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層秧苗培植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申請日為2001年3月29日,申請號為01107293.8,名稱為秧苗培植盤和秧苗透管直插式定植機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發明與農作物的育秧和移植機械有關。
已有的插秧機的分秧方式為鉗夾式或梳齒式秧爪從裝秧箱中分秧,插秧方式為往復式或滾動式,結構較復雜。由于所用秧苗為常規育秧,要經過手工拔秧,洗秧、剪秧根后再裝箱,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并且插秧機分秧困難,機械損傷嚴重,實用性差。現有的秧苗戶苗方式,均用單層塑料盤,移栽過程中很難控制株距,更無法實現玉米的定向移栽。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插秧質量高,工作效率高,生成本低的秧苗透管直插式定植機。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本發明秧苗透管直插式定植機,機架(12)上有傳動裝置(14)與擺桿軸(30)傳動連接,擺桿軸與擺桿(36)連接,擺桿(36)與插桿架(52)間歇傳動連接,插桿架與機架立柱(50)上的滑道(51)配合,機架(12)上有支承移動裝置與缽盤(4)配合,盤架(18)上有撥鼓(42)、苗帶(2)與缽盤(4)分離爪(44),撥鼓(42)與卷帶輥(47)傳動連接,苗帶(2)與卷帶輥(47)連接,缽盤(4)通過護盤網(41)與回收架(61)連接,船體(64)支承機架(12)。
機架(12)的盤架(18)上有凸出縱條(22)撥鼓(42)上有凸起的葉片(43),葉片(43)橫向分為若干段,段之間形成的槽(43A)與盤架(18)上的縱條(22)和分離爪(44)相接,分離爪(44)隔條(44A)之間的凹槽與苗帶(2)的缽管(3)形成的縱行配合。
機架(12)上有豎立的滑槽(55)在分離爪(44)的后端與插桿架(52)上的插桿(53)及其插頭(54)配合,插頭(54)對應位于滑槽(55)上端的分離爪(44)的缺口(44B)處苗帶(2)的缽管(3),滑槽(55)下端有開溝器(62),盤架(18)上在插桿(53)前面有擋秧板(57),后面有壓帶輥(45)。
滑槽(55)的橫截面為半園弧,其上部園弧大于下部園弧,插桿(53)和插頭(54)的橫截面為半園弧,插頭(54)的園弧直徑小于滑槽(55)的園弧直徑,兩者形成半閉合形,換向器使插桿(53)、插頭(54)在滑槽(55)下部開溝器(62)的舵形尾翼(63)上端轉動100°-135°。
動力輸入軸(15)與擺桿軸(30)傳動連接,擺桿軸兩端有擺輪(33)與傳動齒輪(14)嚙合,擺輪(33)帶動擺桿(36)反時針轉動,擺桿(36)端部與插桿架(52)的凸緣(28)每旋轉一圈接觸一次,插桿架(52)通過滾輪在滑道(51)內滑動,擺桿軸(30)的兩端有棘爪(27)與撥鼓(42)的棘輪(35)配合,擺桿軸(30)一端有撥桿(37)與橫移裝置(38)的彎碰桿(72)配合。
本發明秧苗透管直插式定植機。包括苗帶2和缽盤4,苗帶2為上、下開口的若干缽管3構成,呈矩形,苗帶2支承于缽盤4上,缽盤4由若干開口的缽體5組成,呈矩形,缽管3位于缽體5內,機架12上有傳動裝置14與擺桿軸30傳動連接,擺桿軸與擺桿36連接,擺桿36與插桿架52間歇傳動連接,插桿架與機架立柱50上的滑道51配合,機架12上有支承移動裝置與缽盤4配合,盤架18上有撥鼓42、苗帶2與缽盤4分離爪44,撥鼓42與卷帶輥47傳動連接,苗帶2與卷帶輥47連接,缽盤4通過護盤網41與回收架61連接,船體64支承機架12。
機架12的盤架18上有凸出縱條22與培植盤1的縱向凹槽配合,撥鼓42上有凸起的葉片43與培植盤1的橫向凹槽配合,葉片43橫向分為若干段,段之間形成的槽43A與盤架18上的縱條22和分離爪44相接,分離爪44隔條44A之間的凹槽與苗帶2的缽管3形成的縱行配合。
