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桿式曳力機構,特別涉及對雙軸承繞線輪的卷筒向線放出方向的 旋轉進行制動的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
背景技術:
在雙軸承繞線輪中裝配有曳力機構,該曳力機構用于對卷筒向線放出方向的旋轉 進行制動從而防止因急劇的強力拉動而導致釣線被切斷。在雙軸承繞線輪中,公知有在卷 筒軸的周圍配置有曳力機構的桿式曳力式的雙軸承繞線輪(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桿式 曳力機構包括以擺動自如的方式裝配于卷筒軸周圍的曳力桿;安裝在卷筒的右側(繞線 輪主體的曳力桿裝配側)的外側面并被固定的摩擦盤;曳力盤,以與摩擦盤能夠接觸地對 置的方式配置在繞線輪主體的右側內部、并且以不能在軸向上移動而且不能夠向卷筒的線 放出方向旋轉的方式裝配于卷筒軸;以及移動機構,該移動機構用于使卷筒軸沿左右方向 往復移動,以使得曳力盤對應于曳力桿的擺動而相對于摩擦盤接觸和分離。另外,這樣在卷 筒的右側外側面固定有摩擦盤的機構能夠使卷筒的左側的繞線輪主體緊湊,因此多用于需 要手掌握住(palming)的小型繞線輪和中型繞線輪。這樣的移動機構包括牽拉機構,其對應于曳力桿向順時針方向的擺動(曳力啟 動)而向右側(繞線輪主體的曳力桿裝配側)牽拉卷筒軸,從而使安裝于卷筒的摩擦盤向 與曳力盤接觸的方向移動;以及第二彈簧部件,其對應于曳力桿向逆時針方向的擺動(無 曳力)而通過作用力使卷筒軸向左側移動。這樣的第二彈簧部件配置成對配置在卷筒的右 側內周面與卷筒軸的外周面之間的第二軸承的內圈向左側按壓,第二軸承的內圈與卷筒軸 的一端側階差部(右側階差部)相接觸,從而卷筒軸被向左側按壓而移動。另外,在卷筒的左側內周面與卷筒軸的外周面之間配置有第一軸承,在第一軸承 的左側內圈配置有對第一軸承和卷筒向右側方向施力的第一彈簧部件。第一軸承的右側內 圈配置成能夠與卷筒軸的另一端側階差部(左側階差部)接觸,當卷筒軸向左側移動時,第 一軸承向左側移動,第一彈簧部件被壓縮。卷筒經通過墊圈定位于卷筒軸的第一軸承與卷 筒軸一體地沿左右方向移動。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246794號公報在所述現有的桿式曳力機構中,當使曳力桿向逆時針方向擺動時(當成為無曳力 狀態時),第二彈簧部件經第二軸承的內圈使得卷筒軸被向左側按壓而移動。當卷筒軸向左 側移動時,卷筒軸的另一端側階差部向左側按壓第一軸承的內圈,第一軸承向左側移動,第 一彈簧部件被壓縮。此時,雖然在卷筒本身并不作用推力,但是有時會在卷筒與卷筒軸之間 產生軸向的晃動。當這樣在卷筒與卷筒軸之間產生軸向的晃動時,曳力的初始設定位置偏 移,曳力不穩定,并且卷筒在拋投的中途會移動,由此可能會阻礙卷筒的自由旋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在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中,在不使卷筒的自由旋轉
3惡化的情況下使曳力的初始設定穩定。技術方案1的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對雙軸承繞線輪的卷筒的向線放出 方向的旋轉進行制動,包括曳力操作部件、第一制動部件、第二制動部件以及移動機構。曳 力操作部件為桿狀部件,其以繞作為卷筒的旋轉軸的卷筒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裝配于繞線輪 主體的外側。第一制動部件配置在繞線輪主體的裝配曳力操作部件的一側的內部,并且安 裝于卷筒的外側面并被固定。