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瓶栽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更確切地說,涉及一種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食用菌工廠化瓶栽業務主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調設施內常年栽培,通過栽培的機械化和標準化,來實現食用菌在工廠內常年穩定的生產。由于工廠內菇房環境不受季節影響,實現了食用菌的周年供應,滿足了消費者對新鮮食用菌產品的需求。鑒于食用菌瓶栽技術的優勢,目前諸如真姬菇、金針菇、杏鮑菇、白靈菇、滑子菇、茶樹菇、猴頭菇等的瓶栽生產已經在產業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下面以瓶栽真姬菇工廠化栽培方法為例來介紹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圖1為現有瓶栽真姬菇工廠化栽培的工序流程圖。現有的栽培方法包括拌料工序、裝瓶工序、滅菌工序、冷卻工序、接種工序、培養工序、搔菌工序、催蕾工序、生育工序和采收工序。 現有的接種設備從栽培瓶的瓶口正上方往下投送菌種以完成接種,接種后菌種在栽培瓶的瓶口處形成中間厚周圍薄的接種結果。如圖2和圖3所示,當接種后菌種3的中間部分最高點30不超過栽培瓶瓶口 10的上緣11時,在靠近栽培瓶I的瓶口 10側緣附近位置的菌種層較薄,且與瓶口 10上緣11部分形成空間12,這在后續的搔菌工序時會在空間12處形成積水,這增加了污染產生的風險。請一并參閱圖4和圖5所示,現有技術中采取接種時接種更多的菌種的方法解決上述問題,使用該種方法接種后菌種3的中間部分最高點30高出栽培瓶瓶口 10的上緣11,而周邊菌種相對較薄的部分相對于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緣11 形成的空間很小,接種后加蓋瓶蓋4,由于菌種3高出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緣11,在加蓋瓶蓋4時,瓶蓋4會下壓菌種3,從而使得菌種3整體往下和周邊移動,這使得周邊菌種相對較薄的部分相對于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緣11形成的空間12變得更小或者被菌種完全填平,這樣就大幅度降低了在后續的搔菌工序時會在空間12處形成積水的幾率,進而也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產生的風險。然而,上述方法雖然解決在搔菌工序形成積水引發污染的問題,但是卻引發了新的問題的產生,由于菌種3高出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緣11,在接種后加蓋瓶蓋4時,由于菌種3的阻礙,很難將瓶蓋4蓋緊,在流水線上送往下一工序的過程中會有較多的瓶蓋4脫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些工廠專門安排這樣一個工位來重新加蓋脫落的瓶蓋4,這不但降低了生產的效率,而且還增加了生產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栽培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可以保證栽培瓶的瓶蓋加蓋牢固、被污染幾率低且發菌速度快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種工序后有一將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種壓至與 栽培瓶瓶口上緣平齊的壓菌種工序。
所述的壓菌種工序包括在接種后的栽培瓶的上方設置壓菌種裝置的步驟,壓菌種裝置向下運動的步驟以及壓菌種裝置將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種壓至與栽培瓶瓶口上緣平齊的位置的步驟。
所述的壓菌種裝置包括壓菌種部和將該壓菌種部連接到控制裝置的連接部。
多個所述的壓菌種裝置形成壓菌種模組。
所述壓菌種模組包括5個壓菌種裝置。
所述壓菌種模組包括4個壓菌種裝置。
所述的食用菌是真姬燕、金針燕、杏鮑燕、白靈燕、滑子燕、茶樹燕、猴頭燕中的一種。
所述連接部與壓菌種部之間彈性連接。
在所述連接部與壓菌種部之間設置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將所述壓菌種部彈性連接至所述連接部鄰近壓菌種部一端。
所述壓菌種部上設置定位盲孔,所述連接部鄰近壓菌種部一端對應所述定位盲孔設置與所述定位盲孔配合的定位柱。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一種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通過在接種工序之后增加一壓菌種工序,將接種后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種壓至與栽培瓶瓶口上緣平齊的位置,菌種被壓菌種裝置壓后,在向下移動的同時,向周邊相對較薄的部分移動,使得周邊原先較薄的菌種層變厚,這降低了在后續的搔菌工序時污染產生的風險,同時經過壓菌種工序后,菌種基本保持在與栽培瓶瓶口上緣平齊的位置,解決了因菌種高出栽培瓶的瓶口而造成的瓶蓋加蓋不牢固而脫落的問題。另外,菌種被壓以后,菌種與培養料的接觸面積增加,這加快了發菌的速度,縮短了食用菌的栽培周期。
圖1為現有的瓶栽真姬菇的栽培工序流程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一種接種后菌種在栽培瓶上呈現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圖3為圖2加蓋培養瓶蓋后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現有技術中另一種接種后菌種在栽培瓶上呈現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圖4加蓋培養瓶蓋后的剖視示意圖。
圖6本發明栽培方法的工序流程圖。
圖7為本發明栽培方法中壓菌種工序的流程示意圖。
圖8為壓菌種工序后加蓋培養瓶蓋的剖視示意圖。
圖9為壓菌種工序中一種壓菌種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仰視不意圖。
圖11為壓菌種工序中另一種壓菌種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仰視不意圖。
圖13為裝有栽培瓶的25制式的栽培筐的俯視示意圖。
圖14為對應25瓶制式的栽培工藝的壓菌種模組的側視示意圖。
