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茯苓栽培種的生產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茯苓栽培種的生產技術。
背景技術:
目前茯苓栽培種的生產方法一般由松木屑或松木片裝入瓶或袋裝,并經過滅菌處 理后接入原種生產而成。現有的生產過程中在室內進行,并需要配備滅菌設備,前期投資較 大,生產過程復雜,要求的技術較高,并且制作和轉移菌種過程中容易造成污染,由此生產 成本較高,給規模化生產帶來困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克服現有茯苓栽培種的生產技術存在投資較大、技術復雜和生產成 本較高的問題,提供一種投資少,操作簡便、生產成本低的茯苓栽培種的生產技術。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a.在準備種植茯苳地塊旁選地勢平坦處,挖深為40cm 50cm的坑,在坑內均勻噴 灑濃度為0. 5 2%的茶籽餅液對昆蟲進行驅避。 b.選用直徑為1 3cm新鮮偏干松木側枝,截成5 10cm長。 c.坑內底部和四周貼防水塑料布,加工好的松木條和松木屑原種從下往上依次順
序按層鋪放在坑內,松木條每層厚度為10 12cm,松木屑原種的每層厚度2 3cm,松木
條共鋪四層,松木屑原種共撒三層,鋪完后上層蓋塑料布,在塑料布上蓋土,蓋土厚度10
15cm。 d.地溫穩定在8 20°C , 一個月后松木條長滿菌絲即可取出使用。 本發明茯苳栽培種是在種植茯苳地塊旁生產,生產工藝簡單,降低了茯苳栽培種
的生產成本,可以推進茯苓的規模化生產。
具體實施例方式
a.在準備種植茯苳的野外林地選地勢平坦處,挖一個長寬高40cm 50cm的坑,在 坑內均勻噴灑濃度為1%的茶籽餅液0. 1L來對昆蟲進行驅避。
b.選用直徑為2cm新鮮偏干松木側枝,截成8cm長。 c.坑內底部和四周貼防水塑料布,加工好的松木條和松木屑原種從下往上依次
順序按層鋪放在坑內,松木條每層厚度為10cm,松木屑原種的每層厚度2cm,松木條共鋪四
層,松木屑原種共撒三層,鋪完后上層蓋塑料布,在塑料布上蓋土,蓋土厚度10cm。 d.依據當地氣候特點,地溫穩定在8 2(TC,一個月后松木條長滿菌絲即可取出
使用,接種時把長滿菌絲的松枝條放進用斧子砍好空隙的菌材即可。
權利要求
一種茯苓栽培種的生產技術,其特征是a.在準備種植茯苓地塊旁選地勢平坦處,挖深為40cm~50cm的坑,在坑內均勻噴灑濃度為0.5~2%的茶籽餅液對昆蟲進行驅避;b.選用直徑為1~3cm新鮮偏干松木側枝,截成5~10cm長;c.坑內底部和四周貼防水塑料布,加工好的松木條和松木屑原種從下往上依次順序按層鋪放在坑內,松木條每層厚度為10~12cm,松木屑原種的每層厚度2~3cm,松木條共鋪四層,松木屑原種共撒三層,鋪完后上層蓋塑料布,在塑料布上蓋土,蓋土厚度10~15cm;d.地溫穩定在8~20℃,一個月后松木條長滿菌絲即可取出使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茯苓栽培種的生產技術,其特征是a.在準備種植茯苓地塊旁選地勢平坦處,挖深為40cm~50cm的坑,在坑內均勻噴灑濃度為0.5~2%的茶籽餅液對昆蟲進行驅避;b.選用直徑為1~3cm新鮮偏干松木側枝,截成5~10cm長;c.坑內底部和四周貼防水塑料布,加工好的松木條和原種從下往上依次順序按層鋪放在坑內,松木條每層厚度為10~12cm,原種的每層厚度2~3cm,松木條共鋪四層,原種共撒三層,鋪完后上層蓋塑料布,在塑料布上蓋土,蓋土厚度10~15cm;d.地溫穩定在8~20℃,一個月后松木條長滿菌絲即可取出使用。本發明工藝簡單、成本低,可以推進茯苓的規模化生產。
文檔編號A01G1/04GK101695256SQ20091009508
公開日2010年4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26日
發明者侯志江, 徐中志, 戚淑威, 王澤清, 程遠輝, 趙琪 申請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