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態防治棉鈴蟲的集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棉鈴蟲生態防治的集成方法。
背景技術:
棉鈴蟲在國內、外棉區均有分布,是棉花蕾鈴期的重要害蟲。1992年以來先后在黃淮海棉區、沿江棉區大暴發,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棉花種植面積大幅度下降。幾十年來,防治棉鈴蟲主要依賴于化學農藥,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經濟生態學問題。生物防治多是以單項技術為主,如僅利用性誘劑、病毒殺蟲劑或赤眼蜂,其防治效果不佳,影響了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自1995年棉鈴蟲在墾區嚴重發生以來,發生面積逐漸擴大,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對當地棉花生產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1997年主產棉區危害嚴重,造成該地近13.3萬hm2棉花產量大滑坡,棉鈴蟲已成為棉花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因素。針對干旱地區因沙漠、大山和非農業區的阻隔,綠洲棉區較為封閉,有較強的獨立性,棉鈴蟲種群與其它棉區交流的可能性不大,自然生態對害蟲的調控能力較強,因此利用生態防治技術體系,來控制棉鈴蟲的危害具有重要意義。新的生態防治策略的基本含義是依據整體觀點和經濟生態學原則,對防治棉鈴蟲的各種生物防治技術,按照各技術的作用和特點,依據棉鈴蟲發生的規律,進行技術的有效集成,形成技術體系,根據棉鈴蟲發生階段和閾值,確定生態防治技術體系中的單一或組合措施,將害蟲維持在經濟閾值水平之下。
目前棉鈴蟲的綜合防治技術為(1)棉花播種前和播種期采用糧棉插花種植、小麥與棉花套種、冬耕冬灌、選用棉花良種和種植誘集作物。(2)第一代棉鈴蟲的綜防采用保護麥田天敵、麥收后中耕滅茬、燈光誘集和楊樹枝把誘蛾。(3)第二代棉鈴蟲防治采用棉田澆水、人工抹卵、推遲打葉枝的時間、噴施助壯素、微生物制劑(如Bt、棉鈴蟲核型多角型病毒和阿維菌素)和釋放赤眼蜂。(4)第三代棉鈴蟲的綜防采用整枝滅蟲、噴施助壯素、釋放赤眼蜂和藥劑防治。(5)第四代棉鈴蟲的綜防采用徹底整枝、摘除敗花和農藥交替使用。
棉鈴蟲發生規律棉鈴蟲在不同地區發生規律不同,棉鈴蟲越冬蛹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初羽化,越冬代成蟲高峰出現在5月上中旬,主要取食葫蘆瓜等早春開花蔬菜及野生植物的花蜜,第1代卵期出現在5月中下旬,第1代幼蟲危害期為6月上、中旬。第1代成蟲高峰出現在6月中下旬,第2代卵期在6月中旬至7月底,第2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第2代成蟲高峰出現在8月上、中旬,卵盛期在8月中旬,第3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晚播玉米和復播玉米。第3代成蟲高峰出現在9月上、中旬,在棉花、玉米上產卵量較多。根據近幾年調查,各代之間世代重疊嚴重,同一時期各種蟲態均可見,2代和3代產卵不集中,經常出現有2個卵高峰。2、3代幼蟲對棉花是主要危害時期,食花、鉆蕾、蛀鈴,給棉花造成很大產量損失,4代幼蟲主要危害復播玉米,5代幼蟲主要于高梁田、玉米田及部分雜草上為害。
