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及缽形毯狀秧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稻機械化插秧育秧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水稻插秧機所用的秧苗通常為毯狀秧苗,即用一種長方形塑料育秧盤育秧, 育秧時在育秧盤中放置底土形成苗床,種子無序隨機散播在苗床上,育成毯狀秧 苗。無序播種使盤中生長的秧苗均勻度差,插秧機每次抓取秧苗的數量差異較大; 播種量較大,每次抓取秧苗的數量多。這種方法不適合雜交稻移栽要求,因為傷 秧率高,移栽后返青慢,早發性差。雜交稻移栽對秧苗的要求是單本、壯秧。為 此,發明人發明了缽形毯狀秧苗,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該秧苗的根下部成 缽形秧苗的形態,根上部相互連接成毯狀故稱為缽形毯狀秧苗。這種秧苗的特點 是集缽狀秧苗和毯狀秧苗的特點和優點,既可定點定位、定量播種,又可使秧苗 相互連接成片,便于插秧機使用,滿足雜交稻移栽的要求。目前公開的培育缽形 毯狀秧苗育秧盤,它為下部帶有凸出的缽碗上部具有邊壁的整體式育秧盤,利用 這種育秧盤能夠有效地培育缽形毯狀秧苗。但在實踐中發現,在秧苗育成后從育 秧盤中取出秧苗有一定困難,秧苗的毯狀形狀容易被破壞,影響插秧機的使用。 并且在制造育秧盤時難以兼顧邊框和缽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要求,制得的育秧盤 的邊框與缽碗同樣柔軟,使得育成秧苗的邊界形狀不規則,影響正常插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首先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能培育適于機插秧要求的 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括 盤體,所述盤體設有透水孔,盤體的周邊設有硬邊壁;所述育秧盤還設有設置在
3所述盤體上部或頂部、并與盤體分體的缽模框架,所述缽模框架組成或設置有縱 橫排列的錐臺形孔。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秧苗育成后,秧苗根的上半 部分被分割成一組縱橫排列的缽塊,根的下半部分連在一起,使秧苗既連接成片, 同時又按叢有序排列分布成缽塊,達到雜交稻的少本定量傷秧率低機插秧要求。 并且,尤為突出的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兼顧邊壁和缽碗的特點,既能使育成的缽 形毯狀秧苗的周邊及底面形狀規則平整,便于起秧和機插,而且,缽模框架的成 本低,能夠降低綜合育秧成本。
本實用新型另一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于機插的缽形毯狀秧 苗。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秧苗的根和附土組合體的上半部 被按秧苗叢分割成縱橫排列的錐臺形缽狀,根和附土組合體的下半部相互連接成 一片。由于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述秧苗按叢有序分布且相互連接成片, 底面平整,便于起秧和插秧機機插。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盤體的A-A剖視圖。 圖3為圖1的缽模框架的A-A剖視圖。 圖4為圖1的A-A剖面。
圖5為利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育秧盤實施例1育秧成苗后,在圖4的剖視 方向,秧苗間的形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示意圖。 圖7為圖6中的盤體的B-B剖視圖。 圖8為圖6的B-B剖視圖。
圖9為利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育秧盤實施例2育秧成苗后,在圖8的剖視 方向,秧苗間的形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參照附圖1-5。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育秧盤為分體式結構,兩部分組合而成, 分別為盤體2和缽模框架3。盤體在其周邊設有具有一定高度的硬邊壁21,盤體 底部為平面上20有若干透水小孔22。缽模框架為由縱橫條板31組成網格狀的 物體,網格有規律地縱橫排列形成整齊排列的方孔空間32。形成網格的縱橫條 板的橫截面是上窄下寬的倒梯形,使形成的空間為四棱錐臺形32。所述缽模框 架3和盤體2之間可以采用任何能使缽模框架3處于盤體2上部的連接方式。
所述缽模框架3可以是整體式的,也可以是由若干個部分連接而成。通過改 變制作模具,所述方孔空間32也可以被做成圓錐臺形等其它形狀的孔。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育秧盤的缽模框架外邊框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盤體硬邊壁 內周邊的尺寸,應使缽模框架能放入到盤體中,缽模框架的高度小于盤體內高, 缽模框架放入到盤體中時,所述缽模框架與盤體底部之間有間隔41,缽模框架 的頂面高于盤體邊框的上面或與盤體邊框的上面相平。盤體2和缽模框架3分開 制造,盤體可以采用諸如硬塑料等硬質材料制成或被制成具有一定厚度而具有相 當的硬度,便于機械化育苗時的育秧盤機械運輸,缽模框架可采用塑料膜片經吸 塑或壓塑而制成一體式結構,此外,缽模框架也可采用與盤體相同的材料制作。 所述盤體的周邊形狀呈矩形。