圖15為圖14的仰視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6所示,本發明一種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依次包括拌料工序、裝瓶工序、滅菌工序、冷卻工序、接種工序、壓菌種工序、培養工序、搔菌工序、催蕾工序、 生育工序和采收工序。本發明與現有栽培方法不同的關鍵之處在于在接種工序之后增加了一個壓菌種工序,通過該壓菌種工序將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種壓至與栽培瓶瓶口平齊的位置,然后再加蓋瓶蓋。
請一并參閱圖7和圖8所示,壓菌種工序包括在接種后的栽培瓶7的上方設置壓菌種裝置8的步驟,壓菌種裝置8在控制裝置(未示出)的控制下向下運動的步驟、壓菌種裝置8將高出栽培瓶7瓶口 70的菌種9壓至與栽培瓶瓶口 70的上緣71平齊的位置的步驟以及壓菌種裝置8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復位的步驟。被壓菌種裝置8壓后,菌種9在向下移動的同時,向周邊相對較薄的部分移動,使得周邊原先較薄的菌種層變厚,這降低了在后續的搔菌工序時污染產生的風險,同時經過壓菌種工序后,菌種9基本保持在與栽培瓶瓶口 70上緣71平齊的位置,同時也解決了因菌種9高出栽培瓶7的瓶口 70而造成的瓶蓋6 加蓋不牢固而脫落的問題。另外,菌種9被壓以后,菌種9與培養料2的接觸面積增加,這加快了發菌的速度,縮短了食用菌的栽培周期。
請一并參閱圖9和圖10所示,所述的壓菌種裝置8包括壓菌種部80和將該壓菌種部80連接到控制裝置的連接部8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壓菌種部80呈圓形,當然,壓菌種部80也可以呈其他形狀,比如也可以呈正方形狀。
請參閱圖11和圖12所示,該二圖示出了另外一種壓菌種裝置8’,該壓菌種裝置 8’與上述壓菌種裝置8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連接部81’與壓菌種部80’之間彈性連接。所述連接部81’包括連接桿82’和設置于連接桿82’ 一端且與壓菌種部80’鄰近的基部83’, 在所述基部83’與壓菌種部80’之間設置若干彈性體84’(在本實施例中為彈簧),所述彈性體84’將壓菌種部80’與連接部81’彈性連接,另外,在所述基部83’鄰近壓菌種部80’ 的一側向外凸伸形成一定位柱85’,在所述壓菌種部80’與基部83’鄰近的一側對應所述定位柱85’設置定位孔86’,所述定位柱85’部分容置于所述定位孔86’以保證壓菌種部80’ 在壓菌種9時在限位范圍內可以向上自由運動。該種壓種裝置8’可以解決由于同一筐的栽培瓶7的瓶口 70不在同一高度線上而引起的壓菌種效果不好的問題。
在工廠化栽培的過程中,往往會將多個壓菌種裝置8或者8’模組化成一壓菌種模組8’ ’,以提高壓菌種的效率。請一并參閱圖13、圖14和圖15所示,下面結合25瓶制式的栽培工藝來說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在25瓶制式的栽培工藝中,一個栽培筐5裝載25個栽培瓶7,栽培瓶成5橫5縱模式排列,一般來說一次接種同一行的5個栽培瓶7, 因此,為了提高壓菌種的效率,所述壓菌種模組8,’通常有5個壓菌種裝置8并排組成,接種工序結束后,開始壓菌種工序,所述壓菌種模組8’ ’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向下運·動并將高出栽培瓶7瓶口的菌種9壓至與栽培瓶瓶口 70的上緣71平齊的位置。當然,如果是16瓶制式栽培工藝,壓菌種模組8’’可以相應修改成由4個壓菌種裝置形成。
以上描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諒能理解,在不偏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對本發明的簡單修改和替換皆應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種工序后有一將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種壓至與栽培瓶瓶口上緣平齊的壓菌種工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菌種工序包括在接種后的栽培瓶的上方設置壓菌種裝置的步驟,壓菌種裝置向下運動的步驟以及壓菌種裝置將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種壓至與栽培瓶瓶口上緣平齊的位置的步驟。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菌種裝置包括壓菌種部和將該壓菌種部連接到控制裝置的連接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的壓菌種裝置形成壓菌種模組。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壓菌種模組包括5個壓菌種裝置。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壓菌種模組包括4個壓菌種裝置。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用菌是真姬菇、金針菇、杏鮑菇、白靈菇、滑子菇、茶樹菇、猴頭菇中的一種。
8.如權利要求3-6中任一項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與壓菌種部之間彈性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連接部與壓菌種部之間設置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將所述壓菌種部彈性連接至所述連接部鄰近壓菌種部一端。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壓菌種部上設置定位盲孔,所述連接部鄰近壓菌種部一端對應所述定位盲孔設置與所述定位盲孔配合的定位柱。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固體菌種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改進的關鍵之處在于,在接種工序后有一將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種壓至與栽培瓶瓶口上緣平齊的壓菌種工序。本發明通過在接種工序之后增加一壓菌種工序,使得周邊原先較薄的菌種層變厚,這降低了在后續的搔菌工序時污染產生的風險,同時經過壓菌種工序后,菌種基本保持在與栽培瓶瓶口上緣平齊的位置,解決了因菌種高出栽培瓶的瓶口而造成的瓶蓋加蓋不牢固而脫落的問題。另外,菌種被壓以后,菌種與培養料的接觸面積增加,這加快了發菌的速度,縮短了食用菌的栽培周期。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026895SQ20111038921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30日
發明者張碩, 程繼紅 申請人: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