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玉米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玉米在中國的播種面積很大、分布很廣,是旱地糧食作物中面積和產量潛力最大的作物,也是中國北方和西南山區及其它旱谷地區人民的主要糧食之一。除食用外,玉米也被廣泛應用于飼料、工業原料領域,如生產牲畜飼料、造紙、釀造燒酒、生產工業酒精等。由于玉米具有多方面突出的優勢,其需求量呈增加態勢,是我國重要農作物之一。相同地,大豆也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 其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和加工原料于一身,加工鏈條最長。大豆含有很高的蛋白質、 脂肪,以及多種礦質營養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質,因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再加上其根瘤固氮作用,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世界上大豆需求量和進口量最大的國家。2009年我國大豆進口達4255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74. 5%。據預測,2015年前后,我國大豆最大種植面積將達到19500萬畝,最大生產能力3000萬噸左右,而國內大豆總需求量在MOO萬噸以上, 大豆供求缺口仍將為2500萬噸左右。因此大力發展大豆種植業,提高原料大豆自給率是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在我國西南、西北地區,存在一種玉米和大豆間套作種植模式,能夠充分發揮了兩種作物之間的種間互惠,通過高大作物玉米與矮小作物大豆之間的時間、空間格局合理搭配,實現光、熱、水、肥資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產量。玉米與大豆間套作模式在這些地區的廣泛采用,對于緩解我國對玉米、大豆的緊迫需求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玉米-大豆間套作種植方式中,存在以下多種田間布局不合理的情況1、兩種作物隨意混作,間隔不清,造成兩種作物互相抑制,結果兩作物產量均不高; 2、犧牲某一作物而保證另一作物種植面積,比如增玉米減大豆、增大豆減玉米,只獲得一季作物高產;3、單個作物群體內排布過密或過稀,未能充分利用資源獲得高產;4、選擇的作物品種類型不宜與另一作物搭配,抑制了另一作物獲得高產;5、布局結構不利于小型機械田間操作,限制了農業勞動效率的提高;6、隨意混作不利于秸稈就地還田,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上述生產問題的存在,使得玉米-大豆間套作種植方式未能實現兩種作物同時高產,甚至造成作物產量急劇下降,沒有發揮間套作種植模式高效利用資源的優勢。因此,提供一種合理的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對于同時使玉米和大豆高產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通過該方法合理的布局玉米和大豆,同時使兩種作物高產。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采用玉米種植帶和大豆種植帶交替方式, 玉米先于大豆種植,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帶內玉米之間的行距為46-50cm,兩玉米帶之間預留寬度為150-15km的空帶,用于種植大豆帶,大豆以種植2-3行為一帶,帶內大豆之間的行距為32-Mcm,相鄰的玉米和大豆間距為45-53cm。從作物生態適應性考慮,兩種作物在同一地塊上種植,應在光照、溫度、水分、土壤、肥力等方面互補,科學合理種植,才能得到較好的收益。大豆是C3作物,光飽和點低,光合效率較C4作物低,適應的溫度范圍較廣,是直根系,有主跟和側根之分;玉米是C4作物,光飽和點高,光合效率高,二氧化碳補償點低,水分利用率高,且玉米是須根系,能夠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大豆和玉米都適應PH值為6. 2-6. 9的粘性土壤類型;玉米屬耐肥類型,大豆是豆科作物,有固氮功能,能把空氣中的游離氮素吸收利用,每公頃大豆根瘤殘留氮素相當于尿素120-150kg,可以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肥力。因此,玉米和大豆種植在同一地塊上,只要進行合理的帶狀分布,行比配置,充分發揮兩種作物之間的種間互惠,就能使兩種作物同時高產。針對現有間套作種植模式中的布局問題,要想實現兩種作物同時高產,首要環節是需要降低兩種作物之間的抑制競爭關系。本發明在優化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方法時,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大豆以種植2-3行為一帶,玉米種植帶和大豆種植帶相互交替, 實現田間種植區域劃分,從而達到區分玉米、大豆,降低抑制競爭關系的目的。同時,玉米與大豆的間距決定著作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此處是兩種作物邊行爭奪養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玉米與大豆之間的間距過小,玉米對大豆的抑制作用突出,不利于大豆高產;間距過大又會造成用地浪費,更不利于玉米、大豆同時高產。因此,本發明進行合理搭配,確定相鄰玉米和大豆的間距為45-53cm。各種植帶內作物的行數、行距、株距,是作物空間配置的基本要素,決定了作物的密度,田間布局的空間均勻性,影響著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形成。