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產動物誘食裝置及其在金烏賊育苗中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產動物誘食裝置,以及其在金烏賊規模化繁育和養殖過程中的應用,在養殖過程中利用本發明解決金烏賊活餌與冰鮮餌料轉化這一技術難題。
背景技術:
某些水產動物由于特殊的生理結構或生活習性,形成了 “動則為食”的習慣,這就造成了水產動物養殖成本高,受季節限制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水產動物的人工繁育或養殖。 近幾年在水產動物的食性轉化上采取了很多辦法,如水波蕩動餌料、以細繩搖動餌料、以網兜晃動等,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金烏賊(S^iaesculenta)屬軟體動物門(Mollusca)、頭足綱(Cephalopoda)、烏賊目(S印ioidea)、烏賊科(S印iidae)、烏賊屬(S印ia),俗稱烏魚、墨魚、烏子、針墨魚。烏賊漁業曾是我國傳統四大漁業之一,金烏賊是該漁業的主要種類。野生金烏賊的餌料主要以活餌為主。在本發明做出之前,養殖金烏賊的餌料投喂主要采用兩種方法(1)投喂的餌料均為活餌,系列為鹵蟲成體-糠蝦-活蝦、活蟹、活魚。 該法能夠保證金烏賊較高的成活率,但缺點是養殖成本過高,而且受季節限制,餌料來源很難保征,嚴重制約了金烏賊的推廣養殖。(2)苗種前期投喂活餌,活餌和冰鮮餌料混合投喂一段時間后,直接投喂冰鮮餌料。此法雖然養殖成本有所降低,但轉化時間較長,且只有極少數個體能夠完全攝食冰鮮餌料,造成苗種死亡率極高。目前還沒有關于金烏賊活餌與冰鮮餌料轉化誘食裝置的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原理利用水產動物的趨光原理,使誘食裝置中的熒光塑料吸收可見光后在黑暗環境中發出熒光,吸引水產動物靠近誘食裝置,調節水流和氣流使誘食裝置上冰鮮餌料不斷擺動,給水產動物形成活餌的錯覺,從而進行攝食。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簡便易行用于水產動物的誘食裝置,以使某些只攝食活餌的水產動物能夠攝食冰鮮餌料,便于規模化繁育或養殖。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通過使用本誘食裝置對90日齡后的金烏賊進行食性馴化,以完成從只攝食活餌到攝食冰鮮餌料的食性轉變。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水產動物誘食裝置,包括浮子、細繩、軟熒光塑料卡條1及軟熒光塑料卡條2,所述的浮子是具有一個系結耳環的塑料圓球;軟熒光塑料卡條1 中央具有至少2個縱向均勻排列的卡突;軟熒光塑料卡條2與軟熒光塑料卡條1材料相同、 大小相等,卡條2上具有與卡條1上的卡突緊密配合的卡孔,卡突和卡孔的緊密結合形成鎖扣,兩兩鎖扣間形成的空隙可以夾住餌料,卡突的大小和兩卡突間距可以根據餌料的大小設置,卡條1和卡條2相同位置具有大小相同的一小孔,細繩一端穿過卡條1和卡條2上的小孔系結,另一端穿過浮子上的系結耳環系結,組成誘食裝置。水產動物誘食裝置在金烏賊育苗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誘食裝置的制作、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燈光照射和應用;所述的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是把金烏賊幼苗的餌料放在卡條1的兩兩卡突之間, 扣上卡條2,細繩一端穿過兩卡條上的小孔系結,另一端與浮子上的系結耳環系結;所述的燈光照射是將所述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后放在白熾燈下照射10-30min,吸收并儲存各種可見光;所述的 應用是用誘食裝置對90日齡以上的金烏賊進行餌料馴化,馴化歷時 15-20d,即每天早晨8點將卡好冰鮮餌料并經燈光照射的誘食裝置放入水中,通過調節水流和氣流使誘食裝置擺動,投喂冰鮮餌料的量為金烏賊體重的l_2%,2h后再投喂活餌,投喂量為金烏賊體重的1-2%;下午4點再進行同樣的馴化;每天根據金烏賊的攝食情況對冰鮮餌和活餌適當增減,連續不斷馴化15-20d,此后完全投喂冰鮮餌料,每天投喂兩次,分別為上午8點和下午4點,每次投喂量為金烏賊體重的3-4% ;所述的誘食裝置在金烏賊育苗中的應用,誘食裝置的軟熒光塑料卡條優選熒光光照強度范圍為Ι-lOlux,即軟熒光塑料卡條中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的比例為 1:2-1:1。