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本發明所提供的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是用傘裙追寄蠅對粘蟲進行生物防治;所述傘裙追寄蠅與所述粘蟲的數量比為1:50;溫度為25℃;所述傘裙追寄蠅在每頭所述粘蟲上的產卵數為8-10粒。本發明是利用傘裙追寄蠅防控粘蟲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通過實驗室飼養觀察發現傘群追寄蠅對控制粘蟲種群數量起主要作用。
【專利說明】一種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生物【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粘蟲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又稱行軍蟲、夜盜蟲、五色蟲,隸屬鱗翅目夜蛾科行軍蟲亞科粘蟲屬,是我國及其它亞洲國家糧食作物的主要害蟲之一,是一種遷飛性害蟲,具有突發性、暴發性、區域性集中危害的特點,目前仍在局部地區暴發成災。粘蟲是一種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危害寄主植物種類廣泛,幼蟲取食多年生各種禾本科植物。幼蟲主要蠶食葉片,大發生時可在短時間內將大面積作物葉片吃光,只剩下光桿或僅留底茬。每年在我國南北地區往返遷飛為害,目前仍在局部地區暴發成災,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粘蟲繁殖速度快、短期內暴發成災,3齡后食量暴增、抗藥性增強等特性,給防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防治粘蟲應采取積極的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不僅可以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而且可以降低害蟲的抗藥性。到目前沒有對粘蟲的生物防治報道。
[0003]傘裙追寄妮(Exoristacivilis Rond.)屬雙翅目寄妮科(Diptera:Tachinidae)。國內報道傘裙追寄蠅主要是用來防治粘蟲的一種重要優勢寄生性天敵。對傘裙追寄蠅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種類的描述、寄生率、寄生特征及其存活率的調查上。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
[0005]傘裙追寄蠅在防治粘蟲中的應用也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06]本發明所提供的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是用傘裙追寄蠅對粘蟲進行生物防治。
[0007]在所述方法中,所述傘裙追寄蠅與所述粘蟲的數量比具體為1:50。
[0008]在所述方法中,進行生物防治時的溫度具體為25°C,空氣相對濕度(RH)為60%-70%。
[0009]在所述方法中,進行生物防治時,最好控制所述傘裙追寄蠅在每頭所述粘蟲上的產卵數為8-10粒,具體如9粒。
[0010]在實際應用中,控制所述傘裙追寄蠅在每頭所述粘蟲上的產卵數為8-10粒,具體是通過控制寄生蠅與粘蟲的比例實現的。若寄生比例為1:30時,其寄生的卵粒數可達到8-10粒,可羽化3-4頭傘裙追寄蠅,而寄生比例為1:50時,其寄生卵粒數基本為1-2粒,可以保證出I頭傘裙追寄蠅。如果是室內擴繁寄生蠅,選用1:30,而田間控制的話,為1:50。
[0011]在對粘蟲進行生物防治時,可通過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對所述傘裙追寄蠅進行滯育誘導和滯育維持,實現對傘裙追寄蠅發育時間的控制,以便更好的對粘蟲進行生物防治。
[0012](I)將待進行滯育誘導的所述傘裙追寄蠅置于溫度17土TC (如17°C)、光周期L8:D16至L12:D12 (如L8:D16、L10:D14或L12:D12)的條件下進行誘導,使所述傘裙追寄蠅進入滯育態;
[0013](2)將步驟(1)得到的進入滯育態的所述傘裙追寄蠅轉入溫度4°C、黑暗的條件下貯存。
[0014]步驟(1)中,所述待進行滯育誘導的傘裙追寄蠅為傘裙追寄蠅的卵;進行所述誘導的時間為9-12天。
[0015]步驟(1)中,光照強度為4000-5000LX ;所述條件中的空氣相對濕度為60%_70%。
[0016]步驟(2)中,所述貯存的時間可為120天以內,最好為60天以內,如30-60天。所述條件中的光照強度為4000-5000LX ;所述條件中的空氣相對濕度為60%-80%。
[0017]以上對所述傘裙追寄蠅進行滯育誘導或滯育維持時的寄主為粘蟲,如5-6齡粘蟲。
[0018]在本發明所提供的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中,所述傘裙追寄蠅具體可為待產卵的傘裙追寄蠅;所述粘蟲可為5-6齡粘蟲。
[0019]本發明所提供的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也適用于擴繁傘裙追寄蠅。
[0020]本發明是利用傘裙追寄蠅防控粘蟲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通過實驗室飼養觀察發現傘群追寄蠅對控制粘蟲種群數量起主要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 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
[0022]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
[0023]下述實施例實施數據分析時,均利用DPS進行方差分析,差異顯著性檢驗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
[0024]下述實施例中,光周期Lx:Dy表示每天光照時長X小時,黑暗時長y小時,x+y=24。
