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精量點播機及量排種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稻點播機,主要用于稻種的點播。
本發(fā)明的
背景技術:
水稻條播機,該機的播種方式為條播。不足點一是播種量大;二是抗倒伏性能差、通風透光性差,直接影響水稻的高產穩(wěn)產。
本發(fā)明的設計目的避免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設計一種播種方式為點播,一是在減少播種量的前提下,通過增強抗倒伏性、通風透光性,實現水稻種植的高產穩(wěn)產;二是不僅適用常規(guī)稻種的播種,而且能夠適用雜交稻種的播種。
本發(fā)明的設計方案本發(fā)明是在本申請人多年水稻生產實踐中,根據大田生產的實踐而設計的,它與農藝相結合采用人工操作或機動操作,直接將水稻種谷精細點植作業(yè)在稻田中。其結構方案①一種精量點播機的量排種方式,種子的量與排均采用平移式量取和排放,量取的方式為中心量取或側量取,排種的方式為側排放于接種斗或中心排放于接種管。②一種精量點播機,機架底盤總成(8)底部設有滑動排水開溝棱(3),目的能一次完成水稻種植和田間開溝兩項工作。若干個接種斗或接種管(2)橫向位于機架底盤總成上且接種半或接種管間的間距可調,接種斗或接種管(2)與平移式排種總成(6)相連,平移式排種總成在位于其上的絲杠或螺栓升機構(10)的作用下升或降。接種斗或接種管的上方是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6),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6)由導軌和平移式排種總成(6)構成,平移式排種總成位于導軌上且沿導軌滑動,導軌的兩端設有限位銷。平移式排種總成由靜止式排種件(14)、滑動式排種件(13)和平移導軌構成,靜止式排種件為套式結構,其套面的兩端開有U字形槽或孔,套背的中心開有排種孔(16),滑動式排種件開有兩量種孔(15)且在靜止式排種件的套內滑動,其兩量種孔的一孔與 靜止式排種件的排種孔相對,其另一量種孔則和U字形槽或孔相對。平移式排種總成(6)中靜止式排種件中的U字形槽或孔朝上時,其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下方是接種管(2),平移式排種總成(6)中靜止式排種件中的U字形槽或孔朝下時,其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下方是接種斗(2)。平移式排總成(6)可以是分體式結構。平移式排種總成通過連動件(11)由排種搖臂(5)或機動總成帶動其前后平移,存種斗(1)位于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上方且與其量種孔(15)相配合,機架底盤總成(8)上設或不設覆種耙總成(7),設覆種耙總成時,其覆種耙(9)與排種斗或排種管的排種口相配合,目的在不帶動水泥的前提下,將種子壓入地中,以利于其生根了芽。支柱臂(4)位于機架總成上。其工作原理播種時,人工或機動推動排種搖臂(5),通過連動件(11)帶動平移式排種總成(6)向前移位,即滑動式排種件(13)的前排量種孔(15)將帶適量種子移開存種斗至排種孔(16),谷種由此自然落入接種斗或接種管(2),通過接種斗或接種管再落入地面于一株。同時,平移式排種總成(6)后排孔自然裝入適量的種子,此時先提起支柱臂將整機后拖到株距所要求的尺寸后,拉回搖臂通過連動件(11)帶動滑動式排種件(13)即后排量種孔將帶適量種子移開存種斗,種子自然落入接種斗或接種管(2)后,再落入地面于一株同時機架底盤總成(8)也將完成填平田面和開溝工作。
本發(fā)明與背景技術相比,一是結構設計新穎、獨特、簡單、實用;二是生產效率高,與手工點播相比,提高工效4~5倍;三是與條播機相比,節(jié)約播種量50%以上;四是抗倒伏性能性好、通風透光性能好;五是與現有技術相比畝產提高10~20%;六是不僅適用常規(guī)稻種的播種,而且適用雜交稻種的播種。
圖1、圖3~圖7是本發(fā)明的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實施例1參照附圖1、附圖3~7。一種精量點播機,機架底盤總成(8)底部設有滑動排水開溝棱(3),目的目的能一次完成水稻種植和田間開溝兩項工作,以利種子沉入田中。若干個接種斗(2)橫向固定在機架底盤總成上,接種斗(2)與平移式排種總成(6)相連,平移式排種總成在位于其上的絲杠或螺栓升機構(10)的作用下升或降,目的適應剛整治后的田地直接播種,避免排種口接觸田地。接種斗的上方是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6),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6)由導軌和平移式排種總成(6)構成,平移式排種總成位于導軌上且沿導軌滑動,導軌的兩端設有限位銷,目的是保證量種孔中的種子直對排種口。平移式排種總成由靜止式排種件(14)、滑動式排種件(13)和平移導軌構成,靜止式排種件為套式結構,其套面的兩端開有U字形槽或孔,套背的中心開有排種孔(16),滑動式排種件開有兩量種孔(15)且在靜止式排種件的套內滑動,其兩量種孔的一孔與靜止式排種件的排種孔相對,其另一量種孔則和U字形槽或孔相對。平移式排種總成(6)中靜止式排種件中的U字形槽或孔朝下,其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下方是接種斗(2),見附圖1。平移式排總成(6)可以是分體式結構。平移式排種總成通過連動件(11)由排種搖臂(5)或機動總成(機動總成屬現有技術,在此不作敘述)帶動其前后平移,存種斗(1)位于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上方且與其量種孔(15)相配合,機架底盤總成(8)上設或不設覆種耙總成(7),設覆種耙總成時,其覆種耙(9)與排種斗或排種管的排種口相配合,目的在不帶動水泥的前提下,將種子壓入地中,使其符合農藝要求的覆蓋作用,以利于其生根了芽。支柱臂(4)位于機架總成上。
