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香菇培養料棒式栽培方法
培養料的配方棉籽殼40%、雜木屑35%、麥麩20%、玉米粉2%、石膏粉2%、蔗糖1%、PH值6.0-6.5、料與水的比例為1∶1.22-1.27。
攪拌后的培養料要進行水分測定,培養基含水量應掌握在55%-57%為宜。含水量偏低,菌絲生長緩慢、纖弱;含水量高,宜酸敗,導致雜菌污染;如含水量超國65%,則菌絲生長受阻。
培養料含水率計算公式水量/干料量+用水量=含水率(%)。感官測定為手握緊培養料,指縫間有水溢出,但不滴下。成團,擲進料堆形成四分五裂,落地即散。
栽培季節最好在8月下旬開始陸續制作菌棒,立冬以后至翌年″五一″前出菇。理想的栽培場所是塑料日光溫室。有關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菌棒制作
1.制棒 一般用裝袋機制棒,日產2000棒,需一臺裝袋機。塑料筒袋規格可采用55厘米×15厘米×4厘米的低壓聚乙烯塑料筒膜(適于常壓蒸汽滅菌),每袋裝干料近1公斤。裝完袋,用大號試管刷刷凈粘在袋口的培養料,同時用撕裂膜雙道反折扎封。制棒過程盡可能松緊適宜,菌棒太緊,氧氣不足,菌絲生長緩慢或停滯菌棒太松,菌棒易收縮,斷裂。菌棒的松緊度一般以五指抓著料袋,中等用力有微凹陷為宜。手拿料袋明顯凹陷,兩端下垂,說明太松。手指用力捏,感覺過分硬實,說明太緊。
2.滅菌 滅菌方法有高壓蒸汽滅菌和常壓蒸汽滅菌,目前農村一般采用常壓蒸汽滅菌灶滅菌。常壓蒸汽滅菌灶可用磚砌成,一般用110厘米口徑的鐵鍋(或稱70印)。鍋筒方形,規格按需要設計,一般鍋筒內容積為2立方米左右。鍋筒內外要用水泥抹光滑。鍋筒內菌棒的擺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鍋筒內用隔板將菌棒分層擺放,層距50厘米,每層隔板上疊放4層菌棒,四周留5厘米的空隙,以利于蒸汽流動和冷凝水回流到鍋中。另一種是先用周轉筐裝菌棒,然后把周轉筐堆放在鍋筒內,這種方式進出方便,菌棒搬動次數少,可減少破損。
滅菌開始時火力要猛,要求在短時間內將鍋燒開,以免造成培養料變酸。開鍋后要從排氣管排出冷氣,再開鍋時開始計時,要滅菌10小時以上。鍋內要經常補加熱水,以防燒干鍋。
滅菌后,待鍋內溫度降至60℃以下時出鍋,將菌棒放在經過消毒、干凈、通風、寬敞的場所,井字形排列,使之冷卻,同時晾干料袋表面的水分。
二、菌棒的接種
1.接種室的消毒為減少接種過程的雜菌感染,接種室要在接種前一個星期進行消毒滅菌。首先,地面撒白灰(水泥地面可不撒),然后用3%的″來蘇兒″進行噴霧消毒。接種前,把所有接種工具及菌種、待接種的菌棒放入室內,用高錳酸鉀、甲醛密閉熏蒸2小時以上,用量為每立方米空間5克高錳酸鉀、10毫升甲醛。為減輕甲醛對身體的影響,熏蒸后可噴霧25%~30%的氨水(每立方米空間50毫升)。現在已有許多高效低毒的消毒劑代替甲醛進行空間消毒,如氣霧消毒劑等。
2.無菌操作接種時必須嚴格按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接種者必須衣著清潔,用70%~75%的酒精消毒雙手。開始接種時先用75%的酒精涂擦菌棒接種面,而后用直徑15厘米左右的鐵或木制的實心鉆在菌棒上等距離打4~5個穴。打穴后迅速用接種器或手工將菌種緊緊擠入接種孔內;讓菌穴與菌種密切吻合,不留間隙,菌種于穴面微凸起。這樣香菇菌絲一萌發,就可將接種口封住,防止雜菌危害。接種后用3.25×3.25厘米的專用膠布或醫用膠布封穴口。如果不是高溫季節接種,接種后可不用膠布封穴口。一般每袋菌種可接20~25棒。接種時動作要迅速,接種量要足,接種室盡量避免人員走動及相互交談,以免妨礙接種效果。
三、發菌管理
接種后,菌棒要放入發菌室。發菌室也要選在防暑降溫條件好,易于通風換氣,干凈清潔之處。地面易回潮的地方不宜采用。發菌室在使用前也要進行消毒滅菌,其方法與上述接種室消毒滅菌方法相同。
目前,有些菇農將接種室與發菌室合為一體,即接種后,菌棒就在接種室內發菌,這樣可減少因搬動造成的雜菌感染。接種后菌棒以″井″字或″⊿″形排列,每層4或3棒,疊放8~10層,每堆間留有一定距離。接種后10天內菌棒一般不要搬動,以免影響菌絲的萌發和造成感染。
發菌室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第一,發菌室溫度最好控制在20~25℃,菌棒內溫度不得超過25℃。第二,發菌室空間的相對濕度要控制在55%~65%之間,過于、過濕對發菌不利。第三,發菌室始終要保持通風良好,以便進行氣體交換。第四,發菌室光線要暗,要在無光或微光的環境中進行發菌培養。
發菌10天后,如果發現菌棒內有污染或菌棒內溫度超過25℃以上時,要進行翻堆,輕輕拿出污染菌棒,盡快與培養室隔離,以減少污染源。翻堆后菌棒的擺放高度要適當低些,以利于降溫散熱。
在整個發菌過程中只要沒發現污染、菌棒內溫度不高,就不要翻堆,越翻堆污染機會就越多。在這里還應指出的是香菇生產從裝袋開始,到滅菌、接種、發菌過程,都要輕拿輕放菌棒,小心搬運,不拖不磨,避免人為弄破菌棒塑料袋,造成污染。
