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豆芽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豆芽機。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生產豆芽的方法一般是人工方法用發芽槽(罐),眾所周知,生產豆芽 要求天天用清水沖洗,沖洗過豆芽的水白白跑掉,這樣不但費時費力,浪費水源,而且,不便 于規模化生產,因為它外觀不美,更適用于家庭化生產。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種自動豆芽機,它美觀,自動 化程度高,避免了人工反復搬動,它省工省力,經沖洗過豆芽的水方便的收集再用,從而節 約水源,它不僅適用于家庭化生產,而且,更適用于工廠化生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動豆芽機,包括發芽槽,所述的發 芽槽上部插接分水槽,在分水槽上部設置上水槽,發芽槽下部插接下水槽,所述的分水槽底 部均布的水孔,分水槽中設置杠桿機構,所述的杠桿機構的杠桿設置在平衡軸之上,平衡軸 水平放置在分水槽內其兩端并與分水槽的側幫固定;杠桿的兩端分別固接集水槽和配重, 所述的上水槽下部的落水管與集水槽上下相接,所述的發芽槽的底部均布通水孔。所述的集水槽為三角斗形槽,在三角斗形槽的上部設置定位鈕。本實用新型它美觀,自動化程度高,避免了人工反復搬動,它省工省力,經沖洗過 豆芽的水方便的收集再用,從而節約水源,它不僅適用于家庭化生產,而且,更適用于工廠 化生產。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設置水循環利用裝置的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自動豆芽機,如圖1所示,它包括發芽槽3,所述的發芽槽3上部插接分水槽 2,在分水槽2上部設置上水槽1,發芽槽3下部插接下水槽5,所述的分水槽2底部均布的 水孔201,分水槽2中設置杠桿機構4,所述的杠桿機構的杠桿4設置在平衡軸402之上,平 衡軸402水平放置在分水槽2內,且其兩端并與分水槽2側幫固接;杠桿4兩端分別固接集 水槽403和配重401 ;所述的上水槽1下部的落水管101與集水槽403上下相接,所述的發 芽槽3的底部均布通水孔301。所述的集水槽403為三角斗形槽,在三角斗形槽的上部設置定位鈕202。使用情況[0013]首先,將泡發好的豆子,均勻放置在發芽槽3內,在上水槽1內放入清水即可。這 樣,上水槽1的清水通過小的落水管101流入集水槽403內,當集水槽403的清水重量超過 配重401的重量后,集水槽403在杠桿作用下向下翻轉,清水掉入分水槽2中,經分水槽2 底部均布的水孔201均勻撒向發芽槽3內泡發好的豆子上,這樣泡發好的豆子得到清水后, 不斷生長,直到成長所需要的豆芽為至。將分水槽2及上水槽1拿掉,將豆芽取出即可。它適于家底化生發豆芽。它美觀,自動化程度高,避免了人工反復搬動,它省工省 力,經沖洗過豆芽的水方便的收集再用,從而節約水源。實施例2設置水循環利用裝置的自動豆芽機,如圖2所示,其結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 同之處在于所述的下水槽5底部設置帶閥的污水口 501,水槽5通過連管502與集水槽 6連通,水泵7設置在集水槽6下部,吸水管701 —端連通水泵7出水口,另一端設置噴頭 7012,噴頭7012設置在上水槽1上部。吸水管701設置節門7011。本實施例2自動化程度高,避免了人工反復搬動,它省工省力,經沖洗過豆芽的水 方便的收集再用,從而節約水源。適于大型工廠化生發豆芽。
權利要求一種自動豆芽機,包括發芽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芽槽(3)上部插接分水槽(2),在分水槽(2)上部設置上水槽(1),發芽槽(3)下部插接下水槽(5),所述的分水槽(2)底部均布的水孔(201),分水槽(2)中設置杠桿機構,所述的杠桿機構的杠桿(4)設置在平衡軸(402)之上,平衡軸(402)水平放置在分水槽(2)內其兩端并與分水槽(2)的側幫固定;杠桿(4)的兩端分別固接集水槽(403)和配重(401),所述的上水槽(1)下部的落水管(101)與集水槽(403)上下相接,所述的發芽槽(3)的底部均布通水孔(30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豆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槽(403)為三角斗形槽, 在三角斗形槽的上部設置定位鈕(202)。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豆芽機,包括發芽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芽槽上部插接分水槽,在分水槽上部設置上水槽,發芽槽下部插接下水槽,所述的分水槽底部均布的水孔,分水槽中設置杠桿機構,所述的杠桿機構的杠桿設置在平衡軸之上,平衡軸水平放置在分水槽內其兩端并與分水槽的側幫固定;杠桿的兩端分別固接集水槽和配重,所述的上水槽下部的落水管與集水槽上下相接,所述的發芽槽的底部均布通水孔。本實用新型美觀,自動化程度高,避免了人工反復搬動,它省工省力,經沖洗過豆芽的水方便的收集再用,從而節約水源,它不僅適用于家庭化生產,而且,更適用于工廠化生產。
文檔編號A01G31/06GK201617070SQ201020121388
公開日2010年11月3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日
發明者楊維軍 申請人:楊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