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調節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濕法超細攪拌磨機的部件,尤其涉及一種濕法攪拌研磨機上部進漿下部出漿的出漿溢流調節裝置。
技術背景當今國內低硬度非金屬礦的超細加工業生產中,有一種外形特征高度較低而直徑較大濕法超細大型攪拌研磨機,研磨效率高而工作穩定可靠,其工作特征是,上部無壓力進礦漿,經介質球連續攪拌研磨,下部經篩子和溢流管出礦漿。其工作流程和內部結構以一種規格為5000升的大型磨機超細研磨重質碳酸鈣為例,說明如下在一個容積約5500升的正八邊形桶體內,在桶體中心有一長約1800毫米的攪拌軸懸離底部,在攪拌軸自下至上均勻分布了三個相同直徑的圓盤,每個圓盤上均分布伸出六根攪拌棒,使攪拌器的直徑也約為1800毫米。在桶體內裝有約2500升的直徑O。53毫米的陶瓷介質球,在大型電動機通過減速器驅動的中速攪拌的同時,礦漿自上部連續地給入,經攪拌研磨,從分布在桶側壁下部的兩個楔形條縫寬為O。2—O0 4毫米的篩板連續流經一定高度的溢流管后流出。一般用一至四臺此種大型攪拌研磨機的串聯排布,連續生產各種粒徑分布、各種固含量的超細碳酸鈣漿狀產品。24小時不停機。作為一種高效可靠的研磨機,其使用的介質珠密度、介質珠直徑、和介質珠裝載量在不同工藝中是不同的。在不同工藝中礦漿的流量也是不同的。但是,如圖I所示,一般此種大磨機出廠時,有一固定高度的溢流管,保證磨機內有一定量的礦漿,從而保證磨機的安全運行。但無法控制磨機中的礦漿量有一個最佳值。在不同工藝中為了保證取得最佳的研磨效果,應該控制磨機中礦漿和研磨介質的比例,控制的方法最簡單是控制溢流管高度和大小。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調節裝置。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調節裝置,它包括下部出漿溢流主管、低位可調溢流支管、中位可調溢流支管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其中,下部出漿溢流主管上具有三個不同高度的開口,低位可調溢流支管、中位可調溢流支管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從下至上分別安裝在這三個開口上,低位可調溢流支管、中位可調溢流支管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均由連接閥門短管、可調球閥和軟管連接短管依次相連組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同的礦漿流量,不同的介質量的工況下,通過調節幾個可調球閥的開啟度,就能穩定控制研磨桶中礦漿的體積,使研磨效果最好。
圖I為現有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裝置示意圖;[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調節裝置的的溢流支管的結構示意圖。圖中,上部進漿管I、攪拌磨機桶體2、磨珠攪拌器3、下部出漿篩4、下部出漿溢流主管5、出漿溢流支管6、低位可調溢流支管7、中位可調溢流支管8、高位可調溢流支管9、連接閥門短管10、可調球閥11、軟管連接短管12。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攪拌磨機包括上部進漿管I、攪拌磨機桶體2、磨珠攪拌器3和下部出
漿篩4。如圖2和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調節裝置包括下部出漿溢流主管5、低位可調溢流支管7、中位可調溢流支管8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9,其中,下部出漿溢流主管5上具有三個不同高度的開口,低位可調溢流支管7、中位可調溢流支管8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9從下至上依次安裝在這三個開口上,低位可調溢流支管7、中位可調溢流支管8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9均由連接閥門短管10、可調球閥11和軟管連接短管12依次相連組成。在不同的礦漿流量,不同的介質量的工況下,通過調節3個可調球閥11的開啟度,就能穩定控制研磨桶中礦衆的體積,使研磨效果最好。
權利要求1. 一種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部出漿溢流主管(5)、低位可調溢流支管(7)、中位可調溢流支管(8)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9);其中,下部出漿溢流主管(5)上具有三個不同高度的開口,低位可調溢流支管(7)、中位可調溢流支管(8)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9)從下至上分別安裝在這三個開口上,低 位可調溢流支管(7)、中位可調溢流支管(8)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9)均由連接閥門短管(10)、可調球閥(11)和軟管連接短管(12)依次相連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攪拌磨機下出漿溢流調節裝置,它包括下部出漿溢流主管、低位可調溢流支管、中位可調溢流支管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其中,下部出漿溢流主管上具有三個不同高度的開口,低位可調溢流支管、中位可調溢流支管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從下至上分別安裝在這三個開口上,低位可調溢流支管、中位可調溢流支管和高位可調溢流支管均由連接閥門短管、可調球閥和軟管連接短管依次相連組成;在不同的礦漿流量,不同的介質量的工況下,通過調節幾個可調球閥的開啟度,就能穩定控制研磨桶中礦漿的體積,使研磨效果最好。
文檔編號B02C17/16GK202590896SQ20122012573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30日
發明者沈建松, 王樟水, 張曉紅, 繆綢 申請人:杭州浙地礦產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浙江省地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