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動物飼料制備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
背景技術:
蚯蚓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廢物垃圾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蚯蚓在中藥里被稱為地龍,《本草綱目》稱之為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預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作用。蚯蚓還可作為畜禽、水產養殖的優質蛋白質飼料。蚯蚓的養殖需求少,經濟價值高。目前蚯蚓的規模化養殖采用的養殖基質主要包括畜禽糞便、腐敗枝葉、水果、垃圾等,經堆慪發酵制得。其中垃圾中含有很多未知有害物質,有可能累積在蚯蚓體內從而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最終影響到人類健康。而腐爛水果中可能含有生物堿等 影響蚯蚓生長的物質,一些芳香族或酚類物質如單寧也會降低蚯蚓的采食量。目前還沒有科學、有效的大規模高效培養蚯蚓的基質。另一方面,現代農業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打破了傳統農業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環節,結果造成了農業廢棄物的大量積累,進而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和資源浪費問題。畜禽糞便和食用菌殘渣是農業生產領域中重要的農業廢棄物,主要用于堆肥處理,作為有機肥還田,其他用途還未得到有效開發。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制成的適于大規模高效飼養蚯蚓的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包括將清除雜質后的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混合,進行厭氧發酵;所述家畜糞便包括豬糞或牛糞或兩者的組合;所述食用菌殘渣為栽培腐生的木生菌和/或糞生菌剩余的殘渣。本發明采用栽培木生菌或糞生菌剩余的食用菌殘渣作為蚯蚓養殖基質主要是因為食用菌殘渣包含有大量的菌絲體和有益菌,在菌絲生長過程中通過酶解作用產生了多種糖類、有機酸類、酶和生物活性物質,能提高動物免疫功能,提高消化吸收率,木生菌栽培采用的主要基質是含有較高纖維素和木質素的樹皮、木屑,并維持一定的濕度養殖,同時基質內還含有殘余的糖和蛋白質,與家畜糞便混合后可增強腐熟效果和肥度;糞生菌栽培采用的雞糞牛糞等畜禽糞便作為基質,有機物含量高,堆慪發酵效果好。所述豬糞和牛糞都是新鮮采集的糞便,清除較大塊雜質、碎石等。且所述食用菌殘渣也將過硬雜質去除。所述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的質量配比為18飛8:12。進一步說,所述豬糞和食用菌殘渣的質量配比為擴14:6。所述牛糞和食用菌殘渣的質量配比為18 34:6。本發明將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混合后,所述厭氧發酵是在50飛0 V的條件下進行,發酵時間為15 30天;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發酵時間為If 22天。所述厭氧發酵是將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混合,調節含水量為7(Γ80%后覆膜進行,中間每間隔31天翻堆一次并補水。須說明的是,本發明所述的含水量指水分占混合物總質量的百分比。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食用菌殘渣采用栽培木生菌得到的食用菌殘渣,所述食用菌殘渣包括木屑和石膏,因木生菌栽培的培養基以木屑為主混合其他碳源、氮源、糖、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少量石膏粉。該方案獲得的蚯蚓養殖基質質地松軟,保水性、透氣性好,特別適于蚯蚓生長、繁殖。 本發明的方法獲得的蚯蚓養殖基質可使用于目前所有土生蚯蚓的生長繁殖,特別適用于大規模培養蚯蚓,所述蚯蚓養殖基質內每立方米養殖I. 8^3. 5kg蚯蚓。從而提高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收益。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利用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作為培養基質飼養蚯蚓,既解決了糞便堆積、浪費的問題,防止污染環境,而且通過添加食用菌殘渣提高了蚯蚓的養殖規模和生長質量,有效提高了蚯蚓的產量。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本實施例的一種制備艇蝴養殖基質的方法如下
取60kg新鮮豬糞和40kg食用菌殘渣混合均勻,食用菌殘渣為栽培腐生的木生菌和/或糞生菌剩余的殘渣。剔除較大雜質、石塊,調節含水量為7(Γ80%,堆高約O. 4m,表面覆蓋薄膜,在厭氧條件下發酵,發酵溫度為55飛(TC,期間每隔3天進行一次翻堆,同時補充水分,厭氧發酵時間為25天即可得到蚯蚓養殖基質。將基質填入反應箱中,每立方米接種
1.8kg成熟蚯蚓,蚯蚓品種為大平2號。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一種制備艇蝴養殖基質的方法如下
