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操縱式工作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權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中所說明的類型的手操縱式工作器械(例如綠籬修剪器(Heckenschere)等)。
背景技術:
通常已知由塑料制造帶有驅動馬達、尤其帶有電驅動馬達的手操縱式工作器械的殼體。驅動軸(其驅動工具)必須被支承在工作器械的殼體中。在此,有問題的是在運行中的熱生成,其可能導致殼體的損壞或破壞。由文件DE 23 51 204 Al已知一種電機,在其中在軸承與殼體之間設置有隔熱區。 隔熱區例如可構造為軸承元件以導熱差的塑料的涂覆。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這樣的類型的手操縱式工作器械,其簡單地構建且具有高的使用壽命。該目的通過帶有權利要求I的特征的手操縱式工作器械來實現。代替軸承元件的昂貴的涂覆,設置成在中間元件(Zwischenelement)處布置軸承元件,中間元件布置在殼體的容納部中且其支撐在相對于容納部的底部的支承面(Auflageflaeche)處,支承面小于在第一軸承的外周緣與圍繞容納部的圓周之間的想象的圓環面的50%。在此該圓被稱作圍繞容納部的圓周,其中心處于軸承的旋轉軸線上并且其半徑對應于容納部的最遠離旋轉軸線的點與旋轉軸線的間距。通過使中間元件最高僅以圓環面的一半貼靠在容納部的底部處,減小在軸承與殼體之間的熱傳遞。通過在中間元件與殼體之間的較差的熱傳遞還實現,由軸承放出的熱量首先在中間元件中均勻地擴散,從而實現到殼體處的均勻的且延遲的放熱。由此可阻止殼體的強烈的局部加熱。軸承的昂貴的涂覆可被避免。支承面可由多個部分面組成,其中,支承面的給定的尺寸是部分面的總和。支承面有利地小于在第一軸承的外周緣與圍繞容納部的圓周之間的圓環面的大約40%、尤其小于大約30%、有利地小于大約20%。中間元件有利地僅以其周緣的在旋轉軸線的方向上觀察的投影面的一部分貼靠在殼體處。有利地,中間元件的塑料比容納部(中間元件布置在其中)的塑料具有更高的耐熱性。中間元件尤其由聚酰胺6.6制成,而殼體由更便宜的、更不耐熱的塑料制成(例如聚丙烯)。可有利的是,即中間元件的塑料和/或殼體的塑料是玻璃纖維增強的。相同的塑料也可設置用于中間元件和殼體。有利地,支承面由各個彼此分開的支承部位形成,在支承部位處中間元件貼靠在殼體處的容納部的底部處。以此可以以簡單的方式實現從中間元件到殼體上的較差的傳熱。彼此分開的支承部位、尤其彼此分開的支承點使在較小的支承面的情況下良好的機械支撐和較高的穩定性成為可能。當中間元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一肋部(其貼靠在至少一個布置在容納部的底部處的第二肋部上)時,得到簡單的構型。尤其地,第二肋部與中間元件的第一肋部交叉,其中,肋部的交叉點形成中間元件的支承部位。通過肋部結構可以以簡單的方式構造各個支承部位。同時,肋部相對于由實心材料構成的元件具有明顯增大的表面,使得明顯改善到殼體中的空氣處的放熱。為了實現到空氣處的良好的放熱且由此以阻止由中間元件所吸收的全部的熱量被發出到殼體處,設置成,中間元件具有大量在驅動軸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延伸的凹槽。由此表面被增大且因此改善到周圍的空氣處的放熱。尤其地,凹槽構造為開口,其延伸穿過中間元件且其有利地由冷卻空氣流經。由此可通過流過的氣流實現中間元件的主動冷卻。殼體有利地具有相應的開口,以便允許空氣流經中間元件。中間元件尤其具有格柵狀的結構,其由交叉的第一和第三肋部形成。在此,當同時存在多個第三肋部或者多個第一肋部時,一個第一肋部或一個第三肋部可能就足夠。格柵狀的結構以 簡單的方式在殼體中實現大量用于冷卻空氣的開口、用于較好的放熱的較大的表面、較高的穩定性和較小的支承面。有利地,第一肋部在至少一個方向上突出于第三肋部。因此,作為與殼體或與軸承的接觸,在相應的側面處僅僅使用第一肋部而并不使用第三肋部。當第一肋部關于驅動軸的旋轉軸線向外、尤其徑向于驅動軸的旋轉軸線延伸并且當第三肋部構造成環形、尤其圓環形時,得到簡單的構型。然而,不同于圓形的環形(例如橢圓形)也是可能的。有利地,中間元件大致盤狀地構造,其中,第一肋部在它的指向外的端面處突出于處于外部的第三肋部、在它的指向內的端面處突出于處于內部的肋部并且以它的處于內部的端面限制用于第一軸承的容納部。與第一軸承的接觸因此也不是全平面的,而是僅由突出于處于內部的第三肋部的第一肋部的端面形成。有利的可以是設置有唯一的第三肋部,使得處于外部的第三肋部等于處于內部的第三肋部。有利地,在容納部的底部處布置有至少一個第四肋部,在驅動軸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上觀察其與第三肋部交叉且其與中間元件具有間距。