本發明根據棉鈴蟲發生規律,經過大量試驗,提供一種生態防治棉鈴蟲的集成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態防治棉鈴蟲的集成方法,該集成方法根據棉鈴蟲發生規律進行生態防治,首先入冬前結合冬灌消滅越冬蛹,鏟埂除蛹,破壞其蛹室,減少其越冬基數;在棉花種植后即種植早熟玉米作為誘集帶,在棉鈴蟲第2代產卵高峰期后,割除誘集帶或噴藥處理;5月初在小麥田大面積布放性誘劑誘捕或迷向越冬代成蟲,減低第1代棉鈴蟲的基數;6月上旬-7月中旬在第1代棉鈴蟲成蟲期在棉田用性誘劑誘捕或迷向,性誘劑應大面積布設;在第1代和第2代百株累計卵量超過100粒釋放赤眼蜂;第2代棉鈴蟲1-2齡幼蟲百株超過10頭噴施核多角體病毒HaNPV;第2代棉鈴蟲百株累計卵量150粒以上或1-2齡幼蟲15頭以上、第3代棉鈴蟲百株累計卵量50粒或1-2齡幼蟲7頭以上、第4代棉鈴蟲百株1-2齡幼蟲12頭以上,使用高效低毒農藥。該集成方法是針對因沙漠、大山和非農業區的阻隔,綠洲棉區較為封閉,有較強的獨立性,棉鈴蟲種群與其它棉區交流的可能性不大,自然生態對害蟲的調控能力較強,因此利用生態防治技術體系,來控制棉鈴蟲的危害。依據棉鈴蟲發生的規律,進行技術的有效集成,并根據棉鈴蟲發生階段和閾值,確定生態防治集成方法中的單一或組合措施,將害蟲維持在經濟閾值水平之下。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生態防治棉鈴蟲的集成方法,按下列步驟進行a、根據棉鈴蟲發生規律,首先入冬前結合冬灌消滅越冬蛹,棉鈴蟲的蛹多在地埂之中,鏟埂除蛹,破壞其蛹室,減少其越冬基數;b、在棉田根據地塊大小種植玉米誘集帶,在棉鈴蟲第2代產卵高峰期后,割除誘集帶或噴藥處理,殺滅部分棉鈴蟲;c、越冬代棉鈴蟲成蟲主要在小麥田產卵,5月初在小麥田大面積布放性誘劑誘捕或迷向越冬代成蟲,減低第1代棉鈴蟲的基數;6月上旬-7月中旬在第1代棉鈴蟲成蟲期在棉田用性誘劑誘捕或迷向,降低第2代棉鈴蟲的數量和對棉花的危害;d、若棉鈴蟲發生量仍很大,則在第1代和第2代產卵高峰期釋放赤眼蜂;e、在第2代棉鈴蟲幼蟲大發生期噴施核多角體病毒HaNPV;f、在大發生年,對所采用的生物措施防治仍達不到目的時,應用化學農藥,按經濟閾值行事,第2代百株累計卵量100-150粒或1-2齡幼蟲10-15頭;第3代百株累計卵量40-60粒或1-2齡幼蟲5-8頭;第4代百株1-2齡幼蟲10-15頭。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生態防治棉鈴蟲的集成方法,經過連續多年的大面積棉田試驗、示范,取得了很好的生態防治效果。見表1、棉鈴蟲性誘劑防治效果和作用表1 性誘劑大面積誘殺對棉田棉鈴蟲種群的控制作用(三代調查平均結果)處理雌∶雄 交配率(%) 交配次數 室內孵化率(%) 田間卵孵化率(%)誘殺區 1.6∶137.31.3 66.7 35對照區 0.8∶1 81.7 1.9 90.0 49表2 田間落卵量及卵孵化率處理 百株累計卵量(粒)卵孵化量(粒)卵孵化率(%)誘殺區 50 1122.0對照區 70 3448.6玉米誘集帶 80 6176.3表3 誘殺區與對照區及玉米誘集帶被害率比較試驗點處理日期百株幼蟲數(頭)蕾鈴、玉米被害率%1999.8 5.23.2防治區2000.8 6.012.61999.8 7.06.3新河縣對照區2000.8 15.0 23.81999.8 56.2 35.7玉米誘集帶2000.8 107.0 