為避免同種作物之間相互競爭,本發明根據大豆、玉米的生長特性,確定大豆種植帶內大豆之間的行距為32-Mcm,玉米種植帶內玉米之間的行距為46-50cm。按照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玉米種植帶種植2行玉米,幅寬為46-50cm ;大豆種植帶種植2-3行大豆,幅寬為44_6km。為實現玉米、大豆雙高產,作為優選,本發明通過縮小穴距的方法,適當提高全田作物密度,保證兩種作物都具備獲得高產所需的植株數量。其中,玉米株距為16-22cm,保證密度在3500-4500株/畝。在大豆種植帶內種植2行時,大豆株距為8-12cm ;種植3行時, 大豆株距為12-16cm,保證密度在6500-8500株/畝。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于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種,玉米品種為株型緊湊且株高在200-250cm的品種;大豆于同年6月上旬至中旬播種,大豆品種為抗倒伏且不牽藤的品種。農作物在同一地塊上搭配種植,能充分利用土地、氣候等條件,達到增產、高效種植的目的。在農業耗費上,根據物種間相生相克的原理進行合理搭配和種植,還可以有效減少一方或雙方病蟲害發作的幾率,不只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產品的耗費,促進農產品增產、提質、增收,同時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本發明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與對照種植方法的試驗結果顯示,采用本發明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的玉米、大豆能夠同時實現高產,總產值高于其他種植方法的總產值。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所述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合理布局玉米和大豆,充分發揮兩種作物之間的種間互惠,同時使玉米和大豆高產,能夠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
圖1所示為本發明所述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示意圖。圖中所示為玉米帶種植2行玉米搭配大豆種植帶種植2行大豆;其中, 表示玉米,〇表示大豆;A表示玉米種植帶幅寬;B表示預留的空帶寬度;C表示大豆種植帶幅寬;D表示大豆帶內的行距;E表示大豆株距;F表示大豆與玉米的間距;G表示玉米帶內的行距;H表示玉米株距;圖2所示為本發明所述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示意圖。圖中所示為玉米帶種植2行玉米搭配大豆種植帶種植3行大豆;其中, 表示玉米,〇表示大豆;A表示玉米種植帶幅寬;B表示預留的空帶寬度;C表示大豆種植帶幅寬;D表示大豆帶內的行距;E表示大豆株距;F表示大豆與玉米的間距;G表示玉米帶內的行距;H表示玉米株距。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借鑒本文內容,適當改進工藝參數實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類似的替換和改動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被視為包括在本發明。本發明的方法已經通過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相關人員明顯能在不脫離本發明內容、精神和范圍內對本文所述的方法和應用進行改動或適當變更與組合,來實現和應用本發明技術。依照本發明,采用玉米種植帶和大豆種植帶交替方式,玉米先于大豆種植,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帶內玉米之間的行距為46-50cm,兩玉米帶之間預留寬度為150-lMcm的空帶,用于種植大豆帶,大豆以種植2-3行為一帶,帶內大豆之間的行距為32-Mcm,相鄰的玉米和大豆間距為45-53cm。玉米選擇株高220-250cm,株型緊湊品種,如成單14、川單418、臨奧4號等(以上品種均為市售大面積生產用品種);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玉米種植帶的幅寬控制在 46-50cm,行內平均株距16-22cm。大豆選擇株高90-110cm,間套作時抗倒伏,不牽藤品種,如南豆12 (四川省南充市農科院選育提供)、貢選1號(四川省自貢市農科所選育提供);大豆以種植2-3行大豆為一帶,大豆種植帶的幅寬控制在44-6km ;種植2行時大豆之間的行距為44cm,行內平均株距8-12cm ;種植3行時大豆之間的行距為32cm,行內平均株距12-16cm。播種前先用旋耕機整地,應達到平、細、均的要求,大豆免耕直播,要求地面平整、干凈。其余栽培方法包括精選土地選擇交通便利、土地平整、面積大而規則(1畝以上)、光照和水源條件較好的土地,改制規范。適時播種玉米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每畝按超出預計株數的30%育肥團,苗床加適量人畜糞水和土雜肥,另加過磷酸鈣、尿素各2kg左右調勻搓團,撒適量大抄殺防地蠶。大豆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根據當地氣象預報在雨前或雨后及時搶墑播種。播種可采用小型播種機直播,機播時要求機具行走直,速度適中,盡量做到播種均勻。