機架12上有豎立的滑槽55在分離爪44的后端與插桿53及其插頭54配合,插頭54對應位于滑槽55上端的分離爪44的缺口44B處苗帶2的缽管3,滑槽55下端有開溝器62,盤架18上在插桿53前面有擋秧板57,后面有壓帶輥45。
滑槽55的橫截面為半園弧,其上部園弧大于下部園弧,插桿53和插頭54的橫截面為半園弧,并與缽管3及突出部位7對應,插頭54的園弧直徑小于滑槽55的園弧直徑,兩者形成半閉合形,換向器使插桿53、插頭54在滑槽55下部開溝器62的舵形尾翼63上端轉動100°-135°。
動力輸入軸15與擺桿軸30傳動連接,擺桿軸兩端有擺輪33與傳動齒輪14嚙合,擺輪33帶動擺桿36反時針轉動,擺桿36端部與插桿架52的凸緣28每旋轉一圈接觸一次,插桿架52通過滾輪在滑道51內滑動。擺桿軸30的兩端有棘爪27與撥鼓42的棘輪35配合,擺桿軸30一端有撥桿37與橫移裝置38的彎碰桿72配合。
缽管3和缽體5有相吻合的突出部位7,缽管3的深度是缽體5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突出部位7的深度是缽體5深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缽體5的底部有小孔6。
本發明結構簡單,制造容易,取消了傳統的機械分秧機構而代之以育苗時已分裝的雙層秧苗培植盤,故插秧機構工作可靠,定植質量好,不會損傷秧苗,適用于多種農作物的規范化栽培和玉米的定向移栽,可完全實現自動操作,工作效率高。
如下是本發明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定植機結構示意圖。
圖2是機架與擺桿工作示意圖。
圖3是盤架和撥鼓結構示意圖。
圖4是
圖1的俯視圖。
圖5是圖4的仰視圖。
圖6是苗帶和缽盤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的A-A剖視圖。
圖8為圖6的B-B剖視圖。
圖9為撥鼓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插秧機構示意圖。
圖11為滑槽示意圖。
圖12為插位示意圖。
圖13為開溝器示意圖。
圖14為
圖13的俯視圖。
圖15為分離爪結構示意圖。
圖16為橫移裝置結構示意圖。
如下是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秧苗培植盤的苗帶2用農用抗拉薄膜制成,缽盤4用農用塑盤材料制成。苗帶厚度為0.05-0.15mm,缽盤厚度在0.20-0.35mm之間。缽體5底部有小孔6。苗帶2上有缽管3。缽體5與缽管3均為園形,均按縱橫成行排列。以縱橫相同間距隔開,以便于在定植機的縱條22、撥鼓42的葉片43和分離爪44的隔條款4A上順利平穩移動。為了防止秧苗在缽盤4與苗帶2分離時或分離后從缽管3中下墜,在缽體5與缽管3上端前進方向右下角設置突出部位7,其深度為缽體5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培植秧苗時,缽管3置于缽體5內。缽盤4與苗帶2的突出部位7自然重合。
缽盤4與苗帶2兩側的飛邊8上的壓合線9相吻合,苗帶2的長度是缽盤4的數倍。
本發明的定植機可利用現有的插秧機、拋秧機、耕整機、移栽機的機頭及行走裝置為牽引動力源。
機架12上有動力輸入軸15,軸15兩端有傳動齒輪14與擺桿軸30兩端的擺輪33嚙合。擺桿36固連在擺桿軸30,隨擺輪逆時針旋轉。擺桿36的端部與插桿架52的凸緣28每轉一圈接觸一次,使插桿架52通過滾輪在立柱50的滑道51內上、下移動。
機架12上的前導軌19和后導軌20支承盤架18。盤架18朝前傾斜向上彎曲,一端有卷帶輥47和卷帶鏈輪49與撥鼓軸34的鏈輪46通過鏈條48傳動連接。使撥鼓42與卷帶輥47同步移動,盤架18上有分離爪44壓帶輥45和擋秧板57。
擺桿軸30上的撥桿37撥動橫梁29上橫移裝置38的彎碰桿72,使齒條39帶動盤架18沿前導軌19和后導軌20左右移動,實現培植盤1的左右移動,以保證缽苗11按給定速度進給。其結構為橫移裝置38上的彎碰桿72與碰桿梁71鉸連,碰桿梁71通過直立軸74與機架12上的橫梁29連接,軸套75與直立軸74滑動配合,并與撥叉體77鉸連,軸套75和回位彈簧76與彎碰桿短臂端鉸連,撥叉體77的撥叉頭與齒條39的齒配合,有左、 右調向銷釘78與調向鉤79和彈簧80配合,齒條39有槽與橫梁29上的軸栓73動配合,彎碰桿72的長臂端與擺桿軸30上的撥桿37配合。