84.51999.8 0.00.1防治區2000.8 0.00.861999.8 0.00.3策勒縣對照區2000.8 0.01.971999.8 7.49.5玉米誘集帶2000.8 27.0 67.4在棉鈴蟲1、2、3代成蟲期,性誘劑防治誘殺區比對照區雄蛾個體減少一半,平均雌蛾交配次數降低0.6次,室內卵孵化率降低23%,田間卵孵化率降低14%,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棉花蕾鈴被害率。棉鈴蟲產卵高峰期,累積7天的百株卵量增長率誘殺區較對照區減少96%,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田間棉鈴蟲種群的增長,達到了壓低蟲口密度的目的。
2、赤眼蜂防治棉鈴蟲的效果與作用在棉鈴蟲羽化高峰期或成蛾產卵盛期釋放赤眼蜂,每次每公頃放蜂150000頭左右,每公頃設置75個放蜂點,將蜂卡卷別于棉葉背面。
防治效果見表4、5、6。
表4 赤眼蜂在棉田的羽化率多點多時段平均羽化總數羽化率時間 備注卵數(粒)(粒)(%)1998年159.0 81.151.0 6/30-8/30,9個時段的平均結果1999年144.9 109.375.5 6/30-8/30,9個時段的平均結果2000年172.5 153.589.0 7/6-8/11,2個時段的平均結果平均 158.7 114.771.8表5 赤眼蜂在棉田棉鈴蟲卵寄生率試驗面積 棉鈴蟲卵寄生率(%)試驗年份 備注(公頃) CK 試驗區 較CK提高1998 16.7 20.0 78.06 58.065次試驗多點平均結果2000 2509.375.45 66.152次試驗多點平均結果平均 25014.7 76.76 62.11表6 赤眼蜂防治效果項目 百株蛀孔數百株幼蟲數 百株成鈴數日期CK 釋放區 較C降 CK 釋放區 較CK降 CK 釋放區 較CK提低(%) 低(%) 高(%)7月 257 72.071 85.78月 406 85.027 9 66.7376 57954.0平均32.5 6.5 78.517 5 76.2376 57954.0
從表4、表5可以看出,赤眼蜂的田間羽化率三年平均為72.24%,對棉鈴蟲卵寄生率為76.76%。并通過棉花被害率等調查(表6),赤眼蜂對棉田棉鈴蟲的種群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百株蛀孔數較對照降低78.5%,百株幼蟲數較對照降低76.2%,百株成鈴數較對照提高54.0%,達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3、核多角體病毒HaNPV防治棉鈴蟲的效果與作用本發明進行了大面積區域性防治,每年應用1-2萬公頃。棉鈴蟲病毒殺蟲劑防治1代或2代棉鈴蟲,殺蟲效果達91-97%,并對天敵有較好的保護作用。棉鈴蟲病毒殺蟲劑不僅能有效控制當代害蟲的危害,而且對次代害蟲的發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997年大面積施用病毒殺蟲劑3000hm2,防治1代棉鈴蟲,施藥后6天,蟲口下降率為97.1%,并使第二代棉鈴蟲處于防治水平之下。防治2代棉鈴蟲,蟲口下降率為91.7%。施藥后1天,田間天敵數量有較大幅度下降,施藥3天后,天敵數量開始恢復,施藥5天后,天敵數量即達到對照田水平。防治效果為97.1%,由于病毒生防減少了第一代棉鈴蟲的蟲口基數,并有一定的后效作用,這些棉田第二代棉鈴蟲的蟲口密度僅為0.2-0.4頭/百株,處于防治水平之下。經過連續兩年大面積區域性防治,1999年第二代棉鈴蟲發生時進行了后效調查,結果發現,97年、98年連續進行病毒生防的棉田,99年第二代棉鈴蟲發生量僅為0.2-1.0頭/百株,害蟲種群數量處于防治水平之下。而98年沒有施用病毒殺蟲劑的棉田,99年第二代發生量達6.0-10.0頭/百株。
