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產單株竹筍團(球)的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栽培方法,尤其是一種培植高產竹筍的方法。
我國是竹資源大國,竹林面積達700多萬公頃,是竹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主要國之一。竹產品中可食用的主要是竹筍,由于竹筍富含豐富的營養成分,且味鮮質脆,因此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人們餐桌上的上等佳肴。但多年來人們對食用竹筍的開發仍停留在傳統的自然生產模式上,即讓其自然生長后,再擇機采摘,這不僅要占用有限的土地,造成與材用竹爭地的矛盾,而且自然生長的竹筍產量也極為有限,因采摘的筍基直徑為15-5cm,筍長為20-30cm,單株重量為50-100g,另外若采摘不及時,竹筍在光合作用下很快分枝發葉,產生葉綠素后,使纖維組織老化而不能食用,這也是影響產量的因素之一,因此,現有技術載培的竹筍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市場的需求。目前雖采用地面覆蓋或者塑料大棚等技術手段來增加食用竹筍的產量,但仍存在生產成本高,勞力投入大等不足,而且竹筍的生長仍以自然生長的有一定高度和粗細的一支為主,其產量不可能有較大提高,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竹筍栽培技術進行改進。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高產、穩產,且成本低的竹筍團(球)的栽培方法。
本發明根據竹筍具有趨光性和趨空氣性的自然屬性(即竹筍在空氣和陽光的引導下能迅速生長,生長時的穿透力很強)和生長所需的溫度、土壤、水分等條件,以及在自然條件下夜間的生長發育明顯快于白天二至三成等特點,利用溫室原理,經過多年研究和生產實踐,營造了一個最適宜竹筍生長發育的封閉環境,使竹筍在保溫、密封、隔離、避光等條件下,不與陽光發生光合作用,不與空氣全面接觸,在呼吸受限的環境中,保持胚芽不長葉,纖維組織不老化地生長,直至形成竹筍團(或竹筍球)。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下列具體方案實現在土壤肥沃,光照、水源充足,易于排水,立竹茂盛的竹林中,選擇2-3年生竹葉濃綠的壯齡竹作為孕筍母竹,其特征在于在子竹竹筍尖剛冒出土時,將密閉容器的敞口向下倒扣于筍尖周圍的地面,保持容器內溫度在15-25℃,使竹筍能在保溫、避光的環境中生長。
所述倒扣的密閉容器口與地面之間設有隔離膜,隔離膜上開有可讓竹筍尖通過的孔,隔離膜的邊緣緊貼于容器口外壁,以便于竹筍胚芽在完全隔離的密閉環境中持續生長。
所述密閉容器為陶制容器或者瓷制容器,或者其它具有避光性和透氣性的容器,容器壁厚度為0.5cm-1cm,以便利用這類容器所具有的熱傳導性能差,吸熱放熱緩慢,透氣性能好等物理特性,使之白天緩慢吸收陽光照射的熱量,有效防止高溫帶來的不利影響;夜晚再緩慢放出熱量,有效防止寒凍造成的不利影響。容器壁的厚度可視季節或地區的不同合理選用,冬季或者寒冷地區使用厚壁容器為宜,夏季或者溫、熱帶地區使用薄壁容器為宜。此外要合理地調節容器內溫度,使之保持在15℃-25℃的竹筍生長適宜的溫度范圍,如氣溫過高并達35℃以上時,應采用人工噴水冷卻容器外壁溫度,如氣溫過低至零度時,用稻草將容器外壁蓋住進行保溫。
竹筍生長所需的水分與現有的栽培技術要求相同,如發生旱情應適當進行人工澆灌,以防引起退筍死亡,如雨水過多,應在低凹處開挖環形排水溝,防止造成筍體腐爛。竹筍生長所需的肥料供給也與現有的栽培技術相同。竹筍生長培育時間為4-6個月,也可視具體情況延長其培育時間。竹筍在容器內生長時,因受容器空間的限制,不得不上、下來回盤繞生長,并生長成與容器內壁形狀相適應的線團狀竹筍團或竹筍球,使單株鮮竹筍重量達5-7公斤,且整個竹筍團都保持了鮮美脆嫩的特點,達到高產的最終目的。
本發明具有下列優點1、采用密閉的陶制容器扣住竹筍,使竹筍在隔離、避光、保溫、透氣的環境中生長,控制竹筍在生長過程中不發生光合作用,限制竹筍的呼吸作用,使竹筍長期處于胚胎生長狀態,有效保證了竹筍不分枝發葉,且纖維組織不老化,味道鮮美脆嫩,并長成與容器內壁形狀相適應的竹筍團或竹筍球,其單株竹筍重量達5-7公斤,極大提高了竹筍的產量。
