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蔬果栽培用保護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領域種植中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可以保護蔬果成長及方便運送的外表完全包覆而可達到裝箱方便、避免蔬果碰傷、蔬果成長時陽光可直射作光合作用,以及保護容器可再次回收而具有利于環保功效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5所示,是現有習用的蔬果包裝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目前為農民普遍使用的蔬果包裝袋(40),其使用方式是在特定蔬果(20)尚在小顆時未成熟時,即利用一紙袋或塑料袋型式的包裝袋(40)來套置于該蔬果(20)上,并利用一固定繩體(30)來封住包裝袋(40)的袋口,并使該固定繩體(30)再纏繞于蔬果(20)的枝干(21)上,藉該保護袋(40)來避免蔬果(20)遭蟲咬或殘留多量農藥等功效。
然而此種利用紙袋或塑料袋來套置于蔬果(20)上的包裝袋(40)設計,雖然具有避免蔬果(20)遭蟲咬等增進功效,但卻仍存在有以下的缺點1、運送麻煩、容易受傷由于現有習用的此種包裝袋(40)是直接套置于蔬果(20)的表面,且并無任何的保護防震結構,當蔬果(20)在收成后欲裝箱運送時,皆需在箱體內鋪設或布滿具有吸震效果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或碎紙片,惟如此以聚苯乙烯或碎紙片來吸震的結構設計,仍然常會因為人為搬運上的不小心,而造成蔬果(20)在運送過程中,互相碰撞受傷而不堪食用。
2、分裝時排列繁雜、人力成本高昂由于現有習用的此種包裝袋(40)是直接套置于蔬果(20)表面,且并無任何的保護防震結構,故而當蔬果欲進行分裝時,則必須一顆顆加以排列,并墊設吸震的的聚苯乙烯或碎紙片,在裝箱作業上十分繁雜,且這些裝箱工作皆需以人工來進行,造成在人力成本上的高昂。
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蔬果包裝保護袋仍存在有諸多的缺陷,而丞待加以進一步改進。
有鑒于上述現有習用的蔬果包裝保護袋所存在無保護結構的缺點,本設計人基于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積極加以研究創新,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反復試作樣品及改進后,終于創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蔬果栽培用保護容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的蔬果包裝保護袋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外表完全包覆而可避免蔬果遭碰撞受傷的蔬果栽培用保護容器。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裝箱方便、搬運安全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再一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陽光可直射、且外表觀看容易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再一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回收再利用等環保價值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主要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保護容器是為聚酯(PET)保特瓶,保護容器內部形成設有一容置空間部,該容置空間部容置有一蔬果,保護容器的一端為封閉端,另一端則為一與保護容器容置空間內部相連通的開口,且使該保護容器是綁設于蔬果的枝干上形成定位;藉此,在蔬果成熟時,可將保護容器連同蔬果一起采收進行裝箱。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中所述的保護容器設有一固定繩體纏繞于開口處,而該固定繩體的另一端則綁設于蔬果的枝干上。
前述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中所述的保護容器的封閉端上,是穿設多數個透氣孔。
前述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中所述的保護容器的開口部可蓋合設有一瓶蓋,該瓶蓋是剖設有一可供蔬果枝干通過的剖槽。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主要是鑒于現有習用的單以包裝袋來套置蔬果存在的不足,而設計出一種利用聚酯(PET)保特瓶作為保護容器,并在該保護容器內部容置蔬果,保護容器的一端為封閉端,另端則為一與保護容器容置空間內部相連通的開口,并使該保護容器綁設于蔬果的枝干上形成定位,以此當蔬果成熟時,可將保護容器連同蔬果一起采收裝箱,而可達到裝箱方便、避免蔬果碰傷、蔬果成長時陽光可直射作光合作用,以及保護容器可再次回收而具有利于環保等增進的功效。