實施例2參照附2~8。一種精量點播機,機架底盤總成(8)底部設有滑動排水開溝棱(3),目的目的能一次完成水稻種植和田間開溝兩項工作,以利種子沉入田中。若干個接種管(2)橫向位于機架底盤總成上,接種管(2)與平移式排種總成(6)相連,平移式排種總成在位于其上的絲杠或螺栓升機構(10)的作用下升或降,目的適應剛整治后的田地直接播種,避免排種口接觸田地。接種管的上方是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6),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6)由導軌和平移式排種總成(6)構成,平移式排種總成位于導軌上且沿導軌滑動,導軌的兩端設有限位銷,目的是保證量種孔中的種子直對排種口。平移式排種總成由靜止式排種件(14)、滑動式排種件(13)和平移導軌構成,靜止式排種件為套式結構,其套面的兩端開有U字形槽或孔,套背的中心開有排種孔(16),滑動式排種件開有兩量種孔(15)且在靜止式排種件的套內滑動,其兩量種孔的一孔與 靜止式排種件的排種孔相對,其另一量種孔則和U字形槽或孔相對。平移式排種總成(6)中靜止式排種件中的U字形槽或孔朝上時,其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下方是接種管(2)。平移式排總成(6)可以是分體式結構。平移式排種總成通過連動件(11)由排種搖臂(5)或機動總成(機動總成屬現有技術,在此不作敘述)帶動其前后平移,存種斗(1)位于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上方且與其量種孔(15)相配合,機架底盤總成(8)上設或不設覆種耙總成(7),設覆種耙總成時,其覆種耙(9)與排種斗或排種管的排種口相配合,目的在不帶動水泥的前提下,將種子壓入地中,使其符合農藝要求的覆蓋作用,以利于其生根了芽。支柱臂(4)位于機架總成上。
權利要求
1.一種精量點播機的量排種方式,其特征是種子的量與排均采用平移式量取和排放,量取的方式為中心量取或側量取,排種的方式為側排放于接種斗或中心排放于接種管。
2.一種精量點播機,其特征是機架底盤總成(8)底部設有滑動排水開溝棱(3),若干個接種斗或接種管(2)橫向位于機架底盤總成上且接種半或接種管間的間距可調,接種斗或接種管的上方是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6),平移式排種總成通過連動件(11)由排種搖臂(5)或機動總成帶動其前后平移,存種斗(1)位于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上方且與其量種孔(15)相配合,機架底盤總成(8)上設或不設覆種耙總成(7),設覆種耙總成時,其覆種耙(9)與排種斗或排種管的排種口相配合,支柱臂(4)位于機架總成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精量點播機,其特征是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6)由導軌和平移式排種總成(6)構成,平移式排種總成位于導軌上且沿導軌滑動,平移式排種總成由靜止式排種件(14)、滑動式排種件(13)和平移導軌構成,靜止式排種件為套式結構,其套面的兩端開有U字形槽或孔,套背的中心開有排種孔(16),滑動式排種件開有兩量種孔(15)且在靜止式排種件的套內滑動,其兩量種孔的一孔與靜止式排種件的排種孔相對,其另一量種孔則和U字形槽或孔相對。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精量點播機,其特征是平移式排種總成(6)中靜止式排種件中的U字形槽或孔朝上時,其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下方是接種管(2),平移式排種總成(6)中靜止式排種件中的U字形槽或孔朝下時,其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下方是接種斗(2)。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精量點播機,其特征是接種斗或接種管(2)與平移式排種總成(6)相連,平移式排種總成在機架底盤總成中的絲杠或螺栓升機構(10)的作用下升或降。
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精量點播機,其特征是導軌的兩端設有限位銷。
7.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精量點播機,其特征是平移式排總成(6)可以是分體式結構。
全文摘要
精量點播機,機架底盤總成底部設有滑動排水開溝棱,若干個接種斗或接種管橫向位于機架底盤總成上,接種斗或接種管的上方是帶有導軌的平移式排種總成,平移式排種總成通過連動件由排種搖臂或機動總成帶動其前后平移,存種斗位于平移式排種總成的上方且與其量種孔相配合,覆種耙總成位于機架總成上,其覆種耙與排種斗或排種管的排種口相配合,支柱臂位于機架總成上。優(yōu)點:一是結構設計新穎、獨特、簡單、實用;二是與條播機相比,節(jié)約播種量50%以上、畝產提高10~20%。
文檔編號A01C7/00GK1273763SQ0010941
公開日2000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6月23日
發(fā)明者連浩林 申請人:連浩林