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栽培地被菊一年兩次開花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地被菊育種方法,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栽培地被菊一年兩次開花的方法。
背景技術:
1962年,北京林業大學的陳俊愉教授用早菊與幾種野生或半野生菊花-小紅菊(Dendranthema chanetii)、野菊(D.indicum)、甘野菊D.lavandulifolium)等人工雜交,選育了一批抗逆性強、耐粗放管理、開花繁密、適宜于北方地栽的小菊新品種,稱“巖菊”(陳俊愉,1963,1989)八十年代,北京林業大學陳俊愉教授以早菊品種(DendranthemaX morifoliumcV.)與強健的野生種如毛華菊(D.vestitum)、小紅菊(D.chanetii)、甘野菊(D.lavendulifolium)等進行雜交,經多年反復選擇,獲得了一個菊花雜種新品種群-1987年定名為地被菊(陳俊愉1990)(Dendranthema x grandiflora Tzvel.Ground-cover ChrysanthemumGroup),地被菊,是一種地被植物新品種群,屬世界新型菊花。地被菊抗寒,抗旱,抗病蟲害,抗污染,耐半蔭,耐痔薄,耐粗放管理,與雜草競爭力強,植株緊密、低矮,花團緊簇,可連續開花半年,適作露地栽培,且能安全越冬,是理想的綠色地被觀賞花卉,因而受到城市綠化和園林部門的高度重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栽培地被菊一年兩次開花的新方法。
為了實現本發明目的,本發明的一種栽培地被菊一年兩次開花的方法,先將地被菊采用扦插或播種的方式進行培養,分栽后噴施2000ppm的B9一次,在30天和60天后各噴施一次,每周噴施200ppm的氮肥一次,分栽兩個月后每周噴施KH2PO4200ppm一次。
其中,培養溫度為夜溫12~15℃,日溫23~25℃,相對濕度80~85%。
本發明所述的扦插培養過程中,選擇每年的10月下旬(地被菊花期后),取未開花枝或是角芽扦插,扦插基質為蛭石、1∶1混合的蛭石和珍珠巖、1∶1混合的泥炭和珍珠巖、2∶1混合的泥炭和珍珠巖或2∶1混合的泥炭∶沙,以選用蛭石或泥炭與沙以2∶1混合為佳。
所述的播種培養選擇在每年的12月初播種,播種于泥炭和沙以2∶1混合的的基質中,十天后開始萌發。
本發明地被菊的分栽在第二年的2月中旬。進入四月后,地被菊苗可移栽進入陸地栽培。
本發明的扦插苗在四月中旬現蕾,在5~6月開花,播種苗在5月中旬現蕾,在6~7月夏季高溫時開花。
本發明所述的地被菊的栽培方法,一方面可以縮短菊花的育種進程,使短日照的地被菊一年內可以繁育兩次,另一方面豐富了夏季花卉。本發明可以應用于地被菊各個不同品種的栽培。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采用播種方式進行地被菊的栽培1.播種2004年12月9日在北京林業大學苗圃低溫溫室(白天平均溫度22.2℃,夜間平均溫度8.1℃,平均相對濕度36.2%)和高溫溫室(白天平均溫度26.8℃,夜間平均溫度12.4℃,平均相對濕度57.3%)分別播種了‘東林瑞雪’、‘美矮黃’、‘藥紅’、‘朝鮮粉’和‘玉人面’五個品種的地被菊種子。種子購自北京林大林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播種容器選用直徑6寸的瓦盆,內盛泥炭∶沙∶肥=2∶2∶1的混合基質,充分淋濕后,將種子與少量細沙均勻混合并均勻撒播于基質上(每盆播種100粒),在盆上套上塑料袋以保持一定濕度即可。發芽率見表1。
表1
高溫條件下培養的地被菊種子大多從第二天開始萌發,第三天至第五天為萌發高峰期,從第六天開始每天新增的萌發數量逐漸降低,直至趨于穩定;低溫條件下培養的地被菊種子大多從第三天開始萌發,第四天至第六天為萌發高峰期,從第七天開始每天新增的萌發數量逐漸降低,直至趨于穩定。高溫條件下地被菊種子萌發速度較快一些。
另外,試驗中發現,各組種子在萌發后期普遍還存在著一個小的萌發高峰期,這個時期大約在第九天至第十天,在這兩天內,種子萌發數量還會略有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地被菊種子萌發時間較長,萌發不是很整齊。
2.分苗種子發芽后,待幼苗長到具有3~4片真葉時進行分苗,選用黑色小塑料盆,每盆一株。分苗后立即澆透兩遍水,并將幼苗置于遮蔭處,防止萎蔫。
3.移栽分苗后的小苗經過兩個月左右的生長,植株已較大,此時需要移栽到大盆中。選用直徑6寸的瓦盆,將植株帶土坨從小盆中取出,直接移栽到大盆中,填土并壓實,分栽后馬上噴施2000ppm的B9一次,在30天和60天后各噴施一次。每周噴施200ppm的氮肥一次,四月后每周噴施KH2PO4200ppm一次。
4.植株生長發育節律觀測自播種之日起,重點觀察種子萌發期、子葉出土期、真葉展開期、真葉發育期、現蕾期、花期等指標。同時,移栽后每兩周測量各品種的株高、冠幅、葉片數、葉長、分枝數及腳芽數等指標。具體見表2~5。
