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樺褐孔菌菌核及子實體的人工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用真菌的人工栽培方法,尤其涉及樺褐孔菌菌 核及子實體的人工栽培方法,屬于藥用真菌的人工栽培領域。
背景技術:
樺褐孑L菌(/扁"w^7/《廳(Pers. : Fr. )Pil "),也叫斜生 纖孔菌,俗稱薔甘(chaga)、樺樹茶、茶可,隸屬于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層菌纟岡Hymenomycetes、非裙菌目Aphyl lophorales、 錄革孑L菌^j" Hymenochaetaceae、纟千孑L菌屬(Zocwc^ws), 是十分3步貴 的藥用真菌。樺褐孔菌子實體擔子果一年生,平伏,貼生,與基物 不易分離,通常生長在樹皮下面,新鮮時木栓質至硬木栓質,無嗅無 味,干后硬木質。平伏面長可達20cm,寬可達7cm,厚可達5 mm; 不育邊緣窄或寬,淺黃色,活躍生長時乳黃色,寬可達5mm。孔口表 面褐色至暗紅褐色,有強烈折光反應;孔口圓形,每毫米6 7個; 管口邊緣通常全緣,但老齡時稍撕裂狀。菌肉淺黃褐色,木栓質,非 常薄,不超過1 mm。菌管黑褐色,新鮮時木栓質,干后硬木質至脆 質,長達3mm。樺褐孔菌菌核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俄羅斯傳統的 民間治療癌病的藥用菌,廣泛用于各種消化系統腫瘤(胃癌、肝癌等)、 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等的防治,效果較好。在我國民間也將它作為藥用真菌使用。主要含有樺褐孔菌醇(Inooidiol) 56. 5mg/g,抗癌特效 成分betulinic酸,氧化三碎類化合物(Oxygenatedtr i terpenes ), P—D—多糖中的BRM物質之一的葡聚糖,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比 靈芝和姬松萆高數10倍達6200單位/g,并含有栓菌酸(trametenolic acid)、單寧化合物、類固醇、生物堿、羊毛甾醇(Lanosterol )(Shin Y.et al.2001; Kahlos Let a1.1986 )。樺褐孔菌菌核拔_耳又物對胃癌 MGC—803細胞株有抗增殖作用和誘導凋亡作用,有抑制傳染性病毒, 抗衰老,抗氧化、降血糖、抗血小板凝集,清除體內自由基等作用, 其藥用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樺褐孔菌在野生環境下主要以菌核形式存在,而且分布少,子實 體更是罕見,生長緩慢,生長條件要求苛刻。由于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使得野生資源日益枯竭,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要,為此需要對 野生樺褐孔菌進行菌種分離和人工馴化栽培研究。
國內外對樺褐孔菌藥用價值、有效成分的研究已有很多報道,但 對樺褐孔菌人工馴化栽培方面的研究進展不大。迄今為止,現有的樺 褐孔菌人工馴化栽培研究多停留在探討影響樺褐孔菌菌核或子實體生 長的單一因子這一層面上,例如光照、培養溫度、空氣相對濕度或培 養基的配方組成中的某一單因子對樺褐孔菌菌核或子實體生長的影 響;由于上述因子之間彼此聯系、相互影響,共同影響著樺褐孔菌菌 核或子實體的生長及其質量,僅僅考慮其中的某一單因子對樺褐孔菌 菌核或子實體生長,導致現有的樺褐孔菌人工馴化栽培方法多存在著 菌絲生長速度較慢,菌核生物學效率低,菌核及子實體的產量低等缺
5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 的樺褐孔菌菌核及子實體的人工栽培方法,該方法具有菌絲生長速度 快,菌核生物學效率高等優點。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申半凈曷孑匕菌(//20/20/^s o6//《〃ZAy(Pers. : Fr. )Pil 4 t )菌才亥及 子實體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