在正常情況下,菌棒20天左右,菌棒上菌穴的菌落直徑可達8~10厘米。此時菌棒內的氧氣大量減少,菌絲生長速度逐漸變慢,或停止生長。為了增加氧氣,必須″皺折″膠布(即撕開膠布折留一小洞),促進菌絲加快生長。
四、菌棒的開袋與排場
當菌棒在室內發菌40~50天后,菌絲基本上已長滿菌棒,這時就要逐漸增加通光量。到60天左右時,菌棒上有隆起出現,且逐漸分泌出褐色色素,這時菌絲完全成熟,可以脫袋排場。
脫袋最好選無風的陰天進行,主要是防止菌棒失水。脫袋時用刀片輕輕地將塑料袋劃破撕下。脫袋后,把菌棒排放于大棚的床架上,棒距3厘米,與床面成70~80度的傾斜角。并要求將脫袋后的菌棒用薄膜罩上,以利保濕。
五、轉色管理及催蕾
香菇菌棒開袋排場后,由于光線增強,氧氣充足,濕度增大,幾天以后菌棒表面逐漸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這時每天要掀膜2次,增大膜內濕度差,讓菌棒與干燥空氣接觸,迫使絨毛菌絲倒伏,形成菌膜。同時菌絲分泌出一種褐色色素,使菌膜逐漸由淡變深,稱為″轉色″。這是菌絲生長發育與菌絲成熟的正常標志。轉色的好壞對香菇菌棒出菇的遲早,菇的潮次,產量的高低,質量的好壞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轉色階段棚內溫度要控制在20~25℃之間。濕度應控制在85%左右,手摸菌棒不粘手。濕度太小,菌棒表面干燥不易轉色,同時要求棚內通風良好,有比較強的散射光。
在進行轉色管理的同時,如果環境條件適合,子實體原基會在轉色管理時同步發生。
經正常轉色的菌棒,要進行催蕾促菇。香菇是變溫結實性菇類,在恒溫條件下,香菇原基始終不能形成,這是由香菇的生物學特性決定的。只有通過變溫刺激,才能進行生殖生長。所以冷冷暖暖、干干濕濕、暗暗光光是促成子實體形成的重要手段。
在催蕾促菇階段要想方設法拉大棚內的溫度差,晝夜最好有10℃以上的溫差。濕度保持在85%~90%為好。用手背觸其菌棒表面,以感覺柔軟不刺手為宜。棚內仍然要求通風良好并給予充足的散射光。
六、子實體發生后的管理
子實體發生后的管理,要圍繞著溫、濕、光、氣這四個因子進行。
夏季出菇時要盡可能的降低棚內溫度、秋季出菇自然溫度比較適宜,冬季出菇棚內要設法保溫,總之香菇生長的溫度范圍應控制在15~25℃之間,溫度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香菇生長。
在香菇子實體生長初期,棚內空間的相對濕度以90%為宜,香菇蓋直徑大于菌柄直徑后,濕度以80%~85%為宜,這對提高香菇的品質,特別是對菌蓋的加厚意義很大。
增加通風可減少畸形菇的發生,如果棚內通風不良,菇蓋不能很好的展開,菇柄變得肥大畸形,失去商品價值。通風與保濕是一對矛盾,栽培者可根據具體情況,處理好通風與保濕的關系。
香菇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線不足、菇蓋顏色淺褐色乃至黃灰色,還會導致菇柄拉長,降低商品價值。一般棚內能順利閱讀報紙的光照強度就足夠了。
通過上述的溫度、濕度的控制。通風量的調節及散射光的誘導,原基就能順利的長大,從原基發生至第一潮菇成熟采收一般需要4~7天。
第一潮菇采收后菌棒含水量減少,要注意保濕又要通風,促使菌絲恢復,積累營養。經一周后,當采菇痕跡菌絲開始發白時,菌棒可進行噴水或浸水或注水處理,拉大棚內的溫差,誘導第二潮子實體的形成。每潮菇采收后,都要讓菌棒恢復菌絲生長,積累養分后,再進行摧蕾促菇和子實體生長發育的管理。
生產中常用的菌棒浸水方法與注水方法分別是
1.浸水方法 選擇晴天,將菌棒擺入水池內,壓實,防止飄浮。浸水時要用干凈的冷水,當菌棒的含水量達到60%~65%時將其撈出,重新在培養架上排場進行出菇管理。
2.注水方法 將噴霧器噴頭改裝為4個小噴管,分別接上塑料管,另一端對接注射棒(徑4毫米,長35厘米空心棒,鉆有20個細孔)。將4根注射棒分別插入菌棒內,利用噴霧器的壓力注水,該法目前已被廣泛采用。
權利要求
一種香菇培養料棒式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按照各種原料的配比,制棒、滅菌、接種、發菌、光線調整、催蕾及管理工序。
全文摘要
一種香菇培養料棒式栽培方法,其配方是棉籽殼40%、雜木屑35%、麥麩20%、玉米粉2%、石膏粉2%、蔗糖1%、PH值6.0-6.5、料與水的比例為1∶1.22-1.27。用袋裝機制成棒式,經過高壓蒸汽滅菌和常壓滅菌后植入菌種,放入發菌室,通過光線調整、催蕾及管理,即可培育出香菇。
文檔編號A01G1/04GK1965630SQ200510045158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15日
發明者李剛 申請人: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