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蚊蟲自動捕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蚊蟲自動捕獲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蚊蟲自動捕獲裝置主要是誘蚊燈,它由燈蓋、燈泡、燈體(包括風扇)、集蚊 盒和電源5部分組成,整體的誘蚊燈組成是上下結構,燈泡發出的光將蚊蟲引誘至燈體附 近,蚊蟲在燈蓋下方和燈體之間飛舞時,被風扇從上向下吸入燈體內,進入集蚊盒。此種結 構因為燈蓋下方和燈體之間的空間很小,有效采捕飛舞蚊蟲的空間很小,因此,捕獲效率很 低。 除了上述利用光源引誘捕獲蚊蟲的裝置,目前還有利用二氧化碳氣體捕獲蚊蟲的 裝置,如圖1所示,目前這種裝置捕獲部分也是上下結構組成,一般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采集 蓋3'(采集蓋的下部帶有二氧化碳排氣口2')、抽風裝置7'(包括采集筒)、采集袋8' 和蚊蟲儲存器9' ;二氧化碳進氣口4'設于采集蓋頂部,使輸入的二氧化碳氣體可由采集 蓋的下方散出;采集蓋下部留有空隙,使采集筒與外部空間連通;蚊蟲被二氧化碳引誘到 采集蓋下部時,從該空隙通過風扇被抽入采集袋8'中。該裝置的缺點是大量的二氧化碳 被直接抽到采集袋8'中,從采集袋的空隙散出,而燈蓋下方附近空間二氧化碳不能形成氣 團,蚊蟲不易被引誘到燈蓋下方,也就不容易被捕獲,實際應用中,大部分蚊蟲聚集在采集 袋周圍,只有一部分蚊蟲被弓I誘到燈蓋下部被捕獲。該裝置對蚊蟲的捕獲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的蚊蟲捕獲裝置結構不合理、捕獲效率低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對誘 蚊燈的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蚊蟲自動捕獲裝置。該新型高效蚊蟲捕 獲裝置的結構改為左右結構,蚊蟲從一側的下方通過風扇吸入,這樣大大擴大了蚊蟲在有 效捕獲范圍內飛舞的空間,加大了被捕獲的機會。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蚊蟲捕獲裝置,包括蚊蟲收集裝置、"n"型通風管道5和 蚊蟲誘捕裝置和抽風裝置7 ; 所述蚊蟲收集裝置由自上而下依次連通連接的網狀蚊蟲采集袋8、蚊蟲收集筒9、 透氣網10、底座11組成; 所述蚊蟲誘捕裝置包括"喇叭"狀采集口 3和二氧化碳排氣管2。 所述網狀蚊蟲采集袋8的上部與"n"型通風管道5的一端連通連接,"n"型通風
管道5的另 一端與"喇叭"狀采集口小口徑端連通連接,所述二氧化碳排氣管2穿過"n "型
通風管道5的管壁從"喇叭"狀采集口的大口徑端伸出,使排氣管的出氣口位于"喇叭"狀
采集口的大口徑端; 所述抽風裝置設于所述"n"型通風管道5內部,所述抽風裝置的安裝方向,使在所
述抽風裝置開啟時,空氣從"喇叭"狀采集口向所述網狀蚊蟲采集袋8處流動。 所述"n"型通風管道5上還設有吊環6。[0011] 所述蚊蟲誘捕裝置還包括吸引蚊蟲的光源l,所述光源1設于"喇叭"狀采集口大 口徑端。該光源使通過二氧化碳吸引靠近"喇叭"狀采集口大口徑端的蚊蟲,更進一步被光 源和二氧化碳引誘。 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高效蚊蟲捕獲裝置,主體呈"n"型彎管狀,整個裝置的誘捕裝置 和收集裝置呈左右結構,分別與"n"型彎管的兩臂連接,使誘捕裝置的吸蚊口和收集裝置 的距離較近,通入引誘蚊蟲的二氧化碳氣體后,可以在捕獲裝置的蚊蟲吸入口附近更容易 形成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氣團,引誘蚊蟲在蚊蟲吸入口附近飛舞,加大了被捕獲的機會,另 外,部分被吸入"n"型彎管的二氧化碳,還可以通過網狀蚊蟲采集袋8釋放到蚊蟲吸入口附 近,進一步增大了蚊蟲吸入口附近二氧化碳氣團的濃度,更加提高了蚊蟲捕獲率,克服了目 前蚊蟲捕獲裝置捕獲效率低的問題。試驗結果證明,本實用新型的蚊蟲捕獲裝置比目前常 規使用的誘蛟燈提高蚊蟲捕獲率6倍以上。
圖1是目前蚊蟲捕獲裝置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蚊蟲捕獲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蚊蟲捕獲裝置,它包括蚊蟲收集裝置、"n"型通風管道5 和蚊蟲誘捕裝置和抽風裝置7 ; 蚊蟲收集裝置由自上而下依次連通連接的網狀蚊蟲采集袋8、蚊蟲收集筒9、透氣 網IO和底座11組成。 蚊蟲誘捕裝置由"喇叭"狀采集口 3、二氧化碳排氣管2和引誘蚊蟲的光源1組成。 二氧化碳排氣管2穿過"n"型通風管道5的管壁從"喇叭"狀采集口的大口徑端的中心伸 出,使排氣管出氣口位于"喇叭"狀采集口大口徑端的中心部位下方,二氧化碳入口 4位于 "n"型通風管道5的管壁上或者管壁外側,以便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引誘蚊蟲的光源1設于 "喇叭"狀采集口 3的大口徑端,設于接近排氣管出氣口的部位。 