將樺褐孔菌母種在加富PDA培養基上擴大培養后接種于原種培養 基培養獲得樺褐孔菌原種;將樺褐孔菌原種接種于栽培袋內的栽培種 培養基中培養直至栽培袋內長滿菌絲;將長滿菌絲的栽培袋轉移至出 菇室進行出菇培養;其中,所述的出菇培養是在以下條件下進行出菇 培養空氣相對濕度為80%,培養溫度為25 °C,光照強度為100 lx。
為了更進一步的提高樺褐孔菌的生長速度和生長質量,本發明 人對樺褐孔菌的栽培種培養基的組成成分的種類和含量進行了優化 和篩選,最終確定以下組成的栽培種培養基最有利于樺褐孔菌的生 長培養基的干物質組成為(按w/w計)樺木屑50%、玉米芯28%、 麥麩18%、豆餅粉2%、白糖1%、石膏1%;該培養基的含水量為60%。 本發明人通過試驗發現,在進行出菇培養時,樺褐孔菌的出菇 方式最好采取不開袋不劃口的這一 出菇方式,既省工又省時維持了培 養料的相對濕度,并滿足了樺褐孔菌對高二氧化碳濃度脅迫的需求,有利于菌核及子實體的生長發育;此外,當菌核開始頂破栽培袋壁時, 此時,采取任何一種增加栽培袋內C02濃度的措施都可顯著提高菌核 的生長速度和生長質量。相比于不采取增加袋內的C02濃度的措施, 通過增加袋內的0)2濃度,菌核的生物學效率要高出l倍左右;其中, 所述的增加栽培袋內的C02濃度的措施可以是在栽培袋的外圍再套 一個密封的栽培袋子或密封上脹破的位置等。
在本發明中,所述的加富PDA培養基的組成可以是葡萄糖20 g、瓊脂20 g、黃豆粉10 g、 KH2P041 g、 MgSO40. 5 g、水1000 ml, pH自然;所述的原種培養基的組成可以是培養基的干物質組成為
(按w/w計)玉米粒98%,碳酸4丐2°/。;該培養基的含水量為65%; 本發明整體考察了栽培培養基的組成、出菇時的各種環境因子
(例如溫度、空氣相對濕度、光照強度等)以及出菇方式等諸因素對 樺褐孔菌菌核或子實體生長的影響程度以及各因素彼此之間的相互 關聯,在此基礎上,優化和篩選出了最適宜于樺褐孔菌生長的各因子, 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樺褐孔菌菌核或子實體的人工栽培方法。本 發明方法可有效提高樺褐孔菌菌絲的生長速度,日均生長速度可達 0.67 mm/d,菌絲整齊致密;菌絲滿袋后,菌袋現蕾時間最早,出現 菌核及子實體數量多,產量高、質量好;其中,菌核生物學效率可高 達67%。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描述本發明,本發明的優點和特點將會隨著描述而更為清楚。但這些實施例僅是范例性的,并不對本發 明的范圍構成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 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可以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細節和形式進行修改 或替換,但這些修改和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實驗材料
野生樺褐孔菌(//^/2Wm oW/《〃^(Pers. : Fr. )Pil & t )子實體 野生樺褐孔菌菌核從吉林省長白山采集;
樺褐孔菌菌核的主要生物學性狀如下菌核呈現瘤狀,黑褐色或 黑色,內部黃褐色,高10~20 cm,寬8~10 cm。管孔近角狀,菌管 長達1 mm,老后全體龜裂。質硬,干時脆。孢子淺褐色,光滑,橢圓 形,(8~10)pmx (6~8)|im。擔子具4小梗。生于樺樹等立木上。
樺褐孔菌菌種的分離