第二制動部件配置在繞線輪主體的裝配曳力操作部件的一側 的內部,并且與第一制動部件以能夠接觸的方式對置,該第二制動部件以不能沿軸向移動 而且不能向卷筒的線放出方向旋轉的方式裝配于卷筒軸。移動結構對應于曳力操作部件的 擺動而使卷筒軸沿軸向往復移動,以使第二制動部件與第一制動部件接觸和分離。卷筒包 括兩側部開口的貫通孔,卷筒軸貫通該貫通孔的內周部;第一收納凹部,其形成于貫通孔 的不安裝第一制動部件的一側的第一開口部,并且直徑大于第一開口部,該第一收納凹部 收納支承卷筒軸的第一軸承;以及第二收納凹部,其形成于貫通孔的安裝第一制動部件的 一側的第二開口部,并且直徑大于第二開口部,該第二收納凹部收納支承卷筒軸的第二軸 承。移動機構具有第二施力部件,該第二施力部件按壓第二軸承的內周部,以使第二軸承的 外周部始終與第二收納凹部接觸的方式施力。在該桿式曳力機構中,具有第二施力部件,該第二施力部件按壓第二軸承的內周 部,以使第二軸承的外周部始終與卷筒的第二收納凹部接觸的方式施力。這里,當使曳力操 作部件向成為無曳力的方向擺動時,借助于第二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經第二軸承使卷筒向 左側移動。當卷筒向左側移動時,收納在卷筒的第一收納凹部中的第一軸承配置成與第一 收納凹部緊密接觸,因此能夠抑制卷筒的軸向晃動,因此,能夠抑制卷筒與卷筒軸之間的軸 向晃動。這里,在無曳力的狀態時,能夠抑制卷筒與卷筒軸之間的軸向晃動,因此曳力的初 始位置(預設位置)確定,由此能夠提供穩定的曳力,并且在無曳力的狀態時,能夠抑制卷 筒的軸向晃動,因此,卷筒不會在拋投的中途移動,不會使卷筒的自由旋轉惡化。技術方案2的桿式曳力機構,在技術方案1的桿式曳力機構中,移動機構具有第一 施力部件,該第一施力部件按壓第一軸承的內周部,以使第一軸承的外周部始終與第一收 納凹部接觸的方式施力。在該情況下,第一施力部件對第一軸承以使其始終與第一收納凹 部接觸的方式進行按壓,因此能夠抑制卷筒的軸向晃動。另外,這里,由于第一施力部件對第一軸承以使其始終與第一收納凹部接觸的方 式進行按壓,因此能夠抑制第一軸承和第一施力部件的軸向晃動。另外,這里,由于在第一 軸承上始終作用有軸向的按壓力,因此,曳力有效地作用于卷筒軸,從而能夠實現卷筒的高 拋投性能。技術方案3的桿式曳力機構,在技術方案2的桿式曳力機構中,第一施力部件為碟 形彈簧。在該情況下,通過使用碟形彈簧來作為第一施力部件,能夠以簡單的構成獲得強大 的作用力。技術方案4的桿式曳力機構,在技術方案1的桿式曳力機構中,第二施力部件為螺 旋彈簧。在該情況下,通過使用螺旋彈簧來作為第二施力部件,能夠以低廉的構成獲得作用 力。技術方案5的桿式曳力機構,在技術方案1的桿式曳力機構中,第一軸承和第二軸 承具有內周部支承卷筒軸的內圈;外周部支承于第一收納凹部和第二收納凹部的外圈;以及配置在內圈和外圈之間的滾動體。在該情況下,通過使用例如用鋼球作為滾動體的滾 珠軸承,能夠將卷筒相對于卷筒軸的旋轉性能維持得很高。根據本發明,在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中,具有第二施力部件,該第二施力 部件按壓第二軸承的內周部,以使第二軸承的外周部始終與卷筒的第二收納凹部接觸的方 式施力,因此,能夠在不使卷筒的自由旋轉惡化的情況下使曳力的初始設定穩定。
