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屬植物保護領域。
背景技術:
花生是全球廣泛種植的一種經濟作物,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花生生產大國。花生褐斑病,是花生產區普發性和常發性病害,常造成生育中后期大量落葉,給花生生產帶來重大損失,一般減產20%左右,發病較重的可減產50%以上(Melouk and Shokes 1995)。由于缺少高抗或免疫褐斑病的花生品種,農藥防治是花生生產上防治褐斑病的重要手段,但藥劑防治也仍存在10%左右的花生產量損失。
玉米是世界第三大、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產上的重要病害,植株感染病害后葉片形成大面積枯斑壞死,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長而造成玉米減產。傳統的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與花生褐斑病相似,主要是使用抗病品種和化學農藥,目前上述兩種病害均出現明顯的抗藥性,使農藥防治的成本增加、防治效果降低和污染環境與農產品。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防治方法來替代或彌補現有方法的不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現有方法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既能防治花生褐斑病又能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以使花生和玉米生產能夠高產、優質、高效地順利發展。
本方法的技術方案是保持目前花生和玉米的開墑整地及栽培方式,花生與花生之間,玉米與玉米之間的株距、行距和密度按常規栽培方法,在同一田塊中按不同行比進行玉米花生帶狀間作,玉米種植2~4行,花生種植2~10行,花生與玉米之間的行距為20~40cm。
其中玉米和花生的播種期可以相同,玉米和花生可以對空錯位種植。
本方法是在對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發生發展及傳播危害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對多種防治方法進行比較的基礎上,發明了利用物種多樣性原理將花生與玉米進行間作控制花生褐斑病并兼顧玉米大斑病防治的方法。花生與玉米株高差異較大,兩者間作后形成立體的植株群落和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環境,玉米不是花生褐斑病的寄主,玉米大斑病也不能侵染花生,從而可相互阻斷彼此病害的傳播途徑從而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由于花生植株矮,增加了玉米的通風透光性,有利于玉米充分利用空間發揮個體優勢并能增強了對大斑病的抵抗能力,從而達到穗大、粒多和高產的目的。該方法的應用增強了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了農作物的抗災能力,大幅度地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病害試驗,玉米品種為興黃單892、花生品種為輻21,設6個處理,分別為A(2行玉米間作2行花生)、B(2行玉米間作6行花生)、C(2行玉米間作8行花生)、D(2行玉米間作10行花生)、CK1(單作玉米)和CK2(單作花生),每個處理的面積為120m2,玉米播種期與花生移栽期相同。花生的株距為25cm、行距為30cm;玉米的株行距均為40cm,花生和玉米之間的行距為40cm,產量分析以花生莢果和玉米籽粒計算,產值以花生3.00元/kg、玉米籽粒1.50元/kg計算。
隨后實例的分析方法同實例一。
表1花生玉米間作對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控制效果
表2花生玉米間作的產量和產值情況
實施例二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病害試驗,玉米品種為墨白一號、花生品種為桂花17,設6個處理,分別為A(4行玉米間作4行花生)、B(4行玉米間作6行花生)、C(4行玉米間作8行花生)、D(4行玉米間作10行花生)、CK1(單作玉米)和CK2(單作花生),每個處理的面積為220m2,玉米播種期與花生移栽期相同。花生的株行距均為30cm玉米的株行距均為45cm,花生和玉米之間的行距為20cm。
表3花生玉米間作對病害的控制效果
表4花生玉米間作的產量和產值情況
實施例三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病害試驗,玉米品種為掖單13號、花生品種為粵油187,設5個處理,分別為A(3行玉米間作2行花生)、B(3行玉米間作6行花生)、C(3行玉米間作10行花生)、CK1(單作玉米)和CK2(單作花生),每個處理的面積為220m2,玉米播種期與花生移栽期相同。花生的株距為22、行距為25cm;玉米的株距為30cm、行距為40cm,花生和玉米之間的行距為30cm。
表5花生玉米間作對病害的控制效果
表6花生玉米間作的產量和產值情況
上述結果表明,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是一種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有效方法,其中對花生褐斑病的控制效果隨單位面積內間作花生行數的減少而防治增加,對玉米大斑病的控制效果隨單位面積內間作花生行數的增加而防治增加。因此,該技術能夠減輕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危害、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有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權利要求
1.一種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保持目前花生和玉米的開墑整地及栽培方式,花生與花生之間,玉米與玉米之間的株距、行距和密度按常規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在同一田塊中按不同行比進行玉米花生帶狀間作,玉米種植2~4行,花生種植2~10行,玉米與花生之間的行距為20~40c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和花生的播種期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花生品種選擇輻21、粵油187、粵油192、桂花17、魯花9號或其它品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品種選擇興黃單892、墨白一號、會單4號、掖單13號或其它品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種植2行。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種植3行。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種植4行。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和花生對空錯位種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玉米與花生多樣性種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屬植物保護領域。本方法的技術方案是在保持目前花生和玉米栽培方式的基礎上將兩種作物進行多樣性混合間栽,花生與花生之間,玉米與玉米之間的株距、行距和密度均按常規栽培方法,花生和玉米按不同行比進行間作,玉米種植2~4行、花生種植2~10行,花生與玉米之間的行距為20~40cm。本發明對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有較好的控制效果,能夠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A01G7/00GK1799310SQ20051004876
公開日2006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27日
發明者朱有勇, 孫雁, 王云月, 李成云, 楊靜, 何霞紅, 周江鴻, 周惠萍 申請人: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