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保護性耕作取消翻耕作業、用大量秸稈和殘茬覆蓋地表、直接播種,能保水保墑培 肥地力,已在我國北方地區大面積推廣。傳統耕作地,播種之前有旋耕、平地做畦等工序,而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在秸稈覆蓋地表直接進行開溝、施肥、播種和覆土鎮壓的技術,因此,相 比傳統耕作地表,保護性耕作地表不平整,而且有秸稈覆蓋,對免耕播種技術也提出更高的需求。目前,在開溝深度技術研究方面,針對保護性耕作地表不平整,利用傳感器檢測技 術、單片機技術、液壓技術融合在一起的現代機械化技術來調整耕深,國內外研究較少。播 種作業過程中,現有耕深調節方法主要采用力、位調節或地輪調節,在土壤結構或田間條件 復雜情況下,效果不佳。對不同作物,其適宜播種深度不同,這時開溝深度往往通過調節開溝器鏟柄的螺 母來實現,調節起來費力費時,且調節精度不高。因此,需要一種適用于在保護性耕作地表自動調節開溝深度的裝置,以提高作業 質量和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可以實現在不平整 的保護性耕作地表、維持一定的開溝深度、避免過深或過淺的開溝作業,保證種子播種在合 適的深度。—種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小機架10、第一檢測單元3、第二檢測單元8、控制機構、液壓系統、 執行機構、地輪9、開溝器11、鎮壓輪12 ;小機架10通過四桿機構2與大機架1相連;第一檢測單元3、第二檢測單元8分別實時測量調整前小機架10相對地面的距離 以及調整后地輪9相對小機架10的距離,并將檢測的信號發送至控制機構;控制機構將信息處理后傳遞給液壓系統,控制比例換向閥18操作,控制液壓缸4 推桿的縮進;執行機構在液壓缸4推桿的作用下,實現地輪9繞鉸點擺動。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夠實現實時控制調整開溝深度,檢測精度及自動 化程度高,可以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作物生長、增加作物產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保 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附圖簡要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拆去部件3、4、6、7后的俯視結構 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的執行機構簡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的液壓系統原理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系統 原理流程圖。附圖標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與描述。如
圖1、2所示,一種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包括小機架10、第一檢測單 元3、第二檢測單元8、控制機構、液壓系統、執行機構、地輪9、開溝器11、鎮壓輪12 ;其中, 小機架10通過四桿機構2與大機架1相連;第一檢測單元3、第二檢測單元8分別實時測 量調整前小機架10相對地面的距離以及調整后地輪9相對小機架10的距離,并將檢測的 信號發送至控制機構;控制機構將信息處理后傳遞給液壓系統,控制比例換向閥18操作; 執行機構在液壓缸4推桿的作用下,實現地輪9繞鉸點擺動。所述檢測單元,包括第一檢測單元3和第二檢測單元8 ;其中,第一檢測單元3安 裝在地輪9的前方,用于實時檢測小機架10與地面的高度,并將該信息傳送給控制機構;第 二檢測單元8安裝在地輪的正上方,用于實時檢測調整地輪9相對小機架10的距離,并將 反饋信息傳送給控制機構。如圖5所示,為系統控制機構的原理方塊圖,所述控制機構為單片機,所述單片機 的輸入端與第一檢測單元3和第二檢測單元8的傳感器的數據端連接,輸出端與液壓系統 中的比例換向閥18連接,單片機接收傳感器發送的信號,對數據進行采集分析,確定輸出 控制信息,控制比例換向閥18操作。如圖4所示,所述液壓系統,包括油箱13、液壓泵14、過濾器15、單向閥16、蓄能 泵17、比例換向閥18、液壓缸4、節流閥19、順序閥20、溢流閥21、散熱器22。當比例換向閥18處于中位時,液壓泵14的液壓油經過濾器15、單向閥16進入蓄 能泵17,節流閥19和順序閥20配合蓄能泵17工作,為系統穩流以及卸荷。當比例換向閥 18不處于中位時,液壓泵14的液壓油經過濾器15、單向閥16、比例換向閥18進入液壓缸 4,驅動執行機構。系統壓力過大時,油液經溢流閥21、散熱器22流回油箱13。[0028]所述液壓系統在接收到控制機構輸出的信號時,比例換向閥18執行相應操作,控 制液壓缸4的推桿的縮進;其中,液壓泵14從油箱13吸油,為系統提供動力;過濾器15收 集油液中污染顆粒;單向閥16控制油液的單向流動;蓄能泵17,存儲多余的壓力油液,并在 需要時釋放出來供給系統;比例換向閥18,通過激勵相應的電磁鐵,控制油液流向,通過輸 入不同的電流信號改變節流口的開度實現控制流量;節流閥19,流量控制閥,保證流量穩 定;順序閥20為外控式,若系統壓力過高,可幫助卸壓;溢流閥21對液壓系統定壓,進行安 全保護;散熱器22可以控制油溫,保證油溫穩定;液壓缸4,無桿腔進油或有桿腔進油,控制 推桿縮進。如