圖1是采用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雙軸承繞線輪的立體圖。圖2是上述雙軸承繞線輪的剖視圖。圖3是上述雙軸承繞線輪的卷筒周邊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上述卷筒周邊的剖視圖。圖5是上述卷筒的軸承周邊的放大剖視圖。圖6是上述雙軸承繞線輪的防反轉機構周邊的分解立體圖。標號說明1 繞線輪主體2 卷筒軸2a 止轉銷3 卷筒3a 繞線體部3b:凸緣部3c 貫通孔3d 第一收納凹部3e:第二收納凹部3f:第一開口部3g:第二開口部3h 第一階差部3i 第二階差部4 手柄5 框架6 旋轉傳遞機構8 卷筒發音機構9 桿式曳力機構IOa:第一側板Ila:連接部lib:連接部lie:連接部lid:釣竿裝配部12a 第一蓋部件12b 第二蓋部件
92 銷部件93 墊圈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采用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雙軸承繞線輪是中型的桿式 曳力繞線輪。桿式曳力繞線輪包括筒狀的繞線輪主體1 ;以不能旋轉但是沿軸向移動自如 的方式裝配于繞線輪主體1的中心部的卷筒軸2 ;以旋轉自如但是不能沿軸向移動的方式 支承于卷筒軸2的卷筒3 ;以及配置在繞線輪主體1的側方的手柄4。另外,如圖2所示,桿 式曳力繞線輪在繞線輪主體1的內部具有將手柄4的旋轉傳遞到卷筒3的旋轉傳遞機構 6 ;對卷筒3的向線放出方向的旋轉進行制動的桿式曳力機構9 ;以及禁止曳力盤42向線放 出方向旋轉的防反轉機構70。如圖1所示,繞線輪主體1具有金屬制的框架5,該金屬制的框架5包括金屬制 成的左右一對碟狀的第一側板IOa以及第二側板IOb ;將第一側板IOa和第二側板IOb在 前后以及下部連接起來的連接部11a、連接部lib和連接部Ilc ;以及以覆蓋第一側板IOa 的外側的方式與第一側板IOa —體形成的第一蓋部件12a。如圖2所示,在第一蓋部件12a 的側部的右側上方形成有長孔12f,該長孔12f貫通第一蓋部件12a的側部并且外形形成為 大致長圓形。在框架5的連接部Ilc 一體形成有用于將桿式曳力繞線輪裝配于釣竿的釣竿裝配 部lid。第一側板10a、第二側板10b、連接部11a、連接部lib、連接部Ilc以及第一蓋部件 12a通過金屬的切削加工而一體成形。如圖1所示,繞線輪主體1具有覆蓋第二側板IOb的外側的金屬制的第二蓋部件 12b。另外,第一側板IOa和第二側板IOb具有能使卷筒3穿過的開口。在第一蓋部件12a 的內部形成有凸臺部12c,該凸臺部12c將卷筒軸2的左端支承成沿軸向移動自如但是不能 旋轉。如圖2所示,在第一蓋部件12a的內部設置有對應于卷筒3的旋轉而發音的卷筒發 音機構8。如圖2所示,卷筒發音機構8是能夠對應于卷筒3的旋轉而發音而且能夠切換到 能發音狀態和不能發音的發音解除狀態的機構。如圖2所示,卷筒發音機構8包括與卷筒 3聯動地旋轉的凹凸部件60;以在與凹凸部件60接觸分離的方向上移動自如的方式裝配的 操作部件61 ;擺動自如地裝配于操作部件61的發音部件62 ;對發音部件62向凹凸部件60 的方向施力的未圖示的施力部件;以及彈性部件制成的軸環部件65,該軸環部件65裝配于 第一蓋部件12a的長孔12f并用于將操作部件61定位于能發音位置或者發音解除位置。如圖1和圖2所示,在手柄4側的第二蓋部件12b上形成有向徑向和軸向的外側 突出的鼓出部12d。如圖2所示,在該鼓出部12d設置有旋轉傳遞機構6。在鼓出部12d的 下方向軸向外側突出地形成有用于支承手柄4的手柄軸20的支承筒部12e。如圖2所示,卷筒軸2由第一蓋部件12a的凸臺部12c和第二蓋部件12b支承成 沿軸向移動自如但是不能旋轉。在卷筒軸2的左端部裝配有沿著徑向貫通的止轉銷2a,在 第一蓋部件12a的凸臺部12c沿著徑向形成有與止轉銷2a卡合的未圖示的止轉狹縫。如圖2到圖4所示,卷筒軸2通過配置于外周面的第一軸承16a和第二軸承16b兩 者將卷筒3支承成旋轉自如。第一軸承16a被碟形彈簧方式的第一彈簧部件17a向軸向內
