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改良鹽堿地并種植植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土地鹽堿化問題不但造成了資源的破壞,同時還造成農業生產的巨大損失。東 北地區主要是蘇達-堿化鹽堿地。鹽堿土壤是指土壤中含有鉀、鈉、鈣、鎂的氯化物、 硫酸鹽、重碳酸鹽等有害鹽類;或者是土壤含鹽量雖少,但土壤交換性鈉占陽離子交換 量達到了一定比例。主要表現是土壤pH值和電導率過高,從而導致植物因滲透壓過高, 繼而抑制植物生長甚至導致植物死亡。
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充分利用我國東北地區大量存在的玉米秸稈、 牛糞等,配合原位修復技術,對重度鹽堿地進行改良。成本低,見效快,有利于大面積 推廣應用。改變以往單純降低土壤pH值和電導率治理鹽堿地的觀念。以玉米秸稈和牛 糞作為原料對鹽堿地所缺失的枯枝落葉層和腐殖質層進行功能上修復,簡稱為原位修 復。此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物理化學結構,有利于植物生長。
發明內容
本專利的目的在于通過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
首先對鹽堿地進行淺槽帶狀整地,并在槽底部鋪設玉米秸稈層+牛糞層+淋溶土層總
厚度20—30cm,其厚度比例為10: 5: 5,其上施加降鹽堿劑,再加一層將整地挖出的
淋溶土與事先用玉米秸稈和牛糞熟化成的人工生物基質混合的人工改良土壤;最后將植
物種子播撒于人工改良土壤內、澆水踏實并進行田間管理。在相鄰的淺槽間鋪--層玉米 秸稈,并用淋溶土修成梯型的排水溝,連通集水池,排放雨季過量積水。通過以上深槽 改良原位修復的鹽堿地,能夠種植植物。本方法使鹽堿地帶狀整地的土壤物理結構得到 明顯改善,降低了表層土壤緊實度和鹽堿成分,因此能夠確保種植的植物正常生長發育。 同時解決了當地大量玉米秸稈過剩、廢棄的難題。
本發明的優點是
1、 本發明集成現有技術的優點,可以有效的改良鹽堿地的物理、化學結構,從而 有效改良鹽堿地。
2、 改良鹽堿地土壤結構,降低了表層土壤緊實度和鹽堿成分;
3、 經濟回報較快,操作簡單,易于普及。
4、 解決了牛糞與秸稈的處理問題。不僅做到了有效利用現有資源,而且改善了當 地衛生條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本發明將用實施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但是它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的任一個 或類似實例。
1.在一塊鹽堿地上橫向挖一個厚20cm、長10m、寬2m的長方形種植槽。
2. 淺槽底層鋪上由玉米秸稈、牛糞、鹽堿土組成的有降鹽堿和阻礙鹽堿擴散功能的 生物緩沖帶,緩沖帶厚度為20—30cm。緩沖帶的上面鋪上用當地鹽堿土與人工生物基 質相混合并加上抗鹽堿劑的人工改良土壤。
3. 在相鄰的淺槽間建立排水溝,溝底寬lm,斜坡底邊長50cm。
4. 槽邊設有長、寬各6m深2m的蓄水池。
5. 在種植槽上種植植物,通過植物的耕種,使鹽堿地失去的腐殖質層基本恢復原貌。
權利要求
1.一種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為種植不同植物,首先對鹽堿地進行淺槽帶狀整地,并在槽底部鋪設一層玉米秸稈、一層牛糞、一層淋溶土,其上施加降鹽堿劑,再加一層將整地挖出的淋溶土與事先用玉米秸稈和牛糞熟化成的人工生物基質混合成的人工改良土壤;最后將植物種子播撒于人工改良土壤內,澆水踏實并進行田間管理。在相鄰的淺槽間鋪一層玉米秸稈,并用淋溶土修成梯型的排水溝,連通集水池,排放雨季過量積水。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其特征 是淺槽帶狀整地,即將一定面積的鹽堿裸地,表層挖深度20—30cm。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其特征 是玉米秸稈層+牛糞層+淋溶土層,總厚度20—30cm,其厚度比例為10: 5: 5。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其特征 是人工生物基質是由玉米秸稈、牛糞等,通過混合堆積自然條件下發酵3-6個月,使 之生成富含有機質的人工生物基質。此人工生物基質與淋溶土按照3: 2比例混合,并 施加降鹽堿劑(聚馬來酸酑、聚炳烯酸和木醋液等),使改良的土壤適于植物生長。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其特征 是排水溝溝低寬lm,側坡底邊長50cm,連通集水池,排放雨季過量積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淺槽改良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為種植不同植物,首先對鹽堿地進行淺槽帶狀整地,并在槽底部鋪設一層玉米秸稈、一層牛糞、一層淋溶土,其上施加降鹽堿劑,再加一層將整地挖出的淋溶土與事先用玉米秸稈和牛糞熟化成的人工生物基質混合成的人工改良土壤;最后將植物種子播撒于人工改良土壤內,澆水踏實并進行田間管理。在相鄰的淺槽間鋪一層玉米秸稈,并用淋溶土修成梯型的排水溝,連通集水池,排放雨季過量積水。
文檔編號A01B79/00GK101361421SQ20081013727
公開日2009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08年10月9日
發明者于興洋, 張寶友, 冉 李, 弘 李, 瑩 王, 王慧梅, 王文杰, 王春麗, 祖元剛, 許慧男, 嶺 邱, 金鐵光, 黃路明 申請人:東北林業大學;祖元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