取70kg新鮮豬糞和30kg食用菌殘渣混合均勻,食用菌殘渣為栽培腐生的木生菌和/或糞生菌剩余的殘渣。剔除較大雜質、石塊,調節含水量為7(Γ80%,堆高約O. 4m,表面覆蓋薄膜,在厭氧條件下發酵,發酵溫度為5(T55°C,期間每隔3天進行一次翻堆,同時補充水分,厭氧發酵時間為30天即可得到蚯蚓養殖基質。將基質填入反應箱中,每立方米接種
2.Okg成熟蚯蚓,蚯蚓品種為大平2號。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一種制備艇蝴養殖基質的方法如下
取80kg新鮮牛糞和20kg食用菌殘渣混合均勻,食用菌殘渣為栽培腐生的木生菌和/或糞生菌剩余的殘渣。剔除較大雜質、石塊,調節含水量為7(Γ80%,堆高約O. 4m,表面覆蓋薄膜,在厭氧條件下發酵,發酵溫度為5(T60°C,期間每隔4天進行一次翻堆,同時補充水分,厭氧發酵時間為25天即可得到蚯蚓養殖基質。將基質填入反應箱中,每立方米接種
2.Ikg成熟蚯蚓,蚯蚓品種為大平2號。實施例4
本實施例的一種制備艇蝴養殖基質的方法如下取85kg新鮮牛糞和15kg食用菌殘渣混合均勻,食用菌殘渣為栽培腐生的木生菌和/或糞生菌剩余的殘渣。剔除較大雜質、石塊,調節含水量為7(Γ80%,堆高約O. 4m,表面覆蓋薄膜,在厭氧條件下發酵,發酵溫度為5(T55°C,期間每隔4天進行一次翻堆,同時補充水分,厭氧發酵時間為15天即可得到蚯蚓養殖基質。將基質填入反應箱中,每立方米接種
2.5kg成熟蚯蚓,蚯蚓品種為大平2號。實施例5
本實施例的一種制備艇蝴養殖基質的方法如下
取28kg新鮮豬糞、54kg新鮮牛糞和18kg食用菌殘渣混合均勻,食用菌殘渣為含有木屑和少量石膏的栽培木生實用菌的殘渣。剔除較大雜質、石塊,調節含水量為7(Γ80%,堆高約O. 4m,表面覆蓋薄膜,在厭氧條件下發酵,發酵溫度為52 57°C,期間每隔4天進行一次翻堆,同時補充水分,厭氧發酵時間為20天即可得到蚯蚓養殖基質。將基質填入反應箱中,每 立方米接種3. 5kg成熟蚯蚓,蚯蚓品種為大平2號。試驗例I
下面通過對比試驗證明本發明蚯蚓養殖基質對蚯蚓生長的影響。本試驗共分為5組,試驗組分別選取以上實施例I、實施例3和實施例5,對照組I與實施例I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在于采用全豬糞,對照組2與實施例3基本相同,所不同在于采用全牛糞,兩個對照組都未加入食用菌殘渣。以上5組在分別在5個2mX ImX O. 4m的木質反應箱中,接種Ikg大平2號的成熟蚯蚓,維持相同的日程管理,每2個月清理一次蚓糞,經6個月后進行統計,結果如表I所示
表I不同處理組對蚯蚓生長和繁殖的影響
M別 j蚯蚓總重(kg) j第二代蚯蚓條數(條)
實施例 I 2. 12_8480_
實施例^ 2. 229250
實施例 2. 328925
對照組I I. 826740
對照組 211. 9217080
從表I可以看出,加入食用菌殘渣的基質經半年后繁殖出的二代蚯蚓條數以及蚯蚓總重明顯多于未加入食用菌的對照組,表明食用菌殘渣可促進蚯蚓的生長和繁殖。說明本發明利用食用菌殘渣制備蚯蚓培養基質的方法對蚯蚓生長和繁殖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清除雜質后的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混合,進行厭氧發酵; 所述家畜糞便包括豬糞或牛糞或兩者的組合; 所述食用菌殘渣為栽培腐生的木生菌和/或糞生菌剩余的殘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的質量配比為18飛8:1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豬糞和食用菌殘渣的質量配比為擴14:6。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牛糞和食用菌殘渣的質量配比為18 34:6。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厭氧發酵是在5(T60°C的條件下進行,發酵時間為15 30天。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厭氧發酵是在5(T60°C的條件下進行,發酵時間為If 22天。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厭氧發酵是將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混合,調節含水量為7(T80%后覆膜進行,中間每間隔3 4天翻堆一次并補水。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殘渣包括木屑和石膏。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蚯蚓養殖基質內每立方米養殖I. 8 3. 5kg蟲丘蟲弓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制備蚯蚓養殖基質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將清除雜質后的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混合,進行厭氧發酵,得到用于培養和繁殖蚯蚓的基質,家畜糞便包括豬糞或牛糞或兩者的組合,食用菌殘渣為栽培腐生的木生菌和/或糞生菌剩余的殘渣。本發明的方法利用家畜糞便和食用菌殘渣作為培養基質飼養蚯蚓,既解決了糞便堆積、浪費的問題,防止污染環境,而且通過添加食用菌殘渣提高了蚯蚓的養殖規模和生長質量,有效提高了蚯蚓的產量。
文檔編號A01K67/033GK102812931SQ201210292440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7日
發明者胡鋒, 宋修超, 劉滿強, 焦加國, 吳迪, 李輝信 申請人: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