圖1、3所示,所述執行機構,包括主連桿6、副連桿7、工作架5、地輪9 ;其中,主 連桿6、副連桿7與液壓缸4推桿鉸接,工作架5前端與小機架10鉸接相連,在中間位置與 主連桿6鉸接,地輪9固定在工作架5后端上;在液壓缸4推桿縮進的作用下,主連桿6、副 連桿7帶動工作架5繞鉸點擺動,地輪9隨著上下擺動,實現調整地輪9相對小機架10的
高度。所述開溝器11固定在小機架10上,即開溝器11底部相對機架位置一定,當小機 架10距地面高度合適時,開溝器11入土深度也應合適。所述的鎮壓輪12與小機架10相對位置固定,又開溝器11與小機架10相對位置 一定,即開溝器11與鎮壓輪12的相對位置不變,當開溝器11耕深合適時,鎮壓輪12的高 度位置也應合適。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 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 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 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一種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小機架(10)、第一檢測單元(3)、第二檢測單元(8)、控制機構、液壓系統、執行機構、地輪(9)、開溝器(11)、鎮壓輪(12);小機架(10)通過四桿機構(2)與大機架(1)相連;第一檢測單元(3)、第二檢測單元(8)分別實時測量調整前小機架(10)相對地面的距離以及調整后地輪(9)相對小機架(10)的距離,并將檢測的信號發送至控制機構;控制機構將信息處理后傳遞給液壓系統,控制比例換向閥(18)操作,控制液壓缸(4)推桿的縮進;執行機構在液壓缸(4)推桿的作用下,實現地輪(9)繞鉸點擺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檢測單元 (3),安裝在地輪(9)的前方,用于實時檢測小機架(10)與地面的高度,并將該信息傳送給 控制機構;第二檢測單元(8),安裝在地輪(9)的正上方,用于實時檢測調整后地輪(9)相 對小機架(10)的距離,并將反饋信息傳送給控制機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系統 包括油箱(13)、液壓泵(14)、過濾器(15)、單向閥(16)、蓄能泵(17)、比例換向閥(18)、液 壓缸(4)、節流閥(19)、順序閥(20)、溢流閥(21)、散熱器(22);液壓泵(14)從油箱(13)吸油;當比例換向閥(18)處于中位時,液壓泵(14)的液壓 油經過濾器(15)、單向閥(16)進入蓄能泵(17),節流閥(19)和順序閥(20)配合蓄能泵 (17)工作,為系統穩流以及卸荷;當比例換向閥(18)不處于中位時,液壓泵(14)的液壓油 經過濾器(15)、單向閥(16)、比例換向閥(18)進入液壓缸(4),驅動執行機構;系統壓力過 大時,油液經溢流閥(21)、散熱器(22)流回油箱(1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執行機構 包括主連桿(6)、副連桿(7)、工作架(5)、地輪(9);其中,主連桿(6)、副連桿(7)與液壓缸 ⑷推桿鉸接,工作架(5)前端與小機架(10)鉸接相連,在中間位置與主連桿(6)鉸接,地 輪(9)固定在工作架(5)后端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溝器(11)固定在小機架(10)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鎮壓輪(12)與小機架(10)相對位置固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機構 為單片機;所述單片機的輸入端與第一檢測單元(3)和第二檢測單元(8)的傳感器的數據 端連接,輸出端與所述液壓系統中的比例換向閥(18)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一種免播機開溝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小機架(10)、第一檢測單元(3)、第二檢測單元(8)、控制機構、液壓系統、執行機構、地輪(9)、開溝器(11)、鎮壓輪(12);小機架(10)通過四桿機構(2)與大機架(1)相連;第一檢測單元(3)、第二檢測單元(8)分別實時測量調整前小機架(10)相對地面的距離以及調整后地輪(9)相對小機架(10)的距離,并將檢測的信號發送至控制機構;控制機構將信息處理后傳遞給液壓系統,控制比例換向閥(18)操作,控制液壓缸(4)推桿的縮進;執行機構在液壓缸(4)推桿的作用下,實現地輪(9)繞鉸點擺動。
文檔編號A01C5/06GK201623979SQ200920246869
公開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20日
發明者何進, 盧彩云, 張學敏, 李慧, 李洪文, 王慶杰, 王曉燕, 蔡國華 申請人: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