例如專利號為201010140238.6的一種溫室系統,其結構過于復雜,用戶實現難度過高,且操作時需要用戶有一定的農業種植基礎。再例如專利號為201220238118.4的一種無土栽培溫室系統,其體積龐大,不便于運輸,不能滿足那些對移動有需求的用戶。
【發明內容】
[0004]針對現有溫室系統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對于無種植經驗或經驗少的用戶也可以培養的種子。
[0005]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包括種植區和控制區,種植區是由透明罩封閉的溫室,種植區的底面設有防水托盤,防水托盤上堆有珍珠巖,形成苗床,苗床的內部埋有帶孔軟管,種植區的上方安有多個噴射頭;控制區包括控制系統、營養供給系統、通風系統和供水系統,營養供給系統與所述帶孔軟管相通,通風系統產生的氣流貫穿種植區給溫室通風,供水系統包括水箱、泵和第一閥門,水箱通過第一閥門與噴射頭連通,泵通過第二閥門與營養供給系統連接;所述營養供給系統、通風系統和供水系統的泵均與控制系統連接。
[0007]進一步地,所述種植區上方裝有可變波長的燈,燈與控制系統連接。
[0008]進一步地,所述通風系統中設有加熱器,加熱器與控制系統連接。
[0009]進一步地,所述供水系統的水箱中設有水位傳感器,傳感器與控制系統連接。
[0010]進一步地,所述透明罩的上方設有遮陽板;所述防水托盤的長度小于為1.2米,寬度小于0.8米;所述珍珠巖厚度為2 - 5厘米。
[0011]控制系統具有輸入設備,可以訪問插入的對應植物種植程序的儲存卡,控制系統根據儲存卡的設定,按照特定的程序發育種子,剩余的一切都由控制系統的作用下自動完成,沒有經驗的用戶也可以培養的種子。
[0012]利用本實用新型的系統培養種子,能夠智能管理種植過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I)種子總是得到適量的水,無需用戶的日常照顧。
[0014](2)生長在系統中的植物可根據植物種植儲存卡的設定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營養素。
[0015](3)通過過濾進氣,在種植區保持輕微過壓,使得病原微生物難以接近作物,這樣可以防止昆蟲傳播的疾病或損傷。[0016](4)改變吹風機的的轉速或改變加熱器的設置,可以控制種植區域中的溫度,使周圍空氣可達到適合作物生長的最佳溫度。
[0017](5)本實用新型溫室系統的安放位置不限,可以位于室內或室外、寒冷的環境中、在廚房附近、沒有光照,在所有情況下,控制系統將在溫室中營造適合植物生長的條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智能溫室整體結構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智能溫室電路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溫室系統進行詳細說明:
[0021]圖1示出裝有各種組件的便攜式智能溫室。智能溫室種植區I是一個帶有透明罩(未示出)的封閉的空間。在智能溫室種植區I中,空氣通風系統11產生的氣流貫穿種植區1,一個過濾器(未示出)達到去除空氣中顆粒的目的,出風口上的通風格柵(未示出)上開小口,使得通風系統11中的空氣得以循環,且形成微正壓,以防止害蟲和病原微生物的進入。通風系統11產生的氣流是可變的,以調節環境空氣之間的溫度差。
[0022]智能溫室種植區I裝有遮陽板(未示出),使來自太陽的輻射加熱的種植區I。為了防止過熱,有一個遮陽板安裝于透明罩上方,通過安裝在溫室內的光照傳感器檢測來自太陽的光照強度,溫室控制系統15控制小型電動馬達驅動遮陽板的開啟或閉合。透明罩可以方便用戶從側面的觀察種植區的植物。
[0023]為了刺激生長,智能溫室種植區I上方裝有可變波長的燈10,其可根據作物生長需要,用特定波段的光照射作物。
[0024]在周圍空氣太冷的情況下,通風系統11中的加熱器12可對在種植區I進行加熱。
[0025]底部托盤4位于的種植區I底面,是一個的防水托盤,底部托盤4的最大長度是1.5米,優選的長度為1.2米,寬度為0.8米以下。
[0026]底部托盤4上堆有園藝園林綠化珍珠巖8,形成苗床3,珍珠巖厚度為2-5厘米,其內埋有帶孔軟管9,控制系統控制營養液滋潤苗床3中的植物根部。
[0027]智能溫室種植區I安有多個噴射頭13,用于噴灑的植物。