網狀蛟蟲采集袋8的上部,通過一松緊帶系在"n"型通風管道5的一端,使網狀蛟 蟲采集袋8與"n"型通風管道5的一端連通連接,"n"型通風管道5的另一端與"喇叭"狀 采集口小口徑端連通連接,抽風裝置設于所述"n"型通風管道5內部。所述抽風裝置的安 裝方向,使在所述抽風裝置開啟時,空氣從"喇叭"狀采集口向所述網狀蚊蟲采集袋8處流 動。網狀蛟蟲采集袋8的網孔大小應該能透氣順暢,并且使蛟蟲無法通過。 上述裝置,采用網狀蚊蟲采集袋8不但排風通暢,不降低風扇的吸風力,而且網狀 蚊蟲采集袋8上端有一圈松緊帶,與"n"型通風管道5連接時方便,套上即可,更換收集裝 置是蚊蟲也不易外逃。采用透氣網IO也是為了減少排風的阻力。"n"型通風管道5上還設 有吊環6,吊環可方便將整個蚊蟲捕獲裝置懸掛。 上述結構中,蚊蟲誘捕裝置利用排氣管2通入二氧化碳,從排氣管2的出氣口中排 出二氧化碳和吸引蚊蟲的光源將蚊蟲引誘到"喇叭"狀采集口的大口徑端下方,由于"喇叭" 狀采集口與"n"型通風管道5以及蚊蟲誘捕裝置連通,通過抽風裝置的作用,將引誘到"喇 叭"狀采集口大口徑端附近的蚊蟲吸入到"n"型通風管道5中,進一步抽入上述蚊蟲收集裝置中。 雖然,此過程中, 一部分二氧化碳由于抽風裝置的作用也進入蛟蟲收集裝置中,并 從網狀蛟蟲采集袋8和透氣網10排出,但是由于"n"型通風管道5的特殊結構,使"喇叭" 狀采集口與蚊蟲收集裝置位置接近,從而使網狀蚊蟲采集袋8和透氣網10排出的二氧化碳 依然散布于"喇叭"狀采集口的大口徑端附近,保持了此處的高二氧化碳濃度,減少了二氧 化碳的浪費,因而使更多的蚊蟲全被吸引在蚊蟲誘捕裝置附近,提高了蚊蟲誘集的效率。 采集口 3設計成"喇叭"狀可增加對蚊蟲誘捕的空間,提高采集效率。 上述蚊蟲收集裝置的設計中,網狀蚊蟲采集袋8可以方便將蚊蟲收集裝置隨時從 "n"型通風管道5上摘下并扎口 ,防止收集的蚊蟲逃逸;采用透氣網10,使排氣更加暢通。 底座11方便蚊蟲收集裝置放置。 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人曾將本實用新型的蚊蟲捕獲裝置與圖1所述的蚊蟲捕 獲裝置在廣東進行了現場應用對比試驗,圖1所述的蚊蟲捕獲裝置1小時捕獲蚊蟲144只, 而新型蚊蟲捕獲裝置1小時捕獲蚊蟲904只,捕蚊效果明顯提高。實驗數據為重復5次的 平均值。
權利要求一種蚊蟲自動捕獲裝置,包括蚊蟲收集裝置、“n”型通風管道(5)和蚊蟲誘捕裝置和抽風裝置(7);所述蚊蟲收集裝置由自上而下依次連通連接的網狀蚊蟲采集袋(8)、蚊蟲收集筒(9)、透氣網(10)、底座(11)組成;所述蚊蟲誘捕裝置包括“喇叭”狀采集口(3)和二氧化碳排氣管(2);所述網狀蚊蟲采集袋(8)的上部與“n”型通風管道(5)的一端連通連接,“n”型通風管道(5)的另一端與“喇叭”狀采集口小口徑端連通連接,所述排氣管(2)穿過“n”型通風管道(5)的管壁從“喇叭”狀采集口的大口徑端伸出,使排氣管的出氣口位于“喇叭”狀采集口的大口徑端下方;所述抽風裝置設于所述“n”型通風管道(5)內部,所述抽風裝置的安裝方向,使在所述抽風裝置開啟時,空氣從“喇叭”狀采集口向所述網狀蚊蟲采集袋(8)處流動。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蚊蟲自動捕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通風管道(5)上 還設有吊環(6)。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蚊蟲自動捕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蚊蟲誘捕裝置還 包括吸引蚊蟲的光源(l),所述光源(1)設于所述"喇叭"狀采集口大口徑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蚊蟲自動捕獲裝置。該裝置,包括蚊蟲收集裝置、“n”型通風管道、蚊蟲誘捕裝置和抽風裝置;蚊蟲誘捕裝置包括“喇叭”狀采集口和排氣管;網狀蚊蟲采集袋的上部與“n”型通風管道一端連通連接,“n”型通風管道的另一端與“喇叭”狀采集口小口徑端連通連接,排氣管穿過“n”型通風管道的管壁從“喇叭”狀采集口的大口徑端伸出,使排氣管的出氣口位于“喇叭”狀采集口的大口徑端下方;抽風裝置設于所述“n”型通風管道內部。該裝置可以在捕獲裝置的蚊蟲吸入口附近更容易形成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氣團,便于蚊蟲在蚊蟲吸入口附近飛舞,同時也增大了蚊蟲被捕獲的有效范圍,加大了被捕獲的機會,克服了目前蚊蟲捕獲裝置捕獲效率低的問題。
文檔編號A01M1/02GK201523616SQ20092024629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19日
發明者劉美德, 張映梅, 李春曉, 汪中明, 石新改, 董言德, 趙彤言, 邢丹, 郭曉霞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