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及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甘蔗種苗進行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及設備。
背景技術:
甘蔗的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 RSD),由一種棒桿菌屬細菌(Clavibacterxyli subsp.xyli Davis et al.)寄生于蔗株的維管束中引起,在世界產蔗國廣泛分布,病害造成損失的程度隨宿根年數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減產10~30%,干旱缺水時可達60%以上,還可導致品種退化。并且容易通過種植受感染的種苗和受感染的收割工具,如甘蔗割刀、收割機及播種機等而擴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及設備,采用一定溫度的溫水進行脫毒處理,可控制或去除99%以上的宿根矮化病病菌。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達到一種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將甘蔗種苗浸入水溫51~52℃的處理設備內2小,保持處理溫度在50℃-0.2+0.2時進行處理,使其去除宿根矮化病菌。
所述的甘蔗種苗脫毒時,處理設備內水體的酸堿度在PH7,水體3~4天更換一次。
所述的甘蔗種苗切割為帶有2~3個芽段再放入處理設備進行溫水脫毒處理。
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處理前所有用于接觸甘蔗的工具在徹底清洗后噴灑70%的酒精和1%的季胺消毒液,用季胺消毒液時,必須與工具接觸至少5分鐘。
一種用于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設備,包括內池,外池,由水泵、進水管、回水管和閥門組成的水體循環系統,電加熱管,測溫熱電阻和裝有電壓表、電流表、溫度巡檢儀表、控制按鈕、溫度控制儀表的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其特征在于內池在外池中焊接成一個整體,內池與外池之間的夾層分隔為上腔、中腔、下腔三個腔體,在上、中、下三個腔體位置分別設置有測溫熱電阻,測溫熱電阻通過信號電纜線與實施溫度監測的溫度控制儀表相聯,下腔體內位于內池底板的下方分別固定設置有電加熱管和聯接于水泵出口的進水管,進水管進入的水流經電加熱管加熱后上升,從均布有進水孔的內池底板和側壁板進入內池,內池頂部溢出的溫水從回水管流回水泵供循環。
所述的具有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功能的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及時對各層水體溫度進行巡檢控制保證水體溫度在50℃-0.2~50℃+0.2之間。
所述的內池通過支架、連接板與外池焊接成一個整體,外池的外殼上有保溫層。
所述的電加熱管均布于內池底板下部與進水管上部之間。
為保證內池的水體不出現冷點、熱點及溫度梯度,內池尺寸的選擇應滿足水體與處理料的重量比為6∶1,選用的循環水泵功率要足以使池內整個水體每小時至少循環6次。
所述的回水管設置于內池頂部夾套上,溫水由池頂溢出流入夾套,再經回水管流回循環水泵,在回水管的入口處設置有阻隔甘蔗莖干和葉皮的篩網。
圖1為依據本發明提出的溫水脫毒設備結構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盛裝甘蔗種苗的吊籠放置在內池之內工作時的溫水脫毒設備結構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圖5為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的正面布置示意圖。
附圖中零部件序號說明1-外池;2-保溫層;3-回水管;4-水泵;5-腳架;6-進水管;7-內、外池夾層下腔;8-內池支架;9-內池中的吊籠支架;10-內池側壁進水孔;11-內、外池夾層中腔;12-內、外池夾層上腔;13-內池;14-電加熱管安裝箱;15-內池底板;16-內池底板進水孔;17-吊籠;18-電加熱管;19-電壓表;20-電流表;21-溫度巡檢儀表;22-控制按鈕;23-信號電纜線;24-動力電纜線;25-溫度控制儀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1.甘蔗溫水脫毒處理設備甘蔗溫水脫毒處理設備由處理箱體和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組成。處理箱體外形尺寸為2500(長)×2300(寬)×2600(高),單位mm;有效水體容量13000kg、有效處理甘蔗種苗2000kg,總加熱功率120kw,由15支電發熱管提供。水體循環由一臺功率為5.5kw、流量為86.6m3/h的水泵提供,理論水體循環次數6.7/h。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保證水體溫度在50℃-0.2-50℃+0.2之間及時對各層水體溫度進行巡檢控制。