2、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材用竹林與食用(竹筍)竹林爭地的矛盾,使兩竹林可同時兼顧,降低物力和勞力投入,節約土地資源。
3、采用的密閉容器成本低,物理、化學性能穩定,消毒殺菌容易,并可反復多次使用,對環境和竹筍不產生任何污染,確保竹筍作為綠色食品和天然屬性。
4、操作簡單,實用性強,一年四季均可栽培,經濟效益顯著,易于大面積推廣和應用。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選擇實施竹林選用水源充足,林中排水性能良好,光照充足,土壤肥沃,PH值在4.5-7之間的沙質土壤竹林,竹林中的立竹茂盛,竹葉濃綠,立竹數每畝800-1000株,并對土壤進行深翻松土,施肥,鉤梢等處理。
選擇實施竹種選用較為常見的散生竹類剛竹屬的水竹,或者選用叢生竹類簕竹屬的硬頭黃竹。
選擇實施容器選用新出窯的無裂紋、無縫隙的中號瓦壇,壇高40-70cm,壇腹直徑30-50cm,壇口直徑10-30cm,壇壁厚0.5-10cm;并備有薄膜和細麻線。
具體操作步驟是1、在竹林發筍的旺盛時期,即5月中旬,選擇2-3年生竹葉濃綠的壯齡竹作為母竹,當竹筍筍尖剛冒出土時,沿筍尖周圍(與壇口直徑相適應)清理浮土雜物,直至見到較為堅硬的地面,輕輕平整壓實;2、預先在45×45cm(稍大于壇口直徑)的塑料薄膜中央開一小孔,孔徑與竹筍的直徑相適應,將塑料薄膜平鋪于筍尖周圍的地面,并讓筍尖穿過薄膜中央的小孔;3、以竹筍筍尖為中心,將瓦壇倒扣于其上,壓實后將地面的塑料薄膜向上翻起并用細麻線將其捆緊在壇口上,讓竹筍在壇內向上生長,生長至壇底后,因被壇底擋住而向下生長,長至地面后又向上生長,如此反復生長5個月后,即長成與瓦壇形狀相適應的線團狀竹筍團,每個鮮竹筍團重量在5-7公斤。
實施養護保障充足的水分,干旱時進行人工澆灌,雨水過多時進行人工排澇;瓦壇內溫度保持在15-25℃之間,氣溫過高時,人工向瓦壇外壁噴水,氣溫過低時,用稻草包裹瓦壇外壁;采用多次少量的施肥方法進行普遍施肥,每年5-6月和9-10重點施肥二次,施肥量占全年施肥總量的60-70%,并針對育筍母竹每月適量施肥,保障充足的養分。
權利要求
1.一種高產單株竹筍團(球)的栽培方法,它是在上壤肥沃,光照、水源充足,易于排水,立竹茂盛的竹林中,選擇2-3年生竹葉濃綠的壯齡竹作為孕筍母竹,其特征在于在子竹竹筍尖剛冒出土時,將密閉容器的敞口向下倒扣于筍尖周圍的地面,保持容器內溫度在15-25℃,使竹筍能在保溫、避光的環境中生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扣的密閉容器口與地面之間設有隔離膜,隔離膜上開有可讓竹筍尖穿過的孔,隔離膜的邊緣緊貼于容器口外壁,以便于竹筍胚芽在完全隔離的密閉環境中持續生長。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閉容器為陶制容器或者瓷制容器,容器壁厚度為0.5cm-1c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高產單株竹筍團(球)的栽培方法,它是在立竹茂盛的竹林中,以2-3年生竹葉濃綠的壯齡竹作為孕筍母竹,并在子竹竹筍尖剛冒出土時,將密閉容器的敞口向下倒扣于筍尖周圍的地面,保持容器內溫度在15-25℃,使竹筍能在保溫、避光的環境中長期處于胚胎的生長狀態。并長成與容器內壁形狀相適應的竹筍團(球),其單株竹筍重量達5-7公斤,且味道鮮美脆嫩,極大提高了竹筍的產量,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材用竹林與食用(竹筍)竹林爭地的矛盾,且生產成本低,無污染,實用性強,一年四季均可栽培,經濟效益顯著,易于大面積推廣和應用。
文檔編號A01G1/00GK1391788SQ0110857
公開日2003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1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01年6月20日
發明者陳星志 申請人:陳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