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產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海水養殖設施與生態養殖技術,尤 其涉及一種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與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貝類養殖方法主要有底播養殖、插柱養殖、延繩式養殖、固定架養殖等
力法;藻類養殖方法主要有延繩xi:養殖、固定架養殖和筏式養殖等養殖方式。這
些傳統養殖方法畝產量較低,且多為單種類分開養殖,所占海域較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上述裝置進行淺海生態養殖的方法。 為達到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本發明提供的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 包括貝類養殖筏和藻類養殖筏,所述貝類養殖筏包括至少兩條相平行的浮綆,所 述浮綆上設有浮子,所述浮子與浮綆通過浮系相連接,所述浮綆的兩端由水下固 定機構固定,每兩相鄰浮綆上方設有由至少一幅養殖簾連接而成的藻類養殖筏, 相鄰養殖簾由與浮綆相垂直的浮竹固定,浮竹的兩端與浮系相連接。
貝類養殖筏上的浮子、浮綆以及水下固定機構為貝、藻養殖共用設施,藻類 收獲后留下貝類延繩筏繼續進行太平洋牡蠣養殖,即該養殖設施同時具有貝、藻 套養與輪養的功能。
在本發明裝置中,貝類養殖筏的浮綆上連接有水下固定機構,貝類養殖筏的 浮綆上還設有浮子,并通過浮系與浮綆相連接,藻類養殖筏通過浮竹和橫繩與貝 類養殖筏的浮系相連接,并通過浮子和水下固定機構之間的作用力將貝類養殖筏 和藻類養殖筏固定于海面下所需要的高度。
在藻類養殖筏中,所述養殖簾設有與浮竹相平行的橫繩,所述橫繩的兩端系 在浮系上。
所述的養殖簾沿浮綆方向還設有苗繩,苗繩的兩端由用于夾緊相鄰養殖簾的
4浮竹固定,所述浮竹的兩端連接在相鄰浮綆上相對的浮系上。 在該裝置中,相鄰浮綆的間距為2.5 3m。
進一步的,還設有與浮綆相垂直連接的橫綆,相鄰橫綆的間距為10 20m, 所述橫綆的兩端也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
所述的水下固定機構包括木橛、橛纜和墜物,所述橛纜一端連接木橛,另一 端連接養殖筏,在橛纜上還綁有墜物。
所述木橛為楊木橛或柳木橛或松木橛,所述的橛纜為聚乙烯繩,所述墜物為 墜石或水泥塊。
所述橛纜長度與水深比為2 4 : 1。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的 一種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 方法,采用在浮綆上吊養貝類,在漂浮于浮綆上方的養殖簾內放養藻類,實現貝、 藻的復合養殖。
上述方法具體包括
(1) 貝類投苗,在浮綆上每間隔25 35cm吊養貝類l串,每串貝類長1.0 1.5m,每串上設8 12個采苗貝殼,每個貝殼內放12 20個貝苗,貝類串間距 為25 30cm。
(2) 藻類投苗,投苗時間與貝類同步,每幅養殖簾內主要由8 10條夾苗繩 組成,所述苗繩上每15 20cm夾苗1簇,苗繩間距為25 35cm。
(3) 貝類和藻類生長與收獲,生長一段時間后,先收獲藻類,留下貝類養殖 筏進行后半段的養殖。
本發明的生態養殖原理通過貝、藻的復合養殖,達到養殖種類間生態上互 利的養殖效果,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所產生的02補充水層中以滿足貝類等動物群 體呼吸的需要;而貝類呼吸作用排出的C02又可為藻類提供光合作用的需要, 其大量的排泄物可增加海水有機養份,促進藻類生長及浮游植物的繁殖,凈化了 水質;豐富的浮游植物及藻類碎屑又為貝類等動物提供天然餌料,促進生長。
本發明的優點
(1) 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和養殖空間利用率;
(2) 對淺海水體的綜合利用、改善水環境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3) 養殖系統內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達到相對平衡,養殖生產的環境效應好。說明書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立體效果示意圖; 圖2是