處理箱體內部結構由內池、外池組成,內池通過內池支架和連接板與外池焊接成一個整體,外池在外殼體上附有保溫層。內池與外池之間的夾層分隔為上腔、中腔、下腔三個腔體。進水管分多路設置于內池底板的下面,均布進水孔的內池底板將外池與內池分隔為加熱池和處理池。
處理池水流的循環水流由進水管進入加熱池,上升時均勻吸收電加熱管熱量,在一定壓力下,經進水孔噴射入處理池。
回水管設置于池頂部夾套上,處理池的溫水由池頂溢出流入夾套,再經回水管流回循環水泵。在回流處設置適當目數篩網以阻隔甘蔗莖干和葉皮。
2.脫毒甘蔗種苗的選擇為改善溫水處理甘蔗種苗的發芽率,應仔細選擇生長健壯的成熟蔗莖中部莖段。
3.溫水處理前甘蔗種苗的外觀將甘蔗種苗切割為帶有2-3個芽段,去除蔗葉以避免阻塞水流循環系統,然后將砍好的甘蔗種苗堆放于處理用的吊籠內。
3.甘蔗種苗的溫水處理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溫水處理是在溫度50℃時進行2小時,計時從甘蔗放入處理池開始。如果處理超過2小時意味著發芽率的降低,保持處理溫度在50℃-0.2+0.2時對控制病毒和發芽率都是必要的。
采用電發熱管對水體進行加熱,電發熱管的選擇數量應盡可能多且功率接近,均布于進水管上部與內池底板的下部之間。要求能提供足夠熱量以保證水體所需溫度50℃及彌補整個處理設備向周圍環境的散熱損耗。用溫水在50℃時處理感染的種苗2小時,可控制99%以上的這種病菌。
水體的溫度自控為保證設備能有效工作,溫度自控是必要的。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通過信號電纜線聯接的測溫熱電阻設置于內池與外池之間的上、中、下三個腔體,確保處理池內水體溫度在50℃-0.2-50℃+0.2之間,如果水體溫度超過50℃+0.2將使甘蔗部分組織受損,種苗發芽率降低。如果水體溫度低于50℃-0.2將不能有效殺滅病毒。
首先將處理池水溫加熱到51-52℃,放入裝有甘蔗種苗的吊籠,使其完全浸沒。裝有甘蔗種苗的吊籠放入處理池時,池內溫度下降到50℃。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實時監測池內溫度并反饋信號給電加熱管以確保池溫在50℃±0.2,溫度巡檢儀表監測池內上、中、下部各層的溫差。采用溫度巡檢儀表對處理池水體上、中、下部位置實施溫度監測確保水體有足夠大循環以至處理池的整個水體不出現冷點、熱點、及溫度梯度。溫度巡檢儀表必須進行校對以保證所測溫度的正確性。
水體水質的要求甘蔗脫毒水體應當水質好,含鹽不高,酸堿度在PH7左右。水體在處理甘蔗種苗后至少3-4天必須更換,否則有大量的泥土及植物材料堆積,如果水體不定期更換,從甘蔗種苗內滲出的糖分將會在水體中發酵對處理后的甘蔗種苗的發芽率產生有害的影響。
4.甘蔗種苗的后續處理甘蔗種苗從處理池吊出后,應向其上噴水盡快冷至環境溫度,出池后甘蔗種苗的芽胚質軟應盡量避免觸碰直至冷卻。甘蔗種苗冷卻后可立即種植,也可擺放1~2天等胚芽硬化后種植。
處理后的甘蔗種苗可浸沾、噴灑殺真菌劑以避免胚芽腐爛,因為處理后的甘蔗種苗易于胚芽腐爛。
5.溫水處理甘蔗種苗的管理在甘蔗種苗溫水處理前所有用于接觸甘蔗的工具必須經過消毒,在徹底清洗后噴灑70%的酒精和1%的季胺消毒液。用季胺消毒液時,必須與工具接觸5分鐘以達到控制功效。
6.溫水脫毒設備對甘蔗種苗進行處理實例1).試驗過程a.試驗地點云南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實驗農場b.試驗品種采集粵糖93/159,3年宿根;ROC25號,3年宿根;閩糖69/421,2年宿根;ROC10號,2年宿根和2年宿根的桂糖17號等五個主栽品種經植物病原電鏡檢測均帶有宿根矮化病病菌,見表1。
c.試驗設計實驗采用直接對比順序排列設計,三次重復。各品種均留一半與進行溫水脫毒處理過的另一半作對照,種苗為3芽段,每畝植芽量10000芽。
2).試驗方法經溫水處理的和未經處理的各一半,下地排好種苗,擺放一天后進行種植,每畝施底肥50kg普鈣,3天后灌水蓋膜,標準化種植,常規管理。
3).試驗結果參數與分析,見表2、表3。
a.五個帶菌品種經50℃溫水脫毒處理2小時后,電鏡和血清檢測結果為粵糖93-159、ROC10、ROC25、桂糖17已不帶菌,閩糖69-421帶菌量明顯減少。
b.出苗率五個帶菌參試品種經脫毒處理后,粵糖93-159平均出苗率為72.55%比CK增26.90%。ROC10平均出苗率為61.76%比CK增22.00%。閩糖69-421平均出苗率為62.53%比CK增14.21%。ROC25及桂糖17平均出苗率比CK略高;部分原因是這兩個品種各有一個小區種植地低凹漬水。
c.分蘗率參試品種經脫毒處理后,桂糖17和ROC25分蘗率比CK高16.10%和15.00%,其它三個品種比CK低。
d.莖徑參試品種經脫毒處理后,收獲前統計參數為桂糖17平均莖徑比CK增粗0.35cm,ROC25平均莖徑比CK增粗0.29cm,粵糖93-159平均莖徑比CK增粗0.18cm,ROC10平均莖徑比CK增粗0.19cm,閩糖69-421平均莖徑比CK增粗0.24cm。