合理施肥玉米結合翻耕每畝施土雜肥1000kg,移栽前每畝用百事達生物有機肥 50公斤,預留行中間開溝撒施,另每畝配施30kg磷肥和5kg尿素。4月中旬施苗肥,每畝視苗情用尿素4-6kg兌60擔清糞水,5月20左右施攻苞肥,畝用碳酸氫銨50kg兌清糞水60 擔。大豆底肥畝施過磷酸鈣35kg、硫酸鉀IOkg ;追肥于玉米收后畝施尿素^g。病蟲防治玉米苗期用3%辛硫磷顆粒劑撒施或丟窩防治地下害蟲;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顆粒劑或殺蟲雙大粒劑在心葉內撒入1小把防治玉米螟;后期用井R霉素噴稈或人工剝去病葉防治蝸牛、紋枯病。大豆苗期重點防治豆稈黑潛蠅,出苗后7天、15天、21 天施藥預防,或在黑潛蠅發生期用藥防治,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分枝期及時防治根腐病,每畝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IOOg兌水 50kg莖葉噴霧;全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蟲、紅蜘蛛,每畝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30 g或 2. 5%來福靈乳油15-20mL兌水50kg稀釋噴霧。及時收獲玉米在臘熟期按壓下部葉片,保留棒三葉;黃熟期搶收果穗,及時砍倒玉米秸稈原地覆蓋。大豆收獲期以黃熟到完熟期為宜,收后掛曬晾干后脫粒。本發明通過計算玉米、大豆每畝總產值來評價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方法的實施效果。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實施例1試驗地點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實施組I 大豆和玉米按兩者種植帶交替方式種植,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帶內玉米之間的行距50cm,株距16cm,密度4500株/畝;兩帶玉米之間預留寬度為150cm的空帶;大豆種植于預留空帶內,玉米和大豆之間的間距為53cm ;大豆以種植2行為一帶,帶內大豆之間的行距44cm,株距12cm,密度6500株/畝;玉米品種為川單418,該品種為半緊湊型品種,株高230-M8cm ;大豆品種為貢選1號,該品種為抗倒伏品種,株高98-115cm。實施組II 大豆和玉米按兩者種植帶交替方式種植,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帶內玉米之間的行距46cm,株距16cm,密度4500株/畝;兩帶玉米之間預留寬度為15km的空帶;大豆種植于預留空帶內,玉米和大豆之間的間距為45cm;大豆以種植3行為一帶,帶內大豆之間的行距32cm,株距16cm,密度6500株/畝;玉米、大豆品種與實施組I相同。對照組大豆和玉米按兩者種植帶交替方式種植,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帶內玉米之間的行距46cm,株距16cm,密度4500株/畝;兩帶玉米之間預留寬度為IMcm的空帶; 大豆種植于預留空帶內,玉米和大豆之間的間距為39. 5cm ;大豆以種植4行為一帶,帶內大豆之間的行距25cm,株距20cm,密度6500株/畝。玉米、大豆品種與實施組I相同。具體試驗結果見表1。表1實施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方法的效益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玉米種植帶和大豆種植帶交替方式,玉米先于大豆種植,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帶內玉米之間的行距為46-50cm,兩玉米帶之間預留寬度為150-15km的空帶,用于種植大豆帶,大豆以種植2-3行為一帶,帶內大豆之間的行距為32-Mcm,相鄰的玉米和大豆間距為45-53c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的株距為8-16c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的株距為16-22c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種植帶的幅寬為 44-64c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種植帶的幅寬為 46_50cmo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于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于每年6月上旬至中旬播種。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品種為株型緊湊且株高在200-250cm的品種。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品種為抗倒伏且不牽藤的品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方法。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采用玉米種植帶和大豆種植帶交替方式,玉米先于大豆種植,玉米以種植2行為一帶,帶內玉米之間的行距為46-50cm,兩玉米帶之間預留寬度為150-154cm的空帶,用于種植大豆帶,大豆以種植2-3行為一帶,帶內大豆之間的行距為32-44cm,相鄰的玉米和大豆間距為45-53cm。本發明所述帶狀復合種植方法合理布局玉米和大豆,充分發揮兩種作物之間的種間互惠,同時使玉米和大豆高產,能夠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197758SQ20111014637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日
發明者張正翼, 楊文鈺, 王竹, 雍太文, 龔萬灼 申請人: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