采用組織分離方法分離樺褐孔菌菌種,具體方法如下用無菌解 剖刀將樺褐孔菌菌核中部縱切成兩半,用刀切耳又黃豆粒大小組織塊。 用鑷子將菌肉組織移接于試管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 瓊脂20 g、 KH2P042 g、 VB!IO mg、水1000 ml, pH自然)的中央,整 個過程都應遵循無菌操作,接種后置于25 。C恒溫暗室中培養3~5天 后可見由組織塊長出黃褐色絨毛狀菌絲,此時需連續觀察一周,檢查 雜菌污染情況。待樺褐孔菌菌絲長到離接種塊2-3 cm時,挑取邊緣 菌絲轉接于空白的斜面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g、瓊脂20 g、 KH2P042 g、 VBilO mg、水1000 ml, pH自然)上,轉管1 ~ 2次可獲得純化的樺褐孔菌菌絲;菌絲體長滿斜面需15天左右,滿管后將菌種置 于4'C水箱中保存備用。
實施例1
(1 )、將從野生樺褐孔菌菌核上分離得到的樺褐孔菌母種在加富 PDA培養基(葡萄糖20 g、瓊脂20g、黃豆粉10g、 KH2P041 g、 MgS04 0. 5g、水lQGOml, pH自然。)上擴大培養后,接種于原種培養基(干 物質組成玉米粒98°/。,碳酸鈣2%;最終培養基中含水量65%)培養 獲得樺褐孔菌原種;
(2 )、將樺褐孔菌原種接種于栽培袋內的栽培種培養基(干物質 組成樺木屑52%、玉米芯26%、麥麩20%、白糖1%、石膏1%;最終 培養基中含水量65%;)于25 。C恒溫暗室培養,培養室的濕度為自然 濕度;樺褐孔菌菌絲的日均生長速度為0.43 mm/d;
(3)、待菌絲長滿栽培袋后將長有菌絲的栽培袋轉移至室內出菇 室進行出菇培養;栽培袋與栽培袋間距5 cm,室內溫度控制在25 。C, 空氣相對濕度控制為80%,光照強度控制為IOO lx,每天早晚各通風 一次;釆取不開袋不劃口的出菇方式;在出菇室內10天左右陸續可見 淡黃色米粒大小的樺褐孔菌原基形成,隨培養時間的增加原基逐漸膨 大,有些栽培袋長出了子實體,子實體緊貼培養基生長,較薄。大部 分栽培袋長出菌核,其著生方式有單生的也有成簇生長的。原基形成 后約48天菌核開始變得堅硬,顏色由淺變深,最終變成深褐色時采收; 菌核的生物學效率為30%。
9其中,菌核的生物學效率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生物學效率(%)=(菌核的鮮重/培養料干重)xi00。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栽培種培養基的組成為樺木屑50%、玉米芯28%、麥 麩18%、豆餅粉2%、白糖1%、石膏1%;該培養基的含水量為60%。 除此之外,其余均與實施例l相同;
試驗結果步驟(2)中樺褐孔菌菌絲的日均生長速度為0. 67 mm/d;步驟(3)中原基形成后約42天菌核及子實體開始變得堅硬, 顏色由淺變深;菌核的生物學效率為37%。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步驟(3)中當菌核及子實體開始頂破栽培袋壁,立 即在外圍套一個栽培袋子或用膠布粘上脹破的位置,以增加袋內的 C(U農度;除此之外,其余均與實施例2相同;
試驗結果步驟(2)中樺褐孔菌菌絲的日均生長速度為0. 67 隨/d;步驟(3)中原基形成后約38天菌核及子實體開始變得堅硬, 顏色由淺變深;菌核的生物學效率為67%。
只于比^式^r例1
本試驗例除了在步驟(3 )中采取劃口出菇這一方式外,其余均 與實施例1相同;試驗結果在整個出菇培養過程中沒有樺褐孔菌菌核的出現。 對比試驗例2
本試驗例在步驟(3 )中出菇培養的環境條件如下室內溫度控 制在22 °C,空氣相對濕度控制為85%,光照強度控制為300 lx;除 此之外,其余均與實施例l相同;
試驗結果步驟(3)中原基形成后約62天菌核及子實體開始 變得堅硬,顏色由淺變深;菌核的生物學效率為21%。
對比試-瞼例3
本試驗例在步驟(3 )中出菇培養的環境條件如下室內溫度控 制在28°C,空氣相對濕度控制為80%,光照強度控制為200 lx;除 此之外,其余均與實施例1相同;
試驗結果步驟(3)中原基形成后約52天菌核及子實體開始 變得堅硬,顏色由淺變深,最終變成深褐色時采收;菌核的生物學效 率為23. 6%。
只十比{式〗全例4
本試驗例在步驟(3)中出菇培養的環境條件如下室內溫度控 制在26r,空氣相對濕度控制為90%,光照強度控制為300 lx;除 此之外,其余均與實施例l相同;
試驗結果步驟(3)中原基形成后約56天菌核及子實體開始變得堅硬,顏色由淺變深;菌核的生物學效率為20. 5%。 對比試-瞼例5