參照附圖5,育秧時,將盤體2和缽模框架3相套組合,在育秧盤中放入底 土至低于缽模框架3上部,再將種子播于缽模框架3的方格內底土表面,使種子 形成按缽模框架3的方格排列形式的有序排放,最后覆蓋面土,面土覆蓋在整個 盤體上,盤體四周一定高度的邊壁21形成面土的邊界,在秧苗的生長過程中, 由于根的伸展性, 一部分根在盤體2的下部空間相互連接, 一部分根在缽模框架 3的方格部分土中生長,育成后的秧苗,它的根和附土組合體的上半部51被按 秧苗叢分割成縱橫排列的四棱錐臺形缽狀,根和附土組合體的下半部52相互連 接成一片形成缽形毯狀秧苗,相鄰間的秧苗很大程度上通過下部根相連,既保證秧苗間的連接強度及連接成形性,同時又使得插秧機分割插秧更為容易。取秧時 先將缽模框架3卸下再將秧苗從盤體2分離,由于盤體2的底平整,很方便地將 秧苗從外盤取出,分離起來很方便。
實施例2
參照附圖6-9。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育秧盤的缽模框架外周邊的尺寸與盤體 硬邊壁的外形相同,使缽模框架疊放在盤體頂部上,盤體的盤腔與缽模框架形成 一空間25。其它的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在圖6-9中,附圖標號與附圖1-5相同 的,代表相同的含義。
參照附圖9。育秧時,將盤體2和缽模框架相疊組合,在育秧盤中放入底土 至不超過缽模框架上部,再將種子播于缽模框架的方格內底土表面,使種子形成 按缽模框架的方格排列形式的有序排放,最后覆蓋面土,面土覆蓋在整個盤體上, 盤體四周一定高度的邊壁21形成面土的邊界,在秧苗的生長過程中,由于根的 伸展性, 一部分根在下盤相互連接,其育成后的秧苗與實施例l相同。
權利要求1、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盤體,所述盤體設有透水孔,盤體的周邊設有硬邊壁;所述育秧盤還設有設置在所述盤體上部或頂部、并與盤體分體的缽模框架,所述缽模框架組成或設置有縱橫排列的錐臺形孔。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缽模框架為縱橫條板組成網格狀的物體。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盤的缽模框架外周邊尺寸略小于或等于盤體硬邊壁內周邊尺寸;或缽模框架外周邊的尺寸與盤體硬邊壁的外形相同。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其特征在于所述錐臺形孔為四棱錐臺孔。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其特征在于缽模框架采用塑料膜片經吸塑或壓塑而制成一體式結構或由硬塑料制成;盤體采用硬塑料制成或被制成具有一定厚度而具有相當硬度的一體式結構。
6、 如權利要求l、 2、 3、 4或5所述的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盤體的周邊形狀呈矩形。
7、 如權利要求1、 2、 3、 4或5所述的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缽模框架套在盤體中并與盤體底部之間有間隔;或所述缽模框架架在盤體頂部。
8、 一種缽形毯狀秧苗,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的根和附土組合體的上半部被按秧苗叢分割成縱橫排列的錐臺形缽狀,根和附土組合體的下半部相互連接成一片。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缽形毯狀秧苗,其特征在于所述錐臺形缽狀為四棱錐臺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上缽下毯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它包括盤體,所述盤體設有透水孔,盤體的周邊設有硬邊壁;所述育秧盤還設有設置在所述盤體上部或頂部、并與盤體分體的缽模框架,所述缽模框架組成或設置有縱橫排列的錐臺形孔。在秧苗育成后,秧苗根的上半部分被分割成一組縱橫排列的缽塊,根的下半部分連在一起,使秧苗既連接成片,同時又按叢有序排列分布成缽塊,達到雜交稻的少本定量傷秧率低機插秧要求。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適于機插的缽形毯狀秧苗。所述秧苗的根和附土組合體的上半部被按秧苗叢分割成縱橫排列的錐臺形缽狀,根和附土組合體的下半部相互連接成一片,所述秧苗按叢有序分布且相互連接成片,底面平整,便于起秧和插秧機機插。
文檔編號A01G9/10GK201282675SQ200820088909
公開日2009年8月5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23日
發明者徐一成, 朱德峰, 陳惠哲 申請人:中國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