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稻栽培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我國雙季稻種植集中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收割前10-15天開始曬田,以便收割機能在稻田中作業,而換茬期則需要大量用水泡田、耕整,爭水、搶水的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在缺水季節由于無法進行稻田耕整,耽誤了晚稻移栽,導致晚稻產量嚴重減產或者絕收。我國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又是農業大國,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0-80%,而稻田總耗水量占農業用水的65%以上。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春旱夏旱等現象經常發生,導致雙季稻區種植面積大量減少,轉而進行中稻或者一季晚稻的種植,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研究水稻栽培的節水技術,發展節水型水稻,無論是從當前利益還是長遠利益考慮,都是非常必要的。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該方法通過改變水稻平作為壟作,在壟頂鋪設管材進行滲灌,以期減少灌溉水和肥料的投入,提高水資源和肥料利用率,提高整個生產系統抗旱能力,縮短換茬期,為水稻種植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一條新的途徑。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點是,包括以下步驟
(I)稻田起壟前施足基肥、起壟;
⑵PE管或PVC管的前處理;
(3)壟頂鋪設PE管或PVC管;
(4)壟坡上梯式移栽秧苗;
(5)每隔2-10天進行一次滲灌作業;
(6)田間病蟲草害的管理;
(7)成熟后適時收獲。當然,本發明也可以在壟頂鋪設其它塑料管,如PP管、或PP-R管等。進一步地,所述稻田起壟前施足基肥、起壟是指
(I)稻田起壟時施有機肥15. 0-22. 5t/hm2,加占有機肥總質量4. 66%。的純N、占有機肥總質量6. 80%。的P2O5。方法是起壟前施肥,成條成線,隨后打壟,肥料集中在壟底中間位置,促使肥料深施。(2)采用起壟機按照壟間距離A為120-140cm,壟高H為30_60cm起壟,詳見示意圖 1、2。本發明所述PE管或PVC管的前處理是指在PE管或PVC管的兩側中央部位分別鉆出一排孔,相鄰兩孔之間的距離k為5-50cm。更進一步地,所述孔為圓孔,其直徑d為0. 3cm-0. 5cm。本發明所述壟頂鋪設PE管或PVC管是指,在壟頂開挖一條凹槽,所述PE管或PVC管置于該凹槽內,PE管或PVC管的鋪設方向與壟的長度方向e —致。所述壟坡上梯式移栽秧苗是指,秧苗移栽至壟上的株距L為12cnTl6Cm,行距為R為15cnTl8cm,每個坡面移栽2_6穴,每穴2_3苗。進一步地,所述每隔2-10天進行一次滲灌作業是指
(1)將帶壓力的灌溉水輸送到鋪設在田間的PE管或PVC管中,水從PE管或PVC管兩側孔內滲出,根據不同的生育期需水量和氣候條件制定不同的灌溉時間間隔,每間隔2-10天灌溉一次,單次灌溉時間為4-24小時;
(2)施追肥時,將肥料分批多次加入到灌溉水里,均勻的施入稻田中,施肥期間實行連續滲灌作業。本發明所述田間病蟲草害的管理是指
(1)水稻移栽后5-17天選用除草劑除草,采用物理方法和藥劑防治相結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2)在水稻幼穗分化期采用物理方法和藥劑防治相結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3)在水稻抽穗期選用物理方法和藥劑相結合防治稻縱卷葉螟;
(4)在水稻生長中、后期采用物理方法和藥劑防治相結合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稻葉蟬、稻飛虱。本發明所述成熟后適時收獲是指,當95%的水稻籽粒呈金黃色時進行水稻收割。
當配合施肥時,灌溉時間為上午7:00-11:00或下午4:00-6:0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I)利用壟的高度使PE管或PVC管內的水或者水肥自上而下進行滲漏、滴灌,替代傳統的淹灌而大幅度節水;
⑵PE管或PVC管的廉價、耐用,投入成本少;
(3)利用肥料易溶于水,水自上而下滲漏的特性,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水肥耦合,按需按量為水稻供給水和肥料,有效的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
(4)該方法在稻田中鋪設了PE管或PVC管實行滲灌,需水減少,少免耕種植,減少換茬期農耗;
(5)機收平均產量7500kg/hm2,平均增產5%_20%,節水30%_60%。