[0028]智能溫室控制系統包括一個水箱14,泵16泵水通過第一閥17將水箱14送至噴射頭13,澆灌作物。泵16泵水通過切換第二閥18,將營養物質5啟動,加入帶孔軟管9,直達作物根系。水箱14有一水位傳感器19用于檢測水箱14內的水位,用于檢測水箱是否是空的或是否需要填充。如果它是空的,信號燈或類似的(未示出)將警告用戶。水箱14在空時可以用干凈的水充滿。在進一步的實施方案中,有沒有水箱,而是從水管直接供水。
[0029]控制系統15控制智能溫室的各個組成部分。控制系統15包括一個電源,并設置有一個電源連接20。電源連接20可以用日常220V家用電壓供電,也可以使用其他能源,如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加上電源蓄電池,保持控制系統15的正常運作。控制系統15可控制水泵16,第一節流閥17,第二節流閥18,通風系統11,加熱器12,以及可變波長的燈10。在傳感器節點的各種傳感器,如溫度、光照、土壤濕度等傳感器的值,均由控制系統15處理數據。[0030]控制系統15具有一個輸入設備,在本實施例中為讀卡器端6,可以讀取一個植物種植程序的儲存卡7上的代碼。植物種植程序的儲存卡7上的代碼確定生長程序,以及對智能溫室中相應的組件進行控制。
[0031]植物種植程序的儲存卡7包含所有的成長程序的設置,以便更準確地適應在苗床3的植物或種子。在本實施例中,用戶的智能溫室可能具有各種程序的卡,各種作物。另外,苗床3的供應商會提供一個儲存卡7與苗床3生長的種子相對應的程序指令。
[0032]圖2為智能溫室電路結構圖。
[0033]整體電路以控制系統15核心,核心由電源20供電,分別連接至水泵16,讀卡器6,水位傳感器19,通風系統11,加熱器12,以及可變波長的燈10。第一節流閥17,第二節流閥18分別控制灌溉水以及營養液的輸送,灌溉水由噴射頭13噴至植物上端,營養液由帶孔軟管9送達植物根系。
[0034]操作步驟
[0035]將智能溫室放置水平,電源連接20連接至220V電源,將水箱14裝滿水,如果必要將營養物質5加滿。苗床3被定位在底部托盤4,并用透明罩封閉種植區I。將植物種植程序的儲存卡7插入控制系統15的讀卡器端6中,這些步驟完成后,自動切換至控制系統15。
[0036]在此之后,控制系統15將完全自動接管所有的植物生長任務。首先苗床3被潤濕,使得苗床3中園藝園林綠化珍珠巖8的種子開始發芽。根據不同植物的需求,控制系統15通過傳感器節點獲得的數值,通過激活加熱器12,如果有必要對遮陽板的位置作相應調整。
[0037]發芽后的生長過程中,一開始每天將可變波長的燈10照射苗床3八個或更多小時。通風系統11將空氣吹入種植區I時,如果種植區I中的溫度變得過高,增加通風系統11的旋轉速度,形成貫通氣流,使得種植區I內的溫度降至于環境溫度。溫度較低的情況下,通風系統11中的加熱器12被激活,形成熱空氣對流,從而提高種植區I內環境溫度。
【權利要求】
1.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包括種植區和控制區,種植區是由透明罩封閉的溫室,其特征在于,種植區的底面設有防水托盤,防水托盤上堆有珍珠巖,形成苗床,苗床的內部埋有帶孔軟管,種植區的上方安有多個噴射頭;控制區包括控制系統、營養供給系統、通風系統和供水系統,營養供給系統與所述帶孔軟管相通,通風系統產生的氣流貫穿種植區給溫室通風,供水系統包括水箱、泵和第一閥門,水箱通過第一閥門與噴射頭連通,泵通過第二閥門與營養供給系統連接;所述營養供給系統、通風系統和供水系統的泵均與控制系統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區上方裝有可變波長的燈,燈與控制系統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系統中設有加熱器,加熱器與控制系統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系統的水箱中設有水位傳感器,傳感器與控制系統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的上方設有遮陽板;所述防水托盤的長度小于為1.2米,寬度小于0.8米;所述珍珠巖厚度為2 -5厘米。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智能溫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統具有輸入設備,連接外部數據。
【文檔編號】A01G9/24GK203661713SQ201320824376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3日
【發明者】孫俊, 董梁, 毛罕平, 武小紅, 金夏明, 高洪燕 申請人: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