當傳動裝置14帶動擺桿軸30轉動時,軸上的撥桿37撥動彎碰桿72,彎碰桿72短臂向上,推動軸套75及撥叉體77向上運動,撥叉體77一端的撥叉頭又推動齒條39,使固連于齒條39上的盤架18移動一齒距離,盤架18上的培植盤1也便移動一格。當撥桿37離開彎碰桿72,彎碰桿72的壓力消除,回位彈簧76使各部件回復原位。如此往復循環,完成培植盤1的橫移。
培植盤1的縱移是這樣實現的當橫移裝置38橫移到左右端極限位置,盤架18停止橫移一次時,擺桿軸30兩端的棘爪27間歇性在兩端極限位置撥動撥鼓42上的棘輪35,使撥鼓軸34和拔鼓42轉動,拔鼓軸34上的鏈輪46通過鏈條48帶動鏈輪49與卷帶輥47同步完成縱移。
苗帶2通過卷帶輥47回卷,適時取下,缽盤4通過分離爪44使其沿護盤網41從盤架18的底部后移到回收架61上,適時取走。缽盤4與苗帶2均可多次重復使用。
插桿53與滑槽55配合。滑槽55呈半園弧形,內空直徑上下一致,略大于缽苗的直徑。上部園弧大于下部園弧,上部園弧為280-300°,下部園弧為180°,插桿53和插頭54是小半園弧,約為100-135°,在下插時,插桿53和插頭54從分離爪44的缺44B處對準缽苗11的突出部位7下插,插頭54與滑槽55形成半閉合形,當插頭54到達開溝器62舵形尾翼63處前換向器使插桿53和插頭54改變角度100°-135°,插桿53與插頭54完全進入滑槽55的范圍,使缽苗11在滑槽55前進方向的前半個園弧之內,即
圖12中虛線54A處,使缽苗11能順利離開滑槽55,落在開溝器62開出的溝中。當擺桿36再次使插桿架52上升時,插桿53恢復原來狀態。
權利要求
1.雙層秧苗培植盤,由上層苗帶(2)和下層缽盤(4)組合而成,苗帶(2)由分隔成多個缽管(3)且各缽管(3)的頂部與底部均具有開口的盤狀結構體所構成,其特征在于缽盤(4)由分隔成多個缽體(5)且各缽體(5)的頂部具有開口且有底面的盤狀結構體所構成,缽體(5)與缽管(3)的橫截面均為圓形,縱橫成行排列,缽盤(4)支承苗帶(2),缽管(3)位于缽體(5)內與其仿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秧苗培植盤,其特征在于缽管(3)的深度是缽體(5)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缽管(3)和缽體(5)有相吻合的突出部位(7),突出部位(7)的深度是缽體(5)深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缽體(5)底部有小孔(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秧苗培植盤,其特征在于缽盤(4)用厚度為0.2~0.35mm農用塑盤材料制成,苗帶(2)用厚度為0.05~0.15mm的農用抗拉薄膜制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層秧苗培植盤,其特征在于缽盤(4)與苗帶(2)兩側的飛邊(8)上的壓合線(9)相吻合。
全文摘要
本發明為雙層秧苗培植盤,由上層苗帶(2)和下層缽盤(4)組合而成,苗帶(2)由分隔成多個缽管(3)且各缽管(3)的頂部與底部均具有開口的盤狀結構體所構成,其特征在于缽盤(4)由分隔成多個缽體(5)且各缽體(5)的頂部具有開口且有底面的盤狀結構體所構成,缽體(5)與缽管(3)的橫截面均為圓形,縱橫成行排列,缽盤(4)支承苗帶(2),缽管(3)位于缽體(5)內與其仿形。
文檔編號A01G9/10GK1539260SQ20041003899
公開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01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01年3月29日
發明者何愛民 申請人:何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