本發明與已有技術對比的有益效果1、此裝置設計簡單實用、成本低廉,可反復使用,具有重要的生產意義。2、此方法金烏賊餌料轉化時間短,90%以上的個體能夠完全攝食冰鮮餌料,餌料轉化成功率較高。3、此方法徹底解決了金烏賊活餌與冰鮮餌料轉化技術難題,提高了養殖成活率達到80%,降低了養殖成本20%左右,擴大了金烏賊增養殖空間,加快了養殖產業化進程
圖1 金烏賊在不同照度區的趨光率;圖2 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不同混配比例下的光照強度;圖3 浮子;圖4 卡條1 ;圖5 卡條2 ;圖6 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3-卡突;4-卡孔;5、5'-小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詳細敘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法,但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實施例1原理(1)根據金烏賊的趨光原理,確定金烏賊的適宜的照度范圍,從而確定聚丙烯(PP)加入夜光塑料母粒的數量。(2)水流和充氣造成裝置上冰鮮餌料的擺動形成的擬活餌原理。具體配置方式如下1、確定金烏賊的適宜的照度范圍試驗塑料水槽規格為240CmX40CmX 40cm,兩端為有機玻璃壁,除光源端側壁外, 其余內側均貼有黑色篩絹布,防止光線在箱內反射。光源采用100W的白熾燈,通過TDGC-3 調壓變壓器調節電源電壓以及人為調節光源的遠近而獲得不同的水平光梯度,光區的照度采用ST-80B數字式水下照度計測定。全部試驗中水族箱內的照度變幅為0.01-500LUX。全部試驗在暗室中進行。試驗設三組光照梯度,分別為0. 01-lluxU-101uxU0-5001uxo試驗時,隨機撈取金烏賊苗種30只,在水族箱中進行群體試驗。實驗前暗適應lh,照射時間為9min。待金烏賊分布穩定后計算各光區的分布數量。試驗設10個重復,計算趨光率。以趨光率(η)為指標表示不同光區金烏賊的趨光反應大小。n = n/NX100%式中n-某光區內金烏賊的分布數量(只);N-試驗金烏賊的總數(只)。 由圖1 在0. 01-llux, 1-lOlux、10_5001ux三組光照強度內的趨光率分別為36%、 55%和9%。因此金烏賊適宜的光照強度范圍為1-lOlux。2、確定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不同混配比例下的光照強度試驗設0. 1,0.2,0. 5、1、2,五組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混配重量比例,制成軟熒光塑料卡條,經白熾燈照射30min后,放入水中,測量熒光塑料卡條周圍2cm范圍內的光照強度。試驗在暗室水族箱中進行。光照強度采用ST-80B數字式水下照度計測定。由圖2,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混配比例為0. 1、0.2、0.5、1、2,時的光照強度為 0. 051ux、0. 81ux、l. 81ux、6. 21ux 和 15. 81ux。由于金烏賊適宜的光照強度范圍為Ι-lOlux,所以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混配適宜比例為0. 5 1。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步驟誘食裝置的制作、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燈光照射、應用。1、誘食裝置制作誘食裝置包括浮子、細繩、卡條1和卡條2 ;所述的浮子,直徑為5cm球形塑料,具有一個系結的耳環(圖3);所述的細繩為尼龍繩,長為20cm,并具有很好的柔韌度。所述的卡條1,寬為0. 5cm、長為40cm、厚為0. Icm的軟熒光塑料制成,軟熒光塑料卡條中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的比例為1 2 (即聚丙烯夜光塑料母粒=1 2),卡條1 上方具有直徑為Imm的孔5,用于連接細繩。