低溫溫室2004年12月9日播種,12月17日開始陸續萌發,12月20日子葉出土,此時由于溫度低,出土后的幼苗生長十分緩慢。12月30日開始出現兩片小小的真葉,2005年1月12日兩片真葉已展開但還較小,1月21日兩片真葉已比較大并開始長出第三片真葉,1月28日出現第四片真葉,此后真葉數量逐漸增多,幼苗生長速度也逐漸加快。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現蕾期,6月上中旬為始花期。
高溫溫室2004年12月9日播種,12月14日開始陸續萌發,12月16日子葉出土,幼苗出土后生長速度較快,但稍有徒長。12月24日出現兩片小小的真葉,至2005年1月2日兩片真葉逐漸長大,同時開始長出第三片真葉,1月8日開始出現第四片真葉,此后真葉數量逐漸增多,徒長情況也有所好轉,植株生長健壯。5月中下旬為現蕾期,6月上旬為始花期,其中最早的一株于4月下旬現蕾,花期在5月上旬。
表2
表3
表4
表5
實施例2采用扦插方式進行地被菊的栽培扦插繁殖是一種常用的繁殖方法,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節約材料、繁殖系數大、經濟實用等優點。為了更好地推廣地被菊繁殖技術,本研究進行了地被菊扦插試驗。
影響扦插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取決于取材部位和扦插基質。本試驗立足于這兩方面因素,從東林瑞雪、美矮黃、藥紅、朝鮮粉和玉人面五個品種的地被菊母株上各自取下莖尖和莖段作為插穗(長約5cm,帶2-3枚葉片),分別扦插于5種基質中∶①蛭石②蛭石∶珍珠巖=1∶1③泥炭∶珍珠巖=1∶1④泥炭∶珍珠巖=2∶1⑤泥炭∶沙=2∶1,每種基質不同取材部位各扦插5棵。扦插后避免日曬,保持基質濕潤。觀察生根時間、生根部位、根的顏色、生根數量、平均根長以及根的粗細程度。通過此項試驗來對比不同扦插基質和不同插穗部位對地被菊插穗生根的影響。具體測試結果見表6。
表6
通過對各項指標的綜合比較,扦插基質以選用蛭石效果最好,泥炭與沙以2∶1混合效果次之。
扦插苗在2月中旬分栽,分栽后馬上噴施2000ppm的B9一次,在30天和60天后各噴施一次。每周噴施200ppm的氮肥一次,四月后每周噴施KH2PO4200ppm一次。培養溫度為12~25℃(日溫在25℃,夜溫13±1℃)相對濕度80~85%。進入四月后,將苗移栽進入陸地栽培。
實施例3扦插苗在四月中旬現蕾,播種苗在5月中旬現蕾,在5~6月夏季高溫時開花。結果見表7。
表7地被菊開花的情況
結論同一品種夏季與秋季開花的相比較,夏季促成栽培的地被菊節間較秋季開花的長,葉片的長寬比小于秋季,葉片明顯薄,木質化程度低,下部落葉明顯少于秋季。花蕾下部不存在小葉,而秋季開花的地被菊花蕾下部存在幾乎無分裂的小葉。
如果不噴施B9,則春季植株在開花時高度高于秋季20~30cm。
雖然,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方案對本發明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發明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栽培地被菊一年兩次開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將地被菊采用扦插或播種的方式進行培養,分栽后噴施2000ppm的B9一次,然后在30天和60天后再各噴施一次;每周噴施200ppm的氮肥一次,分栽兩個月后每周噴施KH2PO4200ppm一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溫度為夜溫12~15℃,日溫23~25℃,相對濕度80~85%。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扦插培養過程中,選擇每年的10月下旬,取未開花枝或是角芽扦插,扦插基質為蛭石、1∶1混合的蛭石和珍珠巖、1∶1混合的泥炭和珍珠巖、2∶1混合的泥炭和珍珠巖或2∶1混合的泥炭∶沙。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扦插基質為蛭石基質或泥炭與沙以2∶1混合的基質。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基質為泥炭和沙以2∶1混合的基質。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意一項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被菊的分栽在第二年的2月中旬。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栽培地被菊一年兩次開花的方法,先將地被菊采用扦插或播種的方式進行培養,分栽后噴施2000ppm的B
文檔編號A01G31/00GK101015254SQ200710064050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6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16日
發明者高亦珂, 劉玫, 劉櫻, 張啟翔 申請人: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