通過使第四肋部與中間元件具有間距,中間元件在殼體處的支承面被減小。有利地,至少一個第五肋部布置在容納部的底部處,其與第四肋部交叉且與中間元件具有間距。因此,在兩個方向上延伸的肋部可與中間元件相間隔。有利地,驅動軸以保持在驅動軸殼體中的第二軸承來支承。為了實現驅動軸殼體和因此還有軸承部位的良好的冷卻,設置成,驅動軸殼體在其外側處攜帶有至少一個冷卻肋。第二軸承有利地是這樣的軸承,其比第一軸承具有與工具更大的間距,使得此處足夠地存在用于引導冷卻空氣的結構空間。鄰近于驅動軸殼體,有利地布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導流肋,其將由風扇葉輪所輸送的冷卻空氣流導引經過該至少一個冷卻肋。尤其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導流肋,其在第一導流肋的背對冷卻肋的外側的至少一個截段上導引冷卻空氣流。通過冷卻空氣流在第二導流肋上的繞行可實現驅動軸殼體的非常良好的散熱。
接下來根據附圖闡述本發明的實施例。其中圖I顯示了綠籬修剪器的示意性的透視圖,圖2顯示了圖I的綠籬修剪器,其中取下了殼蓋,圖3顯示了對圖2的綠籬修剪器的俯視圖,圖4顯示了沿著圖3中的線IV-IV的剖面,
圖5顯示了圖2的綠籬修剪器的分解圖,圖6顯示了帶有布置在其中的中間元件的綠籬修剪器的殼體底部的透視圖,圖7顯示了中間元件的透視圖,圖8顯示了用于中間元件的容納部的透視圖,圖9顯示了中間元件的和殼體底部的周圍的區域的放大的剖視圖,圖10顯示了對帶有標出的支承部位的殼體底部的俯視圖,圖11顯示了圓環面的示意性的圖示。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示出綠籬修剪器I作為手操縱式工作器械的實施例。然而,所設置的構型對于其它的手操縱式工作器械、尤其對于帶有電驅動馬達的手操縱式工作器械也可以是有利的。綠籬修剪器I具有在圖I中僅示意性地繪出的殼體2,在其處布置有后部的手柄4。在殼體2的與手柄4相對的側面處,工具(即刀梁(Messerbalken))向前伸,其在圖I中的圖示中由護罩5包圍。在刀梁系連到殼體2處的區域中固定有在殼體2處的把手(Buegelgriff)3。如圖2所示,把手3構造成兩件式且具有第一把手件15和第二把手件16。第一把手件15可擺動地支承在第二把手件16處且相對于其有彈性且用作安全裝置。如果這兩個把手件15和16不被操作者壓到一起,驅動馬達6不運轉。如圖2所示,布置在殼體2中的驅動馬達6構造為電機且具有板疊(Blechpaket) 14。驅動馬達6驅動布置在板疊14之下的風扇葉輪13。風扇葉輪13布置在驅動馬達6的面對變速器60的側面處。在驅動馬達6的背對刀梁的側面處布置有驅動軸殼體9,其集成在變速器殼體7處。在驅動軸殼體9的外側處布置有大量冷卻肋10,其橫向于由風扇葉輪13所輸送的冷卻空氣的流動方向。冷卻肋10大致徑向于驅動軸8的在圖3中示出的旋轉軸線57延伸。在變速器殼體7的上側處,在驅動軸殼體9的兩側布置有第一導流肋11和第二導流肋12。如圖3所示,這兩個在驅動軸殼體9兩側且彼此對稱地布置的導流肋11弧形地圍繞驅動軸殼體9延伸,其中,第一導流肋11與在驅動軸殼體9處的冷卻肋10具有間距。在導流肋11的背對驅動軸殼體9的外側47處相應延伸有導流肋12。導流肋12聯接到驅動軸殼體9處且沿著箭頭17將冷卻空氣流導向到導流肋11的外側47處。從那里,冷卻空氣經由未示出的冷卻空氣縫隙在側向從殼體2中流出。圖4中的剖視圖詳細地顯示了綠籬修剪器I的構造。驅動馬達6構造為內轉子馬達且具有處于內部的轉子18,其由定子19圍繞。風扇葉輪13抗扭地與轉子18相連接。在風扇葉輪13的外周緣處,由風扇葉輪13所輸送的冷卻空氣可向外流動。緊鄰于驅動馬達6,驅動軸8支承在驅動軸殼體9中。驅動軸8以下部的第一軸承24支承在殼體2的殼體底部26中。驅動軸8的上部的第二軸承23鄰近于風扇葉輪13布置在驅動軸殼體9中。變速器殼體7由殼體外殼61形成,驅動軸殼體9集成在其處。向下、對背對驅動馬達6的側面,變速器殼體7由殼體底部26封閉。驅動馬達6具有驅動小齒輪20,其是轉子18的一部分。驅動小齒輪20驅動齒輪21,其抗扭地與驅動軸8相連接。在抗扭的連接中可設置有過載保護部,其在過載時允許相對轉動。在驅動軸8處固定有兩個偏心部33和34,其驅動綠籬修剪器I的兩個刀梁28和29。刀梁28和29保持在引導部27處。引導部27保持在殼體外殼61處。為此設置有至少一個在圖中未示出的固定螺栓。在背對引導部27的、面對殼體底部26的側面處可布置有在刀梁28和29處的覆條(Abdeckleiste)。偏心部33和34相反地往復驅動刀梁28和29。也可設置成,刀梁28、29中的僅僅一個被驅動而另一個刀梁停止。如圖5中的分解圖所示,在驅動軸8的外周緣處布置有用作連結器的彈簧22。在變速器殼體7處鄰近于驅動小齒輪20插入有間壁35。如圖4和5所示,下部的第一軸承24保持在中間元件25中,其布置在殼體底部26的容納部31中。如圖5所示,中間元件25構造成盤狀且具有格柵狀的結構。