7側(圖2中為右側)施力,第二軸承16b被螺旋彈簧方式的第二彈簧部件17b向軸向內側 施力(圖2中為左側)施力。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彈簧部件17a是由對置的兩組(四 個)碟形彈簧構成的施力部件,第一彈簧部件17a的一端與裝配于卷筒軸2的第一墊圈17c 接觸,第一彈簧部件17a的另一端經第三墊圈17e與第一軸承16a的內圈接觸,第一彈簧部 件17a對第一軸承16a進行按壓使其始終與卷筒3的后述的第一收納凹部3d接觸。另外, 在第一軸承16a與卷筒3的第一收納凹部3d之間配置有裝配于卷筒軸2的第二墊圈17d。 如圖2到圖4所示,第二彈簧部件17b配置在第二軸承16b與第三軸承16c之間,并通過按 壓第二軸承16b的內圈而施力,以使第二軸承16b的外周部始終與卷筒3的后述的第二收 納凹部3e接觸。另外,第一彈簧部件17a和第二彈簧部件17b是構成后述的桿式曳力機構 9的移動機構43的部件。另外,第一軸承16a、第二軸承16b的軸向內側面的向內側的移動 被卷筒3和卷筒軸2所限制。由此,卷筒軸2和卷筒3能夠沿軸向一體地移動。卷筒軸2 通過桿式曳力機構9而沿軸向與卷筒3 —起移動。如圖2到圖4所示,卷筒3具有繞線體部3a和一體形成于繞線體部3a的兩端的 凸緣部3b。在右側的凸緣部3b的端面通過螺釘固定有構成桿式曳力機構9的摩擦盤41。 在繞線體部3a的內周部形成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3c,卷筒軸2貫穿插入貫通孔3c的內 部。如圖3和圖4所示,卷筒3具有第一收納凹部3d,其形成于貫通孔3c的不裝配 摩擦盤41的一側(圖4中左側)的第一開口部3f,并且直徑大于第一開口部3f,該第一收 納凹部3d收納支承卷筒軸2的第一軸承;以及第二收納凹部3e,其形成于貫通孔3c的裝 配摩擦盤41的一側(圖4中右側)的第二開口部3g,并且直徑大于第二開口部3g,該第二 收納凹部3e收納支承卷筒軸2的第二軸承16b。如圖4所示,第一收納凹部3d是直徑大于 貫通孔3c的第一開口部3f的凹部,并且配置成與第一軸承16a的外周面接觸并經第二墊 圈17d與第一軸承16a的圖4中右側面接觸,第一收納凹部3d具有將第一軸承16a的后述 的外圈16f向右側按壓而能夠與外圈16f接觸的第一階差部3h。如圖4和圖5所示,第二 收納凹部3e是直徑大于貫通孔3c的第二開口部3g并且配置成與第二軸承16b的外周面 和圖4中左側面接觸的凹部,第二收納凹部3e具有將第二軸承16b的后述的外圈16f向左 側按壓而能夠與外圈16f接觸的第二階差部3i。如圖5所示(僅示出了第二軸承16b,但 是第一軸承16a的結構與第二軸承16b的結構相同),第一軸承16a和第二軸承16b是滾 珠軸承,它們具有內周部支承卷筒軸2的內圈16e ;外周部分別支承于第一收納凹部3d和 第二收納凹部3e的外圈16f ;以及配置在內圈16e和外圈16f之間的由鋼球構成的滾動體 16g。如圖2所示,手柄4固定于與卷筒軸2平行地配置在卷筒軸2的下方的筒狀的手 柄軸20的突出端。手柄軸20旋轉自如地支承于繞線輪主體1。如圖2所示,旋轉傳遞機構6具有可進行高低兩速切換的變速機構。如圖2所示, 旋轉傳遞機構6包括旋轉自如地支承于手柄4的手柄軸20的高速卷繞用的第一主齒輪18 以及低速卷繞用的第二主齒輪19 ;在分別與第一主齒輪18和第二主齒輪19嚙合的狀態下 以旋轉自如的方式裝配于卷筒軸2的第一小齒輪21和第二小齒輪22 ;將第一主齒輪18和 第二主齒輪19中的任一方與手柄軸20結合起來以傳遞旋轉的卡合件23 ;配置在卡合件23 的圖2中左側并且經卡合件23和后述的第二壓縮彈簧24b對操作軸25向軸向外側(圖2 8中右側)施力的第一壓縮彈簧24a(操作軸施力部件的一例);配置在卡合件23的圖2中 右側并且對卡合件23向第二主齒輪19側施力的第二壓縮彈簧24b ;以及將卡合件23的位 置設定成與第一主齒輪18卡合的高速位置(在圖2中,用實線表示高速位置的卡合件23) 或者與第二主齒輪19卡合的低速位置(在圖2中,用雙點劃線表示低速位置的卡合件23) 的一方的操作軸25。