其與現有習用的果實包裝袋相比較,確實具有可避免蔬果碰傷、裝箱方便、安全、陽光可直射及可回收再利用等多重功效上明顯的增進,且未見于刊物或公開使用,確為一相當優異的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參考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旋例套設于幼小蔬果時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圖3是實施本實用新型的蔬果成熟時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圖4是實施本實用新型的蔬果裝箱時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圖5是現有習用的蔬果包裝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10)保護容器(100)透氣孔(11)封閉端 (12) 開口(13)瓶蓋(130)剖槽(20)蔬果(200)幼果(21)枝干(30)固定繩體(40) 包裝袋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請參閱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主要是設有一聚酯(PET)材質的保護容器(10),其中,該保護容器(10)內部是形成設有一可容置蔬果幼果(200)的容置空間(如圖2所示),該保護容器(10)的一端為封閉端(11),該保護容器(10)的周壁上貫穿設有數個透氣孔(100),另端頸縮設有一與保護容器(10)容置空間內相通的開口(12),該開口(12)上并可螺設或蓋合設有一瓶蓋(13),并在該瓶蓋(13)上半剖設有一可供蔬果枝干(21)通過的剖槽(130),而該保護容器(10)內可容置一蔬果幼果(200),并在該保護容器(10)的開口(12)呈頸縮部份,則纏繞固定設有繩體(30),該繩體(30)并綁設于蔬果(20)的枝干(21)上;請參閱圖2、圖3所示,藉此,當本實用新型在實施時,可將蔬果幼果(200)置于聚酯(PET)材質的保護容器(10)內持續成長,并以瓶蓋(13)來封住保護容器(10)的開口(12),且使枝干(21)由該瓶蓋(13)的剖槽(130)伸出,由于保護容器(10)是以一般透明聚酯(PET)來制成,故而蔬果(20)在成長時,是可直接照射到外界的陽光,保持蔬果(20)穩定的光合作用及養分的吸收;又由于蔬果(20)是包覆于保護容器(10)內成長,故而可將外界對蔬果(20)有害的昆蟲阻隔于保護容器(10)之外,可避免發生蔬果(20)遭咬而腐壞等現象;而當其長大成熟為可食用的蔬果(20)時,即可將該蔬果(20)連同該保護容器(10)一同從技干(21)上采收下來。
另外,再請配合參閱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可以使得容置于保護容器(10)內部的蔬果(20)在裝箱時十分方便,由于每個蔬果(20)外皆套置設有大小已特定的保護容器(10),故而當各蔬果(20)欲置于各包裝箱(A)內時,則只需以保護容器(10)本身的體積來裝箱容置,由于每一個保護容器(10)的體積皆具有固定的大小規格(一般保特瓶即保護容器的規格皆相同),故而在裝箱作業時只需將每個保護容器(10)連同蔬果(20)一起整齊排列于包裝箱(A)內即可(如圖4所示),并使各保護容器(10)在排列后恰好完全容抵于包裝箱(A)的內部空間,如此的裝箱結構形式不但方便快速,再加上各保護容器(10)本身聚酯(PET)材質即具有部份吸震作用,便可使本實用新型的蔬果(20)在搬運時更為安全,而可達到裝箱方便、運送安全等功效。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由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容器(10)皆是利用一般聚酯(PET)材質的容器所制成,故而本實用新型在實際實施使用時,是可直接回收一般市面上飲用水或飲料的保特瓶(即包裝容器),以此回收包裝容器再利用的概念,不但可使本實用新型在實施成本上可以大幅度降低,而且當使用者在破壞保護容器(10)而取出蔬果(20)后,其已遭破壞的保護容器(10)亦可再重復回收使用,以此來達到包裝容器可多次重復使用回收的功效。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蔬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特征在于該保護容器是為聚酯(PET)保特瓶,保護容器的內部形成設有一容置空間部,該容置空間部容置有一蔬果,該保護容器的一端為封閉端,另一端則為一與保護容器容置空間內部相連通的開口,且該保護容器是綁設于蔬果的枝干上形成定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蔬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保護容器設有一固定繩體纏繞于開口處,而該固定繩體的另一端則綁設于蔬果的枝干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蔬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保護容器的封閉端上,是穿設多數個透氣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蔬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保護容器的開口部蓋合設有一瓶蓋,該瓶蓋是剖設有一供蔬果枝干通過的剖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蔬果栽培用保護容器,其主要是鑒于現有習用的單以包裝袋來套置蔬果存在的不足,而設計出一種蔬菜栽培用保護容器,該保護容器是為聚酯(PET)保特瓶,保護容器的內部形成設有一容置空間部,該容置空間部容置有一蔬果,該保護容器的一端為封閉端,另一端則為一與保護容器容置空間內部相連通的開口,且使該保護容器是綁設于蔬果的枝干上形成定位。藉此當蔬果成熟時,可將保護容器連同蔬果一起采收裝箱,而可達到裝箱方便、避免蔬果碰傷、蔬果成長時陽光可直射作光合作用,以及保護容器可再次回收而具有利于環保的功效。
文檔編號A01G13/02GK2533663SQ0220
公開日2003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02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02年3月12日
發明者周繼昌 申請人:周繼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