e.株高參試品種經脫毒處理后,收獲前統計參數為粵糖93-159平均株高比CK高34.3cm,桂糖17平均株高比CK高16.6cm,ROC10平均株高比CK高26cm,閩糖69-421平均株高比CK高11.4cm,ROC25平均株高比CK高7.1cm。
f.蔗莖產量參試品種經脫毒處理后收獲實際產量桂糖17平均畝產量7227kg比CK增1720kg,增幅31.17%。粵糖93-159平均畝產量6960kg比CK增3322kg,增幅91.31%。ROC25平均畝產量6722kg比CK增952kg,增幅16.51%。ROC10平均畝產量5457kg比CK增861kg,增幅18.74%。閩糖69-421平均畝產量5918kg比CK增334kg,增幅5.97%。
g.甘蔗糖份收獲前經糖份檢測各品種溫水脫毒處理后蔗糖份均比CK高0.07-0.86%。
4).結論1.甘蔗種苗經過溫水脫毒處理后能有效去除宿根矮化病菌,去除率為90%以上。
2.甘蔗種苗經過溫水脫毒處理后,在株高、莖徑等參數均比CK有明顯增加,株高平均比CK增加7.1-34.3cm,莖徑平均比CK增加0.18-0.35cm。
3.甘蔗種苗經過溫水脫毒處理后,產量增幅顯而易見,平均畝產量比CK增加5.97-91.31%。
4.甘蔗種苗經過溫水脫毒處理后,宿根矮化病的去除參數與甘蔗平均畝產量增幅參數相吻合。
附表1
附表2
表3
權利要求
1.一種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將甘蔗種苗浸入水溫51~52℃的處理設備內2小,保持處理溫度在50℃-0.2+0.2時進行處理,使其去除宿根矮化病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脫毒時,處理設備內水體的酸堿度在PH7,水體3~4天更換一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種苗切割為帶有2~3個芽段再放入處理設備進行溫水脫毒處理。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種苗溫水處理前所有用于接觸甘蔗的工具在徹底清洗后噴灑70%的酒精和1%的季胺消毒液,用季胺消毒液時,必須與工具接觸至少5分鐘。
5.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設備,有內池,外池,包括水泵、進水管、回水管和閥門的水體循環系統,包括電加熱管、測溫熱電阻和裝有電壓表、電流表、溫度巡檢儀表、控制按鈕、溫度控制儀表的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其特征在于內池與外池焊接成一個整體,內池與外池之間的夾層分隔為上腔、中腔、下腔三個腔體,在上、中、下三個腔體位置分別設置有測溫熱電阻,測溫熱電阻通過信號電纜線與實施溫度監測的溫度控制儀表相聯,下腔體內位于內池底板的下方分別固定設置有電加熱管和聯接于水泵出口的進水管,進水管進入的水流經電加熱管加熱后,從均布有進水孔的內池底板和側壁板進入內池,內池頂部溢出的溫水從回水管流回水泵供循環。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具有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功能的溫度自控及溫度檢測柜及時對各層水體溫度進行巡檢控制保證水體溫度在50℃-0.2~50℃+0.2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內池通過支架、連接板與外池焊接成一個整體,外池的外殼上有保溫層。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電加熱管均布于內池底板下部與進水管上部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為保證內池的水體不出現冷點、熱點及溫度梯度,內池尺寸的選擇應滿足水體與處理料的重量比為6∶1,選用的循環水泵功率要足以使池內整個水體每小時至少循環6次。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回水管設置于內池頂部夾套上,溫水由池頂溢出流入夾套,再經回水管流回循環水泵,在回水管的入口處設置有阻隔甘蔗莖干和葉皮的篩網。
全文摘要
一種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及設備,將甘蔗種苗浸入水溫51~52℃的處理設備內2小,保持處理溫度在50℃
文檔編號A01H4/00GK101069470SQ200710065968
公開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18日
發明者黃應昆, 趙衛明, 范源宏, 許淥清, 吳正焜, 趙振松 申請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 云南省國防科工辦研究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