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毛葉山桐子育種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毛葉山桐子的一種育種方法背景技術毛葉山桐子樹(Idesia Polycarpa Var.Vestita Diels)是大風子科山桐子屬的變種,為落葉喬木,它是優質的木本食用油植物,其油品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0%,亞油酸含量達70%左右,維生素E含量大于1‰,無有毒有害成分。果實含油率38~42%。盛產期(達40年以上)果實畝產量可達1800kg以上。毛葉山桐子根系發達,水土保持功能強。樹干通直,呈寶塔形,果實鮮紅,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木質紋理細致,不易變形,堅硬而富有韌性。毛葉山桐子目前基本處于野生狀態,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但現存量也不多。毛葉山桐子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其開發利用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視。然而,毛葉山桐子在天然狀態下繁殖率較低,因此,其育種方法成為開發利用毛葉山桐子資源的關鍵。目前毛葉山桐子的育種方法主要有種子育種、嫁接和根插。嫁接用成年枝條在毛葉山桐子幼苗上嫁接,主要目的是縮短毛葉山桐子的掛果期,但其幼苗依賴于種子育種和根插。根插采用毛葉山桐子樹的嫩根進行扦插,會影響取根樹的生長,在某種程度上也依賴于種子的育種提供根源。已研究過的毛葉山桐子育種方法主要是采用洗衣粉、細炭灰或草木灰水對種子浸泡、搓洗去臘后進行播種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種子發芽率不高,成苗率也較低,還未達到工程應用的成熟程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將毛葉山桐子種子在0.5~3%的KH2PO4溶液中浸種8~48小時。處理后的種子進入苗床進行培育。以干種子計,播種量為0.5~4g/m2,。苗床底部的土壤pH值為5.0~8.5,厚度大于10cm。土壤平整后在其表面覆蓋腐熟的有機質,干基用量為0~4.5kg/m2,具體施用量根據土壤有機質含量確定。苗床排水良好。種子撒在有機質上,種子上面再覆蓋一層pH為5.0~8.5的土壤或腐熟的有機質,厚度為1~10mm。種子發芽前的苗床溫度為1~25℃。種子發芽前苗床的含水量為20~30%,發芽后含水量為15~20%。幼苗的真葉至少2片時移栽至苗圃。苗圃的苗間距為5~40cm。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用KH2PO4浸泡毛葉山桐子種子,確保水份可以順利進入種子體內,又保證種子不受傷害,從而能實現種子的發芽率。根據對毛葉山桐子生長規律的研究成果,幼苗期保持足夠的有機質,既可有效調劑苗床溫度,又可以保證幼苗的營養成分需求,從而可以保證培育出可移栽至苗圃的壯苗。
相對于現有方法,本發明的種子預處理劑KH2PO4成分確定,能精確控制,從而能保證健康種子的發芽率在99%以上,苗床成苗率大于95%,大規模培育樹苗的限制因素少,利于大規模應用。
具體實施方法實施例1用1%的KH2PO4溶液2L浸泡200g毛葉山桐子24小時,播入土壤厚度為20cm的200m2的苗床中,土壤pH值6.5~6.7,施用腐熟生活垃圾1000kg(以干基計,包括墊層和覆蓋層),苗床溫度5~20℃,種子發芽前苗床含水量22~25%,發芽后含水量16~18%。45天后獲得4片真葉以上幼苗41881株,成苗率96.8%,按株間距30×30cm移栽苗圃7個月后獲得1.2~1.5m高的成苗39787株。
實施例2用1.5%KH2PO4溶液浸泡5kg毛葉山桐子30小時,播入2000m2的實地苗床中,土壤pH值6.2~6.5,施用腐熟植物殘骸8000kg(以干基計,包括墊層和覆蓋層),苗床溫度2~25℃,種子發芽前苗床含水量20~28%,發芽后含水量15~18%。2個月后獲得6片真葉以上幼苗104萬株,成苗率96.2%,按株間距20×20cm移栽苗圃7個月后獲得0.4~1.2m高的成苗99萬株。
權利要求
1.一種毛葉山桐子的育種方法,其特征是將毛葉山桐子在0.5~3%的KH2PO4溶液浸泡8~48小時,處理后的種子播入苗床進行培育,以干種子計的播種量為0.5~4g/m2,苗床底部土壤的pH為5.0~8.5,厚度大于10cm,土壤平整后在其上覆蓋腐熟有機質,其干基用量為0~4.5kg/m2,種子撒在有機質上,種子上面再覆蓋1~10mm厚pH值為5.0~8.5的土壤或腐熟有機質,種子發芽前苗床溫度為1~25℃,種子發芽前苗床含水量為20~30%,發芽后含水量為15~20%,幼苗長到真葉至少2片以上時移栽至苗圃,苗圃的苗間距為5~40cm。
全文摘要
本發明介紹的毛葉山桐子育種方法是將其種子用0.5~3%KH
文檔編號A01G17/00GK1784949SQ20041008144
公開日2006年6月14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10日
發明者龍炳清, 秦丹, 陳建文, 劉長根 申請人:四川師范大學, 資陽市紅森生物工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