卡條1中央具有縱向均勻排列的10個卡突3, 卡突間距3cm,卡突高0. 5cm、長0. 3cm,寬0. 3cm,如圖4 ;所述的卡條2,與卡條1同樣材料、同樣大小、配對使用的軟熒光塑料卡條2,卡條 2上方有與卡條1相同的位置同樣大小的小孔5',以使細繩穿過兩孔5、5'連接到浮子上的耳環;卡條2中央具縱向排列與卡條1上卡突3緊密配合的10個卡孔4,如圖5,卡孔長和寬略小于卡突的長和寬,以使其與卡突緊密配合,卡突與卡孔結合形成鎖扣,兩兩鎖扣之間形成空隙,可以夾住水產動物餌料(圖6)。2、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金烏賊適口的冰鮮魚塊夾放在卡條1的兩兩卡 突3之間, 扣上卡條2,細繩一端穿過兩卡條上的小孔5、5'系結,另一端與浮子上的耳環連接;3、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后,放在白熾燈下照射lOmin,吸收并儲存各種可見光4、應用2009年10月,我們在青島龍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餌料轉化誘導裝置對均重為50g左右的海捕金烏賊幼體進行了活餌與冰鮮餌料轉化實驗。海捕幼體經暫養一段時間后開始進行餌料轉化實驗。馴化過程歷時16d,馴化前期采用混合投喂,即每天早晨8點將事先卡好冰鮮黃花魚魚塊并經燈光照射的誘食裝置放入水中,靠裝置發出的熒光吸引金烏賊靠近,由于水流和氣流導致的裝置擺動,使金烏賊產生冰鮮餌料為活餌的錯覺而進行攝食,投喂冰鮮餌料的量為金烏賊體重的1 2%,池后再投喂活餌,投喂量為金烏賊體重的 1 2%。下午4點再進行同樣的馴化;馴化期間根據金烏賊每天的攝食情況適量增加冰鮮餌料的投喂量,減少活餌投喂量;馴化16d后開始完全投喂冰鮮餌料,每天投喂兩次,分別為上午8點和下午4點,每次投喂量為金烏賊體重的3 4%。實驗結果表明,馴化成功率為95%,該裝置成功的解塊了活餌與冰鮮餌料轉化技術難題。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步驟誘食裝置的制作、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燈光照射、應用。1、誘食裝置制作誘食裝置包括浮子、細繩、軟熒光塑料卡條1和軟熒光塑料卡條2 ;所述的浮子,直徑為8cm球形塑料,具有一個系結的耳環(圖3);所述的細繩為麻繩,長為30cm,并具有很好的柔韌度。所述的卡條1,寬為lcm,長為80cm、厚為0. 15的軟熒光塑料制成,軟熒光塑料卡條中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的比例為1 1,卡條1上方具有直徑為2mm的小孔5,用于連接細繩;卡條1中央具有縱向均勻排列的15個卡突3,卡突間距5cm,卡突高0. 8cm、長0. 4cm, 寬0. 5cm如圖4 ;所述的卡條2,與卡條1同樣材料、同樣大小、配對使用的軟熒光塑料卡條2,卡條 2上方與卡條1相同的位置具有同樣大小的小孔5',以使細繩穿過兩孔連接到浮子上的耳環;卡條2中央具有縱向排列與卡條1上卡突緊密配合的15個卡孔4,卡孔長和寬略小于卡突的長和寬,以使其與卡突緊密配合,卡突與卡孔結合形成鎖扣,兩兩鎖扣之間形成空隙,可以夾住水產動物餌料(圖5);2、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將金烏賊適口的鲅魚魚塊夾放在卡條1的兩兩卡突之間,扣上卡條2,細繩一端穿過兩卡條上的小孔系結,另一端與浮子上的耳環連接;3、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后放在白熾燈下照射30min,吸收并儲存各種可見光;4、應用2010年8月,我們在青島金沙灘水產開發有限公司進行了金烏賊規模化苗種繁育生產實驗。采用餌料轉化誘導裝置對90日齡的金烏賊幼體進行了活餌與冰鮮餌料轉化實驗。馴化早期活餌與冰鮮餌料混合投喂。即每天早晨8點先放入制作好的誘食裝置,將步驟3燈光照射后的誘食裝置放入水中,靠裝置發出的熒光吸引金烏賊靠近,由于水流和充氣導致的裝置擺動,使金烏賊產生冰鮮餌料為活餌的錯覺而進行攝食,投喂冰鮮餌料的量為金烏賊體重的1 2% ;池后再投喂活餌,投喂量為金烏賊體重的1 2% ;下午4點再進行同樣的馴化。