圖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平面布局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如附
圖1-3所示,本發明提供的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包括貝類養 殖筏和藻類養殖筏,其中,貝類養殖筏包括13條相平行的浮綆1,相鄰浮綆間 距為2.5m,浮綆的兩端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還設有ll條與浮綆相垂直連接的 橫綆12,相鄰橫綆間距為10m,橫綆的兩端也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
貝類養殖筏位于水面下0.8m處,其浮綆長為100m,粗為2000絲,浮綆1 上每3m設一浮子5,浮子5與浮綆1通過浮系7相連接,浮子5與浮綆1的距 離為1.5m。
每兩條相鄰浮綆上方設有由3幅養殖簾沿浮綆方向連接而成的藻類養殖筏, 相鄰養殖簾由與浮綆相垂直的浮竹6固定,浮竹6的兩端與浮系7相連接。
每幅養殖簾內每3m設一橫繩9,橫繩9與浮竹6相平行,橫繩粗為220絲, 橫繩9兩端與浮子5相連接,養殖簾內沿浮綆方向設有苗繩8,苗繩8位于水面 下35cm,苗繩粗為120絲,夾苗后苗繩的兩端固定于浮竹6上。
在本發明的裝置中,浮綆上連接有浮子和水下固定機構,通過二者之間的作 用力將貝類養殖筏和藻類養殖筏固定于水面下所需要的高度,水下固定機構主要 由聚乙烯繩4和楊木橛2組成,繩索一端連接貝類養殖筏的浮綆l,另一端連接 固定于海底的楊木橛2,在繩索上還綁有墜石3,其中繩索長度與水深比為4: 1, 楊木橛的長度為4m,直徑為16cm,繩索固定于楊木橛下端的1/3處,楊木橛打 入海底下0.8m。
復合后的貝類養殖筏上的浮子、浮綆以及水下固定機構為貝、藻養殖共用設 施,藻類收獲后僅留下貝類養殖筏繼續進行太貝類養殖,即該復合養殖設施同時 具有貝、藻套養與輪養的功能。
以貝類為太平洋牡蠣和藻類為龍須菜為例,還可取其它貝類和藻類,采用在 浮綆上吊養太平洋牡蠣11,在漂浮于浮綆上方的養殖簾內放養龍須菜10,實現貝、藻的復合養殖。
利用上述裝置養殖太平洋牡蠣與龍須菜
太平洋牡蠣投苗投苗時間為每年的1月前后,投苗方法為浮綆上每25cm 吊養牡蠣1串,每串牡蠣1.0m,設8個采苗貝殼,每個貝殼12個貝苗,牡蠣串 間距25cm,浮綆間距為2.5m,筏身下沉至離水面0.8m處。
龍須菜投苗投苗時間與牡蠣同步,即也為每年的l月前后,每筏由8條夾 苗繩組成,苗繩間距為25cm,每15cm夾苗1簇,苗繩上每3m有一長度為3.5m 的橫繩相連,且其兩端綁于牡蠣養殖筏的浮系上,苗繩離水面35cm。
生長情況在南海區,投苗后的養殖前期水溫較低,生長速度較慢;后期隨 著水溫增加,生長速度明顯加快。牡蠣一般經過半年多的養殖,至每年的9月可 收獲,殼高月均增長9.0 10.0mm,成活率在80% 95%之間;龍須菜一般在每 年5月份收獲,藻體長日均增長9.0 10.5mm,成活率可達90%以上。
收獲及效益龍須菜收獲時連同網簾一起解開,留下牡蠣養殖筏進行后半段 的養殖。采用該養殖技術,單產提高25%以上,其中太平洋牡蠣畝產可達2250kg 以上,龍須菜的畝產可達800kg以上,養殖成本降低30%左右,經濟效益提高 20%以上。. 實施例2
本發明提供的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包括貝類養殖筏和藻類養殖 筏,其中,貝類養殖筏包括15條相平行的浮綆,相鄰浮綆間距為3.0m,浮綆的 兩端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還設有11條與浮綆相垂直連接的橫綆,相鄰橫綆間 距為15m,橫綆粗為2400絲,橫綆的兩端也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
貝類養殖筏位于水面下1.2m處,其浮綆長為150m,粗為1800絲,浮綆上 每5m設一浮子,浮子與浮綆通過浮系相連接,浮子與浮綆的距離為1.2m。
每兩條相鄰浮綆上方設有由3幅養殖簾沿浮綆方向連接而成的藻類養殖筏, 相鄰養殖簾由與浮綆相垂直的浮竹固定,浮竹的兩端與浮系相連接。
每幅養殖簾內每5m設一橫繩,橫繩與浮竹相平行,橫繩粗為200絲,橫繩 兩端與浮子相連接,養殖簾內沿浮綆方向設有苗繩,苗繩位于水面下30cm,苗 繩粗為120絲,夾苗后苗繩的兩端固定于浮竹上。
