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旱田農藝集水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生產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東北雨養農業區年降雨量為200_950mm,不同地區降雨量差異很大,東部地區山區和半山區濕潤區降雨量為650-950mm,中部半濕潤區降雨量為450_650mm,西部半干旱區降雨量為200-350mm。雨養農業區降雨多為陣雨,多數集中在6月中旬-8月中旬,陣性降雨造成水流失比較嚴重,而春秋兩季降水少,這樣春旱現象時有發生。如何解決春旱問題就成了一大難題,如果能把有效降水蓄集起來,就能做到夏雨秋用,秋雨春用,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做到節水栽培。現有的農田集水和作物節水栽培方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大型工程集水,興修水利工程,如水庫等。由于大型工程節水耗資多,農田用水還需通過灌溉的方式補給,這種方式費工、費時、成本高。而且農田灌溉后土壤溫度低,造成作物生長發育慢。節水栽培技術多為生物節水和機械化抗旱耕作栽培技術。生物節水技術主要通過種植抗旱作物或者培育抗旱品種實現節水栽培,這種技術使作物生長發育受到限制,難以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旱田農藝集水方法。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是,在壟作條件下,在壟溝處筑有土隔,土隔高度與壟臺相當,土隔寬度為0. 3-0. 7米,同一壟間相鄰的土隔間距為10-100米,土隔與壟臺垂直。為了提高使用效果,不同壟間土隔位置相互錯開。為了使集水效果更好,同一壟間相鄰的土隔間距為30-60米。同一壟間相鄰的土隔的最佳間距為50米。東北雨養農業區,種植的作物多以玉米和大豆為主。玉米和高粱田應用該集水方法一般在拔節前結合追肥同時進行,大豆田一般在開花前進行。第二年,在倒壟種的壟溝采用同樣打土隔子的方法,如此年際間反復進行。本發明方法通過土隔子將自然降水蓄積在農田里,解決雨養農業區春旱和降急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避免了水土流失,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創建耕層土壤水庫,做到夏雨秋用,秋雨春用,滿足作物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求。該方法簡單可靠,實用性強,用工少,成本低。經過試驗測試證明,應用本發明方法與常規方法的農田相比,作物全生育期 0-50cm耕層土壤含水率提高0. 5-3. 0個百分點,春季播種前0-50cm耕層土壤含水率提高 0. 5-3. 5個百分點,保苗率提高5% -10%。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是一種旱田農藝集水方法的創新,技術雖然簡單,但是科學實用,便于操作,用工少,實施此項技術當年就見成效。本方法的實施是在壟作條件下,時間在6月中旬-7月上旬,在每個壟的壟溝,按一定的壟長,間隔一定的壟數,采用人工或機械在壟溝打成土隔,土隔高度和壟臺等高為宜,采用機械或人工方法均可。玉米和高糧 田一般在拔節前結合追肥同時進行,或者在追肥后也可以,大豆田一般在開花前或開花初期進行。第二年, 在倒壟種的壟溝采用同樣打土隔子的方法,如此年際間反復進行旱田農藝集水技術。例1:玉米生產田測試地點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試驗地玉米田(地點公主嶺);試驗區面積60m2,三次重復時間①試驗年份 2008年-2010年②土壤水分測定時間第一次2009年4月15日第二次2010年9月28日;方法①旱田農藝集水技術實施方法,按每隔壟長30米,在壟溝打一土隔,土隔高度16厘米,人工操作。②土壤水分測定方法,人工用采土器采土,間隔IOcm深度為一個采樣點,共計分 10-20-30-40-50cm 5個深度采樣點,采用鋁盒烘干法。結果第一次(2009年4月15日)測定,實施旱田農藝集水方法的玉米生產田全生育期0-50cm深的土壤含水率23.6%,常規玉米生產田的土壤含水率21. 9 %,二者比較實施旱田農藝集水方法的高1. 5個百分點。第二次(2010年4月15)測定,和第一次測定相同區內的0-50cm深的土壤含水率, 實施實施旱田農藝集水技術的玉米生產田為23. 8 %,沒常規玉米生產田為21. 9 %,二者比較實施旱田農藝集水技術的高1.9個百分點,玉米保苗率提高9.5%。例2:大豆田測試地點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試驗地大豆田(地點公主嶺)試驗區面積40m2,三次重復時間①試驗年份 2008年-2010年②土壤水分測定時間第一次2009年4月15日第二次2010年9月28日;方法①旱田農藝集水實施方法,按每隔壟長50米,在壟溝打一土隔子,土隔子高度16厘米,人工操作。②土壤水分測定方法,人工用采土器采土,間隔IOcm深度為一個采樣點,共計分 10-20-30-40-50cm 5個深度采樣點,采用呂盒烘干法。結果第一次(2009年4月15日)測定,實施旱田農藝集水方法的大豆田全生育期0-50cm深的土壤含水率23.9%,常規玉米生產田的土壤含水率22.5%,二者比較采用新方法土壤含水率提高1. 4個百分點。第二次(2010年9月28)測定,和第一次測定相同區內的0-50cm深的土壤含水率, 實施此技術的大豆田為20.9%,常規大豆田為20.0%,二者比較實施旱田農藝節水技術的土壤含水率提高0. 9個百分點,大豆保苗率提高6. 9%。例3 丘陵漫崗地玉米生產田(地點公主嶺市朝陽坡鎮)
測試田塊面積120m2 ;時間2009-2010 年 測試方法與例1相同;結果(2010年4月20)測定,測定0-50cm深的土壤含水率,實施旱田農藝集水技術的玉米生產田為22. 6 %,沒常規玉米生產田為20. 3 %,二者比較實施旱田農藝集水技術的高2. 3個百分點,玉米保苗率提高9. 5%。本發明除了上述對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防止農田水土流失進行了創新和改進外,其他栽培技術,如選擇優良品種,確定適宜的播種期,種植密度,合理施肥,田間管理等技術措施都為現有的已知技術,這里不在敘述。本發明的實施條件可在平地、崗平地、崗地上實施。人工操作或機械施工,結合中耕追肥進行。本發明的實質是壟作的農田打土隔子蓄集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旱田農藝集水技術與其他栽培技術相結合,如選擇優良品種,確定適宜的播種期,種植密度,合理施肥等技術配套實施,高產高效。
權利要求
1.一種旱田農藝集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壟作條件下,在壟作條件下,在壟溝處筑有土隔,土隔高度與壟臺相當,土隔寬度為0. 3-0. 7米,同一壟間相鄰的土隔間距為10-100米,土隔與壟臺垂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旱田農藝集水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壟間土隔位置相互錯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旱田農藝集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壟間相鄰的土隔間距為30-60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旱田農藝集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壟間相鄰的土隔間距為50米。
全文摘要
一種旱田農藝集水方法,屬于農業生產技術領域,在壟作條件下,在壟溝處筑有土隔,土隔高度與壟臺相當,土隔寬度為0.3-0.7米,同一壟間相鄰的土隔間距為10-100米,土隔與壟臺垂直。本發明方法通過土隔子將自然降水蓄積在農田里,解決雨養農業區春旱和降急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避免了水土流失,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創建耕層土壤水庫,做到夏雨秋用,秋雨春用,滿足作物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求。該方法簡單可靠,實用性強,用工少,成本低。
文檔編號A01B79/02GK102282926SQ20111016686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1日
發明者叢琳, 馮艷春, 劉武仁, 張世忠, 李偉堂, 李瑞平, 楊立軍, 王立春, 羅洋, 鄭洪兵, 鄭金玉 申請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