每天根據金烏賊的攝食情況,適量增加冰鮮餌料的投喂量,減少活餌投喂量;馴化時間歷時18d,此后開始完全投喂冰鮮餌料,每天投喂兩次,分別為上午8點和下午 4點,每次投喂量為金烏賊體重的3 4%。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此裝置馴化18天,即可完成金烏賊活餌與冰鮮餌料的轉換過程,馴化成功率為90%,顯著提高了餌料轉化成功率。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以上實施方式,凡是通過卡突與卡孔結合,夾住水產動物餌料,利用熒光和水流或氣流沖擊模擬活餌的誘食裝置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卡突和卡孔的形狀也不限于實施例中的正方形柱體和正方形、長方形柱體和長方形,也可以其他常見的形狀,卡孔與之緊密配合。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產動物誘食裝置,包括浮子、細繩、軟熒光塑料卡條(1)及軟熒光塑料卡條 (2),所述的浮子是具有一個系結耳環的塑料圓球;軟熒光塑料卡條中央具有至少2個縱向均勻排列的卡突(3);軟熒光塑料卡條(2)與軟熒光塑料卡條(1)材料相同,大小相等,卡條(2)上具有與卡條(1)上的卡突(3)緊密配合的卡孔(4),卡突(3)和卡孔(4)的緊密結合形成鎖扣,兩兩鎖扣間形成的空隙可以夾住水產動物餌料,卡突(3)的大小和兩卡突(3) 間距可以根據餌料的大小設置,卡條(1)和卡條(2)相同位置具有大小相同的一小孔(5, 5'),細繩一端穿過卡條(1)和卡條(2)上的小孔(5,5')系結,另一端穿過浮子上的系結耳環系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誘食裝置在金烏賊育苗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誘食裝置的制作、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燈光照射和應用;所述的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是把金烏賊幼苗的餌料放在卡條(1)的兩兩卡突之間,扣上卡條(2),細繩一端穿過兩卡條上的小孔(5,5')系結,另一端與浮子上的耳環系結;所述的燈光照射是將誘食裝置與餌料結合后放在白熾燈下照射10-30min,吸收并儲存各種可見光;所述的應用是用誘食裝置對90日齡以上的金烏賊進行餌料馴化,馴化歷時15-20d,即每天早晨8點將卡好冰鮮餌料并經燈光照射的誘食裝置放入水中,通過調節水流和氣流使誘食裝置擺動,投喂冰鮮餌料的量為金烏賊體重的l_2%,2h再投喂活餌,投喂量為金烏賊體重的1-2%;下午4點再進行同樣的馴化;每天根據金烏賊的攝食情況對冰鮮餌和活餌適當增減,連續不斷馴化15-20d,此后完全投喂冰鮮餌料,每天投喂兩次,分別為上午8點和下午4點,每次投喂量為金烏賊體重的3-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誘食裝置在金烏賊育苗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誘食裝置的熒光軟塑料卡條熒光光照強度范圍為Ι-lOlux,即軟熒光塑料卡條中聚丙烯與夜光塑料母粒的重量比例為1:2-1:1。
全文摘要
一種水產動物誘食裝置,包括浮子、細繩、軟熒光塑料卡條1及軟熒光塑料卡條2,所述的浮子是具有一個系結耳環的塑料圓球;軟熒光塑料卡條1中央具有至少2個縱向均勻排列的卡突;軟熒光塑料卡條2與軟熒光塑料卡條1材料相同,大小相等,卡條2中央具有縱向排列與卡條1上的卡突緊密配合的卡孔,卡突和卡孔緊密結合形成鎖扣,兩兩鎖扣間形成的空隙可以夾住餌料,卡條1和卡條2相同位置具有大小相同的一小孔,細繩一端穿過卡條1和卡條2上的小孔系結,另一端穿過浮子上的系結耳環打結,本發明的誘食裝置可以幫助90日齡的金烏賊完成從活餌到冰鮮餌料的轉化,歷時15-20d,步驟包括誘食裝置組裝、燈光照射、應用,誘食轉化成功率達90%。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283146SQ20111016380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7日
發明者劉長琳, 孫建明, 莊志猛, 張小忠, 王曉華, 陳四清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