如圖2所示,第一小齒輪21是例如非磁性的不銹鋼合金等具有耐腐蝕性的金屬制 成的筒狀部件。第一小齒輪21的右端在卷筒軸2的外側以旋轉自如的方式由裝配于鼓出 部12d的第四軸承16d支承。另外,第一小齒輪21的左端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卡合于桿 式曳力機構9的曳力盤42。第二小齒輪22是與第一小齒輪21同樣材質的筒狀部件,其左 端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卡合于曳力盤42。卡合件23以不能旋轉的方式配置在手柄軸20 的狹縫內。如圖2所示,操作軸25貫穿插入在手柄軸20的貫通孔20a中。操作軸25的圖 2中右側的端部向手柄4的軸向外側(圖2中右側)突出,能夠將操作軸25向圖2中左側 方向壓入。在這樣的構成的旋轉傳遞機構6中,當向圖2左側壓入操作軸25時,卡合件23配 置于第二主齒輪19,手柄4的旋轉經第二主齒輪19傳遞到第二小齒輪22,從而卷筒3低速 旋轉。另一方面,當向圖2中右側拉出操作軸25時,卡合件23配置于第一主齒輪18,手柄 4的旋轉經第一主齒輪18傳遞到第一小齒輪21,從而卷筒3高速旋轉。如圖2所示,桿式曳力機構9具有裝配于卷筒3的圖2中右端的摩擦盤41 ;與摩 擦盤41對置地配置的曳力盤42 ;以及用于使卷筒軸2沿軸向往復移動的移動機構43。如圖2所示,摩擦盤41例如是碳石墨或纖維強化樹脂等耐磨損性材料制成的墊圈 狀的圓板部件,摩擦盤41通過沿周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的多個安裝螺栓固定在卷筒3的右側 的凸緣部3b的外側面。如圖2所示,曳力盤42具有以能夠一體地旋轉的方式卡合于第一小齒輪21和第 二小齒輪22的盤主體45 ;以及通過多根安裝螺栓固定于盤主體45并與摩擦盤41對置地 配置的例如不銹鋼制成的制動盤46。盤主體45例如是鋁壓鑄制成的圓板狀的部件,其通過 第三軸承16c旋轉自如地支承于卷筒軸2。在盤主體45的與卷筒3對置的面固定有制動盤 46。如圖2所示,移動機構43具有擺動自如地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的曳力桿80 ;和對 應于曳力桿80的向圖1中順時針方向的擺動而牽拉卷筒軸2以使其向圖2中右方移動的 牽拉機構81。如圖2到圖4所示,移動機構43具有按壓第一軸承16a的內圈16e從而以 使第一軸承16a的外圈16f始終與第一收納凹部3d接觸的方式施力的第一彈簧部件17a ; 以及按壓第二軸承16b的內圈16e從而以使第二軸承16b的外圈16f始終與第二收納凹部 3e接觸的方式施力的第二彈簧部件17b。這里,當曳力桿80向圖1中的逆時針方向(成為 無曳力的方向)擺動時,通過第二彈簧部件17b的作用力,第二軸承16b向左側按壓卷筒3 的第二收納凹部3e,從而使卷筒3向左側移動。此時,通過第一彈簧部件17a的作用力,第 一軸承16a被向右側按壓,從而第一軸承16a配置成與卷筒3的第一收納凹部3d緊密接觸。在這樣構成的桿式曳力繞線輪中,在對桿式曳力機構9的曳力進行強弱調整的情 況下,使曳力桿80擺動。當將曳力桿80配置在圖1中最近前側的擺動位置即曳力釋放位 置時,在桿式曳力機構9中,摩擦盤41從曳力盤42離開而變成曳力釋放狀態,卷筒3從而