本試驗例在步驟(3)中出菇培養的環境條件如下室內溫度控 制在24°C,空氣相對濕度控制為85%,光照強度控制為100 lx;除 此之外,其余均與實施例1相同;
試驗結果步驟(3)中原基形成后約54天菌核及子實體開始 變得堅硬,顏色由淺變深;菌核的生物學效率為25. 4%。
^"比i式-險例6
本試驗例在步驟(3)中出菇室的環境條件如下室內溫度控制 在25°C,空氣相對濕度控制為90%,光照強度控制為0 lx;除此之
外,其余均與實施例l相同;
試驗結果步驟(3)中原基形成后約57天菌核及子實體開始 變得堅硬,顏色由淺變深,最終變成深褐色時采收;菌核的生物學效 率為20. 7%。
權利要求
1、一種樺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Pers.Fr.)Pilát)菌核及子實體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將樺褐孔菌母種在加富PDA培養基上擴大培養后接種于原種培養基培養獲得樺褐孔菌原種;將樺褐孔菌原種接種于栽培袋內的栽培種培養基中培養直至栽培袋內長滿菌絲;將長滿菌絲的栽培袋轉移至出菇室進行出菇培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菇培養包括在以下條件下進行出菇培養空氣相對濕度為80%,培養溫度為25℃,光照強度為100 1x。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w/w 計,所述栽培種培養基的干物質組成為樺木屑50%、玉米芯28°/。、 麥麩18%、豆餅粉2%、白糖1%、石膏1°/。;該培養基的含水量為60°/。。
3、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出菇培養還包括采取不開袋、不劃口的出菇方式。
4、 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出菇培養還包括當樺褐孔菌菌核開始頂破栽培袋壁時,采取增 加栽培袋內C02濃度的技術措施。
5、 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增加栽培袋內C02濃度的技術措施包括在栽培袋的外圍再套一個密 封的栽培袋子或密封上栽培袋壁被菌核脹破的位置。
6、 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加富PDA培養基的組成是葡萄糖20g、瓊脂20g、黃豆粉IO g、 KH2P041 g、 MgS040. 5 g、水IOOO ml; pH自然。
7、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 w/w計,所述的原種培養基的干物質組成是玉米粒98%,碳酸鈣2%; 該培養基的含水量為6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樺褐孔菌菌核及子實體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將樺褐孔菌母種在加富PDA培養基上擴大培養后接種于原種培養基培養獲得原種;將原種接種于栽培種培養基中培養直至長滿菌絲;將長滿菌絲的栽培袋轉移至出菇室進行出菇培養;其中所述出菇培養包括在以下條件下進行培養空氣相對濕度為80%,培養溫度為25℃,光照強度為1001x。本發明人工栽培方法可顯著提高樺褐孔菌菌絲的生長速度,菌絲日均生長速度最高可達0.67mm/d,菌絲生長整齊致密。菌絲滿袋后,菌袋現蕾時間早,出現菌核及子實體數量多,產量高、質量好;其中,菌核的生物學效率高達67%。
文檔編號A01G1/04GK101502218SQ20091007943
公開日2009年8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11日
發明者崔寶凱, 戴玉成, 萍 杜, 陳艷秋 申請人:北京林業大學;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