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屬于改良培育條件的水培方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農業生產不僅生產效率低,農民收益小而且農業產生依賴大量的農藥、化肥,引發稻田農藥殘留、環境污染、稻米品質下降、病蟲害抗藥性提高等一系列問題,使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變得十分脆弱,這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甄若宏等,2004 ;孫剛等2006)。農業中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對稻田生態系統過度干擾,形成農業化學污染,在許多流域農業污染極其嚴重。化肥農藥的施用也大大降低了作物的品質與安全性,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例如癌癥的發生等(Dich et al.,1999)。雖然現有的生態混養方法中,有將魚與稻混養的方法,但魚苗對養殖條件要求較為苛刻,尤其是 當稻谷收割使其,仍需要持續供水,水資源浪費嚴重,而魚價上漲幅度有限,未來經濟前景并不理想。有基于此,做出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產量高、品質佳、效益好的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4月中旬播種植早秈稻,移栽;
(2)5月中旬-6月中旬,放養泥鰍和蛙苗,其中,泥鰍規格為80只/kg,放養密度為7000-10000只/667m2,日投喂泥鰍料的量占泥鰍總重量O. 5 - 2. 5 % ;蛙苗放養密度2000-4000只/667m2,日投喂蛙料量相對泥鰍料的投放量增加30_80%,泥鰍料和蛙料均為每天8:00、17:00各投喂I次;
(3)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早秈稻收割;
(4)10月,捕獲蛙和泥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設置如下
所述的早秈稻品種為浙優12或中嘉早32號。所述的步驟(2)中,泥鰍的放養密度為5000-8000只/667m2。所述的蛙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0-60% (質量比);泥鰍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5-40% (質量比)。步驟(4)中,捕獲成熟的蛙和全部的泥鰍,余下的蛙養至第二年早秈稻播種時捕
-M-犾。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1.在稻田中套養泥鰍,利用泥鰍的潛穴、爬行、游泳、覓食和避敵等擾動行為來影響沉積物-水界面的顆粒態、溶解態物質的分布及轉化,改變沉積物的垂直運移、混合和再懸浮,加速間隙水與上覆水的物質通量交換,這些對于早秈稻的生長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減少了早秈稻種植中的翻耕成本;
2.通過投喂泥鰍餌料和蛙料,并利用殘餌和糞便作為早秈稻的天然有機肥料,減少化肥的施用,為有機稻米的生產,保障食品安全,減少N、P排放提供契機;
3.稻田生態環境更適合泥鰍生長,而泥鰍市場價格也高于一般魚類,因此,稻田套養泥鰍更符合生物間的共生關系且經濟效益更高;本發明中的蛙為食用牛蛙,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價值,生長周期短、見效快,可生活、生長在較淺的水體中,因此,利用早秈稻收割后稻田的閑賦時間輪作蛙的養殖,操作可行性更高,既有利于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又可以更好的提供稻田有機肥力。 采用本發明的套養輪作方法,平均畝(I畝=667m2)產早秈稻達500-600公斤,泥鰍達100-180公斤/畝,蛙達20-60公斤/畝,畝產值在10000元以上,遠遠高于傳統水稻或者早秈稻與魚混養的方法所得收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4月15日播種浙優12號早秈稻,并進行移栽,5月12日-5月14日插種;5月14日-6月10日放養泥鰍苗,并投放泥鰍料,其中,泥鰍苗的規格為80只/kg,放養密度為100kg/667m2,蛙苗放養密度為2000只/667 m2 ;7月5日-7月10日,收割早秈稻;10月,捕獲泥鰍和成熟的青蛙,余下體格較小、未成熟的蛙則繼續養殖至次年的4月上旬,在早秈稻播種前捕獲。泥鰍料和蛙料的投放時間相同,均為早上8:00和晚上17:00,其中泥鰍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8%(質量比),泥鰍料的日投喂量占泥鰍總重量1. 5 % ;蛙料中蛋白質含量為50%,蛙料的日投喂量相對泥鰍料的日投放量增加40%。采用本實施例技術方案,收獲早秈稻580kg/667 m2,蛙的總產量為20kg/667 m2,泥鰍的產量為170kg/667 m2,上述總收入合計約11462元/667m2,遠遠超出傳統水稻或早秈稻種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實施例2
4月10日播種中嘉早32號早秈稻,并進行移栽,4月25日-5月10日插種;5月14日-6月5日放養泥鰍苗和蛙苗,并投放泥鰍料和蛙料,其中,泥鰍苗的規格為80只/kg,放養密度為80kg/667m2,青蛙放養密度為4000只/667 m2 ;7月15日-7月25日,收割早秈稻;10月,捕獲成熟青蛙和全部的泥鰍,成熟的青蛙即為秋季蛙,余下體格較小、未成熟的青蛙繼續養殖至次年的4月上旬,在早秈稻播種前捕獲,此時捕獲的青蛙為春季蛙。泥鰍料和蛙料的投放時間相同,均為早上8:00和晚上17:00,其中泥鰍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8%(質量比),泥鰍料的日投喂量占泥鰍總重量2 % ;蛙料中蛋白質含量為50%,蛙料的日投喂量相對泥鰍料的日投放量增加60%。采用本實施例技術方案,收獲早秈稻560kg/667 m2,蛙的總產量為40kg/667 m2,泥鰍的產量為160kg/667 m2,上述總收入合計約18660元/667 m2,遠遠超出傳統水稻種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權利要求
1.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4月中旬播種植早秈稻,移栽; (2)5月中旬-6月中旬,放養泥鰍和蛙苗,其中,泥鰍規格為80只/ kg,放養密度為7000-10000只/667m2,日投喂泥鰍料的量占泥鰍總重量O. 5 - 2. 5 %;蛙苗放養密度2000-4000只/667m2,日投喂蛙料量相對泥鰍料的投放量增加30_80%,泥鰍料和蛙料均為每天8:00、17:00各投喂I次; (3)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早秈稻收割; (4)10月,捕獲蛙和泥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早秈稻品種為浙優12或中嘉早32號。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的泥鰍的放養密度為5000-8000只/667m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捕獲成熟的蛙和全部的泥鰍,余下的蛙養至第二年早秈稻播種時捕獲。
5.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泥鰍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5-4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蛙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0-60%。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屬于改良培育條件的水培方法技術領域。包括如下步驟播種植早秈稻,移栽;放養泥鰍和蛙苗;投喂蛙料量、泥鰍料;早秈稻收割;捕獲蛙和泥鰍。本發明稻-鰍-蛙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可應用于水稻、早稻種植,具有產量高、品質佳、效益好等優點。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3004542SQ201210544169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7日
發明者羅文 , 邱木清 申請人: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