[0025]傘群追寄蠅:記載于“相紅燕,劉愛萍,高書晶,徐林波,劉長仲.粘蟲優勢寄生性天敵一傘裙追寄蠅生物學特性研究[J].草業學報,2013,22(3):92-98”一文中公眾可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獲得。
[0026]實施例1、用傘裙追寄蠅對粘蟲進行生物防治
[0027]一、傘裙追寄蠅的實驗室飼養
[0028]將羽化后的傘裙追寄蠅成蟲在240ml的一次性透明水杯中雌雄分開飼養,杯口用紗網覆蓋,紗網上縫有脫脂棉球,并且用15%蜂蜜水浸濕。在室內人工繁殖到6-7代后,寄蠅的寄生率大為降低,能夠寄生的也表現出雌蠅產卵量低、壽命變短、幼蟲死亡率高、發育歷期變長、飛行能力下降,其結果是每雌育出的子代蠅數量趨于減少,且生活力下降,直接影響蠅種的質量和防治效果。通過有效的復壯措施,來提高傘裙追寄蠅寄生率。主要采用以下2種方法進行復壯:一是引進不同來源的蠅種雜交促進蠅種復壯,即將第二年從野外采集回來的寄蠅與室內擴繁的寄蠅進行交配,羽化的下代寄蠅即可復壯;二是采用自然寄主回接促進蠅種復壯,即每年7-9月份從野外采集粘蟲或粘蟲的做為供試寄主,傘裙追寄蠅在野外的寄主產卵,羽化的次代寄蠅也可復壯。
[0029]二、粘蟲的飼養和復壯
[0030]將帶有粘蟲卵的紅色尼龍繩置于鋪有濾紙的半徑為15cm的玻璃培養皿中,保持濾紙濕潤。粘蟲孵化后,用新鮮的小麥葉或玉米葉飼養,待粘蟲幼蟲為3齡時,移至半徑為12cm的保鮮盒中飼養,濕度控制在50%-60%。每天飼喂2_3次,每天徹底篩除蟲糞一次。粘蟲發育速率較快,種群可以快速的增長,飼養方便而且繁育出的寄蠅量大十分經濟。粘蟲的卵可在4°C的冷藏箱中保存30天,仍可孵化。
[0031]但在實驗室繁殖多代后,粘蟲也會出現生命力、產量能力等的下降,導致寄生所得的傘裙追寄蠅的蠅種質量下降。因此在繁殖多代后,采取復壯措施,來提供優質的寄主。通過引進不同來源的寄主雜交促進粘蟲復壯,即將第二年從野外采集回來的粘蟲與室內擴繁的粘蟲進行交配,羽化的下代粘蟲即可復壯。也可通過飼喂不同的營養,來進行復壯。室內長期擴繁使用小麥苗飼養,通過飼養玉米葉或者從野外采集的禾本科植物,也可將粘蟲復壯。
[0032]三、用傘裙追寄蠅對粘蟲進行生物防治
[0033]本發明的發明人從接蠅比例、溫度、每頭粘蟲上寄生的傘裙追寄蠅蟲卵的數量幾個方面研究了用傘裙追寄蠅對粘蟲進行生物防治的效果。具體如下:
[0034]1、接蠅比例的確定
[0035]取發育到5齡-6齡的粘蟲幼蟲(寄主),共設6個密度處理,在6個養蟲盒(長X寬X高,29cmX 15cmX 15cm)分別放入10頭、20頭、30頭、40頭、50頭、60頭粘蟲幼蟲,每個養蟲盒各接入I頭傘裙追寄蠅雌蠅(已完成交配、健壯且待產卵),給蠅飼喂15%蜂蜜水,給幼蟲飼喂新鮮小麥或玉米葉,將養蟲盒置于培養箱內(溫度23°C,空氣相對濕度70%,光周期L:D=14h:10h)o在蠅和寄主接觸24h后,將雌蠅從養蟲盒中移出,剩余粘蟲幼蟲分別飼養至其羽化或死亡。5-8天后,觀察并統計平均被寄生的數量,所述平均被寄生的數量是指體表有傘群追寄蠅卵粒的粘蟲數量。
[0036]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傘裙追寄蠅對粘蟲幼蟲的寄生數量隨粘蟲幼蟲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當數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時,寄生量趨向穩定。即傘裙追寄蠅與粘蟲的最佳比例為1:50合適。
[0037]表1傘裙追寄蠅對不同密度粘蟲的`寄生作用
[0038]
【權利要求】
1.傘裙追寄妮在防治粘蟲中的應用。
2.—種粘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是用傘裙追寄蠅對粘蟲進行生物防治。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中,所述的傘裙追寄蠅與所述粘蟲的數量比為1:50。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中,進行生物防治時的溫度為25°C。
5.根據權利要求2-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中,進行生物防治時,所述傘裙追寄蠅在每頭所述粘蟲上的產卵數為8-10粒。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或權利要求2-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傘裙追寄蠅按照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進行滯育誘導和滯育維持: (1)將待進行滯育誘導的所述傘裙追寄蠅置于溫度17±1°C、光周期L8:D16至L12:D12的條件下進行誘導,使所述傘裙追寄蠅進入滯育態; (2)將步驟(1)得到的進入滯育態的所述傘裙追寄蠅轉入溫度4°C、黑暗的條件下貯存。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應用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所述待進行滯育誘導的傘裙追寄蠅為傘裙追寄蠅的卵;進行所述誘導的時間為9-12天。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 所述的應用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貯存的時間在120天以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應用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貯存的時間在60天以內。
10.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應用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蟲為5-6齡粘蟲。
【文檔編號】A01K67/033GK103704070SQ201310703142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9日
【發明者】劉愛萍, 王育青, 徐林波, 高書晶, 劉雅學, 王建梅, 繆麗梅, 康愛囯, 崔智林, 范光明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