棉鈴蟲病毒殺蟲劑不僅能有效控制害蟲,而且能較好的保護天敵,保護生態平衡。
表7 HaNPV對次年棉鈴蟲發生量的影響97、98年應99年各小區棉鈴蟲發生量(頭/百株)區域號用面積hm21號地 2號地 3號地 4號地 5號地 6號地 平均I 6000 0 0.3 0 0.6 0.25II 4000 0.3 0.60.30.3 0 0 0.27III4000 0 0.250 0.5 0 0.25 0.20IV 2100 0 0.5 0 0.5 0.25V 3200 0.5 1.00.250 9.25 0.5 0.42對照 65 8.0 6.010.0 6.0 6.0 10.0 7.6
參見附1為本發明生態防治技術集成方法圖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生態防治棉鈴蟲的集成方法,按下列步驟進行a、根據棉鈴蟲發生規律,首先入冬前結合冬灌消滅越冬蛹,棉鈴蟲的蛹多在地埂之中,鏟埂除蛹,破壞其蛹室,減少其越冬基數;b、在棉田根據地塊大小種植玉米誘集帶,在棉鈴蟲第2代產卵高峰期后,割除誘集帶或噴藥處理,殺滅部分棉鈴蟲;c、越冬代棉鈴蟲成蟲主要在小麥田產卵,5月初日起在小麥田大面積布放性誘劑誘捕或迷向越冬代成蟲,減低第1代棉鈴蟲的基數;從6月初開始在棉鈴蟲第1代、第2代及第3代成蟲發生高峰期,選擇大面積連片種植的棉田進行誘捕防治,平均每0.27hm2放置1個誘蛾網,每20天更換一次誘芯。在防治期間,分別在誘捕防治區和對照區內放置5-10把楊枝把,每天8點前捕獲其中的成蟲,觀察、統計田間棉鈴蟲性比、交配率及交配次數,并及時調查兩個區域的百株卵量、百株幼蟲數及蕾鈴被害率。累積試驗示范面積100hm2。在中等發生的1999年和大發生的2000年均取得了較明顯的防治效果(表1、2、3)。在棉鈴蟲1、2、3代成蟲期,性誘劑防治誘殺區比對照區雄蛾個體減少一半,平均雌蛾交配次數降低0.6次,室內卵孵化率降低23%,田間卵孵化率降低14%,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棉花蕾鈴被害率。棉鈴蟲產卵高峰期,累積7天的百株卵量增長率誘殺區較對照區減少96%;d、當棉鈴蟲發生量仍很大,在第1代和第2代產卵高峰期釋放赤眼蜂;在棉鈴蟲羽化高峰期或成蛾產卵盛期釋放赤眼蜂,每次每公頃放蜂150000頭左右,每公頃設置75個放蜂點,將蜂卡卷別于棉葉背面。從表4、表5可以看出,赤眼蜂的田間羽化率三年平均為72.24%,對棉鈴蟲卵寄生率為76.76%。并通過棉花被害率等調查(表6),赤眼蜂對棉田棉鈴蟲的種群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百株蛀孔數較對照降低78.5%,百株幼蟲數較對照降低76.2%,百株成鈴數較對照提高54.0%,達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e、在第2代棉鈴蟲幼蟲大發生期噴施核多角體病毒HaNPV;從1997年開始,進行了大面積區域性防治,每年應用1-2萬公頃。棉鈴蟲病毒殺蟲劑防治1代或2代棉鈴蟲,殺蟲效果達91-97%,并對天敵有較好的保護作用。