在容納部31的底部處,通過肋部也形成有格柵狀的結構。如圖6所示,中間元件25具有關于旋轉軸線57徑向向外延伸的第一肋部36和肋部37,其環形地、在該實施例中圓環形地延伸且將肋部36彼此連接。此外,中間元件25具有用于軸承24的容納部56。為了在周向上保證位置,肋部36中的一個延長地構造且因此形成向外伸的銷40,其伸到在容納部31的周緣處形成的、在圖8中示出的開口 41中且因此 保證中間元件25的轉動位置。圖7詳細地顯示了中間元件25的構型。在環形的肋部37與徑向延伸的肋部36之間形成有在旋轉軸線57的方向上延伸的開口 55。肋部36不僅在相對的平面(Flachseite) 58和59處而且以它的處于內部的端面42和它的處于外部的端面43突出于環形的肋部37。內部的端面42限制用于軸承24的容納部56。軸承24相應地不在其整個周緣上、而是僅在肋部36的端面42的區域中貼靠。外部的端面43形成在容納部31的周緣壁處的接合面。此處也不存在全平面的接合。在中間元件25處模制有軸環(Bund)38,其伸到在容納部31的底部44處的凹槽62中。軸環38經由凸肩39過渡成肋部36和37。凸肩39形成用于軸承24的軸向的接合面。如圖8所示,在容納部3 I的底部44處同樣構造有格柵狀的結構。格柵狀的結構由大致徑向于旋轉軸線57延伸的肋部45和環形的肋部46和48形成。在此設置有兩個內部的、環形的肋部46和一個外部的、環形的肋部48。在中間,容納部31的底部44可具有開口 30,其在圖8和圖9中相應地以虛線繪出且其用于冷卻空氣引導。如圖9所示,環形的肋部46與中間元件25具有間距d。徑向的肋部45與中間元件25具有間距C,其大于間距d。中間元件25僅在外部的肋部48上以及以大量的從中間元件25向下伸的各個接管50貼靠在形成在容納部3 I的底部44處的格柵結構。接管50構造成柱形且在圍繞軸環38的整個區域上均勻分布地布置。接管50貼靠在徑向的肋部45處,由此形成各個彼此分開的支承部位54。相應的支承部位54形成在中間元件25的徑向延伸的肋部36與環形的肋部48之間。在圖10中繪出了支承部位54。支承部位54共同形成支承面,中間元件25相對于底部44支撐在其處。支承面關于容納部31的底部44較小地構造。支承面小于在軸承24的外周緣63與圍繞容納部31的圓周64之間的想象的圓環面65的大約50%、尤其小于大約40%、有利地小于大約30%、尤其小于大約20%。在該實施例中,支承部位54在小于圓環面的10%上延伸。圓環面63在圖11中示意性地示出。在該實施例中,圓周64與周緣壁51 一致。圓周64是這樣的圓,其中心處于驅動軸8的旋轉軸線57上且其半徑對應于周緣壁51的最遠離旋轉軸線57的點與旋轉軸線57的間距。因此,容納部31完全處于想象的圓周64中。圖9顯示了肋部36的外部的端面43接合在容納部31的周緣壁51處。如圖8所示,周緣壁51向外由大致徑向延伸的肋部53支撐。如圖9所示,驅動軸8在軸向上經由螺母52來固定,其布置在中間元件25的軸環38的區域中。 如圖9所示,中間元件25的外徑a明顯大于軸承24的外徑b。由此,在軸承24中產生的熱量可在較大的面上散發。中間元件25相比帶有容納部31的殼體底部26由更耐熱的塑料構成。有利地,中間元件25由聚酰胺、尤其聚酰胺6. 6構成而殼體由聚丙烯構成。中間元件25和/或殼體2可以是玻璃纖維增強的。
權利要求
1.一種手操縱式工作器械,其帶有至少部分地由塑料構成的殼體(2),其中,在所述殼體(2)中布置有驅動馬達¢),其經由驅動軸(8)驅動所述工作器械的至少一個工具,并且其中,所述驅動軸(8)利用至少一個第一軸承(24)相對于所述工作器械的殼體(2)可轉動地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承(24)相對于所述殼體(2)經由中間元件(25)支撐,其中,所述中間元件(25)布置在所述殼體(2)的容納部(31)中,并且其中,所述中間元件(25)支撐在相對于所述容納部(31)的底部(44)的支承面處,其中,整個所述支承面小于在所述第一軸承(24)的外周緣(63)與圍繞所述容納部(31)的圓周(64)之間的想象的圓環面(65)的大約50%。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面小于在所述第一軸承(24)的外周緣(63)與圍繞所述容納部(31)的圓周(64)之間的圓環面(65)的30%。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元件(25)和所述容納部(31)由塑料構成且所述中間元件(25)的塑料比所述容納部(31)的塑料具有更高的耐熱 性。