在本發明所述的裝置中,貝類養殖筏的浮綆上連接有浮子和水下固定機構,通過二者之間的作用力將貝類養殖筏和藻類養殖筏固定于水面下所需要的高度, 水下固定機構主要由橛纜和松木橛組成,橛纜一端連接貝類養殖筏的浮綆,另一 端連接固定于海底的松木橛,在厥纜上還綁有水泥塊,其中厥纜長度與水深比為 2.5 : 1。
復合后的貝類養殖筏上的浮子、浮綆以及水下固定機構為貝、藻養殖共用設 施,藻類收獲后僅留下貝類養殖筏繼續進行貝類養殖,即該復合養殖設施同時具 有貝、藻套養與輪養的功能。
以貝類為太平洋牡蠣和藻類為龍須菜為例,還可取其它貝類和藻類,采用在 浮綆上吊養太平洋牡蝸,在漂浮于浮綆上方的養殖簾內放養龍須菜,實現貝、藻 的復合養殖。
利用上述裝置養殖太平洋牡蠣與龍須菜
太平洋牡蠣投苗投苗時間為每年的l月前后,投苗方法為每30cm浮綆吊 養牡蠣1串,每串牡蠣L2m, IO個采苗貝殼,每個貝殼15個貝苗,牡蠣串間距 30cm;浮綆間距為3m,筏身下沉至離水面1.5m處。
龍須菜投苗投苗時間與牡蠣同步,即也為每年的l月前后,每筏由10條 夾苗繩組成,苗繩間距為30cm,每18cm夾苗1簇,苗繩上每5m有一長度為 3.5m的橫繩相連,且其兩端綁于牡蠣養殖筏的浮系上,苗繩離水面30cm。
生長情況在南海區,投苗后的養殖前期水溫較低,生長速度較慢;后期隨 著水溫增加,生長速度明顯加快。牡蠣一般經過半年多的養殖,至每年的9月可 收獲,殼高月均增長9.0 10.0mm,成活率在80% 95%之間;龍須菜一般在每 年5月份收獲,藻體長日均增長9.0 10.5mm,成活率可達90%以上。
收獲及效益龍須菜收獲時連同網簾一起解開,留下牡蠣養殖筏進行后半段 的養殖。采用該養殖技術,單產提高25%以上,其中太平洋牡蠣畝產可達2250kg, 龍須菜的畝產可達800kg以上,養殖成本降低30%左右,經濟效益提髙20%以 上。
實施例3
本發明提供的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包括貝類養殖筏和藻類養殖 筏,其中,貝類養殖筏包括15條相平行的浮綆,相鄰浮綆間距為2.8m,浮綆的 兩端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還設有11條與浮綆相垂直連接的橫綆,相鄰橫綆間距為20m,橫綆粗為2400絲,橫綆的兩端也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
貝類養殖筏位于水面下1.5m處,其浮綆長為200m,粗為1600絲,浮綆上 每4m設一浮子,浮子與浮綆通過浮系相連接,浮子與浮綆的距離為1.5m。
每兩條相鄰浮綆上方設有由4幅養殖簾沿浮綆方向連接而成的藻類養殖筏, 相鄰養殖簾由與浮綆相垂直的浮竹固定,浮竹的兩端與浮系相連接。
每幅養殖簾內每4m設一橫繩,橫繩與浮竹相平行,橫繩粗為180絲,橫繩 兩端與浮子相連接,養殖簾內沿浮綆方向設有苗繩,苗繩位于水面下35cm,苗 繩粗為100絲,夾苗后苗繩的兩端固定于浮竹上。
在本發明裝置中,貝類養殖筏的浮綆上連接有浮子和水下固定機構,通過二 者之間的作用力將貝類養殖筏和藻類養殖筏固定丁-水面下所需要的高度,水下固 定機構主要由橛纜和柳木橛組成,橛纜一端連接貝類養殖筏的浮綆,另一端連接 固定于海底的柳木橛,在橛纜上還綁有墜石,其中橛纜長度與水深比為2: 1,柳 木橛的長度為3m,直徑為12cm,橛纜固定于樁下端的1/4處,柳木橛打入海底 0.5m。
復合后的貝類養殖筏上的浮子、浮綆以及水下固定機構為貝、藻養殖共用設 施,藻類收獲后僅留下貝類養殖筏繼續進行貝類養殖,即該復合養殖設施同時具 有貝、藻套養與輪養的功能。
以貝類為太平洋牡蠣和藻類為龍須菜為例,還可取其它貝類和藻類,采用在 浮綆上吊養太平洋牡蠣,在漂浮于浮綆上方的養殖簾內放養龍須菜,實現貝、藻 的復合養殖。
利用上述裝置養殖太平洋牡蠣與龍須菜
太平洋牡蠣投苗投苗時間為每年的l月前后,投苗方法為每30cm浮綆吊 養牡蠣1串,每串牡蠣1.2!!1, IO個采苗貝殼,每個貝殼12 20個貝苗,牡蠣串
間距25 30cm;浮綆間距為3m,筏身下沉至離水面0.8 1.5m處。
龍須菜投苗投苗時間與牡蠣同步,即也為每年的l月前后,每筏由8條夾
苗繩組成,苗繩間距為30cm,每20cm夾苗1簇,苗繩上每5m有一長度為3.5m
的橫繩相連,且其兩端綁于.牡蠣養殖筏的浮系上,苗繩離水面30cm。
生長情況在南海區,投苗后的養殖前期水溫較低,生長速度較慢;后期隨
著水溫增加,生長速度明顯加快。牡蠣一般經過半年多的養殖,至每年的9月可收獲,殼高月均增長9.0 10.0nun,成活率在80% 95%之間;龍須菜一般在每 年5月份收獲,藻體長日均增長9.0 10.5mm,成活率可達卯%以上。