9能夠自由旋轉。由此能夠進行拋投。當自此對曳力桿80向圖1中順時針方向進行擺動操 作時,摩擦盤41逐漸向卷筒軸向外側(圖2中右側)移動,卷筒軸2和卷筒3逐漸向右側 移動。其結果為,摩擦盤41對曳力盤42的壓接力增大,曳力增大。如圖2和圖6所示,防反轉機構70為爪式的單向離合器,具有在外周部形成有凹 凸部的旋轉部件90 ;與旋轉部件90的凹凸部卡合的爪部件91 ;以及朝向旋轉部件90的凹 凸部對爪部件91施力的未圖示的施力部件。如圖6所示,爪部件91為通過沖壓加工對不銹鋼合金制成的薄板進行沖裁而形成 的部件,在該實施方式中,爪部件91由相同厚度的兩張部件構成。爪部件91是通過螺栓狀 的銷部件92在卡合位置與離開位置之間擺動自如的方式連接于鋁合金制成的第二蓋部件 12b的部件,所述卡合位置是與旋轉部件90的凹凸部卡合從而禁止曳力盤42的反轉的位 置,所述離開位置是離開旋轉部件90的凹凸部的位置。如圖6所示,在爪部件91與第二蓋 部件12b之間配置有絕緣性樹脂制成的墊圈93。墊圈93例如是聚酰胺樹脂等絕緣性樹脂 制成的墊圈,通過在不銹鋼合金制成的爪部件91與鋁合金制成的第二蓋部件12b之間夾裝 墊圈93,能夠防止爪部件91和第二蓋部件12b的電解腐蝕。在這樣的桿式曳力機構9中,具有第二彈簧部件17b,該第二彈簧部件17b按壓第 二軸承16b的內圈16e,從而以使第二軸承16b的外圈16f始終與卷筒3的第二收納凹部 3e接觸的方式施力。這里,當使曳力桿80向成為無曳力的方向擺動時,通過第二彈簧部件 17b的作用力經第二軸承16b使卷筒3向左側移動。當卷筒3向左側移動時,收納在卷筒3 的第一收納凹部3d中的第一軸承16a配置成與第一收納凹部3d緊密接觸,因此能夠抑制 卷筒3的軸向晃動,因此能夠抑制卷筒3與卷筒軸2之間的軸向晃動。這里,在無曳力的狀 態時,能夠抑制卷筒3與卷筒軸2之間的軸向晃動,因此,曳力的初始位置(預設位置)確 定,由此能夠提供穩定的曳力,并且,在無曳力的狀態時,能夠抑制卷筒3的軸向晃動,因此 卷筒3不會在拋投的中途移動,不會使卷筒3的自由旋轉惡化。此外,這里在使曳力桿80向成為無曳力的方向擺動時,借助于第二彈簧部件17b 的作用力,經第二軸承16b使卷筒3向左側移動。當卷筒3向左側移動時,收納在卷筒3的 第一收納凹部3d中的第一軸承16a配置成與第一收納凹部3d緊密接觸,因此能夠抑制第 一軸承16a的軸向晃動。這里,不是像以往那樣由第二軸承16b向左側按壓卷筒軸2,而是 與曳力啟動、無曳力狀態無關地始終通過第二彈簧部件17b使第二軸承16b向左側按壓卷 筒3,由此,特別是在無曳力的狀態下,也能夠可靠地抑制第一軸承16a的軸向晃動。而且, 由于第一彈簧部件17a將第一軸承16a按壓成使其始終與第一收納凹部3d接觸,因此能夠 抑制第一軸承16a和第一彈簧部件17a的軸向晃動。[其他實施方式](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列舉中型的桿式曳力繞線輪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 定于此,也能夠將本發明應用于大型的桿式曳力繞線輪。(b)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彈簧部件17a是碟形彈簧,第二彈簧部件17b是螺旋 彈簧,但是施力部件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c)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第一軸承16a和卷筒3的第一收納凹部3d之間配置有 第二墊圈17d,但是也可以是不設置該墊圈的構成。(d)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軸承16a和第二軸承16b為滾珠軸承,但是軸承的結構并不限定于此。