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面由各個彼此分開的支承部位(54)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位(54)處所述中間元件(25)貼靠在所述殼體(2)處的所述容納部(31)的底部(44)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元件(25)具有至少一個第一肋部(36),其平放在至少一個布置在所述容納部(3 I)的底部(44)處的第二肋部(48)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肋部(48)與所述中間元件(25)的第一肋部(36)交叉,其中所述肋部(36,48)的交叉點形成所述中間元件(25)的支承部位(54)。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元件(25)具有大量在所述驅動軸(8)的旋轉軸線(57)的方向上延伸的凹槽。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構造為開口(55),其延伸穿過所述中間元件(25)且其由冷卻空氣流經。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元件(25)具有格柵狀的結構,其由交叉的第一肋部(36)和第三肋部(37)形成。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部(36)在至少一個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三肋部(37)。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部(36)關于所述驅動軸(8)的旋轉軸線(57)向外延伸,并且所述第三肋部(37)構造成環形。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元件(25)大致盤狀地構造,其中,所述第一肋部(36)在它的指向外的端面(43)處突出于處于外部的第三肋部(37),其中,所述第一肋部(36)在它的指向內的端面(42)處突出于處于內部的第三肋部(37),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肋部(36)以它的處于內部的端面(42)限制用于所述第一軸承(24)的容納部(56)。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納部(31)的底部(44)處布置有至少一個第四肋部(45),其在所述驅動軸(8)的旋轉軸線(57)的方向上觀察與所述第三肋部(37)交叉且其與所述中間元件(25)具有間距(C)。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第五肋部(46)布置在所述容納部(31)的底部(44)處,其與所述第四肋部(45)交叉且其與所述中間元件(25)具有間距⑷。
1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軸(8)利用保持在驅動軸殼體(9)中的第二軸承(23)來支承,其中,所述驅動軸殼體(9)在其外側處攜帶有至少一個冷卻肋(10)。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鄰近于所述驅動軸殼體(9)布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導流肋(11),其將由風扇葉輪(13)所輸送的冷卻空氣流導引經過所述至少 一個冷卻肋(10)。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導流肋(12), 其在所述第一導流肋(11)的背對所述至少一個冷卻肋(10)的側面(47)的至少一個截段上導引所述冷卻空氣流。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手操縱式工作器械,其具有至少部分地由塑料構成的殼體(2)。在殼體(2)中布置有驅動馬達(6),其經由驅動軸(8)驅動工作器械的至少一個工具。驅動軸(8)利用至少一個第一軸承(24)相對于工作器械的殼體(2)可轉動地支承。為了避免殼體在軸承的區域中的太強烈的加熱,設置成,第一軸承(24)相對于殼體(2)經由中間元件(25)支撐,其中,中間元件(25)布置在殼體(2)的容納部(31)中。中間元件(25)支撐在相對于容納部(31)的底部(44)的支承面處,其中,整個支承面小于在第一軸承(24)的外周緣(63)與圍繞容納部(31)的周緣(64)之間的想象的圓環面(65)的大約50%。
文檔編號A01G3/053GK102726222SQ20121008053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6日
發明者A·昂特曼, D·克雷齊希, H·曼格, S·德雷克斯勒 申請人:安德烈亞斯.斯蒂爾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