棉鈴蟲病毒殺蟲劑不僅能有效控制當代害蟲的危害,而且對次代害蟲的發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997年大面積施用病毒殺蟲劑3000hm2,防治1代棉鈴蟲,施藥后6天,蟲口下降率為97.1%,并使第二代棉鈴蟲處于防治水平之下。防治2代棉鈴蟲,蟲口下降率為91.7%。施藥后1天,田間天敵數量有較大幅度下降,施藥3天后,天敵數量開始恢復,施藥5天后,天敵數量即達到對照田水平。防治效果為97.1%,由于病毒生防減少了第一代棉鈴蟲的蟲口基數,并有一定的后效作用,這些棉田第二代棉鈴蟲的蟲口密度僅為0.2-0.4頭/百株,處于防治水平之下。經過連續兩年大面積區域性防治,1999年第二代棉鈴蟲發生時進行了后效調查,結果發現,97年、98年連續進行病毒生防的棉田,99年第二代棉鈴蟲發生量僅為0.2-1.0頭/百株,害蟲種群數量處于防治水平之下。而98年沒有施用病毒殺蟲劑的棉田,99年第二代發生量達6.0-10.0頭/百株。棉鈴蟲病毒殺蟲劑不僅能有效控制害蟲,而且能較好的保護天敵,保護生態平衡。
f、在大發生年,上述生物措施防治仍達不到目的時,應用化學農藥,按經濟閾值行事,第2代百株累計卵量100-150粒或1-2齡幼蟲10-15頭;第3代百株累計卵量40-60粒或1-2齡幼蟲5-8頭;第4代百株1-2齡幼蟲10-15頭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生態防治棉鈴蟲的集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該集成方法按下列步驟進行a、根據棉鈴蟲發生規律,首先入冬前結合冬灌消滅越冬蛹,棉鈴蟲的蛹多在地埂之中,鏟埂除蛹,破壞其蛹室,減少其越冬基數;b、在棉田根據地塊大小種植玉米誘集帶,在棉鈴蟲第2代產卵高峰期后,割除誘集帶或噴藥處理,殺滅部分棉鈴蟲;c、越冬代棉鈴蟲成蟲主要在小麥田產卵,5月初,在小麥田大面積布放性誘劑誘捕或迷向越冬代成蟲,減低第1代棉鈴蟲的基數;6月上旬-7月中旬在第1代棉鈴蟲成蟲期在棉田用性誘劑誘捕或迷向,降低第2代棉鈴蟲的數量和對棉花的危害;d、若棉鈴蟲發生量仍很大,則在第1代和第2代產卵高峰期釋放赤眼蜂;e、在第2代棉鈴蟲幼蟲大發生期噴施核多角體病毒HaNPV;f、在大發生年,對所采取的生物措施防治仍達不到目的時,應用化學農藥,按經濟閾值行事,第2代百株累計卵量100-150粒或1-2齡幼蟲10-15頭;第3代百株累計卵量40-60粒或1-2齡幼蟲5-8頭;第4代百株1-2齡幼蟲10-15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防治棉鈴蟲的集成方法,該集成方法根據棉鈴蟲發生規律進行生態防治,首先入冬前結合冬灌消滅越冬蛹,在棉花種植后即種植早熟玉米作為誘集帶,在棉鈴蟲第2代產卵高峰期后,割除誘集帶或噴藥處理;在小麥田或棉田大面積布放性誘劑誘捕或迷向越冬代或第1代棉鈴蟲成蟲;在第1代和第2代百株累計卵量超過100粒釋放赤眼蜂;在棉鈴蟲大發生年,上述生物措施仍達不到目的時,使用高效低毒農藥。該方法是針對因沙漠、大山和非農業區的阻隔,綠洲棉區較為封閉,有較強的獨立性,棉鈴蟲種群與其它棉區交流的可能性不大,自然生態對害蟲的調控能力較強,來控制棉鈴蟲的危害。根據棉鈴蟲發生階段和閾值,將害蟲維持在經濟閾值水平之下。
文檔編號A01G13/00GK1582629SQ20041003716
公開日2005年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4日
發明者田長彥, 王林霞, 呂昭智, 胡明芳, 馬英杰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