權利要求
一種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其用于對雙軸承繞線輪的卷筒的向線放出方向的旋轉進行制動,其特征在于,所述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包括桿狀的曳力操作部件,其以繞作為所述卷筒的旋轉軸的卷筒軸擺動自如的方式裝配于所述繞線輪主體的外側;第一制動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繞線輪主體的裝配有所述曳力操作部件的一側的內部,并且安裝于所述卷筒的外側面并被固定;第二制動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繞線輪主體的裝配有所述曳力操作部件的一側的內部,并且與所述第一制動部件以能夠接觸的方式對置,該第二制動部件以不能沿軸向移動而且不能向所述卷筒的線放出方向旋轉的方式裝配于所述卷筒軸;以及移動機構,其用于對應于所述曳力操作部件的擺動而使所述卷筒軸沿軸向往復移動,以使所述第二制動部件與所述第一制動部件接觸和分離,所述卷筒包括兩側部開口的貫通孔,所述卷筒軸貫通該貫通孔的內周部;第一收納凹部,其形成于所述貫通孔的不裝配所述第一制動部件的一側的第一開口部,并且直徑大于所述第一開口部,該第一收納凹部收納支承所述卷筒軸的第一軸承;以及第二收納凹部,其形成于所述貫通孔的裝配所述第一制動部件的一側的第二開口部,并且直徑大于所述第二開口部,該第二收納凹部收納支承所述卷筒軸的第二軸承,所述移動機構具有第二施力部件,該第二施力部件按壓所述第二軸承的內周部,以使所述第二軸承的外周部始終與所述第二收納凹部接觸的方式施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機構具有第一施力部件,該第一施力部件按壓所述第一軸承的內周部,以使 所述第一軸承的外周部始終與所述第一收納凹部接觸的方式施力。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為碟形彈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為螺旋彈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具有內周部支承所述卷筒軸的內圈;外周部支承于所 述第一收納凹部和所述第二收納凹部的外圈;以及配置在所述內圈和所述外圈之間的滾動 體。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不使卷筒的自由旋轉惡化的情況下使曳力的初始設定穩定的雙軸承繞線輪的桿式曳力機構。桿式曳力機構包括摩擦盤(41)、曳力盤和移動機構。移動機構具有第一彈簧部件(17a),按壓第一軸承(16a)的內圈,以使第一軸承的外圈始終與第一收納凹部(3d)接觸的方式施力;第二彈簧部件(17b),按壓第二軸承(16b)的內圈,以使第二軸承的外圈始終與第二收納凹部(3e)接觸的方式施力。當使曳力桿向成為無曳力的方向擺動時,借助第二彈簧部件的作用力,第二軸承向左側按壓卷筒(3)的第二收納凹部,使卷筒向左側移動,借助第一彈簧部件的作用力,第一軸承被向右側按壓從而配置成與卷筒的第一收納凹部緊密接觸。
文檔編號A01K89/015GK101953327SQ20101022923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4日
發明者武智邦生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