收獲及效益龍須菜收獲時連同網簾一起解開,留下牡蠣養殖筏進行后半段 的養殖。采用該養殖技術,單產提高25%以上,其中太平洋牡蠣畝產可達2250kg, 龍須菜的畝產可達800kg以上,養殖成本降低30%左右,經濟效益提高20%以 上。
以上實施例僅用于闡述本發明,不代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其他人根據本發 明的提示對本發明所述的裝置及方法進行的非本質的修改和調整,均屬于本發明 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貝類養殖筏和位于其上部的藻類養殖筏,所述貝類養殖筏包括至少兩條相平行的浮綆,所述浮綆上設有浮子,所述浮子與浮綆通過浮系相連接,所述浮綆的兩端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每兩相鄰浮綆上方設有由至少一幅養殖簾連接而成的藻類養殖筏,相鄰養殖簾由與浮綆相垂直的浮竹固定,浮竹的兩端與浮系相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簾設有與浮竹相平行的橫繩,所述橫繩的兩端系在浮系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養殖簾沿浮綆方向還設有苗繩,苗繩的兩端固定在浮竹上。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 浮綆的間距為2.5 3m。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還設 有與浮綆相垂直連接的橫綆,相鄰橫綆的間距為10 20m,所述橫綆的兩端也由 水下固定機構固定。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水下固定機構包括木橛、橛纜和墜物,所述橛纜一端連接木橛,另一端連接養殖 筏,在橛纜上還綁有墜物。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木橛為楊木橛或柳木橛或松木橛,所述的橛纜為聚乙烯繩,所述墜物為墜石或水 泥塊。
8、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橛纜長度與水深比為2 4: 1。
9、 一種利用權利要求1所述裝置的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 在于,采用在浮綆上吊養貝類,在漂浮于浮綆上方的養殖簾內放養藻類,實現貝、藻的復合養殖。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 貝類投苗,在浮綆上每間隔25 35cm吊養貝類l串,每串貝類長1.0 1.5m,每串上設8 12個采苗貝殼,每個貝殼內放12 20個貝苗,貝類串間距 為25 30cm。(2) 藻類投苗,投苗時間與貝類同步,每幅養殖簾內主要由8 10條夾苗繩 組成,所述苗繩上每15 20cm夾苗1簇,苗繩間距為25 35cm。(3) 貝類和藻類生長與收獲,生長一段時間后,先收獲藻類,留下貝類養殖 筏進行后半段的養殖。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貝類與藻類淺海生態養殖裝置及方法,該裝置包括貝類養殖筏和藻類養殖筏,貝類養殖筏包括至少兩條相平行的浮綆,浮綆上設有浮子,浮子與浮綆通過浮系相連接,浮綆的兩端由水下固定機構固定,每兩相鄰浮綆上方設有由至少一幅養殖簾連接而成的藻類養殖筏,相鄰養殖簾由與浮綆相垂直的浮竹固定,浮竹的兩端與浮系相連接;利用該裝置采用在浮綆上吊養貝類,在漂浮于浮綆上方的養殖簾內放養藻類,實現貝、藻的復合養殖。本發明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和養殖空間利用率;對淺海水體的綜合利用、改善水環境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1491221SQ20091003692
公開日2009年7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22日 優先權日2009年1月22日
發明者吳進鋒, 張漢華, 朱長波, 韓永順, 黃洪輝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