圖I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 圖2是圖I的A-A剖視 圖3是圖I的局部立體不意 圖4是本發明所述PE管或PVC管的結構示意 圖5是圖4的B-B剖視圖。在圖中 I-壟;2-PE管或PVC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述的實施例僅就發明內容作進一步闡述,不表明本發明的全部內容。2011年,在瀏陽市北盛鎮烏龍社區進行了晚稻(湘晚秈17號)梯式栽培的試驗I. 0km2,在晚稻季生產時節,即2011年6月上旬,將有機肥15. 0-22. 5t/hm2,加70kg/hm2的純N、102kg/hm2的P2O5撒施于田間,利用起壟機起壟,如圖I,2,3所示,規格為壟間距A為120cm,壟高H為30cm,壟坡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a為30° 40°,此過程中還將基肥集中且深施,按株距R為20cm(斜坡距離),行距L為15. Ocm插植,每穴2_3苗。利用鉆孔機在PE管的兩側中央部位分別鉆出一排直徑D為0. 3-0. 5cm的圓孔,孔間距離k為10cm,詳見示意圖4、5。在水稻移栽后,于每天上午8:00-11: 00進行滲灌作業,移栽后3天將液體肥料(占肥料總量的30%)加入灌溉水中,均勻施入稻田中,連續作業5-7天,同時于移栽后10天每畝用2. 5%稻杰乳油60-100毫升拌毒土撒施除草。幼穗分化期進行水分和肥料(占肥料 總量的30%)耦合的滲灌作業,連續作業5-7天,采用黑光燈誘殺加每畝用5%銳勁特懸浮劑30-40暈升(有效成分I. 5-2克)或每畝用40-60暈升(有效成分2_3克),按說明兌水噴霧,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抽穗期進行水分和肥料(占肥料總量的10%)耦合的滲灌作業,連續作業2-3天,采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和采用阿維菌素(1%蟲螨殺星)20毫升加20%三唑磷30毫升,按說明兌水噴霧,進行綜合防治;后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綜合防治。其余生育時期根據降雨和蒸發情況進行滲灌作業,不配合肥料的施入,作業間隔為2-10天不等。機收平均產量7500kg/hm2,平均增產5%_20%,節水30%_60%。上述實施例闡明的內容應當理解為這些實施例僅用于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在閱讀了本發明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I)稻田起壟前施足基肥、起壟; ⑵PE管或PVC管的前處理; (3)壟頂鋪設PE管或PVC管; (4)壟坡上梯式移栽秧苗; (5)每隔2-10天進行一次滲灌作業; (6)田間病蟲草害的管理; (7)成熟后適時收獲。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稻田起壟前施足基肥、起壟是指 (1)稻田起壟時施有機肥15.0-22. 5t/hm2,加占有機肥總質量4. 66%。的純N、加占有機肥總質量6. 80%。的P2O5 ;起壟前施肥,成條成線,肥料集中在壟底中間位置; (2)采用起壟機起壟,相鄰兩壟間距離A為120-140cm,壟高H為30_60c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PE管或PVC管的前處理是指在PE管或PVC管的兩側中央部位分別鉆出一排孔,相鄰兩孔之間的距離 k 為 5cm_50cm。
4.根據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壟頂鋪設PE管或PVC管是指,在壟頂開挖一條凹槽,所述PE管或PVC管置于該凹槽內,PE管或PVC管的鋪設方向與壟的長度方向e—致。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壟坡上梯式移栽秧苗是指,秧苗移栽至壟上的株距L為12cnTl6cm,行距為R為15cnTl8cm,每個坡面移栽2-6穴,每穴2-3苗。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每隔2-10天進行一次滲灌作業是指 (1)將帶壓力的灌溉水輸送到鋪設在田間的PE管或PVC管中,水從PE管或PVC管兩側孔內滲出,每間隔2-10天灌溉一次,單次灌溉時間為4-24小時; (2)施追肥時,將肥料分批多次加入到灌溉水里,均勻的施入稻田中,施肥期間實行連續滲灌作業。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田間病蟲草害的管理是指 (1)水稻移栽后5-17天選用除草劑除草,采用物理方法和藥劑防治相結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2)在水稻幼穗分化期采用物理方法和藥劑防治相結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3)在水稻抽穗期選用物理方法和藥劑相結合防治稻縱卷葉螟; (4)在水稻生長中、后期采用物理方法和藥劑防治相結合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稻葉蟬、稻飛虱。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成熟后適時收獲是指,當95%的水稻籽粒呈金黃色時進行水稻收割。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孔為圓孔,其直徑d為0. 3cm_0. 5cm。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其特征是,當配合施肥時,灌溉時間為上午7:00-11:00或下午4:0 0-6:00。
全文摘要
一種水稻梯式栽培下旱作滲灌栽培方法,包括以下實施步驟(1)稻田起壟前施足基肥、起壟;(2)PE管或PVC管的前處理;(3)壟頂鋪設PE管或PVC管;(4)壟坡上梯式移栽秧苗;(5)每隔2-10天進行一次滲灌作業;(6)田間病蟲草害的管理;(7)成熟后適時收獲。本發明的優點是(1)大幅度節水;(2)PE管或PVC管的廉價、耐用,投入成本少;(3)實現了水肥耦合,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4)需水減少,少免耕種植,減少換茬期農耗,(4)大幅提高了水稻產量。
文檔編號A01C21/00GK102742490SQ20121021680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8日
發明者傅志強, 廖曉蘭, 扈婷, 朱華武, 楊瑞芳, 鄭華斌, 陳燦, 黃璜 申請人: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