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沙漠地種植芨芨草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人工種植芨芨草技術,尤其是一種在沙漠地人工種植芨芨草技術。
背景技術:
芨芨草是一種在荒漠中廣泛生長的野生植物,尤其是在北方荒漠中,在防止荒漠沙化,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風固沙,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其桔桿還是一種良好的造紙原料,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但其自然生長繁殖受到很多條件限制,速度很慢,加之人類的大量采伐,使得芨芨草資源日益涸竭,給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加速了環境的荒漠化。
技術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人工種植芨芨草技術,尤其是一種在沙漠地人工種植芨芨草的技術,可以大面積綜合利用荒地、沙漠,調整荒漠植被的結構,擴大荒漠綠地覆蓋面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又可以為工業造紙行業原料來源開辟一條新的途徑,減少木材的耗用量,緩解造紙原料緊張的局面,降低草漿生產成本,減輕環境污染,提高原料品質,增加企業綜合效益。
本發明特點是包含以下過程播種按每畝0.4-1.6Kg的播種量,播前將種子與細沙按1∶4~9的配比拌勻,按行距為30~70cm條播,覆土深度1--2cm,播后隨即用鎮壓器鎮壓;種植幼苗生長到兩葉一心葉齡前,地表面始終保持潮濕,到三葉葉齡后,5~10天澆一次,三水后一個月澆一次即可。
播種出苗后,芨芨草幼苗生長至10~30厘米高度時,可以按30~90厘米的株距進行間苗,最好按50~70厘米的株距進行間苗。
上述的播種最好在育苗床中進行選擇總鹽含量小于5.1%,PH值低于10.0的地塊作為苗床,最佳值分別為總鹽含量小于2.4%和PH值低于9.0,將苗床耙平耱碎并用鎮壓器鎮壓后打成畦子,最好打成邊長3~6米的畦子,每畝地下種0.8~1.6Kg,播種前將種子與細砂按1∶4~7的配比拌勻,按15~30厘米行距條播,覆土深度1--2cm,出苗后幼苗長高約13至20厘米時進行移栽,移栽挖苗前苗床的土壤要有足夠的水分,以挖出的芨芨草根部土壤不松散為宜,挖苗時以根部為中心,直徑>9厘米,挖苗深度>15厘米,鐵鏟豎直向下入土,連根帶土一起挖出,在沙膜地中按30~90cm行距和株距進行移栽,移栽后隨即澆透水,一個月內保持潮濕,之后5~10天澆一水,三水后30~40天澆一水,移栽后三至七周時根據幼苗成活情況補苗。
上述的移栽株距和行距最好為50~70cm。
本發明可以大面積綜合利用沙漠,調整沙漠植被的結構,擴大沙漠綠地的覆蓋面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為工業造紙行業解決原料來源開辟一條新的途徑,減少木材的耗用量,緩解造紙原料緊張的局面,降低草漿生產成本,減輕環境污染,提高原料品質,增加企業綜合效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是一個在較平緩沙丘地中種植的實例,如有較陡坡地,則推平至坡度小于30°。
播種按每畝0.5公斤的播種量,將種子與細沙按1∶7的配比拌勻,按行距60cm條播,覆蓋深度2cm,播后隨即用鎮壓器鎮壓;種植播種后地面見干則噴灑水1次,地面濕潤不薄于3cm厚度,直到兩葉一心葉齡,到三葉葉齡后,5~10天澆一次,三水后一個月澆一次即可。
當幼苗生長至10~30厘米高度時,按60厘米的株距進行間苗,如果有缺苗地段則從苗密地段挖苗進行移栽。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的不同在于當幼苗生長至10~30厘米高度時,按40厘米的株距進行間苗,如果有缺苗地段則從苗密地段挖苗進行移栽。
實施例3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的不同在于播種時按每畝0.7公斤的播種量,將種子與細沙按1∶6的配比拌勻,按行距50cm條播,當幼苗生長至10~30厘米高度時,按70厘米的株距進行間苗,如果有缺苗地段則從苗密地段挖苗進行移栽。
實施例4選擇總鹽含量小于4.0%,PH值低于9.0的地塊,翻耕、耙平、耱碎并用鎮壓器鎮壓后,打成邊長4×6米的畦子備做苗床,每畝地下種1.6Kg,先將種子與細砂按1∶4的配比拌勻,按行距20厘米條播,覆土深度1.2cm,播種后保持苗床濕潤,見干則澆水,出苗后幼苗長高約15厘米時進行移栽,移栽挖苗前1天噴灑透水一次,以挖出的芨芨草根部土壤不松散為準,挖苗時以根部為中心,直徑>9厘米,挖苗深度>15厘米,鐵鏟豎直向下入土,連根帶土一起挖出,在沙地中按行距和株距50cm植于沙地中,植入深度>15cm,移栽后隨即澆水,一個月內視地面情況,見干則灑水,保持土壤潮濕,之后5~10天澆一水,三水后30~40天澆一水。栽苗1個月后根據幼苗成活情況補苗1次。
實施例5與實施例4相比,本實施例的不同在于選擇總鹽含量小于2.4%,PH值低于8.5,土壤性質較好的地塊,翻耕、耙平、耱碎并用鎮壓器鎮壓,打成邊長4×4米的畦子備做苗床,每畝地下種1Kg,將種子與細砂按1∶4的配比拌勻,按行距20厘米條播,覆土深度1.2cm。
實施例6選擇總鹽含量小于2.0%,PH值低于8.0的地塊,翻耕、耙平、耱碎并用鎮壓器鎮壓后,打成邊長6×6米的畦子備做苗床,每畝地下種1.2Kg,將種子與細砂按1∶6的配比拌勻,按行距15厘米條播,覆土深度1.5cm,播種后保持苗床濕潤,見干則澆水,出苗后幼苗長高約15厘米時進行移栽,移栽挖苗前1天澆透水一次,以挖出的芨芨草根部土壤不松散為準,挖苗時以根部為中心,直徑>9厘米,挖苗深度>15厘米,鐵鏟豎直向下入土,連根帶土一起挖出,在沙地中按行行距50cm、株距40cm植于沙地中,植入深度>15cm,移栽后隨即澆水,一個月內視土地情況,見干則灑水,保持土壤潮濕,之后5~10天澆一水,三水后30~40天澆一水,栽苗1個月后根據幼苗成活情況補苗1次。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工種植芨芨草技術,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過程播種按每畝0.4-1.6Kg的播種量,播前將種子與細沙按1∶4~9的配比拌勻,按行距30~70cm條播,覆土深度1--2cm,播后隨即用鎮壓器鎮壓;種植幼苗生長到兩葉一心葉齡前,地表面始終保持潮濕,到三葉葉齡后,5~10天澆一次,三水后一個月澆一次。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芨芨草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芨芨草幼苗生長至10~30厘米高度時,按30~90厘米的株距進行間苗,如有缺苗地段則從苗密地段挖苗進行移栽。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芨芨草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種在育苗床中進行選擇總鹽含量小于5.1%,PH值低于10.0的地塊作為苗床,最佳值分別為總鹽含量小于2.4%和PH值低于9.0,將苗床耙平耱碎并用鎮壓器鎮壓后打成畦子,最好打成邊長3~6米的畦子,每畝地下種0.8~1.6Kg,播種前將種子與細砂按1∶4~7的配比拌勻,按15~30厘米行距條播,覆土深度1--2cm,出苗后幼苗長高約13至20厘米時進行移栽,移栽挖苗前苗床的土壤要有足夠的水分,以挖出的芨芨草根部土壤不松散為宜,挖苗時以根部為中心,直徑>9厘米,挖苗深度>15厘米,鐵鏟豎直向下入土,連根帶土一起挖出,在沙膜地中按30~90cm行距和株距進行移栽,移栽后隨即澆透水,一個月內保持潮濕,之后5~10天澆一水,三水后30~40天澆一水,移栽后三至七周時根據幼苗成活情況補苗。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芨芨草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育苗床總鹽含量小于2.4%,PH值低于9.0。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芨芨草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育苗床打成邊長3~6米的畦子。
6.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芨芨草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栽株距和行距為50~70cm。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芨芨草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栽株距和行距為50~70c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人工種植芨芨草技術,尤其是一種在沙漠地人工種植芨芨草技術,其特點是包含播種和種植過程,根據情況還可在育苗床中育苗后移栽到沙地中。本發明可以大面積綜合利用荒地、沙漠,調整荒漠植被的結構,擴大荒漠綠地覆蓋面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同時還可改良土壤,以草促工,以草養農,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又可以為工業造紙行業解決原料來源開辟一條新的途徑,減少木材的耗用量,緩解造紙原料緊張的局面,降低草漿生產成本,減輕環境污染,提高原料品質,增加企業綜合效益。
文檔編號A01G7/00GK1413433SQ0212847
公開日2003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02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02年9月6日
發明者余盟甫, 劉吉堂, 周樹春, 劉麗英, 薛金山, 陶先萍 申請人:新疆天宏紙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